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有事瞒着的成语

形容有事瞒着的成语


1偷偷摸摸 [ tōu tōu mō mō ]

解释 形容瞒着别人做事,不敢让别人知道。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3回:“偏咱们就这样丁是丁卯是卯的,只许你们偷偷摸摸的哄骗了去。”

2欲盖弥彰 [ yù gài mí zhāng ]

解释 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要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七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3销声匿迹 [ xiāo shēng nì jì ]

解释 不出声;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销:消失。

出处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

4秘而不宣 [ mì ér bù xuān ]

解释 秘:不公开的;引申为隐匿;不能让别人知道;宣:公开。把知道的消息、情况隐秘起来;不告诉别人。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吕蒙传》:“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

5不声不响 [ bù shēng bù xiǎng ]

解释 不说话,不出声。

出处 茅盾《子夜》十一:“偶或有独自低着头不声不响的,那一定是失败者。”

6默默无闻 [ mò mò wú wén ]

解释 默默:没有声息;闻:出名。无声无息;不为人知。

出处 明 李桢《剪灯余话》:“而使之昧昧无闻,安得不饮恨于九泉,抱痛于百世哉?”

7隐姓埋名 [ yǐn xìng mái míng ]

解释 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出处 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因此上不事王侯,不求闻达,隐姓埋名作庄家学耕稼。”

8适得其反 [ shì dé qí fǎn ]

解释 恰恰得到相反的结果。形容结果正好与希望相反。

出处 清 魏源《筹海篇 议守上》:“今议防堵者,莫不曰:‘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不知此适得其反也。”

9讳莫如深 [ huì mò rú shēn ]

解释 讳:瞒着不说;深:事件重大。原指事情重大;因而隐瞒不言。后比喻隐瞒得非常严;唯恐别人知道。

出处 《穀梁传 庄公三十二年》:“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

10讳疾忌医 [ huì jí jì yī ]

解释 讳:忌讳;疾:疾病;忌:怕。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

出处 宋 周敦颐《周子通书 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11装聋作哑 [ zhuāng lóng zuò yǎ ]

解释 假装耳聋口哑。形容故意不理睬;装做不知或不懂;或故意置身事外。也作“装聋做哑”。

出处 元 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可怎生装聋作哑?”

12装疯卖傻 [ zhuāng fēng mài shǎ ]

解释 故意装得疯疯癫癫;傻里傻气。卖:卖弄。

出处 程道一《庚子事变演义》:“打算装疯卖傻,充作神仙附体,杀此一龙,自己便可即位。”

13藏龙卧虎 [ cáng lóng wò hǔ ]

解释 龙、虎:比喻不平常的人物。隐藏着的龙;睡卧着的虎。比喻潜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或英雄。

出处 北周 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14藏污纳垢 [ cáng wū nà gòu ]

解释 污、垢: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出处 清 孙雨林《皖江血 定计》:“收回那十八省剩水残山,洗尽这二百年藏污纳垢。”

15藏垢纳污 [ cáng gòu nà wū ]

解释 垢、污:肮脏的东西;纳:容纳。比喻包容坏人坏事。也比喻居上位者有容人之量;能够容忍有损自己的言行。也作“藏污纳垢”。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16自欺欺人 [ zì qī qī rén ]

解释 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用自己也不相信的去欺骗别人。形容别有用心或虚伪无力的欺骗行为。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8卷:“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17做贼心虚 [ zuò zéi xīn xū ]

解释 做贼的人心里虚。比喻做坏事的人疑神疑鬼;心神不安。

出处 宋 释悟明《联灯会要 重显禅师》:“却顾侍者云:‘适来有人看方丈么?’侍者云:‘有。’师云:‘作贼人心虚。’”

18明知故问 [ míng zhī gù wèn ]

解释 明明白白地知道某种情况;却还要故意问别人。

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见他这番光景,明知故问道:‘先生为着何事伤心呢?”

19守口如瓶 [ shǒu kǒu rú píng ]

解释 形容说话谨慎;严守秘密。

出处 唐 道世《诸经要集 择交部 惩过》:“防意如城,守口如瓶。”

20三缄其口 [ sān jiān qí kǒu ]

解释 嘴上贴了三次封条。形容言语非常谨慎;或不开口。缄:封;闭。

出处 汉 刘向《说苍 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21相得益彰 [ xiāng dé yì zhāng ]

解释 益:更加;彰:明显。指两个人或两件事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出处 汉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22瞒天过海 [ mán tiān guò hǎi ]

解释 瞒住上天;偷渡大海。形容采取谎言和伪装蒙蔽别人以达到目的的欺骗行为。

出处 明 阮大铖《燕子笺 购幸》:“我做提控最有名,瞒天过海无人问,今年大比期又临。”

23秘而不露 [ mì ér bù lù ]

解释 严守秘密,不肯吐露。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董昭传》:“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

24缄口不言 [ jiān kǒu bù yán ]

解释 缄:封闭;言:说话。封住嘴巴;不开口说话。

出处 《明史 何遵传》:“正德间,给事、御史挟势凌人,趋权择便,凡朝廷大阙失,群臣大奸恶,缄口不言。”

25图谋不轨 [ tú móu bù guǐ ]

解释 谋划超出常规或法度的事。图:谋;图谋:暗中谋划;轨:法度;准则。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王彬传》:“因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图谋不轨,祸及门户。”

26暗藏杀机 [ àn cáng shā jī ]

解释 隐藏杀人的念头。比喻潜在危险。

27匿影藏形 [ nì yǐng cáng xíng ]

解释 隐藏形迹;不露真相。

出处 元 高文秀《黑旋风》:“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28鲜为人知 [ xiǎn wéi rén zhī ]

解释 鲜:很少。很少被人知道。

出处 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后来伴着主人度过了那段漫长的鲜为人知的冷宫生活不知洒上了多少珍妃泪。”

29鬼鬼祟祟 [ guǐ guǐ suì suì ]

解释 迷信的人指鬼怪;或指鬼怪害人。形容行为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1回:“别叫我替你们害臊了!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些事,也瞒不过我去。”

30不甘雌伏 [ bù gān cí fú ]

解释 甘:甘心,情愿;雌伏:雌鸟伏在那儿不动,比喻隐藏,不进取。比喻不甘心处于无所作为的境地。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赵典传》:“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

31东遮西掩 [ dōng zhē xī yǎn ]

解释 指左右遮掩,隐瞒真相。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别件事,或者有些东扯西拽,东遮西掩,东三西四,不容易说话。”

32暗礁险滩 [ àn jiāo xiǎn tān ]

解释 暗礁:隐没在水中的岩石;险滩:水流湍急的地方。比喻隐藏的祸患和危险。

33搽脂抹粉 [ chá zhī mǒ fěn ]

解释 指化妆打扮。今亦用于形容掩饰、遮盖。

出处 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9回:“每日起来,搽脂抹粉,那脸上的烟色,还可遮得过去。”

34欲盖而彰 [ yù gài ér zhāng ]

解释 犹欲盖弥彰。

出处 《隋书·宇文化及司马德戡等传序》:“昔孔子修《春秋》,而乱臣贼子知惧,抑使之求名不得,欲盖而彰者也。”

35藏形匿影 [ cáng xíng nì yǐng ]

解释 藏、匿:隐藏。隐藏形迹,不露真相。

出处 《邓析子 无厚》:“君者,藏形匿影,群下无私。”

36不求闻达 [ bù qiú wén dá ]

解释 闻:有名望;达:显达。不追求名誉和地位。

出处 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37白龙鱼服 [ bái lóng yú fú ]

解释 白龙化为鱼在渊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隐藏身分,改装出行。

出处 西汉 刘向《说苑 正谏》:“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

38悄然无声 [ qiǎo rán wú shēng ]

解释 悄然:寂静无声的样子。静悄悄的,听不到一点声音。

出处 唐 白居易《琵琶行》诗:“东舟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39头没杯案 [ tóu mò bēi àn ]

解释 头伏在酒杯和桌子间。比喻尽情欢乐,不拘形迹。

出处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