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吃的不好的成语

形容吃的不好的成语


1食不甘味 [ shí bù gān wèi ]

解释 甘:味道好。吃东西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形容心中有事;吃东西也不香。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孙子吴起传》:“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

2食不下咽 [ shí bù xià yàn ]

解释 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

出处 唐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霁云(南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3食指大动 [ shí zhǐ dà dòng ]

解释 原指有美味可吃的预兆,后形容看到有好吃的东西而贪婪的样子。

出处 《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

4食不遑味 [ shí bù huáng wèi ]

解释 同“食不甘味”。

出处 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为二方未克为念!”

5脍炙人口 [ kuài zhì rén kǒu ]

解释 脍:细切的肉;炙:烤熟的肉。肉菜味道鲜美;使人爱吃。

出处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卷十 海叙不遇》:“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

6狼吞虎咽 [ láng tūn hǔ yàn ]

解释 像狼虎一样吞咽东西。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有一寸见方大小,和在饭里,不上一刻工夫,狼吞虎咽,居然吃个精光。”

7淡而无味 [ dàn ér wú wèi ]

解释 淡:薄,与“浓”相对。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辑略》第四卷:“此工夫似淡而无味,然做时却自有可乐。”

8垂涎三尺 [ chuí xián sān chǐ ]

解释 垂:东西的一头向下;涎:口水。流出的口水有三尺长。原形容嘴馋到极点。现多形容见了别人的好东西就眼红;并极想弄到手的贪婪样子。

出处 唐 柳宗元《三戒》:“临江之人,略得麋麂,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9味同嚼蜡 [ wèi tóng jiáo là ]

解释 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味儿。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嚼:咀嚼。

出处 《楞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

10饱食终日 [ bǎo shí zhōng rì ]

解释 终日:整天。整天吃得饱饱的;指无所作为。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1索然无味 [ suǒ rán wú wèi ]

解释 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

出处 明 杨慎《丹铅杂录 论衡》:“盖文有以含蓄不尽为工者……说尽,则索然无味。”

12枯燥无味 [ kū zào wú wèi ]

解释 单调呆板;毫无趣味。

出处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因此,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燥无味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憋脚的不中用的宣传家。”

13秀色可餐 [ xiù sè kě cān ]

解释 美丽的容貌或秀丽的景色好像可以当饭吃。形容女性容貌美丽动人;或景色非常美;让人入迷忘情。

出处 晋 陆机《日出东南隅行》:“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

14山珍海味 [ shān zhēn hǎi wèi ]

解释 山珍:山里产的珍异食品;海味:海里的美味食品。指山里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现泛指各种美味佳肴。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9回:“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

15垂涎欲滴 [ chuí xián yù dī ]

解释 垂:东西的一头向下;涎:口水。馋得口水快要流出来了。多形容嘴馋想吃。

出处 唐 柳宗元《招海贾文》:“垂涎闪舌兮,挥霍旁午。”

16粗茶淡饭 [ cū chá dàn fàn ]

解释 粗:粗糙;淡饭:指没有多少下饭的菜。指粗糙简单的饭食;形容生活俭朴清苦。也作“淡饭粗茶”。

出处 宋 黄庭坚《四休导士》诗序:“自号四休居士。山谷问其说,四休笑曰:‘粗茶淡饭饱即休。’”

17残羹冷炙 [ cán gēng lěng zhì ]

解释 残:剩余的;羹:有浓汁的食品;炙:烤熟的肉。喝剩下的酒食。可泛指吃剩下的饭菜。旧时引申为权贵们的施舍。有时亦比喻饮食节俭;生活清苦。也作“残杯冷炙”、“羹残炙冷”。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4回:“乒乒乓乓,把吃剩的残羹冷炙,翻的到处都是。”

18暴殄天物 [ bào tiǎn tiān wù ]

解释 暴:残害;殄:灭绝;天物:大自然界生存的万物。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出处 《尚书 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19回味无穷 [ huí wèi wú qióng ]

解释 回味:吃过好的食物以后的余味;指从回忆中体会到的意味;穷:穷尽。比喻事后越想;越觉得意味深长。也比喻读过含意深长的文艺作品后;体会到无限的意趣。

出处 宋 王禹偁《小畜集 卷六 橄榄》诗:“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

20清汤寡水 [ qīng tāng guǎ shuǐ ]

解释 形容菜肴水太多,佐料少,没有味道。

出处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煮一蒸钵白菜,清汤寡水,看不见一点油星子。”

21食不重味 [ shí bù chóng wèi ]

解释 味:菜肴。吃饭不要两样菜肴。形容生活俭朴。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

22食前方丈 [ shí qián fāng zhàng ]

解释 方丈:一丈见方。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地方摆满了食物。形容吃的阔气。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23食不果腹 [ shí bù guǒ fù ]

解释 果:充实。吃不饱肚子。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逍遥游》:“適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24食肉寝皮 [ shí ròu qǐn pí ]

解释 吃他们的肉;剥下他们的皮当褥子垫。形容对敌的深仇大恨。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

25饱食暖衣 [ bǎo shí nuǎn yī ]

解释 吃的饱;穿的暖;生活富足;无忧无虑。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26食不二味 [ shí bù èr wèi ]

解释 吃饭不用两道菜肴。谓饮食节俭。

出处 《左传·哀公元年》:“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

27食无求饱 [ shí wú qiú bǎo ]

解释 饱:吃足。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有节制。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8沿门托钵 [ yán mén tuō bō ]

解释 钵:和尚吃东西用的器具。原指僧徒化缘。比喻挨家乞讨。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2回:“你若借了这事向亲友各家不问交谊一概的沿门托钵摇尾乞怜起来就大不是我的意思了。”

29食不累味 [ shí bù lèi wèi ]

解释 同“食不二味”。

出处 《晋书·石季龙载记》:“士阶三尺,茅茨不翦,食不累味,刑措不用。”

30食日万钱 [ shí rì wàn qián ]

解释 每天饮食要花费上万的钱。形容饮食极奢侈。

出处 《晋书 何曾传》:“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31食不暇饱 [ shí bù xiá bǎo ]

解释 暇:空闲。没有空好好吃饭。形容整日忙碌,连吃饭也没空。

出处 宋·司马光《进五规状·保业》:“当是之时,食不暇饱,寝不遑安。”

32食不兼味 [ shí bù jiān wèi ]

解释 见“食不二味”。

出处 《韩诗外传》第八卷:“大侵之礼,君食不兼味,台榭不饰,道路不除。”

33食不充饥 [ shí bù chōng jī ]

解释 犹言食不果腹。

出处 南朝·宋·刘彧《立晋熙王嗣诏》:“而诸孙纩不温体,食不充饥,付之姆你之手。”

34臭不可闻 [ chòu bù kě wén ]

解释 臭得使人受不了。比喻人名声极坏。

出处 唐·柳宗元《东海若》:“刳而振其犀以嬉,取海水杂粪壤蛲 而实之,臭不可当也。”

35食味方丈 [ shí wèi fāng zhàng ]

解释 同“食前方丈”。

出处 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问》:“昔吾先君桓公善饮酒穷乐,食味方丈。”

36不知肉味 [ bù zhī ròu wèi ]

解释 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出处 春秋 孔子《论语 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37美衣玉食 [ měi yī yù shí ]

解释 玉食:比喻珍异的食物。华丽的服装,珍美的饮食。形容生活优裕。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5回:“所谓君者,受尊号,享荣名,美衣玉食,崇阶华宫,乘高车,驾上驷,府库充盈。”

38寝不安席 [ qǐn bù ān xí ]

解释 睡觉也不能安于枕席。形容心事重重,睡不着觉。

出处 《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39拍案惊奇 [ pāi àn jīng qí ]

解释 对奇异的事情拍着桌子惊叹。明末凌蒙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出处 明末·凌濛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40狼餐虎噬 [ láng cān hǔ shì ]

解释 ①同“狼餐虎咽”。②比喻残酷剥削搜括。

出处 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你道因何封我做净盘将军,若有人请我到的酒席上,且不吃酒,将各样好下饭,狼餐虎噬,则一顿都噻了,方才吃酒,以此号为净盘将军。”

41八珍玉食 [ bā zhēn yù shí ]

解释 泛指精美的肴馔。

出处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三卷:“八珍玉食邀郎餐,千言万语对生意。”

42饕餮之徒 [ tāo tiè zhī tú ]

解释 比喻贪吃的人。

出处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多食不厌谓之饕餮之徒;见食垂涎谓有欲炙之色。”

43狼餐虎咽 [ láng cān hǔ yān ]

解释 见“狼餐虎咽”。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二回:“[行者]迎着里面灯光,仔细观看。只见那大小群妖,一个个狼餐虎咽,正都吃东西哩。”

44凤髓龙肝 [ fèng suǐ lóng gān ]

解释 比喻珍奇美味。

出处 明·孙仁孺《东郭记·吾将瞷良人之所也》:“他故人情蔼,消受他凤髓龙肝;我寸舌应嚼坏,愧没归遗两女子。”

45食不充肠 [ shí bù chōng cháng ]

解释 见“食不充饥”。

出处 唐·元稹《同州刺史谢上表》:“臣八岁丧父,家贫无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幼学之年不蒙师训。”

46食不念饱 [ shí bù niàn bǎo ]

解释 饱:吃足。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有节制。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今虽已老,而复‘戒之在得’,故日夜惕厉,思自降损。居不求安,食不念饱。”

47狼吞虎餐 [ láng tūn hǔ cān ]

解释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出处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23回:“他们把饭煮熟,菜烧好,聚在一起,就在村前打麦场上,狼吞虎餐的吃。”

48食不终味 [ shí bù zhōng wèi ]

解释 同“食不甘味”。

出处 三国·魏·曹植《释愁文》:“坐不安席,食不终味,遑遑汲汲,或憔或悴。”

49食不求饱 [ shí bù qiú bǎo ]

解释 饱:吃足。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有节制。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盖宽饶传》:“宽饶居不求安,食不求饱,进有忧国之心,退有死节之义。”

50饿鬼投胎 [ è guǐ tóu tāi ]

解释 比喻大量吃东西而不劳动,造成对父母的拖累。

出处 欧阳山《苦斗》:“咱们也不嫉妒他人,纵使不一定是个讨债的,也难免是个饿鬼投胎。”

51食不重肉 [ shí bù chóng ròu ]

解释 见“食不兼肉”。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52食不糊口 [ shí bù hú kǒu ]

解释 糊口:吃粥,比喻生活艰难。连粥都喝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艰难。

出处 唐·陈子昂《汉州雒县令张君吏人颂德碑》:“流亡初复,贫鞠兼半,食不糊口,力未赡农。”

53食不知味 [ shí bù zhī wèi ]

解释 同“食不甘味”。

出处 唐·白居易《初授给遗献书》:“臣所以授官已来,仅将十日;食不知味,寝不遑安;唯思粉身,以答殊宠,但未获粉身之所耳。”

54食不求甘 [ shí bù qiú gān ]

解释 饮食不求甘美。形容生活节俭。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著帛布。”

55食不充口 [ shí bù chōng kǒu ]

解释 见“食不餬口”。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5卷:“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吃了早起的,无那晚夕的。”

56须臾之间 [ xū yú zhī jiān ]

解释 须臾:片刻。指极短的时间。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9回:“须臾之间,只见戴宗舒眉展眼,便爬起来。”

57山肤水豢 [ shān fū shuǐ huàn ]

解释 《乐府诗集 燕射歌辞三 隋元会大飨歌》:“道高物备食多方,山肤既善水豢良。”本指山上水中出产的美味食物。后泛称美味。

出处 《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元会大飨歌》:“道高物备食多方,山肤既善水豢良。”

58吃著不尽 [ chī zhuó bù jìn ]

解释 著:通“着”,穿衣。吃的穿的,享用不尽。比喻生活富裕。

出处 宋·魏泰《东轩笔录》第14卷:“中山刘子仪为翰林学士,戏语之曰:‘状元试三场,一生吃著不尽。’沂公正色答曰:‘曾平生之志,不在温饱。’”

59饕口馋舌 [ tāo kǒu chán shé ]

解释 比喻贪吃的人。

出处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33回:“暖烘烘云蒸霞蔚而至;饕口馋舌,雄纠纠排山倒海而来。”

60虎咽狼餐 [ hǔ yàn láng cān ]

解释 咽:吞。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出处 元·无名氏《耍孩儿·拘刷行院》:“虎咽狼餐胜似趁熟,酄得十分透。”

61狼飧虎咽 [ láng sūn hǔ yān ]

解释 亦作“狼餐虎咽”。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人自来吃酒,主人安排些鸡、豚、牛、羊肉来做下酒。须臾之间,狼飨虎咽,算来吃勾有六七十斤的肉,倾尽了六七坛的酒。”

62啮檗吞针 [ niè bò tūn zhēn ]

解释 檗:俗称黄柏,味苦。啮檗:食用黄檗,比喻食物之味如黄檗之苦。吞针:将针吞下,比喻食物极难入口。形容食物难以下咽。

出处 唐 康骈《李使君》:“及至冰餐,俱置一匙于口,各相眄良久,咸若啮檗吞针 。”

63美食甘寝 [ měi shí gān qǐn ]

解释 甘:美好。吃得好,睡得香。形容生活舒适安逸。

出处 唐·陈翰《异闻集·庐江冯媪》:“媪不之异,又久困寒饿,得美食甘寝,不复言。”

64狼飡虎咽 [ láng cān hǔ yān ]

解释 见“狼餐虎咽”。

65五味俱全 [ wǔ wèi jù quán ]

解释 五味:酸甜苦辣咸的合称。形容调味齐全适宜。

出处 《礼记 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

66中看不中吃 [ zhōng kàn bù zhōng chī ]

解释 比喻外表好看,其实不中用。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4卷:“却而今没蛇得弄,中看不中吃,要来无干。”

67三月不知肉味 [ sān yuè bù zhī ròu wèi ]

解释 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出处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