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九色鹿的成语

形容九色鹿的成语


1与人为善 [ yǔ rén wéi shàn ]

解释 与:赞成;为:做;善:好;好事。原指赞成人学好。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2见利忘义 [ jiàn lì wàng yì ]

解释 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形容人贪财自私。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樊郦滕灌靳周传》:“当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3背信弃义 [ bèi xìn qì yì ]

解释 背:违背。信:信用;弃:丢弃;义:道义。不讲信用。不讲道义也作“弃信忘义”。

出处 《北史 周纪下 高祖武帝》:“背惠怒邻,弃信忘义。”

4恩将仇报 [ ēn jiāng chóu bào ]

解释 将:拿;把;报:报答。受了别人的恩惠却用仇恨来报答。形容忘恩负义。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0卷:“亏这官人救了性命,今反恩将仇报,天理何在!”

5足智多谋 [ zú zhì duō móu ]

解释 足够的才智;大量的计谋。形容善于动脑筋出主意。谋:计谋。

出处 元 无名氏《锦云堂暗定连环计》:“老夫遍观朝中,足智多谋,无如司徒者。”

6忘恩负义 [ wàng ēn fù yì ]

解释 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反而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恩:恩惠;负:违背;义:情义。

出处 元 杨文奎《儿女团圆》:“他怎生忘恩负义?你雪堆儿里扶起他来那。”

7鹿死谁手 [ lù sǐ shuí shǒu ]

解释 鹿:猎取的对象。追鹿不知落入谁手。指政权不知落入谁人之手;后借指不知胜利归属何人。

出处 《晋书 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8装模作样 [ zhuāng mú zuò yàng ]

解释 故意装样子作姿态。形容做作;不自然。

出处 元 无名氏《冻苏秦》:“也不问别来无恙,放下一张饭床,上面都没摆当,冷酒冷汤,着咱如何近傍,百般装模作样。”

9聪明伶俐 [ cōng míng líng lì ]

解释 伶俐:灵活。形容小孩子头脑灵活;记忆力和理解力强。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你是聪明伶俐的人,也须识些轻重。”

10敷衍了事 [ fū yǎn liǎo shì ]

解释 敷衍:将就应付;不认真。了:了结。将就应付地把事办了。指做事不认真;缺乏责任心。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4回:“不但上宪跟前兄弟无以交代,就连着老哥们也不好看,好像我们敷衍了事,不肯出力似的。”

11半推半就 [ bàn tuī bàn jiù ]

解释 推:推辞;就:靠拢;接受。一面推辞;一面接受。形容表面推辞;但内心愿意接受;假意拒绝的样子。

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揾香腮。”

12假仁假义 [ jiǎ rén jiǎ yì ]

解释 假:虚假;仁:仁爱;义:道义。指假装的仁义道德。

出处 宋 朱熹《朱子全书 历代一 唐》:“汉高祖私意分数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假义以行其私。”

13指鹿为马 [ zhǐ lù wéi mǎ ]

解释 把鹿说成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14空头人情 [ kōng tóu rén qíng ]

解释 虚假的情意。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贾琏笑道:‘罢,罢!这空头人情我不领;你不盘察我,就够了。’”

15舍己为人 [ shě jǐ wèi rén ]

解释 舍弃自己的利益而去帮助别人。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吾与点也。”朱熹集注:“初无舍己为人意,而其胸次悠然。”

16助人为乐 [ zhù rén wéi lè ]

解释 把帮助别人作为一种快乐。

出处 冰心《咱们的五个孩子》:“在我们的新社会里,这种助人为乐的新风尚,可以说是天天在发生,处处在发生。”

17半真半假 [ bàn zhēn bàn jiǎ ]

解释 一半真情;一半假意。不是完全真实的。

出处 元·范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套曲:“我这里千回右转自彷徨,撇不下多情数桩。半真半假乔摸样,宜嗔宜喜娇情况,知疼知热俏心肠。”

18逐鹿中原 [ zhú lù zhōng yuán ]

解释 在中原争夺天下。比喻争夺政权。逐:追赶;鹿:比喻帝位、政权。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19假情假意 [ jiǎ qíng jiǎ yì ]

解释 虚假的情意,不是真心实意。

20乐于助人 [ lè yú zhù rén ]

解释 很乐意帮助别人。

出处 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一章:“她见他为人忠厚,乐于助人,也信任他,处处请教。”

21中原逐鹿 [ zhōng yuán zhú lù ]

解释 中原:古代指我国中部;跟边疆相对而言;逐:追逐;鹿:比喻政权或争逐的对象。旧时比喻群雄在中原争夺天下;也作“逐鹿中原”。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22聪明智慧 [ cōng míng zhì huì ]

解释 智力过人,心思敏锐。

出处 明·周楫《西湖二集·洒雪堂巧结良缘》:“不觉魏鹏渐渐长大……聪明智慧,熟于经史。”

23群雄逐鹿 [ qún xióng zhú lù ]

解释 群雄:旧指许多有军事势力的人。逐鹿:比喻争夺帝王之位。形容各派势力争夺最高统治地位。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24明推暗就 [ míng tuī àn jiù ]

解释 表面上推拒,暗地里接受。形容装腔作势、假意拒绝的样子。

出处 清 李渔《慎鸾交 债饵》:“那老婆子走来央求我,被我故意作难,说了几句明推暗就的话,少不得我前脚走到,他后脚自会赶来。”

25挺鹿走险 [ tǐng lù zǒu xiǎn ]

解释 挺而走险。指事急之时,被迫冒险行事。

出处 语出《左传 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鹿死不择音(荫)’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26权移马鹿 [ quán yí mǎ lù ]

解释 语本秦赵高指鹿为马事。谓恃权专横跋扈,任意颠倒是非。

出处 语出秦·赵高指鹿为马事。

27指鹿作马 [ zhǐ lù zuò mǎ ]

解释 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同“指鹿为马”。

出处 《三国志 魏志 鲍勋传》:“大军还洛阳,曜有罪,勋奏绌遣。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昭曰:‘勋指鹿作马,收付廷尉。’”

28心头鹿撞 [ xīn tóu lù zhuàng ]

解释 见“心头撞鹿”。

出处 《负曝闲谈》第九回:“不要说是看见了和尚头才担心事,就是看见了天生的禿子,也觉得心头小鹿撞个不住。”

29心头撞鹿 [ xīn tóu zhuàng lù ]

解释 心里像有小鹿在撞击。形容惊慌或激动时心跳剧烈。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一回:“王庆看到好处,不觉心头撞鹿,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霎时间酥了半边。”

30鹿车共挽 [ lù chē gòng wǎn ]

解释 鹿车:古时的一种小车;挽:拉。旧时称赞夫妻同心,安贫乐道。

出处 《后汉书·鲍宣妻传》:“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31内疏外亲 [ nèi shū wài qīn ]

解释 疏:疏远;亲:亲密。内心疏远,表面亲近。指不是真心待人。

出处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二卷:“曾子曰:‘内疏而外亲。’”

32共挽鹿车 [ gòng wǎn lù chē ]

解释 挽:拉;鹿车:古时的一种小车。旧时称赞夫妻同心,安贫乐道。

出处 《后汉书·鲍宣妻传》:“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33覆鹿寻蕉 [ fù lù xún jiāo ]

解释 覆:遮盖;蕉:同“樵”,柴。比喻把真事看作梦幻而一再失误。

出处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覆之以蕉,不胜其喜。”

34马鹿易形 [ mǎ lù yì xíng ]

解释 出自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文苑传上 崔琦》:“不能结纳贞良,以救祸败,反复欲钳塞士口,杜蔽主听,将欲使玄黄改色,马鹿易形乎?”

35鸿案鹿车 [ hóng àn lù chē ]

解释 鸿案:《后汉书·梁鸿传》载有梁鸿之妻举案齐眉的故事,后用以指夫妻相敬如宾。鹿车:《后汉书·鲍宣妻传》载有鲍宣与妻共驾鹿车归乡的故事,后用以指夫妻同甘共苦。比喻夫妻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体贴,同甘共苦。

出处 鸿案:《后汉书·梁鸿传》载有梁鸿之妻举案齐眉的故事,后用以指夫妻相敬如宾。鹿车:《后汉书·鲍宣妻传》载有鲍宣与妻共驾鹿车归乡的故事。后用以指夫妻同甘共苦。

36铤鹿走险 [ dìng lù zǒu xiǎn ]

解释 ①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同“铤而走险”。②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

出处 《辛亥革命·保路运动·四川铁路档案》:“诚恐川人骤见兵威,妄思自卫,铤鹿走险,风鹤皆惊。”

37马鹿异形 [ mǎ lù yì xíng ]

解释 用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

出处 《后汉书·崔琦传》:“反复欲钳塞士口,杜蔽主听。将使玄黄改色,马鹿易形乎?”

38鹿驯豕暴 [ lù xùn shǐ bào ]

解释 意指一会儿像鹿一样柔驯,一会儿像猪一样凶暴。形容狡诈。

39秦失其鹿 [ qín shī qí lù ]

解释 鹿:喻指帝位。比喻失去帝位。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40以鹿为马 [ yǐ lù wéi mǎ ]

解释 把鹿说成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

出处 汉·陆贾《新语·辨惑》:“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邪,以鹿为马也。’高曰:‘乃马也。陛下以臣之言为不然,愿问群臣。’于是乃问群臣,群臣半言马半言鹿。”

41鹿走苏台 [ lù zǒu sū tái ]

解释 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伍被传》:“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

42獐麇马鹿 [ zhāng jūn mǎ lù ]

解释 比喻举动匆忙慌乱的人。

出处 《西湖志余》卷二十五:“杭州人言举止仓皇者曰獐麇马鹿,盖四物善骇,见人则跳跃自窜。”

43标枝野鹿 [ biāo zhī yě lù ]

解释 标枝,树梢之枝,比喻上古之世在上之君恬淡无为;野鹿,比喻在下之民放而自得。后指太古时代。

出处 《庄子 天地》:“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44鹿皮苍璧 [ lù pí cāng bì ]

解释 形容本末不相称。

出处 《汉书 食货志下》:“上(汉武帝)与汤(张汤)既造白鹿皮币,问异(颜异)。异曰:‘今王侯朝贺以仓璧,直数千,而其皮荐反四十万,本末不相称。’”

45即鹿无虞 [ jí lù wú yú ]

解释 原意是进山打鹿,没有熟悉地形和鹿性的虞官帮助,那是白费气力。后比喻做事如条件不成熟就草率行事,必定劳而无功。

出处 《周易 屯》:“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46鹿裘不完 [ lù qiú bù wán ]

解释 比喻检朴节俭。

出处 《汉书·虞延传》:“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

47小鹿触心头 [ xiǎo lù chù xīn tóu ]

解释 形容因为害怕而心脏急剧地跳动。

出处 清·翟灏《通俗编·兽畜》:“为帝迫困于斯,见之汗湿衣襟,若小鹿之触吾心头。”

48鹿死不择荫 [ lù sǐ bù zé yīn ]

解释 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亦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

出处 见“鹿死不择音”。

49鹿死不择音 [ lù sǐ bù zé yīn ]

解释 比喻只求能够安身,并不选择地方。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