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心里很生气的成语

形容心里很生气的成语


1令人发指 [ lìng rén fà zhǐ ]

解释 令:使得;发指:头发竖起来。愤怒得使人头发都竖直起来。也作“令人发竖。”

出处 庄周《庄子 盗跖》:“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2咬牙切齿 [ yǎo yá qiè chǐ ]

解释 切齿:咬紧牙齿;表示痛恨。形容愤恨或发狠到极点的神情。

出处 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为甚事咬牙切齿,唬得犯罪人面色如金纸。”

3大发雷霆 [ dà fā léi tíng ]

解释 霆:暴雷;雷霆:震耳的雷声。形容大发脾气;高声怒斥别人。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5卷:“陈秀才大发雷霆。”

4怒火中烧 [ nù huǒ zhōng shāo ]

解释 中:心中。怒火在心中燃烧。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 宋 王迈《臞轩集》:“虚舟相触何心在,怒火虽炎一响空。”

5气急败坏 [ qì jí bài huài ]

解释 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慌张失措的样子。形容羞怒、狼狈的样子。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回:“只见数个小喽罗气急败坏,走到山寨里叫道:‘苦也!苦也!’”

6恼羞成怒 [ nǎo xiū chéng nù ]

解释 恼:气恼;羞:羞臊。指由于气恼、羞臊而大怒。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回:“那抚台见是如此,知道王协台有心瞧他不起,一时恼羞成怒。”

7暴跳如雷 [ bào tiào rú léi ]

解释 暴:急躁;发怒。蹦跳发怒;好像打雷一样猛烈。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严贡生越发恼得暴跳如雷。”

8怒发冲冠 [ nù fà chōng guān ]

解释 冠:帽子。愤怒得头发竖起;顶着帽子。形容愤怒到极点。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9火冒三丈 [ huǒ mào sān zhàng ]

解释 怒火上升三丈高。形容十分愤怒。

出处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她一句话把他说得跳起来,火冒三丈。”

10七窍生烟 [ qī qiào shēng yān ]

解释 七窍:指两耳、两眼、两鼻孔和口。形容气愤至极;好像眼耳口鼻都要冒出火来。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78回:“忽闻此言,吓得三尺神散,七窍生烟。”

11愤愤不平 [ fèn fèn bù píng ]

解释 愤愤:像生气的样子。因不公平的事而愤怒或不满。

出处 晋 王隐《晋书 桓秘传》:“秘亦免官,居于宛陵,每愤愤有不平之色。”

12怒气冲冲 [ nù qì chōng chōng ]

解释 形容愤怒得气呼呼的样子。

出处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二回:“[钱同秀]一手将烟灯砸在地下,说道:‘好好,你们做了一路!’就怒气冲冲的出来上车。”

13怒不可遏 [ nù bù kě è ]

解释 遏;止住。愤怒得难以抑制。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却说贾大少爷正在自己动手掀王师爷的铺盖,被王师爷回来从门缝里瞧见了,顿时气愤填膺,怒不可遏。”

14义愤填膺 [ yì fèn tián yīng ]

解释 膺:胸。正义的愤恨充满了胸膛。

出处 南朝 梁 江淹《恨赋》:“置酒欲饮,悲来填膺。”

15气势汹汹 [ qì shì xiōng xiōng ]

解释 汹汹:声势盛大的样子。气势很盛的样子。形容气势凶猛。

出处 先秦 荀况《荀子 天论》:“君子不为小人之汹汹也辍行。”

16天怒人怨 [ tiān nù rén yuàn ]

解释 上天震怒;人民怨恨。形容作恶多端;激起普遍愤怒。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袁绍传》:“自是士林愤痛,人怨天怒,一夫奋臂,举州同声。”

17勃然大怒 [ bó rán dà nù ]

解释 勃然:因生气或惊慌等突然变脸色的样子。形容突然变脸;发起脾气来。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18金刚怒目 [ jīn gāng nù mù ]

解释 金刚:旧时寺院山门内的四大天王塑像;俗称四大金刚。形容面目威猛可怕。原作“金刚努目”。

出处 宋 庞元英《谈薮 薛道衡》:“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19怒目切齿 [ nù mù qiè chǐ ]

解释 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愤恨之极的样子。切齿:咬紧牙齿。

出处 晋 刘伶《酒德颂》:“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

20怒目而视 [ nù mù ér shì ]

解释 怒目:瞪着发怒的眼睛;视:看。非常愤怒地瞪着双眼看。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林冲、杨志怒目而视,有欲要发作之色。”

21怒气冲天 [ nù qì chōng tiān ]

解释 怒气直冲天际。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出处 元 杨显之《潇湘雨》四:“只落口嗔嗔忿忿,伤心切齿,怒气冲天。”

22怒形于色 [ nù xíng yú sè ]

解释 形:显露;色:脸色。满腔愤怒显于脸上。

出处 宋 洪迈《夷坚决》:“夫子赐之酒五尊。子夏怒形于色,举足蹴其二。”

23勃然变色 [ bó rán biàn sè ]

解释 勃然:突然地。变色:变了脸色。突然生气,变了脸色。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曰:‘君有大过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

24疾言厉色 [ jí yán lì sè ]

解释 疾:急速;厉:严厉。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常用来形容人发怒时说话的表情态度。

出处 元 刘壎《隐居通议 文章四》:“平居于人无忤,睦亲族以礼,抚臧获以恩,未尝疾言厉色。”

25拂袖而去 [ fú xiù ér qù ]

解释 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一甩袖子就走了。形容因言语不合很生气。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2卷:“师云:‘侍者收取。’明拂袖而去。”

26敢怒敢言 [ gǎn nù gǎn yán ]

解释 敢于愤怒,又敢于说出来。

出处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一回:“那计氏虽也还敢怒敢言,当不起晁大舍也敢为敢做。”

27忿然作色 [ fèn rán zuò sè ]

解释 因忿怒而变了脸色。

出处 孙膑《孙膑兵法 威王问》:“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日其急则也。”

28雷霆之怒 [ léi tíng zhī nù ]

解释 雷霆:霹雳。象霹雳一样的盛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出处 《三国志 吴志 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

29瞋目切齿 [ chēn mù qiè chǐ ]

解释 瞋目:发怒时睁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

出处 《史记·张仪列传》:“是故天下之游谈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

30艴然不悦 [ fú rán bù yuè ]

解释 非常生气。艴然,也作怫然,生气时表现一付脸色难看的样子。

出处 典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31怒气填胸 [ nù qì tián xiōng ]

解释 胸中充满了愤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却说周瑜怒气填胸,坠于马下,左右急救归船。”

32赫然而怒 [ hè rán ér nù ]

解释 形容大怒。火冒三丈的样子。

33怒猊渴骥 [ nù ní kě jì ]

解释 猊:狻猊,即狮子;骥:骏马。如愤怒的狮子撬扒石头,口渴的骏马奔向泉水。形容书法遒劲奔放。

出处 《新唐书·徐浩传》:“始,浩父峤之善书,以法授浩,益工。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皆备,草隶尤工,世状其法曰‘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云”

34万目睚眦 [ wàn mù yá zì ]

解释 睚:眼角;眦:眼框;睚眦:瞪眼睛。众人瞪目表示愤怒。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35面红耳赤 [ miàn hóng ěr chì ]

解释 脸和耳朵都红了。形容因羞愧、窘迫、激动或发怒而脸色涨红的样子。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29卷:“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

36垂头丧气 [ chuí tóu sàng qì ]

解释 垂头:耷拉着脑袋;丧气:失去志气;情绪低落。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形容失意懊丧的样子。

出处 唐 韩愈《送穷文》:“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

37惨淡经营 [ cǎn dàn jīng yíng ]

解释 惨淡:费尽心思;经营:筹划;组织。原指作画下笔之前;精心构思;计划布局。后形容苦费心思去谋划、经营管理某事。

出处 唐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38百无聊赖 [ bǎi wú liáo lài ]

解释 百:泛指多;各个方面;聊赖:凭借;指生活或感情上的寄托。指生活中思想感情没有依托;精神空虚;感觉什么都没意思。指精神无所寄托。

出处 傅専《阁夜》诗:“百无聊赖作词人,尽许闲愁集一身。”

39代人受过 [ dài rén shòu guò ]

解释 受:承受,担待;过:过失,过错。替别人承担过错的责任。

出处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各省系军阀慑于人民的巨大力量,都不肯代人受过,曹辊也就不敢一意孤行。”

40鸡犬不宁 [ jī quǎn bù níng ]

解释 宁:安宁。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形容骚扰得十分厉害。

出处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41淡而无味 [ dàn ér wú wèi ]

解释 淡:薄,与“浓”相对。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辑略》第四卷:“此工夫似淡而无味,然做时却自有可乐。”

42生龙活虎 [ shēng lóng huó hǔ ]

解释 比喻像很有生气的蛟龙和富有活力的猛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95卷:“只见得他如生龙活虎相似,更把捉不得。”

43心花怒放 [ xīn huā nù fàng ]

解释 心里高兴得像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怒放:盛开。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只他这一番言语举动,便把个舅爷骗得心花怒放。”

44心平气和 [ xīn píng qì hé ]

解释 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出处 宋 程颐《明道先生行状》:“先生每与论事,心平气和。”

45屡教不改 [ lǚ jiào bù gǎi ]

解释 屡:多次;一次又一次;教:教育。经过多次教育;仍然不改正。也作“累教不改”。

出处 明 沈德符《野获编 戮子》:“嘉靖末年,新郑故都御史高捷,有子不才,屡戒不俊,因手刃之。”

46穷极无聊 [ qióng jí wú liáo ]

解释 无聊;精神空虚;无所寄托。原形容生活贫困;生活没有着落。现多形容无事可做;精神上非常空虚。

出处 南朝 宋 费昶《思公子》诗:“虞卿亦何命,穷极若无聊。”

47喜怒无常 [ xǐ nù wú cháng ]

解释 常:一定;无常:变化不定。一会儿高兴 ;一会儿发怒;变化不定。指人的性情多变;叫人捉摸不透。

出处 《魏书 杨大眼传》:“征淮堰之役,喜怒无常。”

48索然无味 [ suǒ rán wú wèi ]

解释 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

出处 明 杨慎《丹铅杂录 论衡》:“盖文有以含蓄不尽为工者……说尽,则索然无味。”

49枯燥无味 [ kū zào wú wèi ]

解释 单调呆板;毫无趣味。

出处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因此,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燥无味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憋脚的不中用的宣传家。”

50朝气蓬勃 [ zhāo qì péng bó ]

解释 形容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朝:早上;蓬勃:旺盛的样子)。

出处 李晓明《平原枪声》:“朝气蓬勃的肖家镇一下子变得空虚了,沉静了。”

51生机盎然 [ shēng jī àng rán ]

解释 充满生气和活力的。

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6章:“春天来了,满山青绿,遍地黄花,它们都生机盎然,而我为什么要死?”

52黯然失色 [ àn rán shī sè ]

解释 黯然:昏暗的样子;失色:失去光泽。原指心情沮丧;脸色难看。形容相比之下显得暗淡无光。有时也形容心情不好。

出处 清 冒襄《影梅庵忆语》:“顿使《会真》、《长恨》等篇黯然失色。”

53生机勃勃 [ shēng jī bó bó ]

解释 生机:生命力。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有旺盛的生命力。

出处 张天民《创业》:“油田一片生机勃勃,繁忙兴旺的景象。”

54郁郁葱葱 [ yù yù cōng cōng ]

解释 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

出处 汉 王充《论衡 恢国》:“初者,苏伯阿望春陵气郁郁葱葱。”

55目光如炬 [ mù guāng rú jù ]

解释 目光发亮象火炬。形容愤怒地注视着。也形容见识远大。

出处 《南史 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

56立此存照 [ lì cǐ cún zhào ]

解释 立:立下;此:这个;指字据或文书;存:保存;照:察看;查考。立下字据;保存起来;作为凭证。

出处 孙犁《谈头条》:“他所写的《立此存照》等短文,刊物也真的把它们作为补白,作者编者,均不以此为忤。”

57半死不活 [ bàn sǐ bù huó ]

解释 半死:接近死亡;多指生命受到极大折磨、摧残的状况。没有精神;毫无生气;形容人精神不振或事业萧条。

出处 清 刘鹗《老残游记》:“听说停刑的头一日,即是昨日,站笼上还有几个半死不活的人,都收监了。”

58拍案而起 [ pāi àn ér qǐ ]

解释 案:几案;桌子。拍着桌子愤然而立。形容极度愤怒。有时也形容对反动势力的不屈服。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6回:“半氏大怒,拍案而起。”

59众怒难犯 [ zhòng nù nán fàn ]

解释 群众的愤怒不可触犯。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60贪生怕死 [ tān shēng pà sǐ ]

解释 贪:贪恋。贪图生存;惧害死亡。形容为了活命而失去正义的原则。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日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61乘兴而来 [ chéng xīng ér lái ]

解释 兴冲冲地来到。

出处 《晋书·王徽之传》:“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反,何心见安道邪?’”

62发指眦裂 [ fà zhǐ zì liè ]

解释 头发向上竖起;眼眶也裂开。形容极度悲伤;愤怒。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63生气勃勃 [ shēng qì bó bó ]

解释 生气:朝气;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富有朝气充满生命的活力。

出处 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15卷:“余选钱文敏公诗甚少,家人误抄十余章,余读之,生气勃勃,悔知公未尽。”

64没精打彩 [ méi jīng dǎ cǎi ]

解释 形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1回:“王夫人见宝玉没精打彩,也只当是金钏儿昨日之事,他好没意思的。”

65狂风怒号 [ kuáng fēng nù háo ]

解释 怒:愤怒;发怒;号:号叫。大风刮得像发怒一样号叫。

出处 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66畏缩不前 [ wèi suō bù qián ]

解释 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出处 宋 魏泰《东轩笔录》第七卷:“唐子方始弹张尧佐,与谏官皆上疏。及弹文公,,则吴奎畏缩不前,当时谓拽动阵脚。”

67横眉怒目 [ héng méi nù mù ]

解释 眉毛横竖;双目怒睁。形容强、凶狠的神情。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1回:“不一时,只听得院子里许多脚步响,早进来了横眉怒目,挺胸凸肚的一群人。”

68不死不活 [ bù sǐ bù huó ]

解释 形容事物没有生气。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48卷:“唯是被囚不死不活,这地位如何处,直是难。”

69朝气勃勃 [ zhāo qì bó bó ]

解释 朝:早上;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充满了生命和活力。

出处 邓小平《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在革命胜利……的一代,是朝气勃勃的,但是也有弱点。”

70切齿痛恨 [ qiè chǐ tòng hèn ]

解释 牙齿互相摩擦。形容愤恨到了极点。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彼此俱有切齿之恨。”

71百花争妍 [ bǎi huā zhēng yán ]

解释 妍:美;艳。各种各样的花儿争奇斗艳。形容繁花盛开;生气勃勃的景象。

出处 冯德英《苦菜花》第六章:“尽管外面是冰天雪地,屋内却是百花争妍,春光灿烂。”

72败兴而归 [ bài xìng ér guī ]

解释 败兴:遇到和想象不一致的事而情绪低落。扫兴地归来。也作“败兴而返”。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各军士未及领赏,草草而散。正是:乘兴而来,败兴而返。”

73黯然销魂 [ àn rán xiāo hún ]

解释 黯然:心神沮丧、面色难看的样子;销魂:因受刺激而神思茫然;好像灵魂离开了肉体。心情沮丧;面色阴沉;好像失掉了灵魂;形容极度悲愁。

出处 南朝 梁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李善注:“黯:失色将败之貌。”

74半死半生 [ bàn sǐ bàn shēng ]

解释 ①未全死。②比喻无意义、无生气的苟且的生活。

出处 汉 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

75四大皆空 [ sì dà jiē kōng ]

解释 佛教用语;指宇宙间一切(包括人本身)都是空虚的(这是一种消极思想)。古代印度认为地、水、火、风是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称为“四大”。佛教则称坚、湿、暖、动的性能为“四大”;并认为人身亦由此“四大”构成。因此;“四大”有时也代称人身。后一般用来表示尘念俱消;无牵无挂。

出处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一心无挂,四大皆空。”

76没精没彩 [ méi jīng méi cǎi ]

解释 犹没精打彩。

出处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他心头突然一沉……没精没彩地踱到学校里。”

77七孔生烟 [ qī kǒng shēng yān ]

解释 同“七窍生烟”。

出处 清·张春帆《宦海》第八回:“袁太守竟教训起他来,气得七孔生烟,双眉倒竖。”

78怕死贪生 [ pà sǐ tān shēng ]

解释 同“贪生怕死”。

出处 《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佯)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79畏死贪生 [ wèi sǐ tān shēng ]

解释 畏:害怕。害怕死亡,贪恋生存。

出处 明·陆采《明珠记·吐衷》:“古人然诺处,重丘山,我怎肯畏死贪生不向前。”

80千夫所指 [ qiān fū suǒ zhǐ ]

解释 为众人所指责。形容触犯众怒。

出处 清 章炳麟《联省自治虚置政府议》:“千夫所指,其倾覆可立而期。”

81气数已尽 [ qì shù yǐ jìn ]

解释 气数:命运。形容人已生命垂危,即将死亡或没有生命力。

出处 聂绀弩《论》:“作恶多端,残害人民的是‘气数已尽’的旧势力。”

82肝胆欲碎 [ gān dǎn yù suì ]

解释 欲:将要。肝和胆将要破碎了。形容极度悲痛或非常生气。

83转嗔为喜 [ zhuǎn chēn wéi xǐ ]

解释 由生气转为喜欢。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9回:“徐大军机一看,数目却比别的门生不同,因此方转嗔为喜,解释前嫌。”

84鲜衣怒马 [ xiān yī nù mǎ ]

解释 美服壮马。谓服饰豪奢。

出处 明·沈德符《野获编·刑部·冤狱》:“群盗得志,弥横恣为推埋,鲜衣怒马,以游侠为称,其魁名朱国臣者,初亦宰夫也。”

85气冲斗牛 [ qì chōng dòu niú ]

解释 牛:牵牛星。斗:北斗星。指天空。原指宝剑的光气射入天际。后指气势很盛。亦作“气冲牛斗”。

出处 唐·崔融《咏宝剑》:“匣气冲牛斗,山形转辘轳。”宋·岳飞《题青泥赤壁》诗:“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真节报君仇。”

86垂首丧气 [ chuí shǒu sàng qì ]

解释 同“垂头丧气”。

出处 《水浒传》第九五回:“乔道清生平逞弄神通,今日垂首丧气,正是总教掬尽三江水,难洗今朝一面羞。”

87回嗔作喜 [ huí chēn zuò xǐ ]

解释 嗔:生气。由生气转为喜欢。

出处 《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那客人回嗔作喜,收拾了刀杖。”

88柳眉倒竖 [ liǔ méi dào shù ]

解释 形容女子发怒时耸眉之状。

出处 《儿女英雄传》第五回:“那女子不听犹可,听了之话,只见她柳眉倒竖,杏眼圆睁;腮边烘两朵红云,面上现一团煞气。”

89重义轻生 [ zhòng yì qīng shēng ]

解释 谓看重义行而轻视生命。

出处 《晋书·忠义传赞》:“重义轻生,亡躯殉节。劲松方操,严霜比烈。”

90发上冲冠 [ fā shàng chōng guàn ]

解释 犹言发上指冠。语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出处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91人怨天怒 [ rén yuàn tiān nù ]

解释 人民怨恨,天公震怒。形容为害作恶非常严重,引起普遍的愤怒。

出处 《后汉书 袁绍传》:“自是士林愤痛,人怨天怒,一夫奋臂,举州同声。”

92发上指冠 [ fā shàng zhǐ guàn ]

解释 毛发竖起貌。形容极度愤怒。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盗跖闻之,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93重气轻生 [ zhòng qì qīng shēng ]

解释 同“重义轻生”。

出处 唐·张说《巡边河北作》诗之一:“沙场积路何为尔,重气轻生如许国。”

94冲冠眦裂 [ chōng guàn zì liè ]

解释 形容愤怒到极点。眦裂,睁裂眼眶。语本《史记·项羽本纪》:“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出处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95雷嗔电怒 [ léi chēn diàn nù ]

解释 暴怒貌。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7回:“如今且说宝玉只道王夫人不过来搜检搜检,无甚大事,谁知竟这样雷嗔电怒的来了。”

96没精塌彩 [ méi jīng tā cǎi ]

解释 见“没精打彩”。

97目眦尽裂 [ mù zì jìn liè ]

解释 目眦:眼眶。眼眶都瞪裂了。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98戟指怒目 [ jǐ zhǐ nǔ zhāng ]

解释 指着人,瞪着眼。形容大怒时斥责人的神态。

出处 马辂《国共和谈演义》第六回:“张学良还要解释,蒋早气得七窍生烟,戟指怒目。抗日,抗日,等我死了以后,你再去抗日好了!”

99狞髯张目 [ níng rán zhāng mù ]

解释 犹言吹胡瞪眼。形容暴怒。

出处 清·王韬《瓮牖馀谈·贼中悍酋记》:“曾贼知军门自至,突出欲擒之,狞髯张目,勇气百倍,直呼军门名。”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