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一抢而空的成语

形容一抢而空的成语


1供不应求 [ gōng bù yìng qiú ]

解释 供应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供:供应。

出处 《茅盾选集 长春南关行》:“现在接受了南方六个单位的订货单,每天生产一至二吨,供不应求。”

2争先恐后 [ zhēng xiān kǒng hòu ]

解释 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出处 明 屠勋《屠康僖公集 重建陡门桥记》:“匪公帑而乐施者争先恐后。”

3巧取豪夺 [ qiǎo qǔ háo duó ]

解释 巧取:耍弄各种花招骗取;豪夺:仗势强占。耍花招骗取;用强硬手段夺得。指用各种不正当的办法夺取财物。

出处 宋 苏轼《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怪君何处得此本,上有桓玄寒具油;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4数不胜数 [ shǔ bù shèng shǔ ]

解释 数:计算;胜:尽。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出处 《方岩记静》:“类似这样的奇迹灵异,还数不胜数,所以一年四季,方岩香火不绝,而尤以春秋为盛。”

5炙手可热 [ zhì shǒu kě rè ]

解释 炙:烤。热得烫手。比喻气焰盛;权势大。

出处 唐 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6一网打尽 [ yī wǎng dǎ jìn ]

解释 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

出处 宋 魏泰《东轩笔录》第四卷:“聊为相公一网打尽。”

7不一而足 [ bù yī ér zú ]

解释 足:充足;足够。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后指同类的事物或现象很多;反复出现;不能一一列举。

出处 《公羊传 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8不计其数 [ bù jì qí shù ]

解释 计:计算。没法子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出处 宋 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 襄阳始末》:“火炮、药箭射死北兵及坠水者,不计其数。”

9成千上万 [ chéng qiān shàng wàn ]

解释 成:达到一定数量;上:达到一定程度或数量。累计成千;达到万数。形容数量极多。也作“成千成万”、“成千累万”。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0回:“他看着那乌克斋、邓和公这班人,一帮动辄就是成千累万,未免就把世路人情看得容易了。”

10一扫而光 [ yī sǎo ér guāng ]

解释 一下子就扫除干净。也指一下子把食物吃个精光。

出处 宋 苏轼《题王逸少帖》诗:“出林飞鸟一扫空。”

11不胜枚举 [ bù shèng méi jǔ ]

解释 胜:尽;枚:个。无法一个一个全部列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出处 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而宋人撰述不见于志者,又复不胜枚举。”

12举不胜举 [ jǔ bù shèng jǔ ]

解释 举:列举;不胜:不尽。列举也列举不完。形容很多。

出处 鲁迅《伪自由书 后记》引谷春帆《谈“文人先行”》:“公开告密,卖友求荣,卖身投靠的勾当,举不胜举。”

13浩如烟海 [ hào rú yān hǎi ]

解释 浩:广大;众多;烟海:茫茫大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形容书籍、资料、文献等非常丰富。

出处 宋 司马光《进表》:“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摘幽隐,枝计毫厘。”

14龙争虎斗 [ lóng zhēng hǔ dòu ]

解释 龙与虎之间的争斗。形容斗争或竞赛十分激烈紧张。

出处 元 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文武每我不信你敢差排吕太后,枉以后龙争虎斗,都是俺鸾交凤友。”

15多如牛毛 [ duō rú niú máo ]

解释 多得像牛身上的毛。形容多得数不清。

出处 《北史 文苑传序》:“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16寸土必争 [ cùn tǔ bì zhēng ]

解释 寸土:极小的一片土地。一点土地也不让敌方侵占;要进行争夺。形容斗争激烈尖锐和针锋相对。也作“尺寸必争”、“寸土不让”。

出处 《新唐书 李光弼传》:“两军相敌,尺寸必争。”

17不可胜数 [ bù kě shèng shǔ ]

解释 胜:尽。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极多。也作“不可胜计”。

出处 春秋 鲁 墨翟《墨子 非攻中》:“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18僧多粥少 [ sēng duō zhōu shǎo ]

解释 和尚多,而供和尚喝的粥少。比喻物少人多,不够分配。

出处 王朔《浮出海面》:“国家有困难,僧多粥少,为国分忧嘛。”

19一扫而空 [ yī sǎo ér kōng ]

解释 一下子便扫除干净;全部没有了。

出处 宋 苏轼《题王逸少帖》诗:“出林飞鸟一扫空。”

20打家劫舍 [ dǎ jiā jié shè ]

解释 舍:居住的房子。成群结伙地到别人家里;用暴力抢夺财物。

出处 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四折:“见俫子撅天扑地,不弱如打家劫舍杀人贼。”

21夺人所好 [ duó rén suǒ hào ]

解释 强夺别人所喜欢的人或物。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恁须不夺人所好。”

22趋之若鹜 [ qū zhī ruò wù ]

解释 趋:奔赴;旧附快走。鹜:鸭子。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急着赶去。

出处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鹜呢!”

23指不胜屈 [ zhǐ bù shèng qū ]

解释 板着指头也不过来(不胜:不能承受)。形容数量很多。

出处 明 沈德符《野获编》:“而贫弱者或衣食不给,其小有才者至窜入匪类,以辱先人,以余所见,指不胜屈。”

24必争之地 [ bì zhēng zhī dì ]

解释 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

出处 《周书 王悦传》:“白马要冲,是必争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图也。”

25攘权夺利 [ rǎng quán duó lì ]

解释 犹言争权夺利。

出处 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坐是抢攘月余,势成坐困,老师匮财,攘权夺利,凡种种不良之现象,皆缘是以生。”

26你夺我争 [ nǐ duó wǒ zhēng ]

解释 指相互争夺。亦作“你争我斗”、“你争我夺”。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东扯西拽,你夺我争,纷纷乱嚷。”

27打家截道 [ dǎ jiā jié dào ]

解释 谓到人家里和在路上抢夺财物。

出处 元·关汉卿《四春园》第二折:“一生杀人放火,打家截道,偷东摸西。”

28争名夺利 [ zhēng míng duó lì ]

解释 争夺名位和利益。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29群雄逐鹿 [ qún xióng zhú lù ]

解释 群雄:旧指许多有军事势力的人。逐鹿:比喻争夺帝王之位。形容各派势力争夺最高统治地位。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30豪夺巧取 [ háo duó qiǎo qǔ ]

解释 豪夺:强抢;巧取:软骗。旧时形容达官富豪谋取他人财物的手段。现指用各种方法谋取财物。

出处 宋 苏轼《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31巧偷豪夺 [ qiǎo tōu háo duó ]

解释 诈取与强抢。常用以形容不择手段获取财物或权利。

出处 宋·苏轼《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诗:“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32恒河沙数 [ héng hé shā shù ]

解释 恒河:南亚的大河。象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法计算。形容数量很多。

出处 《金刚经 无为福胜分》:“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33虎口夺食 [ hǔ kǒu duó shí ]

解释 从老虎嘴里抢夺食物。比喻十分危险的事情或十分勇敢的行为。

出处 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只要国内出产,全国人民不吃,虎口夺食也要给你弄来。”

34打家劫盗 [ dǎ jiā jié dào ]

解释 劫:抢夺。指到人家里抢劫财物。

出处 元·无名氏《杏林庄》第二折:“但凡打家劫盗,杀人夺财,都是俺两个当先。”

35搀行夺市 [ chān háng duó shì ]

解释 跨行业抢生意。比喻越权夺职。

出处 明 无名氏《大战邳彤》第一折:“这先锋合当我做,你怎幺来搀行夺市的。”

36十鼠争穴 [ shí shǔ zhēng xué ]

解释 穴:动物的窠巢。比喻坏人聚集互相争斗。

出处 《梁书·元帝纪》:“侯景奔窜,十鼠争穴,郭默清夷,晋熙附义。”

37鸡鹜相争 [ jī wù xiāng zhēng ]

解释 鸡鹜:比喻平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

出处 战国·楚·屈原《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38鸡鹜争食 [ jī wù zhēng shí ]

解释 鸡鹜:比喻平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

出处 战国·楚·屈原《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39罗掘一空 [ luó jué yī kōng ]

解释 罗:用网捕鸟;掘:指挖掘老鼠洞找粮食。用尽一切办法,搜括财物殚尽。

出处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30回:“是时宁城已罗掘一空,急切不得巨款,没奈何任他所为。”

40一网尽扫 [ yī wǎng jìn sǎo ]

解释 犹一网打尽。

41生吞活夺 [ shēng tūn huó duó ]

解释 生:原封不动。形容粗暴地抢夺。

出处 郭沫若《洪波曲》第16章:“原先本打算田三厅直接办理的,梁寒操生吞活夺的抢夫,乃超和鹿地便只以顾问的名义留下。”

42恃强争霸 [ shì qiáng zhēng bà ]

解释 凭借自己的强大争夺霸权。

出处 丁寅生《孔子演义》第一回:“只为他生在恃强争霸、政出权门的春秋时代,和他所抱的王道主意,有些扞格不通,以致栖栖皇皇了一世。”

43滕薛争长 [ téng xuē zhēng zhǎng ]

解释 滕侯与薛侯争夺席位。指争夺尊位或首位。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