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高考学子的成语

形容高考学子的成语


1一举成名 [ yī jǔ chéng míng ]

解释 原指一旦科举及举;就会名闻天下。现在指因某一件事一下子就出了名。

出处 唐 韩愈《国子监司业窦公墓志铭》:“公一举成名而东。”

2金榜题名 [ jīn bǎng tí míng ]

解释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黄榜;题名:写上名字。名字写在金榜上。泛指通过考试后被录取。

出处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第三卷:“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绝寄旧同年曰:‘金榜题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3蟾宫折桂 [ chán gōng zhé guì ]

解释 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出处 《晋书 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举贤良封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4连中三元 [ lián zhòng sān yuán ]

解释 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出处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一卷:“后来连中三元,官封沂国公。”

5一鸣惊人 [ yī míng jīng rén ]

解释 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6一鼓作气 [ yī gǔ zuò qì ]

解释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出人头地 [ chū rén tóu dì ]

解释 原意是让这个人高出一头。后形容超过一般人或高人一等。

出处 宋 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8出类拔萃 [ chū lèi bá cuì ]

解释 出:超过;类:同类;拔:超出;萃:草丛生的样子;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超出那一类;高出那一群。形容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9如愿以偿 [ rú yuàn yǐ cháng ]

解释 按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6回:“在抚台面前说了许多好话,后来也祥甫竟如愿以偿,补授临清州缺。”

10鹏程万里 [ péng chéng wàn lǐ ]

解释 鹏:指传说中的大鸟;能飞行万里;程:里程。大鸟飞行的路程万里之遥。比喻前程远大。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逍遥游》:“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1百发百中 [ bǎi fā bǎi zhòng ]

解释 百:形容多;发:发射;也指射箭;中:正对上;恰恰合上。①指射箭技术高明;每次都能命中目标。②比喻料事准确;算计高明或做事有充分把握;绝不落空。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西周策》:“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以善息。”

12独占鳌头 [ dú zhàn áo tóu ]

解释 鳌:传说中的大海龟、海鳖。旧时皇宫的殿门前台阶中间刻有飞龙及巨鳌的浮雕;皇帝在殿前召见新考中的状元、榜眼等人。状元跪在前面;正好是飞龙巨鳌浮雕的头部。原指科举考试中了状元。现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

出处 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

13一帆风顺 [ yī fán fēng shùn ]

解释 船满帆;一路顺风行驶。比喻境遇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挫折。

出处 唐 孟郊《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

14名列前茅 [ míng liè qián máo ]

解释 名:名次;前茅:春秋时楚国用茅草做报警用的旌旗;行军时拿着走在队伍的前面;作为报警的信号;故称“前茅”。比喻名次挂在前面。多指考试或竞赛等。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蔿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15时来运转 [ shí lái yùn zhuǎn ]

解释 时代已成过去;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形容境况变好了。

出处 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然后渐渐时来运转,建功立业,加官进爵,天下后世,无不赞他的功高一代,羡他的位极人臣,哪知全亏了昔日救他的这位君子。”

16十全十美 [ shí quán shí měi ]

解释 十分完美;毫无欠缺。

出处 清 陈朗《雪月梅传》:“贤侄出门也得放心,岂不是十全十美。”

17称心如意 [ chèn xīn rú yì ]

解释 称:符合;称心:符合心愿。完全符合心意。

出处 宋 朱敦儒《感皇恩》词:“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洞天谁道在、尘寰外。”

18万无一失 [ wàn wú yī shī ]

解释 指绝对不会出差错。万:形容很多;失:差错。

出处 汉 枚乘《七发》:“孔老览观,孟子持筹而算之,万不失一。”

19功成名就 [ gōng chéng míng jiù ]

解释 功:功业。就:达到。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出处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20水到渠成 [ shuǐ dào qú chéng ]

解释 渠: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出处 宋 苏轼《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21旗开得胜 [ qí kāi dé shèng ]

解释 形容战斗顺利;一出兵就取得了胜利。

出处 元 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托赖主人洪福,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22马到成功 [ mǎ dào chéng gōng ]

解释 战马一到阵前就取得胜利。形容迅速取得成就。

出处 元 张国宾《薛仁贵》楔子:“凭着您孩儿学成武艺,智勇双全,若在两阵之间,怕不马到成功。”

23一步登天 [ yī bù dēng tiān ]

解释 登:上。一步登上青天。一下子达到极高的境界或程度。也比喻突然得志;爬上高位。

出处 清 李绿园《歧路灯》:“万望口角春风,我就一步登天,点了买办差,就过好日子。”

24拨云见日 [ bō yún jiàn rì ]

解释 拨开乌云见到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

出处 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我投至的见了爷爷,就是拨云见日,昏镜重磨。”

25八面威风 [ bā miàn wēi fēng ]

解释 八面:各方面。形容声势气派十足。

出处 元 郑德辉《三战吕布》第三折:“托赖着真天子百灵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

26一马当先 [ yī mǎ dāng xiān ]

解释 策马走在最前头。比喻走在领先位置;起带头作用。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96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雷震等将簇拥左右。”

27天下第一 [ tiān xià dì yī ]

解释 形容没有人能比得上。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治平为天下第一。”

28建功立业 [ jiàn gōng lì yè ]

解释 建:建立;功:功勋;业:事业。建立功勋和事业。

出处 宋 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古之圣贤建功立业、兴利捍患,至于百工小事之事皆有可观。”

29计日程功 [ jì rì chéng gōng ]

解释 计:计算;程:衡量;功:成效。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形容进展快;有把握如期完成。

出处 梁启超《中国理法学发达史论》:“法治国虽进不必骤,而得过进尺,计日程功。”

30深思熟虑 [ shēn sī shú lǜ ]

解释 熟:细致。反复细致地思索考虑。

出处 《魏书 程骏传》:“且攻难守易,则力悬百倍,不可不深思,不可不熟虑。”

31得意门生 [ dé yì mén shēng ]

解释 最受老师欣赏的学生。门生;古代亲授业的弟子或科举中试者对座师的自称。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他虽和咱们满洲汉军隔旗,却是我第一个得意门生。”

32暴腮龙门 [ pù sāi lóng mén ]

解释 象鱼仰望龙门而不得上一样。科举时代比喻应进士试不第,后也比喻生活遭遇挫折,处境窘迫。

出处 《太平御览》卷四十引《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巨灵迹犹在,去长安九百里。江海大鱼洎集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故云暴腮龙门。”

33月中折桂 [ yuè zhōng zhé guì ]

解释 在月亮中折桂树枝。比喻科举及第。

出处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五出:“但愿此去,名标金榜,折取月中桂。”

34志存高远 [ zhì cún gāo yuǎn ]

解释 指立志很高远,有雄心壮志。

出处 熊召政《张居正》第三卷第九回:“皇上年纪虽小,但志存高远,可以料定他长大之后,必然是一位英明君主。”

35金榜挂名 [ jīn bǎng guà míng ]

解释 见“金榜题名”。

出处 元·秦简夫《剪发待宾》第二折:“直等的俺孩儿金榜挂名时,那其间新婚燕尔。”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七卷:“若要洞府花烛夜,必须金榜挂名时。”

36光宗耀祖 [ guāng zōng yào zǔ ]

解释 宗:宗族。祖:祖先。为宗族争光;使祖先显耀。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儿子管他,也为的是光宗耀祖。”

37十年窗下 [ shí nián chuāng xià ]

解释 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出处 元·刘祁《归潜志》第七卷:“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38熟读深思 [ shú dú shēn sī ]

解释 反复地阅读,认真地思考。

出处 宋·苏轼《送安犉秀才失解西归》:“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39白蜡明经 [ bái là míng jīng ]

解释 白蜡:比喻光秃空白。明经: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比喻屡试不中。

出处 唐 张鷟《朝野佥载》:“张鷟号青钱学士,以其万选万中。时有明经董万九上不第,号白蜡明经,与鷟为对。”

40鱼跃龙门 [ yú yuè lóng mén ]

解释 同“鱼化龙”。

出处 语出《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唐·元弼有《鱼跃龙门赋》。

41高业弟子 [ gāo yè dì zǐ ]

解释 高业:高才。指优秀的门生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郑玄传》:“马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

42门生故旧 [ mén shēng gù jiù ]

解释 指学生和旧友。

出处 《西湖二集·愚郡守玉殿生春》:“妒忌之人因见他门生故旧布满朝班,说他恃宠专权。”

43开科取士 [ kāi kē qǔ shì ]

解释 科:科举考试。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4回:“你只想朝廷开科取士,为国求贤,这是何等大典。”

44攀蟾折桂 [ pān chán shé guì ]

解释 攀登蟾宫,折取月桂。喻科举登第。

出处 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你傲的是攀蟾折桂手,你敬的是闭月羞花貌。”

45高步云衢 [ gāo bù yún qú ]

解释 步:行走;衢:大路;云衢:云中大路,比喻显位。原指官居显位。后也指科举登第。

出处 《晋书 郤诜阮种等传论》:“郤诜等并韫价州里,袖然应召,对扬天问,高步云衢,求之前哲,亦足称矣。”

46郄诜高第 [ qiè shēn gāo dì ]

解释 晋郄诜举贤良对策试,为天下第一。见《晋书·郄诜传》。后因以“郄诜高第”喻指科举高中,荣登榜首。

47郤诜丹桂 [ xì shēn dān guì ]

解释 比喻科举及第,获得功名。

出处 晋郤诜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自视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见《晋书 郤诜传》。

48郤诜高第 [ xì shēn gāo dì ]

解释 比喻指科举高中,荣登榜首。

出处 晋郤诜举贤良对策试,为天下第一。见《晋书 郤诜传》。

49入室弟子 [ rù shì dì zǐ ]

解释 入室:到家;弟子:学生,徒弟。指学问技能得师传达到高深境地的学生或门徒。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50及第成名 [ jí dì chéng míng ]

解释 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通过考试并得到功名。

出处 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三折:“学士怎肯似那等穷酸恶醋,得一个及第成名,却又早负德辜恩。”

51公门桃李 [ gōng mén táo lǐ ]

解释 公:对人的尊称。尊称某人引进的后辈、栽培的学生。

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则天顺圣皇后久视元年》:“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52杨穿三叶 [ yáng chuān sān yè ]

解释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原谓射技高超。后亦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出处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53朱衣使者 [ zhū yī shǐ zhě ]

解释 指科举考试官。

出处 明 陈耀文《天中记》卷三十八引《侯鲭录》:“欧阳修知贡举日,每遇考试卷,坐后常觉一朱衣人时复点头,然后其文入格。……因语其事于同列,为之三叹。尝有句云:'唯愿朱衣一点头。'”

54年谊世好 [ nián yì shì hào ]

解释 年谊:科举时代称同年登科的关系;世好:两家世代友好。科举时代两家因同年登科而为世交的人。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