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人不说话的成语

形容人不说话的成语


1三言两语 [ sān yán liǎng yǔ ]

解释 三两句话。形容言语十分简短。

出处 元 施惠《幽闺记 姐妹论思》:“有三言两语,寄也无因。”

2沉默寡言 [ chén mò guǎ yán ]

解释 沉默:沉静;不声不响;寡:少。不声不响;很少说话。也作“沉密寡言”、“沉静寡言”。

出处 《新唐书 梁崇义传》:“后为羽林射生,事来瑱,沉默寡言。”

3一言不发 [ yī yán bù fā ]

解释 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一:“三巧儿听说丈夫把她休了,一言不发,啼哭起来。”

4三缄其口 [ sān jiān qí kǒu ]

解释 嘴上贴了三次封条。形容言语非常谨慎;或不开口。缄:封;闭。

出处 汉 刘向《说苍 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5不声不响 [ bù shēng bù xiǎng ]

解释 不说话,不出声。

出处 茅盾《子夜》十一:“偶或有独自低着头不声不响的,那一定是失败者。”

6哑口无言 [ yǎ kǒu wú yán ]

解释 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一番言语,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

7噤若寒蝉 [ jìn ruò hán chán ]

解释 噤:闭口不作声;若:像;寒蝉:深秋的知了。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8一声不吭 [ yī shēng bù kēng ]

解释 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 梁实秋《废话》:“犹如两人见面不免说说一句‘今天天气……’之类的话,聊胜于两个人都绷着脸一声不吭而已。”

9默默不语 [ mò mò bù yǔ ]

解释 默默:不说话的样子。沉默着不说一句话

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40回:“他见郭安默默不语,如有所思,便知必有心事。”

10守口如瓶 [ shǒu kǒu rú píng ]

解释 形容说话谨慎;严守秘密。

出处 唐 道世《诸经要集 择交部 惩过》:“防意如城,守口如瓶。”

11默不作声 [ mò bù zuò shēng ]

解释 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 朱自清《不知道》:“固然他有时也可以‘默不作声’,有时也可以老实答道,‘不能奉告’或‘不便奉告’。”

12不言不语 [ bù yán bù yǔ ]

解释 言:讲,说。不说话,闷声不响。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吴衙内邻舟赴约》:“秀娥一心忆着吴衙内,坐在旁边,不言不语,如醉如痴,酒也不沾一滴,箸也不动一动。”

13默默无言 [ mò mò wú yán ]

解释 不声不响,闭口无言。

出处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忧的我神思竭,默默无言;愁的我魂胆丧,兢兢打战。”

14闭口结舌 [ bì kǒu jié shé ]

解释 闭着嘴不说话。犹言闭口藏舌。

出处 《快心编初集》第一回:“众人问知是郝家难为他,便闭口结舌不来兜搭。”

15钳口结舌 [ qián kǒu jié shé ]

解释 钳口:嘴巴张不开;结舌:舌头转不动。形容紧闭嘴巴;不敢说话。

出处 汉 王符《潜夫论 贤难》:“此智士所以钳口结舌、括囊共默而已者也。”

16缄口不言 [ jiān kǒu bù yán ]

解释 缄:封闭;言:说话。封住嘴巴;不开口说话。

出处 《明史 何遵传》:“正德间,给事、御史挟势凌人,趋权择便,凡朝廷大阙失,群臣大奸恶,缄口不言。”

17笨嘴拙舌 [ bèn zuǐ zhuō shé ]

解释 拙:不巧。嘴笨;口才不好;不善言辞。也作“笨口拙舌”。

出处 杨朔《石油城》:“刘公之低着头,用大手搓着大腿,挺为难地说:‘我这个人,笨嘴拙舌的,谈什么呢?’”

18不声不吭 [ bù shēng bù kēng ]

解释 吭:出声。不说话,不出声。

出处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他不声不吭,唿地豁开人,带着一股风直向工程队对部走去。”

19绝口不提 [ jué kǒu bù tí ]

解释 绝口:始终不开口;提:举出。指闭口不说话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8回:“见了抚台,绝口不提一字,免得抚台心上生疑。”

20缄口无言 [ jiān kǒu wú yán ]

解释 缄口:闭着嘴。闭着嘴,不说话。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二:“师云:'汝若不会,老僧即缄口无言。'”

21钳口不言 [ qián kǒu bù yán ]

解释 钳口:闭口。闭着嘴不说话。

出处 《庄子·田子方》:“吾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吾所学者,直土梗耳!”

22闷声不响 [ mēn shēng bù xiǎng ]

解释 不言不语,一声不响。

出处 梁实秋《吸烟》:“我没有选择黄道吉日,也没有诹访室人,闷声不响的把剩余的纸烟一古脑儿丢在垃圾堆里。”

23罕言寡语 [ hǎn yán guǎ yǔ ]

解释 罕、寡:少。很少开口说话。形容沉默寡言。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24绝口不道 [ jué kǒu bù dào ]

解释 绝口:始终不开口。闭着嘴不说话。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丙吉传》:“吉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孙遭遇,吉绝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

25闭口藏舌 [ bì kǒu cáng shé ]

解释 闭着嘴不说话。形容怕惹事而不轻易开口。

出处 五代 冯道《舌》诗:“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

26不声不气 [ bù shēng bù qì ]

解释 指不说话;不出声。

出处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你们只想自己的爱人像旧式妇女一样,百依百顺,不声不气,来服侍你们。”

27沉吟不语 [ chén yīn bù yǔ ]

解释 沉默地思量着,不说话。引伸为迟疑不决的态度。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钱万选听了,沉吟不语。

28金人之箴 [ jīn rén zhī zhēn ]

解释 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出处 《孔子家语 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29金人之缄 [ jīn rén zhī jiān ]

解释 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出处 《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30金舌蔽口 [ jīn shé bì kǒu ]

解释 比喻闭口不说话。

出处 《荀子 正论》:“金舌蔽口,犹将无益也。”

31忍气吞声 [ rěn qì tūn shēng ]

解释 忍:忍耐。吞声:有话不敢说。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下;不能说出来。

出处 元 关汉卿《鲁斋郎》:“你不如休和他争,忍气吞声罢!”

32讳莫如深 [ huì mò rú shēn ]

解释 讳:瞒着不说;深:事件重大。原指事情重大;因而隐瞒不言。后比喻隐瞒得非常严;唯恐别人知道。

出处 《穀梁传 庄公三十二年》:“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

33自言自语 [ zì yán zì yǔ ]

解释 言、语:说。自己跟自己说话。

出处 元 王晔《桃花女》第四折:“你这般鬼促促的,在这里自言自语,莫不要出城去砍那桃树吗?”

34鸦雀无声 [ yā què wú shēng ]

解释 连乌鸦和麻雀的叫声都没有。形容自然环境很静或形容人们默不作声;一声不响。鸦:乌鸦;雀:麻雀。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四卷:“公曰:‘鸦去无声,运何言闻?’”

35难言之隐 [ nán yán zhī yǐn ]

解释 言:说;隐:隐衷;隐情;藏在内心深处的事。难以说出口的隐衷。

出处 清 钱谦益《跋留庵》:“钱氏少为党魁,晚托禅悦,生平颇多壹郁难言之隐。”

36死气沉沉 [ sǐ qì chén chén ]

解释 形容没有一点生气。有时也形容意志消沉;缺少活力。

出处 鲁迅《书信集 致吴渤》:“上海有官立的书报审查处,凡较好的作品,一定不准出版,所以出版界都是死气沉沉。”

37理屈词穷 [ lǐ qū cí qióng ]

解释 理:道理;理由;屈:短;尽;穷:穷尽。理由站不住脚;无话可说。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 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38张口结舌 [ zhāng kǒu jié shé ]

解释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39欲言又止 [ yù yán yòu zhǐ ]

解释 想说又停止;不说。常形容有难言的苦衷。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语甚凄楚,惊问之,欲言而止者再。”

40不置可否 [ bù zhì kě fǒu ]

解释 置:搁;放;可:行;否:不行。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也作“不加可否。”

出处 宋 汪藻《浮溪集》:“惟恐失人主之意,于政事无所可否。”

41恭恭敬敬 [ gōng gōng jìng jìng ]

解释 对尊长贵宾谦恭而有礼貌。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3卷:“安住见说是丈人,恭恭敬敬唱了个喏。”

42避而不谈 [ bì ér bù tán ]

解释 有意回避;不去谈论。

出处 徐迟《一九五六年特写选>序言》:“尖锐的矛盾,避而不谈,或加水冲淡了。”

43迟疑不决 [ chí yí bù jué ]

解释 犹豫疑惑,不能决定。

出处 《隋书 段文振传》:“迟疑不决,非上策也。”

44有口难言 [ yǒu kǒu nán yán ]

解释 言:说。有嘴不能把话说出来。指由于某种原因只能把话藏在心里;不便或不敢说出来。

出处 宋 苏轼《醉醒者》诗:“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

45话不投机 [ huà bù tóu jī ]

解释 投机:意见相合。指意见或观点看法等不一致;说不到一起。

出处 元 张国宾《薛仁贵》第三折:“我则怕言无关典,话不投机。”

46闭口不言 [ bì kǒu bù yán ]

解释 闭住嘴巴不言语;指有话不说。

出处 西汉 桓宽《盐铁论 刺复》:“是以曹丞相日饮醇酒,倪大夫闭口不言。”

47片言只语 [ piàn yán zhī yǔ ]

解释 片言:简单短少的几句话;只语:单个的字、词。短而小的几句话或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出处 明 袁宗道《李卓吾》:“读翁片言只语,辄精神百倍。”

48笨嘴笨舌 [ bèn zuǐ bèn shé ]

解释 笨:不灵巧。说话表达能力很差,没有口才。

出处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冯永祥平时以能说会道出名于工商界的,现在却变得好像是一个笨嘴笨舌的人了。”

49缄口结舌 [ jiān kǒu jié shé ]

解释 闭口不说话。形容理屈词穷说不出话来。也指慑于淫威不敢讲话。

出处 明 张煌言《上延平王书》:“而所为若是,则其将何所依倚,故不敢缄口结舌,坐观胜败。”

50秘而不露 [ mì ér bù lù ]

解释 严守秘密,不肯吐露。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董昭传》:“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

51百口莫辩 [ bǎi kǒu mò biàn ]

解释 莫:不能;辩:辩白。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辩白不清。形容不管怎样辩白也说不清楚。

出处 清 俞樾《右台仙馆笔记 大虹村》:“细细幻形以挫辱之耳,然自此百口莫辩矣。”

52闭口不谈 [ bì kǒu bù tán ]

解释 紧闭着嘴不说话或谈论秘密。

出处 沈从文《边城》:“祖父则很快乐的夸奖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故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

53闭口无言 [ bì kǒu wú yán ]

解释 闭住嘴巴不言语。形容对事不置可否或事情弄僵,自己觉得理亏而无话可讲时的情态。参见“闭口不言”。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关胜连忙答礼,闭口无言,手脚无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五回:“一席话说得朱博如闭口无言,只得别去。”

54默不做声 [ mò bù zuò shēng ]

解释 默:沉默。沉默不说一句话

出处 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刘峰默不做声,顺着梯子下了几阶,又回身关好柜底板。”

55一言半语 [ yī yán bàn yǔ ]

解释 指很少的一两句话。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公子列传》:“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56寂然无声 [ jì rán wú shēng ]

解释 寂静没有声音。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1卷:“这些和尚是山野的人,收了这残盘剩饭,必然聚吃一番,不然,也要收拾家火,为何寂然无声?”

57少言寡语 [ shǎo yán guǎ yǔ ]

解释 谓平时说话不多。

出处 冯志《敌后武工队》第一章:“少言寡语的赵庆田,是和他一起参的军,一起入的党。”

58无可奉告 [ wú kě fèng gào ]

解释 没有什么可以告诉对方的。

出处 朱自清《不知道》:“这个不知道其实是‘无可奉告’,比‘不能奉告’或‘不便奉告’语气略觉轻些。”

59嚎啕大哭 [ háo táo dà kū ]

解释 大声哭叫。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6回:“今日看他悲哀欲绝,心里更加不忍,竟嚎啕大哭起来。”

60心拙口夯 [ xīn zhuō kǒu bèn ]

解释 心思笨,又不善于说话。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0回:“谁都像我心拙口夯的,由着人说呢!”

61拙嘴笨舌 [ zhuō zuǐ bèn shé ]

解释 嘴舌笨拙。形容不善于讲话。拙:笨;不灵。

出处 清 随缘下士《林兰香》:“我亦并非处处都去留心,只是嘴拙舌钝,不敢轻易开口。”

62沉默不语 [ chén mò bù yǔ ]

解释 指一言不发。

出处 沈从文《沅陵的人》:“这是一群默默无闻沉默不语真正的战士!”

63秘而不泄 [ mì ér bù xiè ]

解释 泄:泄漏。严守秘密,不肯吐露。

出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9卷:“上仙真经秘而不泄者,为此字母之法,恐凡愚之心见知也。”

64有口难分 [ yǒu kǒu nán fēn ]

解释 分:分辩。有嘴难分辩。形容难分辩清楚。

出处 元 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一折:“动不动棍棒临身。直着我有口难分,进退无门。”

65不哼不哈 [ bù hēng bù hā ]

解释 不言语,该说而不说。

出处 浩然《艳阳天》第68章:“马之悦仔细地看着,不哼不哈,心里悬着的那块石头,稳稳地落了下来。”

66相对无言 [ xiāng duì wú yán ]

解释 指彼此相对说不出话来。

出处 宋 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67悄无声息 [ qiǎo wú shēng xī ]

解释 悄:静。静悄悄的,听不到任何声音。指非常寂静。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34回:“此时再听,就悄无声息了。”

68沉重少言 [ chén zhòng shǎo yán ]

解释 朴实稳重,不爱多说话。亦作“沉厚寡言”、“沉重寡言”。

出处 《魏书·道武七王传·河南王曜传》:“少有父风,颇览书传。沉重少言,宽和好士。”

69沉厚寡言 [ chén hòu guǎ yán ]

解释 朴实稳重,不爱多说话。同“沉重少言”。

出处 《旧五代史 梁书 末帝本纪上》:“美容仪,性沉厚寡言,雅好儒士。”

70有口难开 [ yǒu kǒu nán kāi ]

解释 有话不便开口说或不敢说。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1卷:“如今我们来拿你去见阎罗王,只教你有口难开。”

71沉吟未决 [ chén yín wèi jué ]

解释 沉吟:深思吟味,引伸为犹豫;决:决断。形容人遇到难题时,自言自语地决定不下来。

出处 三国 魏 曹操《秋胡行》:“沉吟不决,遂上升天。

72金人缄口 [ jīn rén jiān kǒu ]

解释 金人:铜制的人。缄口:封嘴,指缄默不言。铜人闭口不讲话。形容言词谨慎。亦作“金人三缄”。

出处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第三卷:“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73金人三缄 [ jīn rén sān jiān ]

解释 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出处 《孔子家语 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74讷口少言 [ nè kǒu shǎo yán ]

解释 讷口:不善于说话。不善言谈,说话不多。

出处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75有嘴没舌 [ yǒu zuǐ méi shé ]

解释 形容不善言辞。

76齿落舌钝 [ chǐ luò shé dùn ]

解释 年老掉齿,说话不清楚。

出处 《红楼梦》第二回:“那老僧既聋且昏,又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

77一言两语 [ yī yán liǎng yǔ ]

解释 为数不多的几句话。

出处 《玉娇梨》第二回:“倒只愁儿子无真实之才,恐怕一言两语露出马脚。”

78不赞一词 [ bù zàn yī cí ]

解释 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79哑口无声 [ yǎ kǒu wú shēng ]

解释 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同“哑口无言”。

出处 《再生缘》第三九回:“话说孟夫人听了这些言语,只气的哑口无声。”

80嘿然不语 [ mò rán bù yǔ ]

解释 沉默着不说一句话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6回:“夷吾嘿然不语。”

81杜口吞声 [ dù kǒu tūn shēng ]

解释 形容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宦者传 黄节》:“群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

82杜口无言 [ dù kǒu wú yán ]

解释 闭住嘴巴,不出一言。

出处 《晋书·吉挹传》:“挹辞气慷慨,志在不辱,杖刃推戈,期之以陨,将吏持守,用不即毙,遂乃杜口无言,绝粒而死。”

83儿女英雄 [ ér nǚ yīng xióng ]

解释 儿女:指青年男女。指感情丰富,年轻有为的男女英雄。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求其儿女英雄,一身兼备的,也只见得两个。”

84结舌钳口 [ jié shé qián kǒu ]

解释 结舌:不敢讲话;钳:夹。闭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或指内心恐惧。

出处 宋·李纲《答宾劳》:“今子奋身寒苦,遭世隆昌,历金门,上玉堂,载笔螭坳,日侍清光,曾不能结舌钳口,循默自守。”

85万马皆喑 [ wàn mǎ jiē yīn ]

解释 喑:哑,失音。形容人民沉默不语。也比喻死气沉沉的局面。

出处 宋·苏轼《三马图赞》序:“时西域贡马……振鬣长鸣,万马皆喑。”

86拙口笨腮 [ zhuō kǒu bèn sāi ]

解释 犹拙嘴笨舌。

出处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续集》卷三:“咬文嚼字,秀才当行;拙口笨腮,农人本色。”

87杜口木舌 [ dù kǒu mù shé ]

解释 杜口:闭口不言;木舌:结舌。闭着嘴说不出话来。比喻缄口不言,形容不敢说话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忠臣惧死而杜口,万夫怖祸而木舌。”

88恭默守静 [ gōng mò shǒu jìng ]

解释 默:沉默;守:遵守,保持。恭恭敬敬地沉默,不讲话,保持肃静。

出处 《三国志·蜀书·刘巴传》:“又自以归付非素,惧见猜嫌,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

89沉密寡言 [ chén mì guǎ yán ]

解释 犹沉默寡言。

出处 《宋书·徐羡之传》:“[羡之]沉密寡言,不以忧喜见色。”

90自不待言 [ zì bù dài yán ]

解释 大家心里明白,不必再用言语解释。

91重厚寡言 [ zhòng hòu guǎ yán ]

解释 持重敦厚,不爱多说话。

出处 《金史 襄传》:“襄重厚寡言,务以镇静守法。”

92出处语默 [ chū chǔ yǔ mò ]

解释 出仕和隐退,发言和沉默。语本《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出处 语出《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93咋舌不下 [ zhà shé bù xià ]

解释 咋舌:咬舌或忍住不言。形容不敢说话或说不出话来,极度悔恨或畏缩。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岂有知其无成,而但萎腲咋舌,叉手从族乎?”

94一问三不知 [ yī wèn sān bù zhī ]

解释 三不知:指对事的开始、中间和结尾都不知道。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比喻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也作“一问摇头三不知”。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年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