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感到压力的成语

形容感到压力的成语


1忍辱负重 [ rěn rǔ fù zhòng ]

解释 忍受耻辱;承当重任。指为了重任而忍受一切屈辱。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2任重道远 [ rèn zhòng dào yuǎn ]

解释 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咄咄逼人 [ duō duō bī rén ]

解释 ①气势汹汹;盛气凌人;言语或神态中有一种威胁逼人的气势。咄咄:表示惊奇的声音。②形容本领赶上或超过别人;令人惊诧。

出处 晋 卫铄《与释某书》:“卫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

4锋芒逼人 [ fēng máng bī rén ]

解释 锋芒:刀剑之类武器的刀口和尖端;比喻人的锐气;才干等。形容言词话语尖锐犀利;给人以威胁。

出处 华而实《汉衣冠》第二回:“想借着师友渊源、故旧情谊来笼络这位锋芒毕露的身居要位的武将。”

5如牛负重 [ rú niú fù zhòng ]

解释 像牛负担着沉重的东西。比喻负担很重。

出处 《佛说四十二章经》:“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

6威武不屈 [ wēi wǔ bù qū ]

解释 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威武:权势;武力。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7泰山压顶 [ tài shān yā dǐng ]

解释 比喻遭遇到极大的压力和打击。

出处 明 贾凫西《木皮词 正传》:“给了他个泰山压顶没有躲闪,把那助纣为虐的杀个净,直杀的血流漂杵堵了城门。”

8负屈衔冤 [ fù qū xián yuān ]

解释 衔:用嘴含,这里指心里怀着。身上背着委屈,心里怀着冤枉。指蒙受冤屈,得不到昭雪。

出处 元·无名氏《后庭花》第四折:“今日个勘成了因奸致命一凶贼,还了报了这负屈衔冤两怨鬼。”

9负重致远 [ fù zhòng zhì yuǎn ]

解释 负:背着;致:送到。背着重东西走远路。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赵憙传》:“更始曰:‘茧栗犊,岂能负重致远乎?”

10委重投艰 [ wěi zhòng tóu jiān ]

解释 委:委托、托付。指委以重任,授予艰难使命。

出处 宋·周密《齐东野语·表答用先世语》:“则今兹爰立之命,乃所以委重投艰而已,又辞乎?”

11负弩前驱 [ fù nǔ qián qū ]

解释 弩:弓箭。背着弓箭走在前面。表示极为尊敬。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前驱,蜀人以为宠。”

12负薪之忧 [ fù xīn zhī yōu ]

解释 意指背柴劳累,体力还未恢复。有病的谦词。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

13强词夺理 [ qiǎng cí duó lǐ ]

解释 指无理强辩;想说成有理的。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14高枕无忧 [ gāo zhěn wú yōu ]

解释 把枕头垫得高高的;无忧无虑地睡大觉。原形容平安无事;不必担忧。后也指思想麻痹;放松警惕。

出处 《旧五代史 世袭传二 高季兴》:“且游猎旬日不回,中外之情,其何以堪,吾高枕无忧矣。”

15辗转反侧 [ zhǎn zhuǎn fǎn cè ]

解释 翻来复去;睡不着觉。形容心事重重。

出处 《诗经 周南 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16从容不迫 [ cóng róng bù pò ]

解释 从容:不慌不忙;镇静;不迫:不急促。形容临事不慌不忙;镇定沉着。

出处 魏兰《原序》:“当其临事之时,从容不迫,颜色不变,尤非庸常之辈所能及。”

17大庭广众 [ dà tíng guǎng zhòng ]

解释 庭:旧时指官署的厅堂;后泛指大院子;大庭:宽大的场所;广:多;众:许多人。指聚集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也作“广庭大众”。

出处 汉 孔鲋《孔丛子 公孙龙》:“如此人于广庭大众之中,见悔而不敢斗争。”

18盛气凌人 [ shèng qì líng rén ]

解释 凌:欺压。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出处 清 曾国藩《求阙斋语》:“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盛气凌我。”

19无所事事 [ wú suǒ shì shì ]

解释 无:没有;事事:从事某种事情。闲着什么事都不干。

出处 明 归有光《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然每晨入部升堂,祗揖而退,卒无所事事。”

20张皇失措 [ zhāng huáng shī cuò ]

解释 惊慌得不知怎么才好。

出处 元 杨景贤《西游记》:“你看他胁肩谄笑,趋前退后,张皇失措。”

21有目共睹 [ yǒu mù gòng dǔ ]

解释 睹:看见。大家的眼睛都能看得见。形容极其明显。

出处 清 钱谦益《钱牧斋尺牍 上卷 与王贻上之一》:“惟有日、贝叶,清闲送老。世间文字茫茫如前尘积却,门下散花落彩如卿云在天,有目共睹。”

22十全十美 [ shí quán shí měi ]

解释 十分完美;毫无欠缺。

出处 清 陈朗《雪月梅传》:“贤侄出门也得放心,岂不是十全十美。”

23做贼心虚 [ zuò zéi xīn xū ]

解释 做贼的人心里虚。比喻做坏事的人疑神疑鬼;心神不安。

出处 宋 释悟明《联灯会要 重显禅师》:“却顾侍者云:‘适来有人看方丈么?’侍者云:‘有。’师云:‘作贼人心虚。’”

24艰苦奋斗 [ jiān kǔ fèn dòu ]

解释 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竭尽全力去工作或斗争。

出处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二章:“没有中国共产党在过去五十年间的艰苦奋斗,挽救新的亡国危险是不可能的。”

25全力以赴 [ quán lì yǐ fù ]

解释 赴法;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进去。

出处 清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以赴,好为苟难,遂成风俗。”

26无所作为 [ wú suǒ zuò wéi ]

解释 作为:做出成绩。指工作中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然黄帝亦曾用兵战斗,亦不是全然无所作为也。”

27众目睽睽 [ zhòng mù kuí kuí ]

解释 大家的眼睛都睁得大大地注视着。睽睽:睁大眼睛注意看的样子。

出处 唐 韩愈《郓州溪堂诗并序》:“新旧不相保持,万目睽睽,公于此时能安以治之。”

28掩人耳目 [ yǎn rén ěr mù ]

解释 掩:遮盖。堵住人家耳朵;遮着人家的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欺骗人。

出处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事迹显然,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29惊慌失措 [ jīng huāng shī cuò ]

解释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不知如何是好。形容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出处 《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30不屈不挠 [ bù qū bù náo ]

解释 屈、挠:弯曲。不屈服。形容不畏强暴和困难;十分顽强;决不屈服。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挠)不诎(屈)。”

31死而后已 [ sǐ ér hòu yǐ ]

解释 已:停止;完毕。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奉献了一切。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2气势汹汹 [ qì shì xiōng xiōng ]

解释 汹汹:声势盛大的样子。气势很盛的样子。形容气势凶猛。

出处 先秦 荀况《荀子 天论》:“君子不为小人之汹汹也辍行。”

33心事重重 [ xīn shì chóng chóng ]

解释 心里挂着很多沉重的顾虑。

出处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二七章:“毛人凤正心事重重地在地毯上来回走着。”

34处之泰然 [ chǔ zhī tài rán ]

解释 处:处理;对待;之:代词。泰: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样子。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也指对事情无动于衷。也作“泰然处之”。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宋 朱熹注:“颜子之贫如此,而处之泰然,不以害其乐。”

35众目昭彰 [ zhòng mù zhāo zhāng ]

解释 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昭彰:明显。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在你家里搜出人腿来,众目昭彰,一传出去,不见得轻放过了你。”

36泰然自若 [ tài rán zì ruò ]

解释 泰然:镇静的样子;自若:跟平常一样。形容碰上意外、严重或紧急的情况;能沉着镇静;不慌不忙。

出处 《金史 颜盏门都传》:“有敌忽来,虽矢石至前,泰然自若。”

37慌张失措 [ huāng zhāng shī cuò ]

解释 慌张:惊慌失措。惊恐慌张得不知所措。

出处 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25回:“卿家非时而来,慌张失措,有何事故?”

38事在人为 [ shì zài rén wéi ]

解释 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事在人为耳,彼朽骨者何知。”

39拍案惊奇 [ pāi àn jīng qí ]

解释 对奇异的事情拍着桌子惊叹。明末凌蒙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出处 明末·凌濛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40乞哀告怜 [ qǐ āi gào lián ]

解释 哀:怜悯;告:请求。乞求别人的怜悯和帮助。

出处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荒时暴月,向亲友乞哀告怜,借得几斗几升,敷衍三日五日,债务丛集,如牛负重。”

41贼人胆虚 [ zéi rén dǎn xū ]

解释 比喻做了坏事的人心里总是不踏实。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1回:“这本是鸳鸯戏语,叫他出来,谁知他贼人胆虚,只当鸳鸯已看见他的首尾了。”

42翻来复去 [ fān lái fù qù ]

解释 翻:翻转。形容做事多次重复。

出处 宋·朱熹《朱子全书性理·理》:“横说世如此,竖说也如此。翻来复去说都如此。”

43千斤重担 [ qiān jīn zhòng dàn ]

解释 比喻重要的工作与任务。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六回:“本是乖巧不过的人,落得把千斤重担卸在他身上。”

44无所不在 [ wú suǒ bù zài ]

解释 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

出处 巴金《家》四:“电灯光死去时发出的凄惨的叫声还在空中荡漾,虽然声音很低,却是无所不在。”

45张惶失措 [ zhāng huáng shī cuò ]

解释 见“张皇失措”。

出处 巴金《秋》十一:“枚张惶失措地往四处看。”

46张皇失错 [ zhāng huáng shī cuò ]

解释 张皇:慌张。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 元·杨景贤《西游记·三官逢盗》:“你看他胁肩谄笑,趋前退后,张皇失错。”

47引重致远 [ yǐn zhòng zhì yuǎn ]

解释 引:牵挽;致:达到。指负载沉重而可以到达远方。比喻抱负远大,能闯出新的天地,做出宏伟的业绩。

出处 《周易·系辞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

48力不自胜 [ lì bù zì shèng ]

解释 胜:经得住。由于力量不够而使得自己经受不起。

出处 宋·张敦颐《六朝事迹·郗民化蛇》:“无饮食可实口,无窟可庇身,饥窘困迫,力不自胜。”

49贼人心虚 [ zéi rén xīn xū ]

解释 指做了坏事的人,时刻胆战心惊,怕坏事败露。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卷:“自古道贼人心虚,那赵昂因有旧事在心上,比王员外更是不同,吓的魂魄俱无。”

50泼妇骂街 [ pō fù mà jiē ]

解释 泼妇:泼辣凶悍的妇女。象泼妇在街上当众谩骂。多指大肆攻击、谩骂别人。

出处 邹韬奋《经历·新闻记者的作品》:“对政敌或争论的对方有着诚恳的礼貌,一点没有泼妇骂街的恶习气。”

51万目睽睽 [ wàn mù kuí kuí ]

解释 睽睽:张目注视的样子。在众人的注视、监督下。

出处 唐·韩愈《郓州溪堂诗并序》:“公私扫地赤立,新旧不相保持,万目睽睽,公于此时能安以治之。”

52齐东野语 [ qí dōng yě yǔ ]

解释 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53荒时暴月 [ huāng shí bào yuè ]

解释 荒:五谷不收;暴:凶。指荒年或青黄不接的时候。

出处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荒时暴月,向亲友乞哀告怜,借得几斗几升,敷衍三日五日,债务丛集,如牛负重。”

54服牛乘马 [ fú niú chéng mǎ ]

解释 役使牛马驾车。

出处 《周易 系辞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