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看破红尘的成语

形容看破红尘的成语


1与世无争 [ yǔ shì wú zhēng ]

解释 和社会上的人没有争执。多指一种消极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

出处 《战国策·楚策四》:“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2看破红尘 [ kàn pò hóng chén ]

解释 红尘:佛家称人世间。看破人生事情;对一切持超脱态度。这是一种消极厌世态度。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43回:“看这话头,他明明看破红尘,贪图仙景,任俺寻找,总不出来。”

3超然物外 [ chāo rán wù wài ]

解释 超然:脱离;不介入;物:客观世界。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意指对现实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也比喻置身事外。

出处 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渊明正以脱略世故,超然物外为适,顾区区在位者,何足概其心哉?”

4心如止水 [ xīn rú zhǐ shuǐ ]

解释 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

出处 唐·白居易《祭李侍郎文》:“浩浩世途,是非同轨;齿牙相轧,波澜四起。公独何人,心如止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5遁迹空门 [ dùn jì kōng mén ]

解释 见“遁入空门”。

出处 《天雨花》第五回:“逼得我,此一身,走投无路,因此上,来披剃,遁迹空门。”

6闲云野鹤 [ xián yún yě hè ]

解释 闲:无拘束。飘浮的云,野生的鹤。旧指生活闲散、脱离世事的人。

出处 宋·尤袤《全唐诗话》卷六:“州亦难添,诗亦难改,然闲云孤鹤,何天而不可飞。”

7四大皆空 [ sì dà jiē kōng ]

解释 佛教用语;指宇宙间一切(包括人本身)都是空虚的(这是一种消极思想)。古代印度认为地、水、火、风是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称为“四大”。佛教则称坚、湿、暖、动的性能为“四大”;并认为人身亦由此“四大”构成。因此;“四大”有时也代称人身。后一般用来表示尘念俱消;无牵无挂。

出处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一心无挂,四大皆空。”

8六根清静 [ liù gēn qīng jìng ]

解释 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出处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静。”

9走投无路 [ zǒu tóu wú lù ]

解释 无路可走(投:投奔)。指陷入绝境。

出处 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淋的我走投无路,知他这沙门岛是何处酆都。”

10不露锋芒 [ bù lù fēng máng ]

解释 锋:兵刃;芒:植物的尖刺。不显露出锐气或才干。多指有意地将自己的才能、抱负等加以掩饰。

出处 宋 吕祖谦《吕东莱文集 杂说》第20卷:“语有力而不露锋芒者,善言也。”

11同流合污 [ tóng liú hé wū ]

解释 思想、言行与恶劣的风气、污浊的世道相合。多指跟着坏人一起做坏事。流:流俗。

出处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12随波逐流 [ suí bō zhú liú ]

解释 随:跟着;逐:追赶;追随。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是随着别人走。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13安于现状 [ ān yú xiàn zhuàng ]

解释 安:对生活、工作等感到满足合适;现状:目前的状况。习惯满足于目前的状况;不求进步。

出处 王朝闻《论凤姐》第11章:“这样的梦境,与我那不安于现状又不能改变现状的生活实际有关。”

14沧海桑田 [ cāng hǎi sāng tián ]

解释 沧海:大海;桑田:种桑树的地;泛指农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也作“桑田沧海”;又简称“沧桑”。

出处 晋 葛洪《神仙传 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15半路出家 [ bàn lù chū jiā ]

解释 半路:路途走到一半;指成年以后;出家:离家去当和尚、尼姑。不是从小而是年岁大点才去当和尚、尼姑或道士的。泛指半路上才学着干某一行不是本行出身。

出处 《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

16退避三舍 [ tuì bì sān shè ]

解释 后退九十里。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舍:古时行军;一舍为三十里。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17知足常乐 [ zhī zú cháng lè ]

解释 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等。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8瞬息万变 [ shùn xī wàn biàn ]

解释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极短时间;万变:变化之多。在极短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出处 宋 胡宏《题上封寺》:“风云万变一瞬息,红尘奔走真徒劳。”

19荣华富贵 [ róng huá fù guì ]

解释 荣华:兴旺显耀。旧时形容有钱有势。现比喻兴盛或显达。

出处 宋 沈作喆《寓简》:“一涉世俗,虽荣华富贵中,无一切如意事。”

20无所作为 [ wú suǒ zuò wéi ]

解释 作为:做出成绩。指工作中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然黄帝亦曾用兵战斗,亦不是全然无所作为也。”

21清心寡欲 [ qīng xīn guǎ yù ]

解释 清:清净;寡:少:欲:欲望,需求。保持心地清净,减少欲念。

出处 元 郑廷玉《忍字记》第三折:“我奉师父法旨,着你清心寡欲,受戒持斋,不许凡心动。”

22逍遥自在 [ xiāo yáo zì zài ]

解释 逍遥:悠闲自得的样子;自在:自由;舒适。形容悠然自得;自由自在。

出处 唐 白居易《菩提寺上方远眺》:“飞鸟灭时宜极目,远风来处好开襟,谁知不离簪缨内,长得逍遥自在心。”

23乱点鸳鸯 [ luàn diǎn yuān yāng ]

解释 鸳鸯:水鸟名;羽毛美丽;雌雄常在一起;文学作品中常用以比喻夫妻。使两对或几对夫妇互易错配。现指不顾具体情况胡乱搭配。

出处 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3回:“唐帝乱点鸳鸯的,把几个女子赐与众臣配偶,不但男女称意,感戴皇恩。”

24乐天知命 [ lè tiān zhī mìng ]

解释 天:天命;天的意志;命:命运。以听任命运的安排为快乐;并安于自己的处境。这是古代宿命论的思想。

出处 《周易 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25泰然自若 [ tài rán zì ruò ]

解释 泰然:镇静的样子;自若:跟平常一样。形容碰上意外、严重或紧急的情况;能沉着镇静;不慌不忙。

出处 《金史 颜盏门都传》:“有敌忽来,虽矢石至前,泰然自若。”

26置身事外 [ zhì shēn shì wài ]

解释 置:安放。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形容对事情漠不关心。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2回:“你我且置身事外,袖手旁观。”

27悠然自得 [ yōu rán zì dé ]

解释 悠然:安闲舒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而舒适。形容态度悠闲;心情舒适。

出处 《晋书 隐逸传 杨柯》:“常食粗饮水,衣褐缊袍,人不堪其忧,而柯悠然自得。”

28乐天安命 [ lè tiān ān mìng ]

解释 见“乐天知命”

出处 巴金《春》:“连她这个乐天安命的年轻姑娘现在也说出这样的话来,这倒是觉新料想不到的。”

29沿门托钵 [ yán mén tuō bō ]

解释 钵:和尚吃东西用的器具。原指僧徒化缘。比喻挨家乞讨。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2回:“你若借了这事向亲友各家不问交谊一概的沿门托钵摇尾乞怜起来就大不是我的意思了。”

30过眼烟云 [ guò yǎn yān yún ]

解释 如同烟云在眼前飘过。比喻身外之物和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出处 宋 苏轼《宝绘堂记》:“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去而不复念也。”

31人生如梦 [ rén shēng rú mèng ]

解释 人生就好象一场梦。比喻世事无定,生命短促。亦作“人生若梦”。

出处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32海水桑田 [ hǎi shuǐ sāng tián ]

解释 犹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

出处 唐·韦应物《汉武帝杂歌》之一:“海水桑田几翻覆,中间此桃四五熟。”

33遁入空门 [ dùn rù kōng mén ]

解释 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看破的,遁入空门,我听见,并不惊异。”

34恍如隔世 [ huǎng rú gé shì ]

解释 恍:仿佛;世:三十年为一世。指仿佛相隔了一世。多用来形容对时间变迁、事物变化之大的感慨。

出处 宋 范成大《吴船录》下卷:“发常州。平江亲戚故旧来相迓者,陆续于道,恍然如隔世焉。”

35浑俗和光 [ hún sú hé guāng ]

解释 浑俗:与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比喻不露锋芒,与世无争。也比喻无能,不中用。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

36披缁削发 [ pī zī xuē fà ]

解释 缁:黑色僧衣。剃去头发披上僧衣。指出家为僧尼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7卷:“何不舍离爱欲,披缁削发,就此出家。”

37与世偃仰 [ yǔ shì yǎn yǎng ]

解释 偃仰:俯仰。指没有一定的主张,随大流。

出处 《荀子 非相》:“与时迁徙,与世偃仰。”

38和光同尘 [ hé guāng tóng chén ]

解释 和;同:一起;混同;光:荣耀;尘:尘俗。指把光荣与尘浊同样看待。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和其光,同其尘。”

39色即是空 [ sè jí shì kōng ]

解释 佛家语。指世家一切色法(物质)的本性(内在真实性)都是空无所有。

出处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12回:“本庵法名,向以‘色即是空’四字为则,如前岁收的几个小徒。”

40功成身退 [ gōng chéng shēn tuì ]

解释 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41与世俯仰 [ yǔ shì fǔ yǎng ]

解释 随波逐流,附和世俗。

出处 《宋史 文苑传六 米芾》:“[米芾]又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

42与世浮沉 [ yǔ shì fú chén ]

解释 见“与世沉浮”。

出处 宋·司马光《右班殿直傅君墓志铭》:“然不能与世浮沉。平视贵要,若无人,故所至龃龉。”

43与物无竞 [ yǔ wù wú jìng ]

解释 谓与世人无所争竞。

出处 《北史·薛辩传》:“湖少有节操,笃志于学,专精讲习,不干时务,与物无竞,好以德义服人。”

44陵谷沧桑 [ líng gǔ cāng sāng ]

解释 陵:山陵;谷:山谷。丘陵变山谷,山谷变丘陵。比喻世事巨变迁

出处 清 赵翼《瓯北诗话 吴梅村诗一》:“又自托于前朝遗老,借陵谷沧桑之感,以掩其一身两姓之惭,其人已无足观。”

45知命乐天 [ zhī mìng lè tiān ]

解释 命:命运;天:天意。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

出处 《周易 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46降志辱身 [ jiàng zhì rǔ shēn ]

解释 降:压抑;减损。压抑自己的意志;降低自己的身份;多指违心地混迹于世俗或委曲求全。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47参透机关 [ cān tòu jī guān ]

解释 参:检验,察看。机关:阴谋或秘密所在。看透了阴谋和秘密。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那知孙寡妇已先参透机关,将个假货送来。”

48遁世无闷 [ dùn shì wú mèn ]

解释 谓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

出处 《易·乾》:“不成乎名,遁世无闷。”孔颖达疏:“谓逃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

49守道安贫 [ shǒu dào ān pín ]

解释 坚守正道,安于贫穷。旧时用来颂扬贫困而有节操的士大夫。

出处 《旧唐书·王及善等人传赞》:“守道安贫,坏远当仁。”

50安于一隅 [ ān yú yī yú ]

解释 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出处 宋 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功于社稷也。”

51安贫守道 [ ān pín shǒu dào ]

解释 道:主张、学说。安于贫穷,恪守信仰。

出处 宋 苏轼《荐布衣陈师道状》:“臣等伏见徐州布衣陈师道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

52遁迹桑门 [ dùn jì sāng mén ]

解释 谓避开尘世而出家为僧。桑门,即沙门。

出处 清·钮琇《觚剩·树怪》:“石涛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迹桑门,结茅于微之黄山。”

53时移世易 [ shí yí shì yì ]

解释 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钧世》:“古者事事醇素,今则英不雕饰,时移世易,理自然也。”

54时移世变 [ shí yí shì biàn ]

解释 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同“时易世变”。

出处 唐 白居易《唐淮南节度使李公家庙碑铭序》:“朝当晏驾,时移世变,遂出掾高要,佐浔阳。”

55时易世变 [ shí yì shì biàn ]

解释 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

出处 晋 鲁褒《钱神论》:“当今之急,何用清谈?时易世变,古今异俗。”

56剪发披缁 [ jiǎn fā pī zī ]

解释 亦作“剪发被褐”。削发,身着僧尼服装。谓出家为僧尼。

出处 唐·蒋防《霍小玉传》:“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夙昔之愿。”

57神仙中人 [ shén xiān zhōng rén ]

解释 见“神仙中人”。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

58守分安常 [ shǒu fēn ān cháng ]

解释 信守本分,安于故常。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你可好生用心习学,再如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

59知足知止 [ zhī zú zhī zhǐ ]

解释 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

出处 《周书·萧大阛传》:“况乎智不逸群,行不高物,而欲辛苦一生,何其僻也。岂如知足知止,萧然无尽。”

60避世金门 [ bì shì jīn mén ]

解释 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出处 见“避世金马”。

61风清月朗 [ fēng qīng yuè lǎng ]

解释 风凉爽,月明亮。

出处 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 支诺皋下》:“时春季夜间,风清月朗。”

62避世离俗 [ bì shì lí sú ]

解释 逃避浊世,超脱凡俗。

出处 东汉 王充《论衡 定贤》:“以清节自守,不降志辱身为贤乎?是则避世离俗,长沮、桀溺之类也。”

63遁逸无闷 [ dùn yì wú mèn ]

解释 见“遁世无闷”。

出处 南朝·梁·江淹《无为论》:“欲使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舒卷随取,进退自然,遁逸无闷,幽居永贞,亦何荣乎?”

64避世金马 [ bì shì jīn mǎ ]

解释 避世:逃避世务;金马:借指宫殿。指身为高官而逃避世务。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嵩庐之下!”

65遁俗无闷 [ dùn sú wú mèn ]

解释 见“遁世无闷”。

出处 唐·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遁俗无闷,因时有待。”

66释知遗形 [ shì shì yí xíng ]

解释 犹言弃智忘身。指超然物外,与世无争。

出处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释知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67东海扬尘 [ dōng hǎi yáng chén ]

解释 大海变陆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出处 晋 葛洪《神仙传 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

68祝发空门 [ zhù fā kōng mén ]

解释 谓削发出家为僧尼。

出处 清·景星杓《山斋客谭·孙旭》:“耿逆平,旭未授官,忽祝发空门,日修禅诵以老。”

69混俗和光 [ hùn sú hé guāng ]

解释 同于尘俗,不露锋芒。谓不求特异,与世无争。

出处 明·无名氏《李云卿》第一折:“贫僧混俗和光,常于闹市之中,口发狂言,串拖二八金钱,每与孩童嬉戏游玩,人皆见而恶之。”

70削发披缁 [ xuē fā pī zī ]

解释 剃去头发,身着黑衣。表示出家。

出处 明·周楫《西湖二集·党阇黎一念错投胎》:“戴了儒衣儒冠,便是孔子;削发披缁,便是释牟尼佛。”

71剪发被褐 [ jiǎn fā bèi hè ]

解释 见“剪发披缁”。

出处 唐·李公佐《谢小娥传》:“里中豪族争求聘,娥誓心不嫁。遂剪发被褐,访道于牛头山。”

72桑田沧海 [ sāng tián cāng hǎi ]

解释 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出处 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73把素持斋 [ bǎ sù chí zhāi ]

解释 把:遵守。斋:斋戒。指信佛者遵守吃素,坚持戒律。

出处 元 无名氏《女姑姑》第三折:“念佛心把素持斋,不食荤餐松啖柏。”

74持斋把素 [ chí zhāi bǎ sù ]

解释 把:遵守。斋:斋戒。谓信佛者遵守吃素,坚持戒律。

出处 明 无名氏《锁白猿》第三折:“俺也曾看经念佛,俺也曾持斋把素。”

75离世遁上 [ lí shì dùn shàng ]

解释 超脱世俗,回避君上。

出处 《韩非子·八说》:“为故人行私,谓之‘不弃’;以公财分施,谓之‘仁人’;轻禄重身,谓之‘君子’;枉法曲亲,谓之‘有行’;弃官宠交,谓之‘有侠’;离世遁上,谓之‘高傲’;交争逆令,谓之‘刚材’。”

76人世沧桑 [ rén shì cāng sāng ]

解释 比喻人间世事变化很大。

77桑田碧海 [ sāng tián bì hǎi ]

解释 同“桑田沧海”。

出处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78海桑陵谷 [ hǎi sāng líng gǔ ]

解释 沧海变桑田,山陵变深谷,比喻世事变迁极大。

出处 清·朱彜尊《玉带生歌》:“海桑陵谷又经三百秋,以手摩挱尚如故。”

79红尘客梦 [ hóng chén kè mèng ]

解释 红尘:佛家指人世间。比喻尘世虚幻。

出处 清·孔尚任《桃花扇·归山》:“遥望见城南巷翠山色好,把红尘客梦全消。”

80生生不息 [ shēng shēng bù xī ]

解释 不断地生长、繁殖。

81寝丘之志 [ qǐn qiū zhī zhì ]

解释 相传楚令尹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请受瘠薄的寝丘,以保长久不失。后因谓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之心为“寝丘之志”。

出处 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既秉辞梁之分,又怀寝丘之志。所受田邑,不盈百井。”

82振衣濯足 [ zhèn yī zhuó zú ]

解释 濯足:洗脚。抖掉衣服上的灰尘,洗去脚上的污垢。形容放弃世俗生活的荣华富贵,立志在山中隐居。

出处 晋·左思《咏史》诗之五:“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83在家出家 [ zài jiā chū jiā ]

解释 指不出家当和尚,清心寡欲,在家修行。

出处 《法苑珠林》卷一0七:“在家出家,平等而受。”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