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上下的成语

形容上下的成语


1七上八下 [ qī shàng bā xià ]

解释 形容心神不安的惊惶样子。

出处 宋 宗杲说《大慧普觉禅师语录》第21卷:“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

2上行下效 [ shàng xíng xià xiào ]

解释 行:做;效:仿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

出处 东汉 班固《白虎通 三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3不相上下 [ bù xiāng shàng xià ]

解释 上下:比喻高低、好坏等。分不出高低。形容程度相等。

出处 唐 陆龟蒙《蠹化》:“翳叶仰啮,如饥蚕之速,不相上下。”

4欺上瞒下 [ qī shàng mán xià ]

解释 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

出处 唐 元结《奏免科率状》:“忝官尸禄,欺上罔下,是臣之罪。”

5承上启下 [ chéng shàng qǐ xià ]

解释 承:承接;启:引出;开始。承接上面的;并引出下面的。多指文章的结构。也泛指把事业或学问接过来传下去。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故君子戒慎”唐 孔颖达疏:“故,承上启下之辞。”

6上情下达 [ shàng qíng xià dá ]

解释 下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上。

出处 《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7不上不下 [ bù shàng bù xià ]

解释 上不去,下不来。形容进退两难。

出处 战国 宋 庄周《庄子 达生》:“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

8上窜下跳 [ shàng cuàn xià tiào ]

解释 比喻坏人上下奔走,四处活动。

出处 蒋子龙《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上窜下跳,根据需要打出各种不同的旗号,把厂长的事情办成。”

9上下其手 [ shàng xià qí shǒu ]

解释 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出处 唐 周矩《为索元礼首按制狱疏》:“微讽动以探其情,所推者必上下其手,希圣旨也。”

10上下交困 [ shàng xià jiāo kùn ]

解释 指上面(政府)下面(人民)都处于困难的境地。

出处 《清史稿 食货志一》:“以中国所有财产抵借外债,积数十年不能清偿。摊派加捐,上下交困。”

11谄上骄下 [ chǎn shàng jiāo xià ]

解释 谄:讨好、奉承。对上谄媚;对下骄横。

出处 汉 扬雄《法言》:“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

12瞒上欺下 [ mán shàng qī xià ]

解释 蒙骗上级,压迫下属和人民。

出处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至今还不能替老百姓想,瞒上欺下,咱简直不是个人啦!”

13举国上下 [ jǔ guó shàng xià ]

解释 举:全。全国上上下下的人。

出处 梁启超《管子传》第六章第一节:“苟且偷惰,习焉成风,举国上下,颓然以暮气充塞之。”

14不差上下 [ bù chā shàng xià ]

解释 不分高下,差不多。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一般是鲜花嫩柳,与众姊妹不差上下。”

15谄上欺下 [ chǎn shàng qī xià ]

解释 谄:讨好,奉承;欺:欺压。讨好上司,欺压下级。

出处 吴祖光《相府门前七品官》:“这位‘相府门前七品官,见他容易见我难’是旧社会里趋炎附势、谄上欺下的典型人物。”

16谄上抑下 [ chǎn shàng yi xià ]

解释 讨好上司,欺压下级。

出处 《北史 安同传》:“(安同)性平正柔和,未尝有喜怒色,忠笃爱厚,不谄上抑下。”

17彻上彻下 [ chè shàng chè xià ]

解释 彻:贯通。贯通上下。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宋 朱熹集注引宋 程颢曰:“夫彻上彻下语。”

18欺上罔下 [ qī shàng wǎng xià ]

解释 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

出处 唐 元结《奏免科率状》:“忝官尸禄,欺上罔下,是臣之罪。”

19朝野上下 [ cháo yě shàng xià ]

解释 朝野:指朝廷和民间;上下:从中央到地方。指从中央到地方,从做官的到老百姓。

出处 清 魏源《治篇十一》:“其朝野上下,莫不玩细娱而苟近安,安其危而利其害。

20半上半下 [ bàn shàng bàn xià ]

解释 指两可之间。

出处 《朱子全书》卷十:“三年无改,谓是半上半下底事,在所当改者,但不可匆遽急改之。”又卷十九:“微子去却易,比干则索性死,他(箕子)在半上半下处,最是难。”

21上谄下渎 [ shàng chǎn xià dú ]

解释 谄:奉承;渎:轻慢,亵渎。奉承上级,轻慢下属。

出处 《易·系辞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22上下同欲 [ shàng xià tóng yù ]

解释 上下有共同的愿望,谓众心齐一。

出处 春秋·齐·孙武《孙子·谋攻》:“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23冠上履下 [ guān shàng lǚ xià ]

解释 比喻上下分明,尊卑有别。

出处 《史记·儒林列传》:“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

24附上罔下 [ fù shàng wǎng xià ]

解释 附:附和;上:君王,罔:欺骗;下:臣下。亲附君王,欺骗臣下。

出处 汉·刘向《说苑·臣术》:“泰誓曰:‘附下而罔上者死,附上而罔下者刑。’”

25上烝下报 [ shàng zhēng xià bào ]

解释 烝:晚辈男子和长辈女子通奸;报:长辈男子与晚辈女子通奸。泛指男女乱伦。

出处 《左传;、 桓公十六年》:“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属诸右公子。”《左传·宣公三年》:“文公报郑子之妃,曰陈妫,生子华、子臧。”

26头上末下 [ tóu shàng mò xià ]

解释 第一次,初次。

出处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19回:“恰似俺们把这桩事放在头里一般,头上末下就让不得这一夜儿!”

27上好下甚 [ shàng hǎo xià shèn ]

解释 上面的喜爱什么,下面的人就会对此爱好的更加利害。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28上勤下顺 [ shàng qín xià shùn ]

解释 勤:勤奋。顺:顺从,服从。作领导的勤奋工作,下面的人就会顺从他的领导。

出处 唐·韩愈《郓州豀堂诗》:“惟所令之不亦顺乎,上勤下顺遂济登兹。”

29上替下陵 [ shàng tì xià líng ]

解释 同“下陵上替”。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礼仪志》:“若君亡君之威,臣亡臣之仪,上替下陵,此谓大乱。”

30上陵下替 [ shàng líng xià tì ]

解释 同“下陵上替”。

出处 《隋书·炀帝纪》:“上陵下替,纲维靡立。”

31刺上化下 [ cì shàng huà xià ]

解释 讽谕国君,教化下民。

32凌上虐下 [ líng shàng nüè xià ]

解释 凌:欺负。欺侮在上的人,虐待在下的人。

出处 《三国志·魏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昔项籍总一强众,跨州兼土,所务者大,然卒败垓下,死于东城,为笑千载,皆不以义,凌上虐下故也。”

33上溢下漏 [ shàng yì xià lòu ]

解释 谓上富下贫。

出处 战国·赵·荀况《荀子·王制》:“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天是之谓上溢而下漏。”

34上下同门 [ shàng xià tóng mén ]

解释 上下:指上一辈与下一辈。姑婿与侄婿的互称。

出处 唐·赵璘《因话录》卷三:“杨仆射於陵在考功时,与李师稷及第。至其子相国嗣复知举,门生集候仆射,而李公在坐,时人谓之杨家上下门生。”自注:“代有姑之婿与侄之婿,谓之上下同门。”

35上智下愚 [ shàng zhì xià yú ]

解释 智:聪明;愚:笨。最聪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孔子认为他们都是先天决定,不可改变。

出处 《论语·阳货》:“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36上援下推 [ shàng yuán xià tuī ]

解释 上面牵引下面推。比喻推荐引进。

出处 《礼记·儒行》:“適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

37一刀两断 [ yī dāo liǎng duàn ]

解释 比喻坚决断绝一切关系。

出处 唐 寒山《诗三百三首》:“男儿大丈夫,一刀两断截;人面禽兽心,造作何时歇!”

38一箭双雕 [ yī jiàn shuāng diāo ]

解释 一支箭射中两只雕。比喻做一件事而达到两个目的。

出处 《北史 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39千载难逢 [ qiān zǎi nán féng ]

解释 载:年;逢:遇到。一千年也遇不到。形容极难得到的机会。

出处 南朝 齐 孔琇之《南齐书 临终上表》:“臣以凡庸,谬徼昌运,奖擢之厚,千载难逢。”

40无所适从 [ wú suǒ shì cóng ]

解释 适:往;从:听从;跟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 宋 姚宽《西溪丛语》:“观古今诸家潮之说者多矣……源殊派异,无所适从。”

41四通八达 [ sì tōng bā dá ]

解释 通、达:畅通无阻。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便利。

出处 《子华子 晏子问党》:“其涂之所出,四通而八达,游士之所凑也。”

42一字千金 [ yī zì qiān jīn ]

解释 增损一字;赏以千金。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出处 南朝 梁 钟嵘《诗品 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43百花齐放 [ bǎi huā qí fàng ]

解释 百花:泛指各种花卉;齐:同时。①各种各样的花卉同时开花。②现常比喻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也形容文化艺术和各行业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百花仙子只顾在此著棋,哪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齐放。”

44一言为定 [ yī yán wéi dìng ]

解释 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贾琏笑道:‘你我一言为定。只是我信不过二弟,你是萍踪浪迹,倘然去了不来,岂不误了人家一辈子的大事。’”

45万紫千红 [ wàn zǐ qiān hóng ]

解释 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的景象。现多比喻事物丰富多彩或景象繁荣兴旺。

出处 宋 朱熹《春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6九死一生 [ jiǔ sǐ yī shēng ]

解释 九:表示次数或多数。形容多次经历生死危险而幸存。比喻情况极其危险。

出处 战国 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唐 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47三长两短 [ sān cháng liǎng duǎn ]

解释 比喻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现多指死亡。

出处 明 罗贯中《三遂平妖传》:“万一些后再有三长两短,终不能靠着太医活命。”

48千军万马 [ qiān jūn wàn mǎ ]

解释 有千军万马。形容人很多;势力强大。

出处 《梁书 陈庆之传》:“先是洛阳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49十全十美 [ shí quán shí měi ]

解释 十分完美;毫无欠缺。

出处 清 陈朗《雪月梅传》:“贤侄出门也得放心,岂不是十全十美。”

50颠倒是非 [ diān dǎo shì fēi ]

解释 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指善恶不明或故意歪曲事实。

出处 唐 韩愈《唐太学博士施先生墓志铭》:“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笺注纷罗,颠倒是非。”

51十万火急 [ shí wàn huǒ jí ]

解释 形容事情紧急到了极点。

出处 老舍《赵子曰》:“赵子曰的脑府连发十万火急的电报警告全国。”

52六神无主 [ liù shén wú zhǔ ]

解释 六神:道家指主宰人心、肺、肝、肾、脾、胆的神;无主:没有主意;不知如何是好。形容心慌意乱;惊慌失措。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吓得知县已六神无主,还有甚心肠去吃酒。”

53五花八门 [ wǔ huā bā mén ]

解释 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2回:“那小戏子一个个戴了貂裘,簪了雉羽,穿极新鲜的靠子,跑上场来,串了一个五花八门。”

54五湖四海 [ wǔ hú sì hǎi ]

解释 五湖:我国的五大湖泊(指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泛指四面八方;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

出处 唐 吕岩《绝句》:“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55一朝一夕 [ yī zhāo yī xī ]

解释 一个早晨;一个傍晚。指很短的时间之内。

出处 《周易 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56一目十行 [ yī mù shí háng ]

解释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出处 宋 刘克庄《杂记六言诗》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57七零八落 [ qī líng bā luò ]

解释 零:零碎。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出处 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 有文禅师》第42卷:“无味之谈,七零八落。”

58三心二意 [ sān xīn èr yì ]

解释 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

出处 元 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59五颜六色 [ wǔ yán liù sè ]

解释 色彩鲜艳繁多;非常美丽。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14回:“惟各人所登之云,五颜六色,其形不一。”

60一五一十 [ yī wǔ yī shí ]

解释 五个;十个地计数。指原原本本;清清楚楚;毫无遗漏。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5回:“这妇人听了这话,也不回言,却踅过来,一五一十,都对王婆和西门庆说了。”

61百家争鸣 [ bǎi jiā zhēng míng ]

解释 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思想;鸣:指发表意见。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阴阳、名、纵横、杂、农等名家称为诸子百家。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在政治上、学术上展开争论呈现出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今指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62四面八方 [ sì miàn bā fāng ]

解释 八方:指四方四隅;即东、南、西、北四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泛指周围。指周围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 卷九 学三》:“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说个道理,未尝说出大头脑处,然四面八方合聚凑来,也自见得个大头脑。”

63一心一意 [ yī xīn yī yì ]

解释 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

64五光十色 [ wǔ guāng shí sè ]

解释 五、十:表示多。形容色泽鲜艳;花样繁多。也比喻事物形形色色。

出处 南朝 梁 江淹《丽色赋》:“五光徘徊,十色陆离。”

65九牛一毛 [ jiǔ niú yī máo ]

解释 九:表示多数。许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点。

出处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66不三不四 [ bù sān bù sì ]

解释 不像这也不像那。即不像样子;不伦不类。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样子。

出处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可见元宵之夜,趁着喧闹丛中干那不三不四勾当的,不一而足。”

67下情上达 [ xià qíng shàng dá ]

解释 谓下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上。

出处 语出《管子 明法》:“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68半斤八两 [ bàn jīn bā liǎng ]

解释 八两:即半斤;旧制一斤为十六两。半斤和八两轻重相等。比喻彼此相同。

出处 宋 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28出:“两个半斤八两,各家归去不须嗔。”

69一分为二 [ yī fēn wéi èr ]

解释 哲学用语,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通常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看到积极方面,也看到消极方面。

出处 宋·邵雍《皇极经世绪言》第七卷:“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

70能上能下 [ néng shàng néng xià ]

解释 谓干部不计较职位高低,不论处于领导岗位或在基层从事实际工作,都能踏踏实实地干。实行能上能下,是对干部职务终身制的一项重要改革。

出处 丁玲《风雪人间》上卷:“一个共产党员随时随地都是真正的战士,能上能下,能与人民共患难,同安乐!”

71一路平安 [ yī lù píng ān ]

解释 旅途上平安顺利。

出处 明 范受益《寻亲记》:“大王爷,保佑弟子一路平安,脚轻手健。”

72一字之师 [ yī zì zhī shī ]

解释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指改正别人诗文中的一个字或纠正一个误读、误写的字。

出处 明 张岱《与周伯戬之书》:“张乖崖以萧楚才为一字之师。”

73上蹿下跳 [ shàng cuān xià tiào ]

解释 比喻人上下奔走,四处活动。

出处 阿来《尘埃落定》第四章:“这东西足足有三四十斤,真不知道他有多大气力,戴着它还能上蹿下跳,仗剑作法。”

74万水千山 [ wàn shuǐ qiān shān ]

解释 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出处 宋 宋徽宗《燕山亭 见杏花作》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75一路顺风 [ yī lù shùn fēng ]

解释 旅途平安(多用于祝人)。

出处 清 俞万春《荡寇志》第122回:“更喜云陈两处亦无动静,一路顺风无些毫打叉之事。”

76敬上爱下 [ jìng shàng ài xià ]

解释 敬:尊敬。尊敬在己之上者,爱护在己之下者。形容待人谦恭有礼。

出处 《汉书 王莽传下》:“孝弟忠恕,敬上爱下,博通旧闻,德行醇备,至于黄发,靡有愆失。”

77一叶知秋 [ yī yè zhī qiū ]

解释 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已经来临。比喻由细微的迹象可以预料出事物的发展趋向。

出处 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山川》:“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78上和下睦 [ shàng hé xià mù ]

解释 谓长幼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相处得很好。

出处 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常则是户静门清,上和下睦,立计成家,众口流传。”

79上漏下湿 [ shàng lòu xià shī ]

解释 上:指屋顶;下:指地面。形容房屋破旧,不能蔽风雨。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让王》:“上漏下湿,匡坐而弦。”

80上吐下泻 [ shàng tǔ xià xiè ]

解释 呕吐与腹泻。指人患病。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0回:“化及见军士焦头烂额,后忽然又上吐下泻,一齐病倒,便放声大哭。”

81谄上傲下 [ chǎn shàng ào xià ]

解释 对上讨好,对下傲慢。

出处 郭沫若《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所谓‘富贵在天’便是打破地上的权威,不走谄上傲下的路去求不义的富贵。”

82半上落下 [ bàn shàng luò xià ]

解释 犹半途而废。

出处 《朱子全书》卷十五:“圣人不肯半上落下,直是做到底。”又卷九:“人各有个知识,须是推致而极其至,不然半上落下,终不济事。”

83上求下告 [ shàng qiú xià gào ]

解释 告:请求。指到处请求

出处 《朱子语类辑略》第七卷:“不自反躬穷究,只管上求下告,问他讨禅,被他恣意相簿。”

84下愚不移 [ xià yú bù yí ]

解释 移:改变。下等的愚人,决不可能有所改变。旧时儒家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也指不求上进,不想学好。

出处 《论语 阳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85上蒸下报 [ shàng zhēng xià bào ]

解释 泛指乱伦的性行为。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5卷:“至如上蒸下报,同人道于禽兽;钻穴逾墙,役心机于鬼蜮。”

86承上起下 [ chéng shàng qǐ xià ]

解释 承接前者,引出后者。

出处 《礼记·曲礼上》“故君子戒慎”唐孔颖达疏:“故,承上起下之辞。”

87上交不谄 [ shàng jiāo bù chǎn ]

解释 谄:巴结、奉承。与据高位的人交往,不拍马奉承。

出处 《易·系辞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88上嫚下暴 [ shàng màn xià bào ]

解释 同“上慢下暴”。

89益上损下 [ yì shàng sǔn xià ]

解释 有益上层的人,损害下层的人。

出处 《清史稿·世祖本纪》:“厚己薄人,益上损下,是朕之罪一也。”

90上慢下暴 [ shàng màn xià bào ]

解释 谓君上骄慢,下民强暴。

出处 《周易·系辞》:“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

91九牛二虎之力 [ jiǔ niú èr hǔ zhī lì ]

解释 九头牛和两只老虎的力气。比喻非常大的力气。

出处 元 郑光祖《三战吕布》第三折:“兄弟,你不知他靴尖点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