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言事的意思 言事造句

言事造句


10字左右

  • 1、在位数言事,帝颇优容之。
  • 2、上书言事的资格的。
  • 3、上书言事,多切时病。
  • 4、周王于彰德上书言事
  • 5、桓帝初游大学,上书言事
  • 6、数上书言事,忤朝贵,屡岁不遇。
  • 7、后弃官归里,仍上书言事,讥讽王凤。
  • 8、等人,曾上书言事,推动了抗金斗争。
  • 9、屡上书言事,词理浅陋,不为名流所。
  • 10、首联发端言事,写眼前景物。

20字左右

  • 1、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郭璞 
  • 2、上疏言事,被责以言辞“切直”,罢官后怡然归籍,专意着述。
  • 3、汉弼学明义利之辨,为正字时,应诏言事,极论致灾弭灾之道。
  • 4、汉制规定,吏民上书言事均由公车令接待。
  • 5、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
  • 6、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
  • 7、奏议是我国古代用来向帝王上书言事、发表意见的上行文。
  • 8、后来,因上书言事忤逆了圣旨,被放还归家。
  • 9、选御史,以言事谪武陵丞,清白自持,厘革奸弊。
  • 10、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

30字左右

  • 1、时炀帝数幸江都,世充善候人主颜色,阿谀顺旨,每入言事,帝必称善。
  • 2、但惜陛下临政之初,而二臣首以言事获罪,臣恐中外闻之,忠臣解体,直士挫气。
  • 3、焕屡奏马伸言事切当,宗泽忠劳可倚,黄潜善、汪伯彦误国,其言多所裨益。
  • 4、武元衡被刺,白居易上疏捉拿凶手,宰相以东宫之官不能言事要严办白居易。
  • 5、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祭。
  • 6、言事者因此欲陷臣父子,破臣门户,非复发纠奸伏,补益国家者也。
  • 7、以十人而制千虎,比言事之艰且;走韩卢而搏蹇兔,喻言敌之易摧。
  • 8、国麟独奏辨,言:永檀风闻言事,以蒙恩坐论之崇班,而被以跪拜细人之丑行。

40字左右

  • 1、抚州军事判官胡铨上书言事,据理力争,反对投降,他说:即使是三尺童子让他对猪狗跪拜,他也会勃然大怒的。
  • 2、白诗的浅切易懂并非来自它的口语化或近俗,而是由于它题旨清楚、合于书面语规范和言事真切。
  • 3、一次,英宗问欧阳修,近日屡有天灾,言事者多称是因为朝廷不能进贤任能,不知这是为何。
  • 4、同时,梁冀的门客也为他在全国各地搜刮奇珍异宝,掠夺妇女,殴杀官府人员,也没人敢为此上书言事
  • 5、金史中都围急,诏于东华门置招贤所,内外士庶皆得言事,或不次除官,由是闾阎细民,往往炫鬻求售。
  • 6、这时,与范毫无私交的余靖,第一个挺身而出,直批逆鳞:陛下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者,钳天下之口,恐非太平之政。
  • 7、北宋王朝是一个崇尚文教的时代,开国之初,宋太祖就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宗家法。

50字左右

  • 1、臣季父质连见拔擢,位在上列,臣被蒙恩渥,数见访逮;言事者因此欲陷臣父子,破臣门户,非复发纠奸伏,补益国家者也。
  • 2、他借梦言事,巧妙地讽谏国君应听取多方意见,了解各种情况,不能偏听偏信,否则会被宠爱的佞幸所蒙蔽,害己误国。
  • 3、皇上明目达聪,幽隐毕照,而臣乃鳃鳃过虑者,诚恐言事者限于才识,未能仰副渊衷,致皇上察纳虚怀,不免怅然而思返,此壅蔽之渐宜防也。

60字左右

  • 1、士燮虽曾从家人处得知子玉与琴言事,并认为颇为荒唐而责子玉尤甚,但今见琴言貌正而诚且在此等窘状下依然能持贞守孝,自是作另一番看待。
  • 2、春联的内容丰富有趣,有爱国的,祝福的,写景言事的,歌功颂德的春联的形式在讲究平仄对仗的基础上多彩多姿,有回文联,可以上下颠倒读,十分有趣。

80字左右

  • 1、最值得称道的是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写景采用白描,言事截取片断,写人抓住细节,抒情点到为止。这些充分显示了小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虽则内容欠充实,仍让读者领会到如诗如画、情景交融的散文美。

词语解释

言事[ yán shì ]

1.古代专指向君王进谏或议论政事

2.今亦指向政府进言或议论国家大事

3.诉说或陈述事情

4.谓记言与记事

5.指公文

言事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