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身体虚弱的成语

形容身体虚弱的成语


1弱不禁风 [ ruò bù jīn fēng ]

解释 旧时形容身体娇弱;连风吹都经受不起。现指人体质虚弱。

出处 唐 杜甫《江雨有怀郑典设》诗:“乱波纷披已打岸,弱云狼藉不禁风。”

2苟延残喘 [ gǒu yán cán chuǎn ]

解释 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残喘:临死前仅存的喘息。比喻勉强维持生存或维持残局。

出处 宋 陈亮《与范东叔龙图》:“亮自七八月之交,一病垂死,今幸苟存延喘,百念皆已灰灭。”

3奄奄一息 [ yǎn yǎn yī xī ]

解释 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引申为事物即将消亡或毁灭。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7回:“惠王亲往问疾,见痤病势已重,奄奄一息。”

4日薄西山 [ rì bó xī shān ]

解释 薄:迫近;西山:泛指西边的高山。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扬雄传》:“临汨罗而自损兮,恐日薄于西山。”

5色厉内荏 [ sè lì nèi rěn ]

解释 色:神色;历:历害;内:内心。荏:软弱;怯懦。形容外表严厉强硬;内心怯懦软弱。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6半死不活 [ bàn sǐ bù huó ]

解释 半死:接近死亡;多指生命受到极大折磨、摧残的状况。没有精神;毫无生气;形容人精神不振或事业萧条。

出处 清 刘鹗《老残游记》:“听说停刑的头一日,即是昨日,站笼上还有几个半死不活的人,都收监了。”

7朝不保夕 [ zhāo bù bǎo xī ]

解释 早晨不能保证晚上的情况。形容生活困难;也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元年》:“吾侪偷食,朝不保夕,何其长也。”

8气息奄奄 [ qì xī yǎn yǎn ]

解释 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出处 晋 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9面无人色 [ miàn wú rén sè ]

解释 脸色没有一点血色。形容恐惧到极点或非常虚弱。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列传》:“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

10老弱病残 [ lǎo ruò cán bìng ]

解释 老:老人;弱:弱小的幼童;病:病人;残:残疾人。泛指弱势群体。

出处 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研人员美国有一百二十万,苏联九十万,我们只有二十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

11泥足巨人 [ ní zú jù rén ]

解释 比喻实际非常虚弱的笨大东西。

出处 郭沫若《忆秦娥·歌剧白毛女>重上舞台》:“多威武,泥足巨人,过街老鼠。”

12外厉内荏 [ wài lì nèi rěn ]

解释 表面强硬而内心虚弱。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郎剀传》:“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厉内荏,以虚事上,无佐国之实,故清浊而寒温不效也。”

13虚而虚之 [ xū ér xū zhī ]

解释 虚:空虚。力量虚弱而故意表现虚弱,使敌人反误以为强大。

出处 《草庐经略·虚实》:“虚而虚之,使敌人转疑以我为实。”

14弱如扶病 [ ruò rú fú bìng ]

解释 扶病:支持病体。弱得像支撑着病体一样。形容身体非常虚弱。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7回:“大约骚人咏士以此花红若施脂,弱如扶病,近乎闺阁风度,故以女命名。”

15庞然大物 [ páng rán dà wù ]

解释 庞然:高且大的样子。形容外表强大;事实上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出处 唐 柳宗元《三戒 黔之驴》第19卷:“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16乘虚而入 [ chéng xū ér rù ]

解释 虚:空隙。指军事上向对方没有设施或兵力薄弱的地方进攻。也指趁着空虚或虚弱的地方侵入。也作“乘间而入”。

出处 宋 张君房《去芨七筌》第120回:“将至所居,自后垣乘虚而入,径及庭中。”

17每况愈下 [ měi kuàng yù xià ]

解释 每:每一次;逐一;况:状况;愈:更加。比喻情况的发展越来越不好。

出处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东坡一》:“非尽如此,后山乃比之教坊司雷大使舞,是何每况愈下,盖其谬耳!”

18有气无力 [ yǒu qì wú lì ]

解释 气:气息;声音;力:力气;精神。形容气力衰弱;精神疲惫;有时形容做事没有劲头。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吴衙内邻舟赴约》:“正不知舱中,另有个替吃饭的,还饿得有气无力哩。”

19积劳成疾 [ jī láo chéng jí ]

解释 劳:劳累;疾:病。因长期过度劳累而得病。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9回:“公孙归生,积劳成疾,卧不能起,城中食尽,饿死者居半,守者疲困,不能御敌。”

20病入膏肓 [ bìng rù gāo huāng ]

解释 膏肓:我国古代医学名称;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古代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年》:“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21一息尚存 [ yī xī shàng cún ]

解释 还有一口气。指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宋 朱熹集注:“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

22风烛残年 [ fēng zhú cán nián ]

解释 风烛:风中的烛火。风中的烛火随时都可能熄灭;人生垂暮之年的残余时日;随时都可能完结。比喻人到垂暮之年;活不长久了。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1回:“只这风烛残年,没的倒得眼泪倒回去,望肚子里流。”

23面黄肌瘦 [ miàn huáng jī shòu ]

解释 面:脸;肌:肌肉;代指身体。面色发黄;身体消瘦。形容人久病体衰或营养不良的样子。

出处 元 杨梓《霍光鬼谏》:“眼欺缩腮模样,面黄肌瘦形相。”

24软弱无力 [ ruǎn ruò wú lì ]

解释 形容身体衰弱无气力。也可比喻处事不得力,不中用。

出处 巴金《我的故事》:“你看我是一个多么软弱无力的人。”

25步履蹒跚 [ bù lǚ pán shān ]

解释 蹒跚: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形容走路腿脚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样了。

出处 宋 龚熙正《释常谈 步履蹒跚》:“患脚谓之步履蹒跚。”

26骨瘦如柴 [ gǔ shòu rú chái ]

解释 瘦得如同柴棒。形容非常消瘦。

出处 宋 陆佃《埤雅 释兽》:“瘦如豺。豺,柴也。豺体细瘦,故谓之豺。”

27瘦骨嶙峋 [ shòu gǔ lín xún ]

解释 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

出处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八章:“秀苇看见一个光着上身、瘦骨嶙峋的童工,提着一簸箕的泥灰,在一条悬空吊着的跳板上,吃力的走着。”

28弱不胜衣 [ ruò bù shèng yī ]

解释 瘦弱得连衣服都承受不了。

出处 先秦 荀况《荀子 非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

29朝不虑夕 [ zhāo bù lǜ xī ]

解释 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

出处 晋 李密《陈情事表》:“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30老弱残兵 [ lǎo ruò cán bīng ]

解释 军队中年老、体弱、伤残的士兵。指军队中丧失战斗力的部分。也比喻年老体弱、能力很差的人。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2回:“城中无粮,可发老弱残兵并妇人出降,彼必不为备,我即以兵继百姓之后出攻之。”

31精疲力尽 [ jīng pí lì jìn ]

解释 精神疲惫,力气用尽。形容精神和身体极度疲劳。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张淑儿巧智脱杨生》:“我已筋疲力尽,不能行动。”

32委靡不振 [ wěi mǐ bù zhèn ]

解释 委靡:也作“萎靡”,颓丧。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出处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失。”

33缚鸡之力 [ fù jī zhī lì ]

解释 缚:捆、绑。捆绑一只鸡的力量。形容体力很弱。

出处 明 天然痴叟《石点头》:“平日只会读书写字,刺绣描花,手无缚鸡之力。”

34趁虚而入 [ chèn xū ér rù ]

解释 趁力量虚弱时侵入。

出处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40回:“如今百病趁虚而入。”

35文弱书生 [ wén ruò shū shēng ]

解释 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下》:“士龙为人,文弱可爱。”

36貌似强大 [ mào sì qiáng dà ]

解释 表面好象强大,实际却很虚弱。

出处 罗广斌《红岩》第27章:“我相信,几天之内,这个貌似强大的敌人必然要土崩瓦解,你说我们该不该这样来估计形势?”

37难以预料 [ nán yǐ yù liào ]

解释 预:预先;料:料想,估计。很难预先想到。

出处 三国 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凡事如是,难以逆料。”

38形销骨立 [ xíng xiāo gǔ lì ]

解释 身体消瘦;骨架凸现。形容身体极为消瘦。形:身形;形体;销:消瘦;枯槁;骨:骨架;立:树立;凸现。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叶生》:“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

39人命危浅 [ rén mìng wēi qiǎn ]

解释 浅:时间短。形容寿命不长,即将死亡。

出处 晋 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40病骨支离 [ bìng gǔ zhī lí ]

解释 支离:残缺不全,引伸为憔悴、衰残瘦弱的样子。形容病中体瘦骨露,衰弱无力。

出处 宋 陆游《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

41病病殃殃 [ bìng bìng yāng yāng ]

解释 形容病了很久,身体虚弱委靡不振的样子。

出处 冯德英《山菊花》下部第四章:“为个穷放蚕的闺女,病病殃殃的,也没给你生个一儿半女,值得这么用心,花这么大的费用?”

42五痨七伤 [ wǔ láo qī shāng ]

解释 痨:结核病。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

出处 老舍《二马》:“两位马先生都没有脏病,也没有五痨七伤,于是又平安的过了一关。”

43三好两歹 [ sān hǎo liǎng dǎi ]

解释 谓时好时病。形容体弱。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虔婆道:‘也常时三好两歹的,亏的太平府陈四老爷照顾他。’”

44五劳七伤 [ wǔ láo qī shāng ]

解释 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

出处 元 刘唐卿《降桑椹》第二折:“糊突虫云:'我会医五劳七伤。'”

45三好两歉 [ sān hǎo liǎng qiàn ]

解释 同“三好两歹”。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那女儿年方一十二岁,一貌如花,且是聪明,单只从小的三好两歉,有些小病。”

46外强中瘠 [ wài qiáng zhōng jí ]

解释 外表上好象很强大,实际上很虚弱。

出处 清·黄钧宰《金壶浪墨·英国被兵》:“英夷与俄罗斯两国交恶,俄罗斯方争印度于英夷,积岁构兵,外强中瘠。”

47如不胜衣 [ rú bù shèng yī ]

解释 胜:能承受,能承担。身体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形容身体瘦弱。也形容谦退的样子。

出处 先秦 荀况《荀子 非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

48气咽声丝 [ qì yè shēng sī ]

解释 咽:阻塞。呼吸困难,声音细微。形容极度虚弱。

出处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打的你气咽声丝。”

49乘隙捣虚 [ chéng xì dǎo xū ]

解释 趁空子,攻虚弱。

出处 金·王若虚《送王士衡赴举序》:“恐乘隙捣虚,瑕者毕坚,而胜负之势未可料也。”

50手无缚鸡之力 [ shǒu wú fù jī zhī lì ]

解释 连捆绑鸡的力气都没有。形容身体弱、力气小。

出处 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只淮阴市上两个少年要他在胯下钻过去,他就钻过去了。”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