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战争硝烟的成语

形容战争硝烟的成语


1纸上谈兵 [ zhǐ shàng tán bīng ]

解释 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出处 老舍《四世同堂》:“书生只喜欢纸上谈兵,只说而不去实行。”

2兵荒马乱 [ bīng huāng mǎ luàn ]

解释 兵、马:指战争;荒:荒乱。指社会秩序极端不安定。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混乱的情景。

出处 明 李唐宾《梧桐叶》第四折:“不然,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3四面楚歌 [ sì miàn chǔ gē ]

解释 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出处 《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示例〗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4枪林弹雨 [ qiāng lín dàn yǔ ]

解释 枪杆像树林;子弹像下雨。形容战斗激烈;炮火密集的战场。

出处 清 孙雨林《皖江血》:“此时人心一半改,结局真难测。且画策,枪林弹雨,木坏山颓,江城付劫灰。”

5草木皆兵 [ cǎo mù jiē bīng ]

解释 木:树;皆:全;都是。野草和树木都像是兵士。比喻军队败退时心虚;把草木都看成为是敌兵。亦形容极度惊恐时发出多疑的错觉。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第25回:“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6刀光剑影 [ dāo guāng jiàn yǐng ]

解释 刀的闪光;剑的投影。表示拿刀持剑的人将要动手;显出杀气腾腾的样子。现用于坏人就要行凶;干坏事。也形容激烈斗争的场面。

出处 南朝 梁 吴筠《战城南囚首》:“剑光挥夜电,马汗昼成泥。”又《边城将》:“刀含四尺影,剑抱七星文。”

7浴血奋战 [ yù xuè fèn zhàn ]

解释 浴血:浑身是血;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出处 杜鹏程《保卫延安》第六章:“战士们在这十五日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奋战,就是急行军转移。”

8围魏救赵 [ wéi wèi jiù zhào ]

解释 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魏、赵:战国时的国名。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0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心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9炮火连天 [ pào huǒ lián tiān ]

解释 炮火:战场上发射出的炮弹在爆炸后产生的火焰;连天:连接着天空。形容枪炮声、光焰等与天空相接;战争十分激烈。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不过演放两三响已经就这样了,何况炮火连天,亲临大敌呢,自然也要逃走了。”

10马革裹尸 [ mǎ gé guǒ shī ]

解释 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11用兵如神 [ yòng bīng rú shén ]

解释 用兵:指挥军队作战。形容善于用兵;指挥作战变化莫测。

出处 晋 虞溥《江表传》:“讨逆将军智略超世,用兵如神。”

12血肉横飞 [ xuè ròu héng fēi ]

解释 形容因遭受战争或其他意外灾祸死伤时;血肉四溅的惨状。横飞:乱飞。

出处 清 陈天华《狮子吼》第八回:“即有几个如狼似虎的狱吏,各执竹条,纵横乱打,打得血肉横飞,足足打了四个小时,方才丧命。 ”

13血战到底 [ xuè zhàn dào dǐ ]

解释 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

出处 唐 杜甫《送灵州李判官》诗:“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14赤膊上阵 [ chì bó shàng zhèn ]

解释 赤膊:光着上身;指不穿盔甲;阵:泛指战场。原指不穿盔甲;裸露上身;上阵作战。形容作战勇敢;全力以赴地进行战斗。后比喻没有准备或毫无掩饰的从事。也作“赤体上阵”。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15打草惊蛇 [ dǎ cǎo jīng shé ]

解释 打草时惊动伏在草中的蛇。原比喻惩治甲方以警告乙方或甲受到打击惩处;使乙感到惊慌。后多比喻行动不慎不严密而惊动对方。

出处 宋 郑文宝《南唐近事》:“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为好事者口实焉。”

16暗度陈仓 [ àn dù chén cāng ]

解释 度:通“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要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出处 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17有勇无谋 [ yǒu yǒng wú móu ]

解释 勇:勇气;胆量;谋:计谋;策略。只有胆量;没有计谋。指做事或打仗只凭勇气猛冲猛打;而没有周密考虑。

出处 唐 陆贽《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王)武俊蕃种,有勇无谋。”

18运筹帷幄 [ yùn chóu wéi wò ]

解释 运筹:筹划;策划。帷幄:军中营帐。原指在营帐中谋划制定作战的方法策略。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19势如破竹 [ shì rú pò zhú ]

解释 势:气势;威力;破竹:劈开竹子。气势就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了头几节;下面各节就顺着刀势分开了。比喻打仗或工作毫无阻挡;节节胜利。

出处 《晋书 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20土崩瓦解 [ tǔ bēng wǎ jiě ]

解释 像土块散开;瓦片破碎一样。形容彻底崩溃;不可收拾。

出处 东汉 班固《秦纪论》:“秦之积弱,天下土崩瓦解。”

21百战百胜 [ bǎi zhàn bǎi shèng ]

解释 打一百次仗;胜一百次。形容善于作战;所向无敌。

出处 先秦 管仲《管子 七法》:“是故以众击寡,以治击乱,以富击贫,以能击不能,以教卒练士击驱众白徒,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

22步步为营 [ bù bù wéi yíng ]

解释 步:古时五尺为步;步步:表示距离近;营:军事营垒。军队每前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比喻行动谨慎;防备严密。现常用来比喻行动、做事谨慎;稳扎稳打。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1回:“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

23短兵相接 [ duǎn bīng xiāng jiē ]

解释 兵:武器。短兵:指刀、剑等一类短小武器。用刀、剑等一类短小武器近距离地面对面搏斗。形容敌我相近;战斗激烈。也比喻进行针锋相对的激烈斗争。

出处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歌 国殇》:“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24杀气腾腾 [ shā qì téng téng ]

解释 杀气:凶恶的气势;腾腾:气势旺盛的样子。指杀伐之气很盛;凶神恶煞的样子。

出处 《前汉书平话》:“战尘郁郁,杀气腾腾,遮笼四野、蔽塞五方。”

25枕戈待旦 [ zhěn gē dài dàn ]

解释 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情急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迎战。

出处 《晋书 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26乌合之众 [ wū hé zhī zhòng ]

解释 合:聚合;众;许多人。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出处 管仲《管子》:“乌合之众,初虽有欢,后必相吐,虽善不亲也。”

27穷兵黩武 [ qióng bīng dú wǔ ]

解释 穷:用尽;竭尽。黩:任意;轻率。出动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形容极端好战。

出处 三国 曹丕《车驾临江还诏三公》:“三世为将,道家所忌;穷兵黩武,古有所戒。”

28退避三舍 [ tuì bì sān shè ]

解释 后退九十里。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舍:古时行军;一舍为三十里。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29速战速决 [ sù zhàn sù jué ]

解释 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出处 老舍《四世同堂 偷生 五十一》:“战争已拖了一年多,而一点看不出速决的希望。”

30风声鹤唳 [ fēng shēng hè lì ]

解释 唳:鹤鸣声。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出处 唐 房玄龄《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31千军万马 [ qiān jūn wàn mǎ ]

解释 有千军万马。形容人很多;势力强大。

出处 《梁书 陈庆之传》:“先是洛阳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32同仇敌忾 [ tóng chóu dí kài ]

解释 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出处 《诗经 秦风 无衣》:“与子同仇。”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

33南征北战 [ nán zhēng běi zhàn ]

解释 征:征伐。转战南北;打了许多仗。

出处 唐 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34狼烟四起 [ láng yān sì qǐ ]

解释 狼烟:古代边境点燃狼粪以报警;即烽火。四处都有报警的烽火。形容外敌侵犯或内敌动荡;到处是战火。

出处 明 沈采《千金记 宵征》:“如今狼烟四起,虎斗龙争,我到街坊上打听楚国招兵文榜消息。”

35孤军奋战 [ gū jūn fèn zhàn ]

解释 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一支军队单独英勇作战。也比喻在没有外力的援助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斗争。也作“孤军作战”“孤军独战”。

出处 《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36如火如荼 [ rú huǒ rú tú ]

解释 荼:音图。像火一样红;像茅草花一样白。比喻气势浩大而热烈。

出处 《国语 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

37勇冠三军 [ yǒng guàn sān jūn ]

解释 冠:位居第一;三军:春秋时大国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军;这里是军队的总称。指全军。英勇过人;全军第一。

出处 汉 李陵《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38金戈铁马 [ jīn gē tiě mǎ ]

解释 金戈:金属制的戈;铁马:披有铁甲的马。挥动金戈;骑着铁马。比喻战争及戎马生涯。也形容军队或将士的威武雄姿。

出处 《新五代史 李袭吉传》:“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

39丢盔卸甲 [ diū kuī xiè jiǎ ]

解释 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景象。

出处 元 孔学诗《东窗事犯》第一折:“唬得禁军八百万丢盔卸甲。”

40调虎离山 [ diào hǔ lí shān ]

解释 设计让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头。比喻用计谋引诱对方离开原来有利的地势。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53回:“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来争战。”

41屡战屡败 [ lǚ zhàn lǚ bài ]

解释 屡: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出处 《晋书·桓温传》:“殷浩至洛阳修复园陵,经涉数年,屡战屡败,器械都尽。”

42十面埋伏 [ shí miàn mái fú ]

解释 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出处 《前汉书平话》中卷:“会天下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

43城下之盟 [ chéng xià zhī méng ]

解释 盟:盟约;和约。因强敌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的屈辱性和约。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44惨不忍睹 [ cǎn bù rěn dǔ ]

解释 睹:看。情景凄惨;使人不忍看下去。

出处 清 黄小配《洪秀全演义》:“尸首堆积,惨不忍睹。”

45兵连祸结 [ bīng lián huò jié ]

解释 兵:指战争;结:相连。指战争连年不断;灾祸持续相结。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匈奴传下》:“汉武帝选将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馀年。”

46尸横遍野 [ shī héng biàn yě ]

解释 尸:尸体;横:杂乱;遍:到处。尸体布满四野;形容死人极多。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9回:“直杀到天明,却才收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47骁勇善战 [ xiāo yǒng shàn zhàn ]

解释 勇猛;善于战斗。骁勇:勇猛矫健;善:善长。

出处 《南齐书 戴僧静传》:“其党辅国将军孙昙瓘骁勇善战,每荡一合,辄大杀伤,官军死者百于人。”

48硝烟弥漫 [ xiāo yān mí màn ]

解释 弥漫:充满。指战场上炮火充满了整个空间。

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掌子面炮声轰响,硝烟弥漫,成千上万的人二十四小时三班倒,轮番在地下作业。”

49烽火连天 [ fēng huǒ lián tiān ]

解释 烽火:古代边境报警时点起的烟火。到处都在打仗;战火燃遍各地。

出处 明 汤显祖《牡丹亭 移镇》:“待何如,你星霜满鬓当戎虏,似这烽火连天各路衢?”

50血流成河 [ xuè liú chéng hé ]

解释 形容被杀的人极多。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9回:“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51腥风血雨 [ xīng fēng xuè yǔ ]

解释 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

出处 清 陈天华《警世钟》:“腥风血雨难为我,好个江山忍送人。”

52满目疮痍 [ mǎn mù chuāng yí ]

解释 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祸的景象。

出处 《辛亥革命 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惟自武汉事起,各省响应,兵连祸结,满目疮痍。”

53各自为战 [ gè zì wéi zhàn ]

解释 指各自独立行战。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54战火纷飞 [ zhàn huǒ fēn fēi ]

解释 形容战斗频仍、激烈。

出处 浩然《艳阳天》第一二一章:“经过了这场灾祸的考验,好像当年跟着担架队闯了一趟战火纷飞的疆场回来。”

55血肉模糊 [ xuè ròu mó hu ]

解释 血流肉烂,无法辨认器官肢体。形容死亡或受伤的惨状。

出处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24章:“弟兄们让不开路,被火车碾的断腰折骨,血肉模糊。”

56战无不克 [ zhàn wú bù kè ]

解释 见“战无不胜”。

出处 清·昭梿《啸亭续录·转庵和尚》:“将军之事吴王亦至矣,为之辟地攻城,战无不克,数月之间招徕数郡。”

57全民皆兵 [ quán mín jiē bīng ]

解释 谓把能参加战斗的人民全都武装起来,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

出处 王朔《痴人》:“我知道这种勾当已发展到五花八门、全民皆兵的程度。”

58以战养战 [ yǐ zhàn yǎng zhàn ]

解释 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

出处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它将更厉害地进行其‘以华制华’的政治进攻和‘以战养战’的经济侵略。”

59硝云弹雨 [ xiāo yún dàn yǔ ]

解释 硝烟如云,子弹像雨。形容激烈的战斗。

出处 梁启超《论自治》:“然则岂待与西人相遇于硝云弹雨之中,而后知其胜败之数也?”

60枕戈达旦 [ zhěn gē dá dàn ]

解释 见“枕戈待旦”。

出处 清·张廷玉《明史·吴良传》:“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

61兵戈扰攘 [ bīng gē rǎo rǎng ]

解释 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冯衍传下》:“遭扰攘之时,值兵革之际。”

62金鼓连天 [ jīn gǔ lián tiān ]

解释 金鼓:古时作战,用金钲和战鼓指挥士兵,击鼓表示前进,鸣金表示后退;连天:响彻云霄。形容军威盛大或战斗激烈。

出处 明 陈汝元《金莲记 焚券》:“金鼓连天,喊声震地,不是赤眉啸聚,定为碧眼横行,待我出门一看,便知端的。”

63饮胆尝血 [ yǐn dǎn cháng xuè ]

解释 谓刻苦自励。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苦心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也尝胆也。”

64胡服骑射 [ hú fú qí shè ]

解释 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数民族。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

出处 《战国策·赵策二》:“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