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词典 社火
shèhuǒ

社火


拼音 shè huǒ

简拼 SH
五笔 PYOO


词语解释

社火[ shè huǒ ]

1.民间节日举办的杂戏、杂耍等游艺活动

folk art performance given on traditional or religious festivals;

2.同伙

partner;


引证解释

1.旧时节日村社迎神赛会所扮演的诸种杂戏。后亦演变为群众性的游艺活动

宋 范成大 《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自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天晓,诸司及诸行百姓献送甚多,其社火呈於露臺之上。所献之物,动以万数。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鬭鸡、説諢话、杂扮、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叫果子、学像生、倬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之类、色色有之,至暮呈拽不尽。”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土风:立春前一日,太守迎春于城东蕃釐观。令官妓扮社火:春梦婆一、春姐二、春吏一、皂隶二、春官一。”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其餘各庙,社火扮会,锣鼓喧天。”

丁玲 《三日杂记》:“他们又是闹社火的好手,腰肢灵活,嗓音洪亮,小伙子们都乐意跟着他们跑,任他们驱遣。”

2.犹同伙

《水浒传》第五八回:“李立道:‘客官不知:但是来寻山寨头领,必然是社火中人故旧交友,岂敢有失祗应?便当去报。’”


国语辞典

1.旧时村里中,节日时应节扮演的杂戏

宋·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胜录·霍山行祠》:“沿路迎引到庙上露台上相扑,捧正殿妓乐社火酌献。”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到于是日,合乡村男妇儿童无不毕赴,同观社火。”

2.同行、同业

《水浒传·第五八回》:“但是来寻山寨头领,必然是社火中人,故旧交友,岂敢有失祇应?”


网络解释

1.社火 (中国民间传统庆典)

社火(Shehuo)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

社火”来历源远流长,史料称:“社火,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又称:“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原始社会中,人类为战胜野兽而生存,常在猎兽之后庆贺,或聚会扮兽庆贺,教育后代,树立智、勇、谋各方本领。这是最早的扮兽戏和“村傩”活动。农家以户族设“堂”,以村、堡设“社”;与“社”有关的事称“社事”,诸如“香火朝山会社”、“社火会”、“孝义会”、“自乐班会”、“曲子会”、“吃割食”(有地方称吃合食,也有的县乡称‘吃割四’,买卖土地写契约,让四邻同意、最后划押写契,四邻不找麻烦)等等,把各种不同爱好的人组织起来,设会头,订会章,收会(社)员,交会费,有一定的感召力量和威望,遇有不规行为,也有权力处理。这种会社,每逢迎神报赛、庆贺集会,必然举行游艺活动,锣鼓火把助威,狮子龙灯游行,人群相随,显然是“人威”助长了“神威”,就形成了“社火”风俗,它与民间的“香火”还愿风俗(庙会风俗),如同挛生姊妹,正像民俗所述:“社火娱神,香火娱人”。其含意深邃而味长。

2.社火 (词语释义)

社火,旧时村社迎神所扮演的杂戏。出处:范大成《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自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 指同伙。伙伴出处:《水浒传》五十八回:“但来寻山寨头领,必然是社火中人故旧交友,岂敢有失祗应?”


英语翻译 festival entertainment (lion dance, dragon lantern etc)​

法语翻译 She Huo (célébration du Nouvel an chinois dédiée aux dieux)​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社火造句

社火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