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毫无隐瞒的成语

形容毫无隐瞒的成语


1后患无穷 [ hòu huàn wú qióng ]

解释 患:灾难、忧患;穷:尽。指今后的忧患是没有穷尽的。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武帝纪》:“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2开诚布公 [ kāi chéng bù gōng ]

解释 开诚:敞开胸怀;表示诚意;布公:公正无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坦白无私、诚恳公正地亮出自己的见解。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评论》:“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3销声匿迹 [ xiāo shēng nì jì ]

解释 不出声;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销:消失。

出处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

4乔装打扮 [ qiáo zhuāng dǎ bàn ]

解释 乔:假;乔妆:改变服装、容颜。指用手段改变原来的面貌。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自己却乔装打扮的,雇了一只小船,带了两个家丁,沿路私访而来。”

5和盘托出 [ hé pán tuō chū ]

解释 和:连同。(端东西时)连盘子全部拿出来。后比喻毫不隐瞒;全部说出。

出处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饭罢,田氏将庄子所著《南华真经》及老子《道德》五千言,和盘托出献与王孙。”

6心腹之患 [ xīn fù zhī huàn ]

解释 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心腹:这里指内部;患:祸害。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陈蕃传》:“今寇贼在处,四支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

7直言不讳 [ zhí yán bù huì ]

解释 直率地讲话;毫不隐讳(讳:忌讳;隐讳)。

出处 《晋书 刘波传》:“臣鉴先征,窃惟今事,是以敢肆狂瞽,直言无讳。”

8藏污纳垢 [ cáng wū nà gòu ]

解释 污、垢: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出处 清 孙雨林《皖江血 定计》:“收回那十八省剩水残山,洗尽这二百年藏污纳垢。”

9一手遮天 [ yì shǒu zhē tiān ]

解释 一只手把天遮住。形容依仗权势;玩弄手段;蒙蔽群众。

出处 唐 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10不明不白 [ bù míng bù bái ]

解释 形容不清白、不正派或含糊不清。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李生)常与这些轻薄少年,成群结队,驰马试剑,黑夜里往来太行山道上,不知做些甚么不明不白的事。”

11偷天换日 [ tōu tiān huàn rì ]

解释 暗中把天日换了。比喻暗中改变事物的真相;以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

出处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这个王婆,岂不是偷天换日的老手。”

12拾金不昧 [ shí jīn bù mèi ]

解释 昧:隐瞒;金:原指金钱;现泛指钱物;拾到东西不藏起来据为己有。

出处 清 李绿园《歧路灯》:“把家人名分扯倒,又表其拾金不昧。”

13据为己有 [ jù wéi jǐ yǒu ]

解释 据:占据。以不正当的手段占据国家、集体或他人的钱、财、物品等。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我故倡为析居之仪,将大宅良田,强奴巧婢,悉据为己有。”

14甘心情愿 [ gān xīn qíng yuàn ]

解释 出于自愿;毫不勉强。甘心:心里乐意。

出处 宋 王明清《摭青杂说 项四郎》:“此事儿甘心情愿也。”

15难言之隐 [ nán yán zhī yǐn ]

解释 言:说;隐:隐衷;隐情;藏在内心深处的事。难以说出口的隐衷。

出处 清 钱谦益《跋留庵》:“钱氏少为党魁,晚托禅悦,生平颇多壹郁难言之隐。”

16奋发有为 [ fèn fā yǒu wéi ]

解释 精神振作,有所作为。

出处 《元史 陈祖仁传》:“孰不欲奋发有为,成不世之功。”

17掩人耳目 [ yǎn rén ěr mù ]

解释 掩:遮盖。堵住人家耳朵;遮着人家的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欺骗人。

出处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事迹显然,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18无所作为 [ wú suǒ zuò wéi ]

解释 作为:做出成绩。指工作中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然黄帝亦曾用兵战斗,亦不是全然无所作为也。”

19瞒天过海 [ mán tiān guò hǎi ]

解释 瞒住上天;偷渡大海。形容采取谎言和伪装蒙蔽别人以达到目的的欺骗行为。

出处 明 阮大铖《燕子笺 购幸》:“我做提控最有名,瞒天过海无人问,今年大比期又临。”

20若隐若现 [ ruò yǐn ruò xiàn ]

解释 好像隐没了;又好像现出了。形容隐隐约约、依稀可见的状态。

出处 唐 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现,运有福而长今。”

21雄心壮志 [ xióng xīn zhuàng zhì ]

解释 伟大的理想;宏伟的志愿。

出处 宋 欧阳修《苏才翁挽诗二首》:“柳岸抚柩送归船,雄心壮志两峥嵘,谁谓中年志不成。”

22出头露面 [ chū tóu lù miàn ]

解释 在人多的场合公开出现;也指在众人面前出风头表现自己;又常因出现于公共场合而出名。还指出面活动、做事、讲话。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孙二娘从小出头露面,况是过来人,惯家儿,也不害什么羞耻。”

23欲盖弥彰 [ yù gài mí zhāng ]

解释 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要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七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24欺上瞒下 [ qī shàng mán xià ]

解释 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

出处 唐 元结《奏免科率状》:“忝官尸禄,欺上罔下,是臣之罪。”

25藏垢纳污 [ cáng gòu nà wū ]

解释 垢、污:肮脏的东西;纳:容纳。比喻包容坏人坏事。也比喻居上位者有容人之量;能够容忍有损自己的言行。也作“藏污纳垢”。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26讳疾忌医 [ huì jí jì yī ]

解释 讳:忌讳;疾:疾病;忌:怕。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

出处 宋 周敦颐《周子通书 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27遮遮掩掩 [ zhē zhē yǎn yǎn ]

解释 指要隐瞒某种真相而行为不爽利。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卷:“这里小姐,起初害羞,遮遮掩掩。今番背却夫人,一般也老落起来。”

28卧虎藏龙 [ wò hǔ cáng lóng ]

解释 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

出处 北周·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29藏龙卧虎 [ cáng lóng wò hǔ ]

解释 龙、虎:比喻不平常的人物。隐藏着的龙;睡卧着的虎。比喻潜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或英雄。

出处 北周 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30不甘雌伏 [ bù gān cí fú ]

解释 甘:甘心,情愿;雌伏:雌鸟伏在那儿不动,比喻隐藏,不进取。比喻不甘心处于无所作为的境地。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赵典传》:“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

31危机四伏 [ wēi jī sì fú ]

解释 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

出处 茅盾《子夜》九:“不要太乐观。上海此时也是危机四伏。”

32明火执杖 [ míng huǒ zhí zhàng ]

解释 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原指公开抢劫。后比喻公开地、毫不隐藏地干坏事。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0回:“那借金银人,身贫无计,结成凶党,明火执杖,白日杀上我门。”

33消声匿迹 [ xiāo shēng nì jì ]

解释 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

出处 语出《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

34瞒上欺下 [ mán shàng qī xià ]

解释 蒙骗上级,压迫下属和人民。

出处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至今还不能替老百姓想,瞒上欺下,咱简直不是个人啦!”

35隐隐约约 [ yǐn yǐn yuē yuē ]

解释 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回:“只见山坡旁隐隐约约,倒象撺出一箭,直向大虫面上射去。”

36暗藏杀机 [ àn cáng shā jī ]

解释 隐藏杀人的念头。比喻潜在危险。

37匿影藏形 [ nì yǐng cáng xíng ]

解释 隐藏形迹;不露真相。

出处 元 高文秀《黑旋风》:“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38匿迹潜形 [ nì jì qián xíng ]

解释 匿: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潜:隐藏。躲藏起来,不露形迹。

出处 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39坏人坏事 [ huài rén huài shì ]

解释 有害于社会的人或事。

出处 毛泽东《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不了解县区乡三级干部中存在着许多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坏人坏事。”

40家贼难防 [ jiā zéi nán fáng ]

解释 家贼:家庭内部的小偷。家庭内部的小偷难以防备。形容内部的奸贼、隐患等难以察觉。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同安志祥师法嗣》:“问:‘家贼难防时如何?’师曰:‘识得不为冤。’”

41铲迹销声 [ chǎn jì xiāo shēng ]

解释 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出处 《晋书·儒林传论》:“若仲宁之清贞守道,抗志柴门;行齐之居室屡空,栖心陋巷;文博之漱流枕石,铲迹销声;宣子之乐道安贫,弘风阐教;斯并通儒之高尚者也。”

42发奸擿伏 [ fā jiān tì fú ]

解释 发、擿:揭发;奸:奸臣,坏人;伏:指隐瞒坏事。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赵广汉传》:“其发奸擿伏如神。”

43东遮西掩 [ dōng zhē xī yǎn ]

解释 指左右遮掩,隐瞒真相。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别件事,或者有些东扯西拽,东遮西掩,东三西四,不容易说话。”

44倾吐衷肠 [ qīng tǔ zhōng cháng ]

解释 完全吐露出内心的真实思想或心理状态

45改名换姓 [ gǎi míng huàn xìng ]

解释 改换了原来的姓名。

出处 宋 朱熹《答孙敬甫》:“不必如此隐讳遮藏,改名换姓,欲以欺人,而人不可欺。”

46暗礁险滩 [ àn jiāo xiǎn tān ]

解释 暗礁:隐没在水中的岩石;险滩:水流湍急的地方。比喻隐藏的祸患和危险。

47欺三瞒四 [ qī sān mán sì ]

解释 一再欺骗隐瞒。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一闻之时,心头火起,大骂尤辰无理,做这等欺三瞒四的媒人,说骗人家女儿。”

48积薪厝火 [ jī xīn cuò huǒ ]

解释 薪:柴草;厝:同:“措”,放置。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隐藏着很大的危险,后患无穷。

出处 《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49羞花闭月 [ xiū huā bì yuè ]

解释 形容女子貌美,使花亦羞愧,月亦隐藏。

出处 明 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50隐迹埋名 [ yǐn jì mái míng ]

解释 隐藏行踪、埋没名姓以求不使人知。

出处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或有山间林下,怀才抱德,隐迹埋名。”

51韬光晦迹 [ tāo guāng huì jì ]

解释 韬光:把才华隐藏起来;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处 《高僧传》:“释僧同,韬光晦迹,人莫能知,居寒山。”

52晦迹韬光 [ huì jì tāo guāng ]

解释 晦、韬:隐藏;迹:踪迹;光:指才华。指将自己的才华隐藏起来,不使外露。

出处 元 王仲元《江儿水 叹世》:“竹冠草鞋粗布衣,晦迹韬光计。”

53销声匿影 [ xiāo shēng nì yǐng ]

解释 见“销声避影”。

出处 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南汇李高士》:“又不见遗民尚有叶与熊,弃家削发空王宫,销声匿影将毋同。”

54销声敛迹 [ xiāo shēng liǎn jì ]

解释 犹言销声匿迹。

出处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

55欺上罔下 [ qī shàng wǎng xià ]

解释 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

出处 唐 元结《奏免科率状》:“忝官尸禄,欺上罔下,是臣之罪。”

56乔妆打扮 [ qiáo zhuāng dǎ bàn ]

解释 见“乔装打扮”。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串店的妓女,乔妆打扮的来给强盗作眼线儿看道儿,不可不防。”

57养晦韬光 [ yǎng huì tāo guāng ]

解释 谓隐藏行迹和才能,不露锋芒。

出处 清·王韬《淞滨琐话·罗浮幻迹》:“苟能养晦韬光,始许了却前缘,重联仙侣。”

58减灶之计 [ jiǎn zào zhī jì ]

解释 在战争中隐瞒自己军队的实力来麻痹敌人。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59匿迹隐形 [ nì jì yǐn xíng ]

解释 隐:隐藏。隐藏形迹,不使人知。

出处 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那厮口内顽涎望着我面上零,再不和他亲折征,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60埋声晦迹 [ mái shēng huì jì ]

解释 犹销声匿迹。

出处 《南史·萧修传》:“修静恭自守,埋声晦迹。”

61声销迹灭 [ shēng xiāo jì miè ]

解释 销:通“消”,消失。不公开露面与说话。指隐藏形迹。

出处 《北齐书·魏收传》:“其舒也济世成务,其卷也声销迹灭。”

62推诚置腹 [ tuī chéng zhì fù ]

解释 同“推心置腹”。

出处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二卷:“吾推诚置腹,何愁彼不宾服?”

63昧地瞒天 [ mèi dì mán tiān ]

解释 欺骗天地。比喻昧着良心,隐瞒事实或以谎言骗人。

出处 明 无名氏《活拿萧天佑》头折:“你这般昧地瞒天,谄佞奸僻。”

64昧地谩天 [ mèi dì mán tiān ]

解释 比喻昧着良心隐瞒真实情况,用谎言欺骗他人。亦作“昧地瞒天”。

出处 金侯善渊《酹江月》词:“昧地谩天,多能已会,以巧翻为拙。”

65消声匿影 [ xiāo shēng nì yǐng ]

解释 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

出处 语出《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

66消声灭迹 [ xiāo shēng miè jì ]

解释 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

出处 《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

67潜休隐德 [ qián xiū yǐn dé ]

解释 隐藏美德。

出处 明·方孝孺《宋氏为善堂记》:“而推荣二代,潜休隐德,见称于圣主,而大白于四方。”

68潜光隐耀 [ qián guāng yǐn yào ]

解释 隐藏光采。常指隐居。

出处 《后汉书·郑玄传》:“又南山四皓有园公、夏黄公,潜光隐耀,世嘉其高,皆悉称公。”

69潜形匿迹 [ qián xíng nì jì ]

解释 隐蔽形迹,不露真相。

出处 宋·王谠《唐语林·豪爽》:“狡吏奸豪,潜形匿迹。”

70瞒天席地 [ mán tiān xí dì ]

解释 瞒:隐瞒实情。指瞒上欺下,一手遮天。

出处 清·洪楝园《警黄钟》第三出:“说邻封安然无事,那日问环球公法,谁是谁非。他瞒天席地,不令主知。”

71瞒天昧地 [ mán tiān mèi dì ]

解释 指瞒上欺下,没有一句真话

出处 元 无名氏《闹铜台》第一折:“我那日离山营,到铜城见仓官坏法胡行径,专瞒天昧地不公平。”

72纳垢藏污 [ nà gòu cáng wū ]

解释 垢、污: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出处 《左传 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

73纳污藏疾 [ nà wū cáng jí ]

解释 纳:接受;疾:弊病,缺点。包藏容纳罪过缺失。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74藏头漏影 [ cáng tóu lòu yǐng ]

解释 藏:隐藏。把头藏起来,却露出影子。形容遮遮掩掩,不明不白。

出处 元·佚名《鸳鸯被》:“当初也无定无媒证,做的来藏头漏影。”

75谩天谩地 [ màn tiān màn dì ]

解释 犹言谩天昧地。

出处 元·刘一清《钱塘遗事·雪词》:“贾相国当国,陈藏一作《雪词》讥之,词曰:‘没巴没鼻,霎时间,做出谩天谩地。’”

76躲躲藏藏 [ duǒ duǒ cáng cáng ]

解释 躲:避开,隐藏。指遮遮掩掩,不敢正面面对。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5回:“那小芸二爷也有些鬼鬼头头的。什么时候又要看人,什么时候又躲躲藏藏的,可知也是个心术不正的货。”

77销声避影 [ xiāo shēng bì yǐng ]

解释 犹言销声匿迹。

出处 唐·孙揆《令应传》:“妾又以夫族得罪于天,未蒙上帝昭雪,所以销声避影,而自困如是。”

78隐迹藏名 [ yǐn jì cáng míng ]

解释 隐藏踪迹,隐瞒住真姓实名。

79韬光敛迹 [ tāo guāng liǎn jì ]

解释 同“韬光晦迹”。

出处 明·袁宏道《德山尘谭》:“学道人须是韬光敛迹,勿露锋芒,故曰潜曰密。”

80父为子隐 [ fù wéi zǐ yǐn ]

解释 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

出处 《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81白龙鱼服 [ bái lóng yú fú ]

解释 白龙化为鱼在渊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隐藏身分,改装出行。

出处 西汉 刘向《说苑 正谏》:“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

82变姓埋名 [ biàn xìng mái míng ]

解释 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9回:“即将所有金银犒赏三军,涕泣起行,退居濮州雷夏泽中,变姓埋名,农樵为乐。”

83寸心不昧 [ cùn xīn bù mèi ]

解释 寸心:区区之心;昧:隐藏。指不昧良心。

出处 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二折:“你不将王法依,平将百姓欺,早难道寸心不昧。”

84心腹之害 [ xīn fù zhī hài ]

解释 心腹:比喻要害。指体内致命的疾病。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患。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虞诩传》:“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

85改名易姓 [ gǎi míng yì xìng ]

解释 改换原来的姓名。多指为了隐瞒原来的身分。同“改名换姓”。

出处 明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三:“其后往往私创庵院,滥将无籍之徒收充,亦有逃军囚匠改名易姓,削发顶冠,人莫之识。”

86欺君之罪 [ qī jūn zhī zuì ]

解释 欺骗君主的罪行。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且煌煌天语,谁敢有违,以自取欺君之罪。”

87藏形匿影 [ cáng xíng nì yǐng ]

解释 藏、匿:隐藏。隐藏形迹,不露真相。

出处 《邓析子 无厚》:“君者,藏形匿影,群下无私。”

88隐迹潜踪 [ yǐn jì qián zōng ]

解释 潜:深藏;踪:踪迹。隐藏自己的行踪。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2回:“见是行者落下云来,却又收了宝杖,一头淬下水,隐迹潜踪,渺然不见。”

89匿迹销声 [ nì jì xiāo shēng ]

解释 指隐藏进来或不公开露面。

出处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家生避地,亦到锦江,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匿迹,惟恐人知。”

90弢迹匿光 [ tāo jì nì guāng ]

解释 弢:同“韬”。隐藏行迹与光彩。

出处 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彭越观时,弢迹匿光,人具尔瞻。”

91擿伏发隐 [ niǎo fú fā yǐn ]

解释 擿:揭露。伏:隐藏。发:揭发。隐:隐蔽。揭露检举坏人和隐藏的坏事。亦作“擿奸发伏”、“擿伏发奸”。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9卷:“莅任之后,擿伏发隐,不畏豪横,不上半年,治得县中奸尻敛迹,盗贼潜踪,人民悦服。”

92擿奸发伏 [ yuán jiān fā fú ]

解释 揭露举发隐秘的奸人和坏事。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仓慈传》:“或哀矜折狱,或推诚惠爱,或治身清白,或擿奸发伏,咸为良二千石。”

93潜光匿曜 [ qián guāng nì yào ]

解释 见“潜光隐耀”。

出处 南朝·梁·王僧孺《忏悔礼佛文》:“自双树八枝,潜光匿曜;宝城不梓,慧扇方掩。”

94潜光隐德 [ qián guāng yǐn dé ]

解释 谓隐藏德才。

出处 南朝·梁·慧皎《高僧传·道渊》:“众经数论,靡不通达,而潜光隐德,世莫之知。”

95盘龙卧虎 [ pán lóng wò hǔ ]

解释 盘;盘旋;屈曲。盘屈的龙;卧居的虎。常比喻隐藏的人才。

96谩天昧地 [ mán tiān mèi dì ]

解释 指无限制地隐瞒一切真实情况骗人。

出处 金 马钰《满庭芳 叹世》词:“镇日谩天昧地,不顾神明。”

97难伸之隐 [ nán shēn zhī yǐn ]

解释 隐:隐衷,隐情。隐藏在内心深处难以说出口的隐衷。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3回:“姑娘也就难免有难伸之隐。”

98韬光养晦 [ tāo guāng yǎng huì ]

解释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处 《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99韬光灭迹 [ tāo guāng miè jì ]

解释 谓隐藏自己行迹,不使外人得知。

出处 唐·无名氏《灵应传》:“妾之先宗,羞共戴天。虑其后患,乃率其族,韬光灭迹,易姓变名,避仇于新平真宁县安村。”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