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话说不出口的成语

形容话说不出口的成语


1哑口无言 [ yǎ kǒu wú yán ]

解释 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一番言语,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

2张口结舌 [ zhāng kǒu jié shé ]

解释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3目瞪口呆 [ mù dèng kǒu dāi ]

解释 瞪:睁大眼睛直视;呆:发愣。眼睛大睁;眼珠发直;张嘴说不出话来。形容因恐惧而失神发愣的样子。

出处 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4瞠目结舌 [ chēng mù jié shé ]

解释 瞠:瞪着眼睛;结舌:翘起舌头落不下。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而一时无法对付的样子。也作“结舌瞠目”。

出处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5默不作声 [ mò bù zuò shēng ]

解释 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 朱自清《不知道》:“固然他有时也可以‘默不作声’,有时也可以老实答道,‘不能奉告’或‘不便奉告’。”

6有口难言 [ yǒu kǒu nán yán ]

解释 言:说。有嘴不能把话说出来。指由于某种原因只能把话藏在心里;不便或不敢说出来。

出处 宋 苏轼《醉醒者》诗:“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

7默默无言 [ mò mò wú yán ]

解释 不声不响,闭口无言。

出处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忧的我神思竭,默默无言;愁的我魂胆丧,兢兢打战。”

8如鲠在喉 [ rú gěng zài hóu ]

解释 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

出处 汉·许慎《说文解字》:“鲠,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韦曰:‘骨所以鲠,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云骨鲠之臣。《汉书》以下皆作骨鲠,字从鱼,谓留咽者鱼骨较多也。”

9滔滔不绝 [ tāo tāo bù jué ]

解释 滔滔:水流滚滚;连续不断的样子。像水流一样不间断。比喻话多而又流畅。

出处 五代 后唐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10一言难尽 [ yī yán nán jìn ]

解释 一句话难以把意思说尽。表示事情相当曲折复杂。

出处 《京本通俗小说 志诚张主管》:“张主管道:‘小夫人如何在这里?’夫人道:‘一言难尽’。”

11千言万语 [ qiān yán wàn yǔ ]

解释 千句话万句话;形容话很多。

出处 《鹖冠子 世兵》:“千言万语,卒赏谓何?”

12口若悬河 [ kǒu ruò xuán hé ]

解释 若:像;悬河:瀑布;激流奔泻。说起话来像河水倾泻一样滔滔不绝。形容口才好;能言善辩。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13沉默寡言 [ chén mò guǎ yán ]

解释 沉默:沉静;不声不响;寡:少。不声不响;很少说话。也作“沉密寡言”、“沉静寡言”。

出处 《新唐书 梁崇义传》:“后为羽林射生,事来瑱,沉默寡言。”

14三缄其口 [ sān jiān qí kǒu ]

解释 嘴上贴了三次封条。形容言语非常谨慎;或不开口。缄:封;闭。

出处 汉 刘向《说苍 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15难言之隐 [ nán yán zhī yǐn ]

解释 言:说;隐:隐衷;隐情;藏在内心深处的事。难以说出口的隐衷。

出处 清 钱谦益《跋留庵》:“钱氏少为党魁,晚托禅悦,生平颇多壹郁难言之隐。”

16词不达意 [ cí bù dá yì ]

解释 达:表达。语言或文辞不能确切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也作“文不逮意”、“辞不达意”。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0回:“还要中西文字兼通的才行;不然,必有个词不达意的毛病。”

17理屈词穷 [ lǐ qū cí qióng ]

解释 理:道理;理由;屈:短;尽;穷:穷尽。理由站不住脚;无话可说。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 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18泣不成声 [ qì bù chéng shēng ]

解释 泣:低声哭。哭得噎住了;连声音也发不出来。形容极度悲伤。

出处 汉 赵晔《吴越春秋 越王无余外传》:“尧崩,禹服三年之丧,如丧考妣,昼夜哭泣,气不属声。”

19噤若寒蝉 [ jìn ruò hán chán ]

解释 噤:闭口不作声;若:像;寒蝉:深秋的知了。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20吞吞吐吐 [ tūn tūn tǔ tǔ ]

解释 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21侃侃而谈 [ kǎn kǎn ér tán ]

解释 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指理直气壮、不慌不忙地讲话。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我既这等苦苦相问,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

22欲言又止 [ yù yán yòu zhǐ ]

解释 想说又停止;不说。常形容有难言的苦衷。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语甚凄楚,惊问之,欲言而止者再。”

23不置可否 [ bù zhì kě fǒu ]

解释 置:搁;放;可:行;否:不行。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也作“不加可否。”

出处 宋 汪藻《浮溪集》:“惟恐失人主之意,于政事无所可否。”

24结结巴巴 [ jiē jiē bā bā ]

解释 说话吞吞吐吐、疙疙瘩瘩。

出处 老舍《骆驼祥子》十三:“结结巴巴的,他把昨夜晚的事说了一遍,虽然费力,可是说的不算不完全。”

25不可名状 [ bù kě míng zhuàng ]

解释 名:说出;状:形容。不能用语言来形容。

出处 晋 葛洪《神仙记》:“光彩耀目,不可名状。”

26旁敲侧击 [ páng qiāo cè jī ]

解释 侧:旁边;击:敲打。在旁边敲打。比喻说话作文隐晦曲折;不直接把意思表达出来。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0回:“只不过不应该这样旁敲侧击,应该要明亮亮的叫破了他。”

27闭口无言 [ bì kǒu wú yán ]

解释 闭住嘴巴不言语。形容对事不置可否或事情弄僵,自己觉得理亏而无话可讲时的情态。参见“闭口不言”。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关胜连忙答礼,闭口无言,手脚无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五回:“一席话说得朱博如闭口无言,只得别去。”

28绝口不提 [ jué kǒu bù tí ]

解释 绝口:始终不开口;提:举出。指闭口不说话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8回:“见了抚台,绝口不提一字,免得抚台心上生疑。”

29说来话长 [ shuō lái huà cháng ]

解释 表示事情很复杂,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多指不大愉快的事)。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6回:“说来话长。五年前我们老娘家里做生日,妈和我们到那里与老娘拜寿。”

30难以启齿 [ nán yǐ qǐ chǐ ]

解释 启齿:开口。话很难说出口。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卷:“所恨者新丧未久,况且女求于男,难以启齿。”

31不可言传 [ bù kě yán chuán ]

解释 言:言语。指对某些事理只能揣摩领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诸法寂灭相,不可以宣言,和尚如何为人? 明 圆极居顶《续传灯录》卷二十四:“妙契不可以意到,真证不可以言传。

32不可言喻 [ bù kě yán yù ]

解释 喻:说明,告知。不能用言语来说明。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江城》:“生于此时,欲去不忍,欲留不敢,心如乱丝,不可言喻。”

33欲说还休 [ yù shuō hái xiū ]

解释 休:停止。想说又停下来不说。

出处 宋·辛弃疾《丑奴儿》词:“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