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人学识高的成语

形容人学识高的成语


1出口成章 [ chū kǒu chéng zhāng ]

解释 章:篇章。话出口就能成文章。形容口才好或文思敏捷。也作“出言有章”、“脱口成章”、“出言成章”。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褚少孙论》引北魏 崔浩曰:“言出口成章,词不穷竭,若滑稽之吐酒。”

2汗牛充栋 [ hàn niú chōng dòng ]

解释 栋:栋宇;房屋。指藏书太多;运输时可使牛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书籍极多。

出处 唐 柳宗元《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3博学多才 [ bó xué duō cái ]

解释 博:广博;知道得多;才:才能。学识广博;有各方面的才能。

出处 《晋书 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瑰伟倜党,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4见多识广 [ jiàn duō shí guǎng ]

解释 识:知道。看到的多;知道的广。形容资格较老;经验丰富;知识广博。

出处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还是大家宝眷,见多识广,比男子汉眼力,到胜十倍。”

5才高八斗 [ cái gāo bā dǒu ]

解释 才:文才。形容人文才很高。

出处 明 陈汝元《金莲记 偕计》:“不佞姓苏,名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也。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6才华横溢 [ cái huá héng yì ]

解释 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文艺书画方面而言。很有才华;或充满了才华。

出处 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道光26年4月16日》:“温弟时文已才华横溢,长安诸友多称赏之。”

7博览群书 [ bó lǎn qún shū ]

解释 览:观看;阅读。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形容学识渊博。也作“博览群籍”。

出处 《周书 庾信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8博大精深 [ bó dà jīng shēn ]

解释 博:广博;精深:又专又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而高深。

出处 明 姜世昌《逸周书》:“迄今读之,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9学富五车 [ xué fù wǔ jū ]

解释 学问很多;有五车书。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富:丰富;五车:指五车书;形容书很多。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10博古通今 [ bó gǔ tōng jīn ]

解释 博:广博;知道得多;通:通晓。通晓古代和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

出处 《晋书 石崇传》:“君侯博古通今,察远照迩,愿加三思。”

11饱学之士 [ bǎo xué zhī shì ]

解释 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6回:“公等皆饱学之士,登此高台,可不进佳章以纪一时之胜事乎?”

12博览五车 [ bó lǎn wǔ chē ]

解释 博:广博;五车:五车书。广泛阅读很多书籍。形容学识渊博。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卷:“才过子建,貌赛潘安。胸中博览五车,腹内广罗千古。”

13博而不精 [ bó ér bù jīng ]

解释 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融传》:“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14博学多闻 [ bó xué duō wén ]

解释 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出处 《文子 精诚》:“虽博学多闻,不免于乱。”

15学贯中西 [ xué guàn zhōng xī ]

解释 形容中文、外语都十分好。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6回:“博了个熟识时务,学贯中西的名气。”

16博学宏才 [ bó xué hóng cái ]

解释 博:广博;学:学问;宏:广大;才:才能。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6回:“陛下在内检一个博学宏才的,召他进来,面试一篇,不好再作区处。”

17学识渊博 [ xué shí yuān bó ]

解释 指学识深而且广。

出处 孙犁《小说杂谈》:“我们可以说作者的学识渊博,但不会说他是在卖弄。”

18博物洽闻 [ bó wù qià wén ]

解释 广知事物,学识丰富。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迁传赞》:“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

19博识洽闻 [ bó shí qià wén ]

解释 见多识广,学识博大。

20才贯二酉 [ cái guàn èr yǒu ]

解释 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据《太平御览》卷四引《荆州记》裁:传说大酉、小酉(在今湖南沅陵县)二山藏书很多。因以才贯二酉形容读书甚多、学识渊博。《镜花缘》一六回:“大贤世居大邦,见多识广,而且荣列胶庠,自然才贯二酉,学富五车了。”

出处 据《太平御览》卷四引《荆州记》裁:传说大酉、小酉(在今湖南沅陵县)二山藏书很多。

21博通经籍 [ bó tōng jīng jí ]

解释 博:广博:籍:书籍。广博而又精通经典文献。形容人学识渊博。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融传》:“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22博而寡要 [ bó ér guǎ yào ]

解释 学识丰富,但不得要领。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23不得要领 [ bù dé yào lǐng ]

解释 要领:要点。抓不住事物的要点和关键。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张骞传》:“骞不得要领。”

24满腹经纶 [ mǎn fù jīng lún ]

解释 腹:肚子;经纶:理出丝绪叫经;编丝成绳叫纶。引申为人的才学、本领、谋略等。形容很有学问和才能。

出处 明 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 商调集贤宾 题春园 浪里束煞》:“论英雄何必老林泉?满腹经纶须大展,休负了苍生之愿。”

25循序渐进 [ xún xù jiàn jìn ]

解释 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循:按照;序:次序;渐:逐渐。

出处 《论语 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26旁征博引 [ páng zhēng bó yǐn ]

解释 旁:广泛;征:征求;博:广博;引:引证。广泛地引用材料作为依据、例证。

出处 清 王韬《淞隐漫录》:“生数典已穷,而女博引旁征,滔滔不竭,计女多于生凡十四则。”

27德才兼备 [ dé cái jiān bèi ]

解释 品德和能力都具备。兼备:都具备。

出处 《元史 丰臧梦解传》:“乃举梦解才德兼备,宜擢清要,以展所蕴。”

28金玉满堂 [ jīn yù mǎn táng ]

解释 金、玉:黄金和美玉。指黄金宝石满堂都是。形容财富之多。后也用于比喻富有才学。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29以礼相待 [ yǐ lǐ xiāng dài ]

解释 礼:仪礼;应有的礼节;待:对待;接待。用应有的礼节来对待别人。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宋江以礼相待,用好言抚慰。”

30真才实学 [ zhēn cái shí xué ]

解释 真正的才华和学识。实:真。

出处 宋 王十朋《梅溪王忠公文集》第23卷:“知其所得必真才实学。”

31绣花枕头 [ xiù huā zhěn tóu ]

解释 外面绣着花;里面装稻草的枕头。比喻外表好看;但无真才实学。

出处 清 彭养欧《黑籍冤魂》第六回:“顶冠束带,居然官宦人家,谁敢说他是个绣花枕头,外面绣得五色灿烂,里面却包着一包稻草?”

32自视甚高 [ zì shì shèn gāo ]

解释 把自己看得很高(多指身分,学识等)。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6回:“我暗想这个人自视甚高,看来文字总也是好的,便不相强。”

33才疏学浅 [ cái shū xué qiǎn ]

解释 才:才能;疏:空虚;浅薄。才能不高;学问不深。

出处 元 柯丹邱《荆钗记 合卺》:“欲步蟾宫,奈才疏学浅,未得蜚冲。”

34实至名归 [ shí zhì míng guī ]

解释 实:实际的成就;至:达到;名:名誉;归:到来。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5回:“敦伦修行,终受当事之知;实至名归,反作终身之玷。”

35风流倜傥 [ fēng liú tì tǎng ]

解释 风流:洒脱不拘、富有才学;倜傥:超逸豪爽;不拘束。有才华、有学识、风度洒脱豪爽;不拘于世俗礼节法度。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五卷:“那卢生生得伟貌长髯,风流倜傥。”

36孤陋寡闻 [ gū lòu guǎ wén ]

解释 学识短浅;见闻不广。陋:见闻不广;寡:少。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37不耻下问 [ bù chǐ xià wèn ]

解释 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38名满天下 [ míng mǎn tiān xià ]

解释 天下闻名。形容名声极大。

出处 先秦 管仲《管子 白心》:“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

39博闻强识 [ bó wén qiáng zhì ]

解释 闻:见闻;识:记。见闻学识广博;记忆力强。也作“博闻强记”、“博闻强志”。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40不自量力 [ bù zì liàng lì ]

解释 量:估计。不能估计自己的力量。指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

出处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 摩揭陀国上》:“今诸外道不自量力,结党连群,敢声论鼓,惟愿大师摧诸异道。”

41无所不晓 [ wú suǒ bù xiǎo ]

解释 见“无所不知”。

出处 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此女甚是聪慧……便是三教九流的说话,无所不通,无所不晓。”

42气度不凡 [ qì dù bù fán ]

解释 气:气质。气质和风度不同一般。

出处 王朔《空中小姐》:“我那时的确也有些气度不凡。”

43知书达礼 [ zhī shū dá lǐ ]

解释 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

出处 《群音类选 牧羊记 卫律说降》:“奈何所见不同,更不知书达礼。”

44寡见少闻 [ guǎ jiàn shǎo wén ]

解释 听的少,见的少。形容学识浅薄,见闻不广。

出处 汉·王褒《四子讲德论》:“俚人不知,寡见鲜闻。”

45超凡入圣 [ chāo fán rù shèng ]

解释 凡:凡人;普通人。超越凡俗;进入圣贤境界。后来多指学术、技艺、修养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出处 宋 朱熹《朱子全书》第八卷:“就此理会得透,自可超凡入圣。”

46学浅才疏 [ xué qiǎn cái shū ]

解释 才能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出处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47食古不化 [ shí gǔ bù huà ]

解释 学了古代的知识未曾消化。比喻不能按现代情况理解运用古代的文化知识。

出处 清 恽向《题自作画册》:“可见定欲为古人而食古不化,画虎不成,刻舟求剑之类也。”

48学富才高 [ xué fù cái gāo ]

解释 学识渊博;才能高强。

出处 明 朱之瑜《答安东守约问三十四条》:“不能作文,虽学富五车,忠如比干,孝如伯奇、曾参,亦冥冥没没而已!”

49才华盖世 [ cái huá gài shì ]

解释 盖:覆盖。才能很高;远远超出当代的人。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三回:“他做宗人府主事时候,管宗人府的便是明善主人,是个才华盖世的名王。”

50八斗之才 [ bā dǒu zhī cái ]

解释 八斗:指量多;才:才华。旧时比喻人才学丰富;诗文多而华美。

出处 唐 李商隐《可叹》诗:“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

51博闻强记 [ bó wén qiáng jì ]

解释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处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八卷:“人众兵强而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而守之以浅者不隘。”

52书富五车 [ shū fù wǔ chē ]

解释 富:丰富;五车: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渊博。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真个胸中书富五车,笔下句高午古。”

53腹饱万言 [ fù bǎo wàn yán ]

解释 指学识渊博。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那秦观秀才字少游,他是扬州府高邮人,腹饱万言,眼空一世。”

54博学洽闻 [ bó xué qià wén ]

解释 博学:广博。学问广博,见识丰富。

出处 《晋书 荀顗传》:“性至孝,总角知名,博学洽闻,理思周密。”

55博闻多识 [ bó wén duō shí ]

解释 博:广博;闻:见闻;识:学识。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出处 《魏书 李业兴传》:“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

56如坐春风 [ rú zuò chūn fēng ]

解释 如同坐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受到良师的教育。

出处 宋 朱熹《伊洛渊源录》第四卷:“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州,逾月而归。语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

57立地书橱 [ lì dì shū chú ]

解释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出处 《宋史·吴时传》:“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成,两学目之曰立地书橱。”

58立地书厨 [ lì dì shū chú ]

解释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出处 《宋史 吴时传》:“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59由浅入深 [ yóu qiǎn rù shēn ]

解释 从浅到深。

出处 清 无名氏《杜诗言志》卷四:“夫诗之章法起句,必切本题,且由纲及目,由浅入深。”

60博览古今 [ bó lǎn gǔ jīn ]

解释 博:广博。广泛阅读古今书籍。形容学问渊博。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成帝纪赞》:“博览古今,容受直辞。”

61入圣超凡 [ rù shèng chāo fán ]

解释 凡:指凡人,普通人。超越平常人而达到圣贤的境界。形容学识修养达到了高峰。

出处 唐 吕岩《七言之二》:“举世若能知所寓,超凡入胜弗为难。”

62才识过人 [ cái shí guò rén ]

解释 才能和见识超过一般人。

出处 元 马致远《荐福碑》第四折:“果然不干我事,是兄弟才识过人。”

63博古知今 [ bó gǔ zhī jīn ]

解释 博:广博。通晓古今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

出处 三国·魏·王肃《孙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

64寡闻少见 [ guǎ wén shǎo jiàn ]

解释 听的少,见的少。形容学识浅薄,见闻不广。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匡衡传》:“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大察,寡闻少见者戒于雍蔽。”

65寡见鲜闻 [ guǎ jiàn xiǎn wén ]

解释 形容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知识贫乏。

出处 汉 王褒《四子讲德论》:“俚人不知,寡见鲜闻。”

66五车腹笥 [ wǔ chē fù sì ]

解释 比喻读书多,学识渊博。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67管窥筐举 [ guǎn kuī kuāng jǔ ]

解释 比喻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郤正传》:“夫人心不同,实若其面,子虽光丽,既美且艳,管窥筐举,守厥所见。”

68旁收博采 [ páng shōu bó cǎi ]

解释 广泛收集采纳。

出处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怗毕》:“裴松之之注《三国》也,刘孝标之注《世说》也,偏记杂谈,旁收博采。”

69肤浅末学 [ fū qiǎn mò xué ]

解释 肤浅:浅薄;末学:学无根底。指学识浅薄。

出处 晋·范宁《春秋梁传集解序》:“释《谷梁传》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

70怀才抱器 [ huái cái bào qì ]

解释 见“怀材抱器”。

出处 唐·唐彦谦《楼上偶题》诗:“可能前岭空乔木,应有怀才抱器人。”

71巨学鸿生 [ jù xué hóng shēng ]

解释 巨:大;鸿:通“洪”,大;生:读书人。比喻学识渊博的人。

出处 汉·扬雄《羽猎赋》:“于兹乎鸿生巨儒,俄轩冕,杂衣裳,修唐典,匡《雅》《颂》,揖让于前。”

72高才博学 [ gāo cái bó xué ]

解释 学:学问。才能高超,学问广博。

出处 《周书·宣帝纪》:“八日,州举高才博学者为秀才,郡举明经行修者为孝廉,上卅、上郡岁一人,下卅、下郡三岁一人。”

73学疏才浅 [ xué shū cái qiǎn ]

解释 同“学浅才疏”。

出处 元·高明《琵琶记·南浦嘱别》:“你读书思量做状元,我只怕你学疏才浅。”

74菲才寡学 [ fěi cái guǎ xué ]

解释 菲:微薄;寡:少。才能微小,学识肤浅。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3回:“小侄菲才寡学,大人误采虚名。”

75高才大学 [ gāo cái dà xué ]

解释 高才:才能杰出。大学:学识渊博。才能高超,学识渊博。亦作“高才博学”、“高才硕学”。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辨问》:“且夫周孔,盖是高才大学之深远者耳。”

76高才硕学 [ gāo cái shuò xué ]

解释 学:学问。才能高超,学问广博。

出处 唐·李纲《谏高祖不伶人为近侍疏》:“方今新定天下,开太平之业,起义功臣,行赏未遍;高才硕学,犹滞草莱。”

77博弈犹贤 [ bó yì yóu xián ]

解释 后指不要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出处 语出《论语 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78吴下阿蒙 [ wú xià ā méng ]

解释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出处 晋 虞溥《江表传》:“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79道德文章 [ dào dé wén zhāng ]

解释 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

出处 宋·辛弃疾《渔家傲·为余伯熙察院寿》:“道德文章传几世,到君合上三台位。”

80儒雅风流 [ rú yǎ fēng liú ]

解释 ①文雅而飘逸。②谓风雅淳正。

出处 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脱套》:“方巾与有带飘巾,同为雅者之服。飘巾儒雅风流,方巾老成持重。”

81入室升堂 [ rù shì shēng táng ]

解释 比喻人的学识技艺等方面有高深的造诣。

出处 《孔子家语·弟子行》:“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盖入室升堂者七十余人,其孰为贤?”

82举十知九 [ jǔ shí zhī jiǔ ]

解释 列举出的十件事情中,通晓的就有九件。比喻学识渊博。

出处 唐 张说《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神道碑》:“圣人之所志,闻一而反三;君子之所能,举十而知九。”

83区闻陬见 [ qū wén zōu jiàn ]

解释 见闻不广,学识浅陋。

出处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朱笥河》:“后学小生,区闻陬见,不得而妄议已。”

84通才练识 [ tōng cái liàn shí ]

解释 博学多才,见识练达。

出处 唐·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观之颂序》:“夫其通才练识,赡学多闻,翰墨之工,文章之美,皆忘其所能也。”

85达士通人 [ dá shì tōng rén ]

解释 通人: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指心胸豁达,学识渊博的人。

出处 宋·陆游《雍煕请机老疏》:“伏望尊官长者,达士通人,共燃续慧命灯,不惜判虚空笔,起难遭想,结果胜缘。”

86以莛叩钟 [ yǐ tíng kòu zhōng ]

解释 莛:草茎。原意是钟的音量大,用草茎去敲,就不能使它发出应有的响声。后比喻学识浅薄的人向知识渊博的人请教。

出处 汉 东方朔《答客难》:“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

87钜学鸿生 [ jù xué hóng shēng ]

解释 学识渊博的人。

出处 汉 扬雄《羽猎赋》:“于兹乎鸿生钜儒,俄轩冕,杂衣裳,修唐典,匡《雅》《颂》,揖让于前。”

88诠才末学 [ quán cái mò xué ]

解释 低下的才能与肤浅的学识。多用作自谦之词。

出处 清·纳兰性德《上座主徐健庵先生书》:“某以诠才末学,年未弱冠,出应科举之试。”

89取法乎上 [ qǔ fǎ hū shàng ]

解释 法:标准,规范。取上等的为标准,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

出处 老舍《我怎样写火葬》:“假若文艺作品的目的只是为给人娱乐,那么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作品便根本不应存在。我们似应当‘取法乎上’吧?”

90博闻强志 [ bó wén qiáng zhì ]

解释 博:广博;闻:传闻;志:记住,记忆。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出处 先秦 荀况《荀子 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

91腹载五车 [ fù zài wǔ chē ]

解释 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出处 庄周《庄子 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92陆海潘江 [ lù hǎi pān jiāng ]

解释 比喻文才很大。

出处 南朝 梁 钟嵘《诗品》上卷:“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93悔读南华 [ huǐ dú nán huá ]

解释 《南华经》即《庄子》。比喻学识渊博而不为人所容。

出处 宋 计有功《唐诗纪事 温庭筠》:“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

94风流儒雅 [ fēng liú rú yǎ ]

解释 风流:有文采且不拘礼法;儒雅:学识深湛,气度不凡。指人文雅洒脱,学识渊博。

出处 唐·卢照邻《五悲·悲才难》:“杲之为人也,风流儒雅,为一代之和到此为止;昂之为人也,文章卓荦,为四海之随珠。”

95敬贤礼士 [ jìng xián lǐ shì ]

解释 礼:以礼相待,尊重。士:古时称有学问的人。尊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

出处 《晋书·张轨传》:“实子安逊,学尚明察,敬贤爱士,以秀才为郎中。”

96种学绩文 [ zhòng xué jì wén ]

解释 种:栽种,引申为培养。培养学识,积累文才。

出处 唐·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蕃其有。”

97种学织文 [ zhòng xué zhī wén ]

解释 种:栽种,引申为培养。培养学识,积累文才。

出处 明·宋濂《瑞安吴门三贞母墓版文》:“种学织文,名播于迩遐。”

98升堂入室 [ shēng táng rù shì ]

解释 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99汪洋浩博 [ wāng yáng hào bó ]

解释 形容人的气度宽广、文辞豪放、学识渊博像水势浩大无边。

出处 宋 陆游《答刘主簿书》:“德者前辈之学,积小以成大,以所有易所无,以所能问于不能。故其久也,汪洋浩博,该极百家,而不可涯矣。”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