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一个人都不认识的成语

形容一个人都不认识的成语


1一窍不通 [ yī qiào bù tōng ]

解释 窍:洞;这里指心窍。一窍都不是贯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闭塞、愚钝。

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2莫名其妙 [ mò míng qí miào ]

解释 莫:没有什么人;名:表达;说出。没有人能够说出其中的奥妙。形容事情奇怪;不合常理。

出处 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 陬邑官亲》:“及进西瓜汤,饮兰雪茶,莫名其妙。”

3不学无术 [ bù xué wú shù ]

解释 术:技术;技艺。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4素不相识 [ sù bù xiāng shí ]

解释 向来不认识。素:平时;识:了解。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陆瑁传》:“及同郡徐原,爱居会稽,素不相识,临死遗书,托以孤弱。”

5目不识丁 [ mù bù shí dīng ]

解释 丁:表示最简单的字。形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

出处 《旧唐书 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6无声无息 [ wú shēng wú xī ]

解释 息:音信;消息。没有声音;没有气息。形容没有声响;不为人觉察。

出处 鲁迅《书信集 1047 至胡风》:“一到里面去,即酱在无聊的纠纷中,无声无息。”

7鼠目寸光 [ shǔ mù cùn guāng ]

解释 老鼠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寸远的地方。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出处 清 蒋士铨《临川梦》:“寻章摘句,别类分门,凑成各样新书,刻板出卖。吓得那一班鼠目寸光的时文朋友,拜到辕门,盲称吓赞。”

8默默无闻 [ mò mò wú wén ]

解释 默默:没有声息;闻:出名。无声无息;不为人知。

出处 明 李桢《剪灯余话》:“而使之昧昧无闻,安得不饮恨于九泉,抱痛于百世哉?”

9面目全非 [ miàn mù quán fēi ]

解释 面目:样子;非:不是。样子跟从前完全不同。形容变化大得很。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陆判》:“濯之,盆水尽赤。举首则面目全非,又骇极。”

10如出一辙 [ rú chū yī zhé ]

解释 辙:车辙;车轮压出的痕迹。象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出处 宋 洪迈《容斋三笔 奸鬼为人祸》:“二奸鬼之害人,如出一辙。”

11哑口无言 [ yǎ kǒu wú yán ]

解释 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一番言语,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

12一知半解 [ yī zhī bàn jiě ]

解释 很贫乏的知识;很肤浅的理解。形容知道得不多;理解得不深。

出处 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13石破天惊 [ shí pò tiān jīng ]

解释 山崩石裂;有惊天动地之势。原形容箜篌的乐声忽然高亢;震动了整个天界。现多指突发的大事或文章、议论的惊人。

出处 唐 李贺《歌诗集 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14孤陋寡闻 [ gū lòu guǎ wén ]

解释 学识短浅;见闻不广。陋:见闻不广;寡:少。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15无所作为 [ wú suǒ zuò wéi ]

解释 作为:做出成绩。指工作中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然黄帝亦曾用兵战斗,亦不是全然无所作为也。”

16萍水相逢 [ píng shuǐ xiāng féng ]

解释 萍:浮萍;是随风飘荡;聚散离合不定的一种厥类植物。像浮萍随水飘泊;偶然聚在一起。比喻互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出处 唐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17素昧平生 [ sù mèi píng shēng ]

解释 一向不了解。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素:从来;昧:不明白;不了解。

出处 唐 段成式《剑侠传 郭伦观灯》:“素昧平生,忽蒙救护,脱妻子于危难,先生异人乎?”

18反目成仇 [ fǎn mù chéng chóu ]

解释 反目:翻转眼皮;以白眼珠瞪人。反眼相看成为仇人;指夫妻不和闹得很僵;以致互相成为仇人。也指其他原来关系非常亲密;相处十分要好的人;矛盾激化;互相对立。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甚致怜新弃旧,反目成仇,多着呢?”

19不识一丁 [ bù shí yī dīng ]

解释 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出处 明 胡应麟《诗薮 六朝》:“嵇喜,叔夜之兄,吕安所为题凤,阮籍因之白眼者,疑其不识一丁。”

20买椟还珠 [ mǎi dú huán zhū ]

解释 椟:木匣;珠:珍珠。买下了盛珍珠的盒子;却退还了匣子里的珍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出处 战国 韩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21有眼无珠 [ yǒu yǎn wú zhū ]

解释 珠:眼珠。长着眼睛没有眼珠。比喻没有识别人或事物的能力。

出处 元 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一折:“常言道贤者自贤,愚者自愚,就似那熏莸般各别难同处。怎比你有眼却无珠。”

22鲜为人知 [ xiǎn wéi rén zhī ]

解释 鲜:很少。很少被人知道。

出处 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后来伴着主人度过了那段漫长的鲜为人知的冷宫生活不知洒上了多少珍妃泪。”

23胸无点墨 [ xiōng wú diǎn mò ]

解释 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旧指人没有文化。点:一点;比喻极小;墨:墨水;比喻学问。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师自赞曰:‘匙桃不上个村夫,文墨胸中一点无;曾把空虚揣出骨,恶声赢得满江湖。’”

24一面之交 [ yī miàn zhī jiāo ]

解释 只见过一面的交情。表示交情不深。

出处 汉 崔寔《本论》:“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

25不识之无 [ bù shí zhī wú ]

解释 识: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出处 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26满腹疑团 [ mǎn fù yí tuán ]

解释 一肚子弄不清的疑问。指很多弄不清的问题。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7回:“弄得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采,归至怡红院中。”

27无名小卒 [ wú míng xiǎo zú ]

解释 卒: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指没有名气不受重视的小人物。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1回:“只见城内一将飞马引军而出,大喝:‘魏延无名小卒,安敢造乱!’”

28湮没无闻 [ yān mò wú wén ]

解释 湮没:埋没。名声被埋没;不为人知道。

出处 《晋书 羊祜传》:“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望远,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没无闻,使人悲伤。”

29不甚了了 [ bù shèn liǎo liǎo ]

解释 甚:很;了了:明白。对事情不很明白;不大清楚。

出处 《北齐书 永安王浚传》:“文宣末年多酒,浚谓亲近曰:‘二兄旧来不甚了了,自登祚已后,识解顿进。’”

30百思不解 [ bǎi sī bù jiě ]

解释 解:理解。经过百般反复思索仍不理解。也作“百思不得其解”。

出处 清 无名氏《葛仙翁全传》:“百思不解,五夜踌蹰,故乘隙邀君一面,以决中疑。”

31没没无闻 [ mò mò wú wén ]

解释 无声无息,没人知道。指没有什么名声。

出处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33回:“你我要是见的到此,虽不能和大帅一般威震四海,也不致没没无闻了。”

32一无所知 [ yī wú suǒ zhī ]

解释 一:都;全。什么都不知道;不懂。

出处 唐 白居易《悲哉行》:“朝从博徒饮,暮有娼楼期……声色狗马外,其余一无知。”

33两眼漆黑 [ liǎng yǎn qī hēi ]

解释 比喻十分陌生

出处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此番到吏部打点,正愁着两眼漆黑,不知门径,现在找到个人可以指点,岂不甚妙?”

34无声无臭 [ wú shēng wú xiù ]

解释 臭:气味。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出处 《诗经 大雅 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35大惑不解 [ dà huò bù jiě ]

解释 惑:疑惑迷乱;解:理解。①原指最糊涂的人迷惑一辈子。后指对某事或情况怀疑;想不通;不可理解。

出处 庄周《庄子 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36寂寂无闻 [ jì jì wú wén ]

解释 指毫无声息,默默无闻,没有名气。

出处 清 钱学伦《语新》上卷:“虽与予居不远,几年来寂寂无闻。”

37不见经传 [ bù jiàn jīng zhuàn ]

解释 经传:指经典的著作。经传里没有记载;也指人或事物没多大名气;又指说话或行文没有书本根据。

出处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六卷:“俗语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指心而言也。三字虽不见于经传,却亦甚雅。”

38物是人非 [ wù shì rén fēi ]

解释 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

出处 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

39没世无闻 [ méi shì wú wén ]

解释 谓终身不为人知。

出处 西汉·司马迁《感士不遇赋》:“没世无闻,古人唯耻。”

40不识泰山 [ bù shí tài shān ]

解释 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41略知一二 [ lüè zhī yī èr ]

解释 指稍微知道一些。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55回:“我同骆府虽非本家,向有亲谊,他家之事,也略知一二。”

42茫然不解 [ máng rán bù jiě ]

解释 茫然迷惘的样子。指对某事不理解。

出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一○二回:“邵肩齐说及前事,娄朴茫然不解。”

43悄无声息 [ qiǎo wú shēng xī ]

解释 悄:静。静悄悄的,听不到任何声音。指非常寂静。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34回:“此时再听,就悄无声息了。”

44碌碌无闻 [ lù lù wú wén ]

解释 碌碌:平庸的样子。形容人平平庸庸,没有名望。

出处 宋 秦观《李状元墓铭》:“君以诸生崛兴,名动海内,其视碌碌无闻而殁者,亦可以无憾。”

45平平庸庸 [ píng píng yōng yōng ]

解释 寻常,凡庸,不高明。

出处 邓小平《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或者人民认为是个平平庸庸体现不出中国前途的班子,将来闹事的情形就还会很多很多,那就真正要永无宁日。”

46迷惑不解 [ mí huò bù jiě ]

解释 指对谋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同“大惑不解”。

出处 老舍《鼓书艺人》二十七:“她鞠了个躬,转身慢慢走进了下场门。掌声很热烈。听众瞧着她,迷惑不解。”

47昧昧无闻 [ mèi mèi wú wén ]

解释 闻:出名。指无声无息,无人知晓。

出处 《剪灯余话·长安夜行录》:“而使之昧昧无闻,安得不饮恨于九泉,抱痛于百世哉?”

48素昧生平 [ sù mèi shēng píng ]

解释 彼此一向不了解。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同“素昧平生”。

出处 《官场现形记》第二八回:“时筱仁因彼此素昧生平,也乐得装作不知,以免拖累。”

49素未谋面 [ sù wèi móu miàn ]

解释 谋面:见面。指平素没有见过面。

50价增一顾 [ jià zēng yī gù ]

解释 原意是卖不出去的好马,被伯乐看中了,就增加了十倍的价钱。比喻本来默默无闻,遇到赏识的人而抬高了身价。

出处 《战国策·燕策二》:“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马价十倍。”

51不分伯仲 [ bù fēn bó zhòng ]

解释 分不出第一第二。

52草木俱朽 [ cǎo mù jù xiǔ ]

解释 象草木一样死去,世人并不知道。借喻人一生毫无建树。

出处 《后汉书·朱穆传》:“彼与草木俱朽,此与金石相倾。”

53与草木同腐 [ yǔ cǎo mù tóng fǔ ]

解释 腐:腐朽。身体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无闻地死去。

出处 宋·苏轼《太息送秦少章》:“虽然,自今观之,孔北海、盛孝章犹在世,而向之讥评者,与草木同腐久矣。”

54与草木俱朽 [ yǔ cǎo mù jù xiǔ ]

解释 身体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无闻地死去。

出处 汉·王充《论衡·自纪篇》:“身与草木俱朽,声与日月并彰。”

55与草木俱腐 [ yǔ cǎo mù jù fǔ ]

解释 腐:腐朽。身体和草木一同腐朽。

出处 《新唐书·高俭窦威传赞》:“古来贤豪,不遭兴运,埋光铲采,与草木俱腐,可胜咤哉!”

56与草木俱灰 [ yǔ cǎo mù jù huī ]

解释 身体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无闻地死去。

出处 明·陈继儒《晚香堂·附赞·有序》:“既为男子,忍与草木俱灰!”

57与草木同朽 [ yǔ cǎo mù tóng xiǔ ]

解释 身体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无闻地死去。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