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出尔反尔的成语

形容出尔反尔的成语


1出尔反尔 [ chū ěr fǎn ěr ]

解释 尔:你;反:同“返”;回。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2言而无信 [ yán ér wú xìn ]

解释 信:信用。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原作“言而不信”。

出处 《穀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3背信弃义 [ bèi xìn qì yì ]

解释 背:违背。信:信用;弃:丢弃;义:道义。不讲信用。不讲道义也作“弃信忘义”。

出处 《北史 周纪下 高祖武帝》:“背惠怒邻,弃信忘义。”

4恩将仇报 [ ēn jiāng chóu bào ]

解释 将:拿;把;报:报答。受了别人的恩惠却用仇恨来报答。形容忘恩负义。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0卷:“亏这官人救了性命,今反恩将仇报,天理何在!”

5反复无常 [ fǎn fù wú cháng ]

解释 反复;颠过来倒过去;无常:没有常态。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的状态。形容变动不定或狡诈多变。

出处 宋 陈亮《与范东叔龙图书》:“时事反复无常,天运所至,亦看人事对付如何。”

6落井下石 [ luò jǐng xià shí ]

解释 看见别人落在井里;还往井下丢石头。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击、陷害。

出处 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7离经叛道 [ lí jīng pàn dào ]

解释 离:背离;叛:背叛;经:儒家经典著作;道:思想道德规范。背离、违反儒家经典和道德、教条。泛指背离占主流地位的思想、言论或学说的行为。

出处 元 费唐臣《贬黄州》第一折:“且本官志大言浮,离经畔道,见新法之行,往往行诸吟咏。”

8三心二意 [ sān xīn èr yì ]

解释 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

出处 元 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9忘恩负义 [ wàng ēn fù yì ]

解释 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反而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恩:恩惠;负:违背;义:情义。

出处 元 杨文奎《儿女团圆》:“他怎生忘恩负义?你雪堆儿里扶起他来那。”

10卸磨杀驴 [ xiè mò shā lǘ ]

解释 磨完东西后;把拉磨的驴卸下来杀掉。比喻把曾经为自己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出处 刘绍棠《狼烟》:“只怕归队以后,打下萍水县城,他就得卸磨杀驴。”

11自食其言 [ zì shí qí yán ]

解释 食:吞掉。自己把自己说出的话吞食了。形容说了话不算数。

出处 宋 欧阳修《穴一居士传》:“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

12离心离德 [ lí xīn lí dé ]

解释 心:思想;德:信念。思想不统一;信念不一致。形容人心各异;各行其是。

出处 《尚书 泰誓中》:“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13鸟尽弓藏 [ niǎo jìn gōng cáng ]

解释 飞鸟打光了;弹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原来借助的力量就被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

出处 三国 曹丕《煌煌京洛行》:“淮阴五刑,鸟得弓藏;保身全名,独有子房。”

14翻云覆雨 [ fān yún fù yǔ ]

解释 翻覆:翻转。翻过去是云;翻过来是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权术和手段。

出处 唐 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15有进无退 [ yǒu jìn wú tuì ]

解释 只有前进,没有后退。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一回:“军中无戏言!吾二人当亲冒矢石,昼夜攻之,有进无退。”

16大逆不道 [ dà nì bù dào ]

解释 逆:背叛;不道:违背当时的道德标准。旧指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道德标准和宗法观念的极端叛逆行为;给起来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现也用来指不合某种观念和道德标准的行为。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

17食言而肥 [ shí yán ér féi ]

解释 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二十五年》:“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18违信背约 [ wéi xìn bèi yuē ]

解释 违:违背。失信于人,背弃约定,毫无信义可言

出处 《周书·武帝纪下》:“伪齐违信背约,恶稔祸盈。”

19背义负信 [ bèi yù fù xìn ]

解释 指背弃道义,不守信用。

出处 见“背信弃义”。

20兔死狗烹 [ tù sǐ gǒu pēng ]

解释 野兔捕杀了;猎狗无用;被煮着吃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效力有功的人抛弃或杀掉。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21得鱼忘筌 [ dé yú wàng quán ]

解释 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出处 庄周《庄子 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22济河焚舟 [ jì hé fén zhōu ]

解释 济:渡过;焚:烧。渡过河就把渡船烧了。形容断绝退路;准备决一死战。

出处 左丘明《左传 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

23上树拔梯 [ shàng shù bá tī ]

解释 比喻引诱别人上前而断绝他的退路。

出处 宋 晓莹《罗湖野录》第一卷引宋 黄庭坚与兴化海老手帖:“此事黄龙兴化亦当作助道之缘,共出一臂,莫送人上树拔却梯也。”

24过桥抽板 [ guò qiáo chōu bǎn ]

解释 比喻目的达到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第31回:“只要你不要过桥抽板,我马上去找他们,一定有个办法,明天来回复你。”

25言而不信 [ yán ér bù xìn ]

解释 见“言而无信”。

出处 《淮南子·泰族训》:“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为之者也。”

26弃义倍信 [ qì yì bèi xìn ]

解释 背离信义。谓不讲道义,不守信用。倍,通“背”。

出处 战国·赵·荀况《荀子·强国》:“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倍信而天下乱。”

27过桥拆桥 [ guò qiáo chāi qiáo ]

解释 见“过河拆桥”。

出处 《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但是现在的人总是过桥拆桥,转过脸就不认得人的。等到你有事去请教他,他又跳到架子上去了。”

28弃信忘义 [ qì xìn wàng yì ]

解释 弃:丢弃;信:信用;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出处 《北史·周纪下·高祖武帝》:“背惠怒邻,弃信忘义。”

29得兔忘蹄 [ dé tù wàng tí ]

解释 犹言得鱼忘荃。蹄,兔罝。语出《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出处 语出《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30获兔烹狗 [ huò tù pēng gǒu ]

解释 比喻事成后排斥以至杀害有功之臣。

出处 清 梁启超《论中国之将强》:“南洋一带,苟微华人,必不有今日。今虽获兔烹狗,得鱼忘筌。”

31口中雌黄 [ kǒu zhōng cí huáng ]

解释 雌黄:即鸡冠石,过去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沫后重写。随口更改说得不恰当的话。比喻言论前后矛盾,没有一定见解。

出处 晋 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32背约负盟 [ bèi yuē fù méng ]

解释 盟:盟誓。违背原来的约定和誓言。指人背信弃义。

出处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五回:“不料后来背约负盟,移花接木,治晚生心实不甘,故今日行权娶来,求太公祖与老父母做主。”

33藏弓烹狗 [ cáng gōng pēng gǒu ]

解释 飞鸟射尽了就把良弓收起,狡兔被捉就把捕兔的猎狗煮了吃肉。旧时比喻统治者得势后,废弃、杀害有功之臣。

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34弃信违义 [ qì xìn wéi yì ]

解释 信:信用;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出处 清·陈确《分三秦论》:“弃信违义,而背叛天下之所共主,以自行其智,虽得天下,其亡益违。”

35过河拆桥 [ guò hé chāi qiáo ]

解释 自己过了河;就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借以成功的人或事物一脚踢开。

出处 元 康进之《李逵负棘》:“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36一言九鼎 [ yī yán jiǔ dǐng ]

解释 一句话的分量就有九鼎那么重。形容能起决定作用的言论或意见。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37一言为定 [ yī yán wéi dìng ]

解释 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贾琏笑道:‘你我一言为定。只是我信不过二弟,你是萍踪浪迹,倘然去了不来,岂不误了人家一辈子的大事。’”

38一诺千金 [ yī nuò qiān jīn ]

解释 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39自相矛盾 [ zì xiāng máo dùn ]

解释 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矛:古时用来进攻的锐器;盾:古时用来防身的盾牌。

出处 《韩非子 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40驷马难追 [ sì mǎ nán zhuī ]

解释 驷马:一车所驾的四匹马。形容话已说出;就无法追回或说话算数。

出处 《新五代史 晋高祖皇后李氏传》:“不幸先帝厌代,嗣子承祧,不能继好息民,而反亏恩负义。兵戈屡动,驷马难追,戚实自贻,咎将谁执!”

41千金一诺 [ qiān jīn yī nuò ]

解释 诺:许诺。一个诺言价值千金。指守信用,不轻易许诺。

出处 《史记 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42高高在上 [ gāo gāo zài shàng ]

解释 原指地位高,现在形容领导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出处 《诗经 周颂 敬之》:“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43背槽抛粪 [ bèi cáo pāo fèn ]

解释 背:背向。像牲口一样刚吃完槽里的食就背转身来拉屎。比喻忘恩负义,以怨报德。

出处 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一折:“一个个背槽抛粪,一个个负义忘恩。”

44年老体弱 [ nián lǎo tǐ ruò ]

解释 指衰老的人。

出处 邓小平《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我不是说少数年老体弱的同志不可以在家里办公,但是一般的不应该这样做。”

45鸟得弓藏 [ niǎo dé gōng cáng ]

解释 见“鸟尽弓藏”。

出处 三国·魏·曹丕《煌煌京洺行》:“淮阴五刑,鸟得弓藏;保身全名,独有子房。”

46季布一诺 [ jì bù yī nuò ]

解释 季布:人名,很讲信用,从不食言。季布的承诺。比喻极有信用,不食言。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47悔不当初 [ huǐ bù dāng chū ]

解释 当初:原先;开头。后悔先前不该这样做。

出处 唐 薛昭纬《谢银工》诗:“早知文字多辛苦,悔不当初学冶银。”

48翻脸无情 [ fān liǎn wú qíng ]

解释 翻:反转。形容突然变脸,不讲情义。

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94回:“蒋爷听了,暗道:‘好小子,翻脸无情,这等可恶!’”

49三寸之舌 [ sān cùn zhī shé ]

解释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50背信负义 [ bèi xìn fù yì ]

解释 信:信用;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出处 郭沫若《笑早者,祸哉》:“我根本就没有料到,希特勒竟发狂到这样的地步,在一年以前就背信负义,开始去侵犯苏联。”

51君子协定 [ jūn zǐ xié dìng ]

解释 双方不经过书面签字,只以口头承诺或交换函件而订立的协定,它与书面条约具有同等的效力。本用于国际事务间,后亦用为事先约定的套语。又称作“绅士协定”。

出处 毛泽东《反对党内的资产阶级思想》:“他事先征求了资产阶级的意见,和资产阶级订了君子协定,却没有向中央报告。”

52一言千金 [ yī yán qiān jīn ]

解释 一句话价值千金。常用以形容所言之富有价值。

出处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纪策考》:“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

53背惠食言 [ bèi huì shí yán ]

解释 指忘恩失信。

出处 《周书 杨荐传》:“荐至蠕蠕,责其背惠食言,并论结婚之意。”

54九鼎大吕 [ jiǔ dǐng dà lǚ ]

解释 比喻说得话力量大,分量重。

出处 《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55驷不及舌 [ sì bù jí shé ]

解释 一句话说出口,驷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56季路一言 [ jì lù yī yán ]

解释 比喻信用极好。

出处 《左传·哀公十四年》:“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

57快马一鞭 [ kuài mǎ yī biān ]

解释 跑得快的马只着一鞭就行。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六卷:“快马一鞭,快人一言。”

58无往不复 [ wú wǎng bù fù ]

解释 谓未有往而不返的。谓事物的运动是循环反复的。

出处 《易·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孔颖达疏:“初始往者必将有反复也。”

59一诺无辞 [ yī nuò wú cí ]

解释 一口答应,没有二话。

出处 清·张南庄《何典》第四回:“再没有再荐便宜的了,如何不肯?一诺无辞,就同六事鬼去拣了一个黄道好日。”

60千乘之国 [ qiān shèng zhī guó ]

解释 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