汉语查 词典 婆罗门
luómén

婆罗门


拼音 pó luó mén

繁体 婆羅門
简拼 PLM
五笔 ILUY


词语解释

婆罗门[ pó luó mén ]

1.印度种姓制度中最高种姓或僧侣的一员,其主要职务是诵经、传经(吠陀经)并主持宗教各种仪式。亦称“婆罗门教徒”

Brahman;


引证解释

1.古 印度 四种姓之一。居于种姓之首,世代以祭祀、诵经、传教为专业,是社会精神生活的统治者,享有种种特权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族姓》:“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浄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

2.印度 古代宗教名。相传约于公元前七世纪形成,以崇奉 婆罗贺摩 而得名

《隋书·南蛮传·赤土》:“其俗敬佛,尤重婆罗门。”

清 赵翼 《春间晤西庄于吴门》诗:“婆罗门善呪,无此大神道。”

清 谭嗣同 《仁学》二七:“虽然其差如此,而其变不平等教为平等则同,三教殆皆源於婆罗门乎?”

3.古 印度 别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名称》:“印度种姓族类羣分,而婆罗门特为清贵,从其雅称,传以成俗,无云经界之别,总谓婆罗门国焉。”

4.曲调名。 唐 南卓 《羯鼓录》载诸宫曲中有《婆罗门》。 《敦煌曲子词》中也有调名《婆罗门》。按,《婆罗门》曲系 唐 开元 中 西凉 都督 杨敬述 进献, 天宝 十三年改名《霓裳羽衣曲》。参阅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三


国语辞典

1.印度的贵族

2.词牌名。本为唐大曲,曲调乃从大曲摘遍而来。词为双调,七十六字,九平韵

3.梵语音译,义译为“净行”、“净裔”。印度早期社会,凡分四种阶级,婆罗门是最高阶级。婆罗门自称是梵天的后裔,世袭祭司,事奉大梵天,专修净行,掌握神权;后引申泛指出家的修行人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四》:“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


网络解释

1.婆罗门

婆罗门:宗教范畴

婆罗门:柔然可汗


英语翻译 Brahmin

相关汉字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婆罗门造句

婆罗门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