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很有正义感的成语

形容很有正义感的成语


1刚正不阿 [ gāng zhèng bù ē ]

解释 刚:刚直;直:正直;不阿:不逢迎。刚直方正而不逢迎附合。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一员官》:“济南同知吴公,刚正不阿。”

2光明磊落 [ guāng míng lěi luò ]

解释 磊落:错落分明;引申指人洒脱不拘;直率开朗。指心地光明正大;胸怀坦白。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74卷:“譬如人光明磊落底便是好人,昏昧迷暗底便不是好人。”

3奉公守法 [ fèng gōng shǒu fǎ ]

解释 奉:奉行;遵守;公:公务。奉行公事;遵守国家规定的法令制度;不违法徇私。形容行为端庄、规矩。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4光明正大 [ guāng míng zhèng dà ]

解释 心地光明;言行正派。正大:公正无私。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 易九》第73卷:“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

5刚直不阿 [ gāng zhí bù ē ]

解释 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出处 明·周楫《西湖二集·救金鲤海龙王报德》:“并一生宦迹,刚直不阿之志,具表奏闻。”

6大义凛然 [ dà yì lǐn rán ]

解释 临难不苟的节操令人敬畏;不可侵犯。形容为了正义而坚强不屈。大义:正义、正气;凛然:严肃使人敬畏的样子。

出处 清 顾炎武《日知录 孙氏西斋录》:“至于起王氏已废之魂,上配天皇;条高后擅政之年,下系中宗,大义凛然。”

7浩然之气 [ hào rán zhī qì ]

解释 浩然:盛大的样子;气:精神;气概。正大刚直的精神、气质。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8不吐不茹 [ bù tǔ bù rú ]

解释 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

出处 《诗经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9公正不阿 [ gōng zhèng bù ē ]

解释 公平正直而不曲意迎合。

出处 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九卷:“相之本主元祐政事者,然其言公正不阿如此,可谓贤矣。”

10持正不阿 [ chí zhèng bù ā ]

解释 持守公正正派,不迎合阿谀。

出处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一:“平居议论臧贬,务持正不阿;与人交,不以盛衰为轩轾。”

11柴立不阿 [ chái lì bù ē ]

解释 犹言刚直不阿。

出处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七:“年罹严遣,而公以恩遇始终,正见公之柴立不阿。”

12正气凛然 [ zhèng qì lǐn rán ]

解释 正气:刚正之气。凛然:可敬畏的样子。形容正气威严不可侵犯。

出处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十章:“许云峰把椅子一推,正气凛然地站在大厅当中,昂头命令道:‘送我回监狱!’”

13浩气凛然 [ hào qì lǐn rán ]

解释 浩气:即正气,刚直正大的精神;凛然: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浩然之气令人敬畏。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14奉公不阿 [ fèng gōng bù ē ]

解释 奉行公事而不去迎合别人。

出处 《东观汉记·李恂》:“恂奉公不阿,为宪所奏免。”

15方正不阿 [ fāng zhèng bù ē ]

解释 方正:品行正直;阿:阿谀,诌媚。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

出处 《明史·王徽传》:“有方正不阿者,即以为不肖,而朝夕谗谤之,日加浸润,来免改疑。”

16方正不苟 [ fāng zhèng bù gǒu ]

解释 方正:正直;苟:苟且,不正派。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

出处 清·钱泳《履园丛话·者者居》:“嘉定有老儒,名朱纲,为人方正不苟,颇信佛老之说。”

17临危不惧 [ lín wēi bù jù ]

解释 临:碰到;面临;惧:害怕;畏惧。面对危难;丝毫也不畏惧。

出处 《邓析子 无厚》:“死生有命,贫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18见义勇为 [ jiàn yì yǒng wéi ]

解释 义:正义;勇:勇敢;为;做。见到正义的事情勇于去做。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9精忠报国 [ jīng zhōng bào guó ]

解释 精心忠诚;报效祖国。

出处 《北史 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

20赤胆忠心 [ chì dǎn zhōng xīn ]

解释 赤:赤诚、真诚;忠:忠诚。形容很忠诚;有时也指非常真诚的心。也作“忠心赤胆”。

出处 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30回:“赤胆忠心扶社稷。”

21仗义执言 [ zhàng yì zhí yán ]

解释 仗义:主持正义;执言:说公道话。主持正义;说公道话。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4回:“若以文、武、宣、平之灵,仗义执言,国悔罪,王室之福。”

22舍生取义 [ shě shēng qǔ yì ]

解释 为了正义而牺牲生命。舍生:舍弃生命。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3堂堂正正 [ táng táng zhèng zhèng ]

解释 原指军队阵容盛大。后形容光明正大。堂堂:强大威武;正正:整齐。

出处 先秦 孙武《孙子 军争》:“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24披肝沥胆 [ pī gān lì dǎn ]

解释 披:披露;沥:滴下。露出肝脏;滴出胆汁。比喻真心对待;倾吐心里话。也形容十分忠诚。

出处 唐 刘贲《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策》:“或有以系危之机,兆存亡之变者,臣清披肝沥胆,为陛下别白而重言之。”

25铁面无私 [ tiě miàn wú sī ]

解释 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铁面:比喻刚直无私。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我想必得你去作个‘监社御史’,铁面无私才好。”

26忠心耿耿 [ zhōng xīn gěng gěng ]

解释 耿耿:忠诚的样子。形容非常忠诚。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57回:“当日令尊伯伯为国捐躯,虽大事未成,然忠心耿耿,自能名垂不朽。”

27愤世嫉俗 [ fèn shì jí sú ]

解释 愤:憎恶;不满;世、俗:指当时的社会现状;嫉:仇恨。指对不合理的社会现状和各种习俗表示愤恨与憎恶。

出处 唐 韩愈《杂说》:“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

28大义灭亲 [ dà yì miè qīn ]

解释 为了维护正义;对犯了罪的亲属不包庇;使之受到应得的惩处。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29锄强扶弱 [ chú qiáng fú ruò ]

解释 铲除强暴,扶助弱者。

出处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2卷:“此等锄强扶弱的事,不是我,谁人肯做?”

30忧国忧民 [ yōu guó yōu mín ]

解释 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

出处 《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31劫富济贫 [ jié fù jì pín ]

解释 劫:夺取;济:救济。强夺富人的财物;救济穷苦的百姓。

出处 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25回:“ 劫富济贫,自张一帜。”

32忠贞不贰 [ zhōng zhēn bù èr ]

解释 忠:忠诚;贞:有操守。忠诚坚定,永不改变。

出处 周恩来《为庆贺朱总司令六十大寿的祝辞》:“你为党为人民真是忠贞不贰,你在革命过程中,经历了艰苦曲折,千辛万苦……”

33爱国如家 [ ài guó rú jiā ]

解释 指帝王像爱抚自己的家室一样爱国爱民。

出处 汉 荀悦《汉纪 惠帝纪》:“封建诸侯各世其位,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

34仁人志士 [ rén rén zhì shì ]

解释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出处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三卷:“育群物而不倦,有似仁人志士,是仁者之所以乐山也。”

35刚正无私 [ gāng zhèng wú sī ]

解释 刚:刚直;正:正直。刚直方正而没有私心。

出处 明·罗贯中《平妖传》第27回:“为人刚正无私,不轻一笑。”

36凛然正气 [ lǐn rán zhèng qì ]

解释 凛然: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正气:正直的气概。形容极威严的英雄气概,使人敬畏。

出处 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您当时神态是那样地严肃,坦然,眉宇间凛然正气,使我仅有的一点疑问如烟消云散了。”

37不同流俗 [ bù tóng liú sú ]

解释 流俗:流行的习俗。与世俗习气不同。形容品德高尚。

出处 《礼记 射义》:“不从流俗。

38乃心王室 [ nǎi xīn wáng shì ]

解释 本意是忠于朝廷,后比喻爱国。

出处 《尚书 康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