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湿的成语

形容湿的成语


1煨干避湿 [ wēi gàn bì shī ]

解释 见“煨干就湿”

出处 元·李行道《灰阑记》第四折:“生下这孩儿,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咽苦吐甜,煨干避湿,不知受了多少辛苦。”

2相呴以湿 [ xiāng xǔ yǐ shī ]

解释 彼此以呼出的气湿润对方。《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成玄英疏:“呴气相湿。”后以喻在困难时以微小的力量,竭力互相帮助。

出处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成玄英疏:“呴气相湿。”

3久束湿薪 [ jiǔ shù shī xīn ]

解释 长期捆着的潮湿柴草。喻思想保守,不易接受新事物。

出处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自叙:“而彼久束湿薪之大多数人,犹或曰:‘吾秦人而子语我以越之肥瘠也。’”

4乌烟瘴气 [ wū yān zhàng qì ]

解释 乌:黑。瘴气:南方的林中的湿热空气。原指环境污染。多比喻环境嘈杂;秩序混乱;风气不正或社会黑暗。

出处 毛泽东《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这样,汪精卫派和国民党的反共顽固派两家里应外合,把时局闹得乌烟瘴气了。”

5汗流浃背 [ hàn liú jiā bèi ]

解释 浃:湿透。汗水流得湿透背衣。形容闷热或干活卖力气。也形容极度惶恐或羞愧。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皇后纪下 献帝伏皇后》:“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6相濡以沫 [ xiāng rú yǐ mò ]

解释 濡:沾湿;沫:唾沫。水干了;鱼互相以吐沫沾湿;以维持生命。现比喻在困境中以微薄的力量相互救助。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7哭哭啼啼 [ kū kū tí tí ]

解释 不停的哭泣。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这如今才好些,又这样哭哭啼啼,岂不是自己糟蹋了自己身子。”

8天寒地冻 [ tiān hán dì dòng ]

解释 天气非常寒冷;大地到处结冰。

出处 宋 王十朋《南州春色》词:“莫恨东风吹不到,著意挽春回,一任天寒地冻,南枝香动。”

9挥汗如雨 [ huī hàn rú yǔ ]

解释 众人用手抹汗;挥洒的汗水像雨点一样。形容人多、拥挤。也形容因天热或劳动而出汗很多。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一》:“监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10滴水成冰 [ dī shuǐ chéng bīng ]

解释 水滴下去就结成冰。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出处 宋 钱易《南部新书》:“严冬冱寒,滴水成冰。”

11疾雨暴风 [ jí yǔ bào fēng ]

解释 指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同“暴风疾雨”。

出处 晋 干宝《搜神记》卷四:“是日果有疾雨暴风,从太公邑外而过。”

12干啼湿哭 [ gàn tí shī kū ]

解释 干啼:没有眼泪地啼哭。湿哭:有眼泪地啼哭。无泪和有泪地哭。①形容哭哭啼啼。②也泛指因苦楚而呈现的各种表情。亦作“湿哭干啼”。

出处 《北齐书·尉景传》:“景曰:‘小儿惯去,放使作心腹,何须干啼湿哭不听打耶!’”

13上漏下湿 [ shàng lòu xià shī ]

解释 上:指屋顶;下:指地面。形容房屋破旧,不能蔽风雨。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让王》:“上漏下湿,匡坐而弦。”

14风雨无阻 [ fēng yǔ wú zǔ ]

解释 不受刮风下雨的阻碍。指预先约好的事情,一定按期进行。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黄秀才徼灵玉马坠》:“黄秀才从陆路短船,风雨无阻,所以赶着了。”

15恶湿居下 [ wù shī jū xià ]

解释 厌恶潮湿却住在低洼的的地方。比喻行动跟愿望相违背。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住。”

16煨干就湿 [ wēi gàn jiù shī ]

解释 极言抚育孩子的辛苦。

出处 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三折:“不想共乳同胞一体分,煨干就湿母艰辛。”

17雨沐风餐 [ yǔ mù fēng cān ]

解释 形容在外奔走劳苦,生活不得安定。

出处 宋 刘宰《石翁姥》:“人归人去我何心,雨沐风餐人自老。”

18阴云密布 [ yīn yún mì bù ]

解释 比喻形势险恶或将要发生重大事件的郁闷气氛。

出处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103回:“二人行不到二里之遥,天就阴云密布。”

19雨淋日炙 [ yǔ lín rì zhì ]

解释 炙:烤。雨里淋,太阳晒。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出处 唐·韩愈《石鼓歌》:“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20流汗浃背 [ liú hàn jiā bèi ]

解释 ①形容出汗多,湿透了背上的衣服。②形容惭愧不安之极。

出处 宋·无名氏《青琐后集》:“每延英奏对,虽严冬盛寒亦流汗浃背。”

21沐雨经霜 [ mù yǔ jīng shuāng ]

解释 谓承受雨淋霜打。形容历尽辛苦。

出处 明·屠隆《昙花记·云游遇师》:“还想我沐雨经霜,身中锁甲,手里沉枪。”

22栉风沐雨 [ zhì fēng mù yǔ ]

解释 栉:梳头发;沐:洗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沐甚雨,栉急风。”

23汗出浃背 [ hàn chū jiā bèi ]

解释 同“汗流浃背”。

出处 汉·刘向《续列女传·杨夫人》:“敞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浃背。”

24推干就湿 [ tuī gàn jiù shī ]

解释 同“推燥居湿”。

出处 明·徐田臣《杀狗记·孙荣奠墓》:“三年乳哺恩爱深,推干就湿多劳顿。”

25偎干就湿 [ wēi gàn jiù shī ]

解释 形容母亲抚育幼儿之辛苦。谓幼儿溺床,母亲宁可以身就湿,使小儿卧处常干。

出处 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二折:“且休说怀耽十月,只从小偎干就湿,几口气抬举他偌大,便恰似燕子衔食。”

26山阴夜雪 [ shān yīn yè xuě ]

解释 犹言山阴乘兴。

出处 唐·李白《单父东楼秋夜夜送族弟沈之秦》诗:“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阴夜中雪。”

27汗流洽衣 [ hàn liú qià yī ]

解释 汗出甚多,湿透衣服。形容极其惶恐羞愧。

出处 明·张居正《答宗伯董浔阳》:“顷贤郎至,辱华翰奖借,烂然盈楮,不匡其所不及,而假其所不能。读之使人汗流洽衣也。”

28阴霾密布 [ yīn mái mì bù ]

解释 阴霾:空气中浮沉多而浑浊。比喻形势险恶或将要发生重大事件的郁闷气氛。

出处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正如光风霁月的青空,忽然阴霾密布。”

29推燥居湿 [ tuī zào jū shī ]

解释 把干的地方让给幼儿,自己睡在湿的地方。形容抚育孩子的辛劳。

出处 《孝经援神契》:“母之于子也,鞠养殷勤,推燥居湿,绝少分甘。”

30疾风甚雨 [ jí fēng shèn yǔ ]

解释 指大风急雨。

出处 语出《礼记 玉藻》:“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

31呴湿濡沫 [ nì shī rú mò ]

解释 比喻同处困境,互相救助。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大宗师》:“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32骤风急雨 [ zhòu fēng jí yǔ ]

解释 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同“骤雨狂风”。

出处 宋 郭熙淳《林泉高致 画诀》:“夏山雨过,浓云欲雨,骤风急雨,又曰飘风急雨。”

33汗流洽背 [ hàn liú qià bèi ]

解释 同“汗流浃背”。

出处 《旧唐书·昭宗纪》:“昭宗临轩自谕之曰:‘卿等藩侯,宜存臣节,称兵入朝,不由奏请,意在何也?’茂贞、行瑜汗流洽背,不能对。”

34回干就湿 [ huí gàn jiù shī ]

解释 谓母亲育儿时,让婴儿居干处,自己就湿处。

出处 《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慈母德,实堪哀,十月三年受苦灾;冒热冲寒劳气力,回干就湿费心怀。”

35云蒸础润 [ yún zhēng chǔ rùn ]

解释 础:柱子底下的石墩。云气升腾,柱石湿润。形容湿气浓重。

出处 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山云蒸,柱础润,伏岑掘,兔丝死。”

36湿肉伴干柴 [ shī ròu bàn gān chái ]

解释 形容拷打。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