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隐藏事实的成语

形容隐藏事实的成语


1销声匿迹 [ xiāo shēng nì jì ]

解释 不出声;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销:消失。

出处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

2隐姓埋名 [ yǐn xìng mái míng ]

解释 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出处 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因此上不事王侯,不求闻达,隐姓埋名作庄家学耕稼。”

3藏龙卧虎 [ cáng lóng wò hǔ ]

解释 龙、虎:比喻不平常的人物。隐藏着的龙;睡卧着的虎。比喻潜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或英雄。

出处 北周 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4匿影藏形 [ nì yǐng cáng xíng ]

解释 隐藏形迹;不露真相。

出处 元 高文秀《黑旋风》:“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5遁名匿迹 [ dùn míng nì jì ]

解释 遁:隐藏;匿:藏匿。隐姓埋名,不让人闻知。

出处 宋·苏舜钦《粹隐堂记》:“一不与细合,则飒然远举,遁名匿迹,惟恐有闻于人也。”

6藏形匿影 [ cáng xíng nì yǐng ]

解释 藏、匿:隐藏。隐藏形迹,不露真相。

出处 《邓析子 无厚》:“君者,藏形匿影,群下无私。”

7避影匿形 [ bì yǐng nì xíng ]

解释 指隐蔽起来,不露形迹。

出处 清 侯方域《南省试策二》:“昔人所谓非亲非故,何由习知之也。此二者已当不同观,而况于避影匿形,惟恐多此一举,为身累者乎?”

8隐鳞藏彩 [ yǐn lín cáng cǎi ]

解释 比喻潜藏起来,等待时机。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逸民传 陈留老父》:“夫龙不隐鳞,凤不藏羽,网罗高悬,去将安所。”

9包藏祸心 [ bāo cáng huò xīn ]

解释 包藏:暗藏;祸心:害人之心。表示心里藏着坏主意;怀着害人的意图。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元年》:“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已,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

10藏污纳垢 [ cáng wū nà gòu ]

解释 污、垢: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出处 清 孙雨林《皖江血 定计》:“收回那十八省剩水残山,洗尽这二百年藏污纳垢。”

11大智若愚 [ dà zhì ruò yú ]

解释 很有智慧的人表面上好像很愚蠢。

出处 宋 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12故弄玄虚 [ gù nòng xuán xū ]

解释 故意耍花招;欺骗人。玄虚:用来掩盖真相;迷惑别人的欺骗手段。

出处 韩非《韩非子 解老》:“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

13掩人耳目 [ yǎn rén ěr mù ]

解释 掩:遮盖。堵住人家耳朵;遮着人家的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欺骗人。

出处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事迹显然,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14若隐若现 [ ruò yǐn ruò xiàn ]

解释 好像隐没了;又好像现出了。形容隐隐约约、依稀可见的状态。

出处 唐 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现,运有福而长今。”

15瞒天过海 [ mán tiān guò hǎi ]

解释 瞒住上天;偷渡大海。形容采取谎言和伪装蒙蔽别人以达到目的的欺骗行为。

出处 明 阮大铖《燕子笺 购幸》:“我做提控最有名,瞒天过海无人问,今年大比期又临。”

16欲盖弥彰 [ yù gài mí zhāng ]

解释 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要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七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17讳疾忌医 [ huì jí jì yī ]

解释 讳:忌讳;疾:疾病;忌:怕。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

出处 宋 周敦颐《周子通书 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18藏垢纳污 [ cáng gòu nà wū ]

解释 垢、污:肮脏的东西;纳:容纳。比喻包容坏人坏事。也比喻居上位者有容人之量;能够容忍有损自己的言行。也作“藏污纳垢”。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19欺上瞒下 [ qī shàng mán xià ]

解释 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

出处 唐 元结《奏免科率状》:“忝官尸禄,欺上罔下,是臣之罪。”

20掩耳盗铃 [ yǎn ěr dào líng ]

解释 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欺欺人。

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1不露锋芒 [ bù lù fēng máng ]

解释 锋:兵刃;芒:植物的尖刺。不显露出锐气或才干。多指有意地将自己的才能、抱负等加以掩饰。

出处 宋 吕祖谦《吕东莱文集 杂说》第20卷:“语有力而不露锋芒者,善言也。”

22隐隐约约 [ yǐn yǐn yuē yuē ]

解释 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回:“只见山坡旁隐隐约约,倒象撺出一箭,直向大虫面上射去。”

23敝帚自珍 [ bì zhǒu zì zhēn ]

解释 敝:破的;坏了;珍:爱惜。把自己家的破扫帚看成价值千金的宝贝;很爱惜。比喻东西虽差;自己却非常珍惜。

出处 宋 陆游《秋思》:“遗簪见取终安用,弊帚虽微亦自珍。”

24不甘雌伏 [ bù gān cí fú ]

解释 甘:甘心,情愿;雌伏:雌鸟伏在那儿不动,比喻隐藏,不进取。比喻不甘心处于无所作为的境地。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赵典传》:“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

25暗藏杀机 [ àn cáng shā jī ]

解释 隐藏杀人的念头。比喻潜在危险。

26铲迹销声 [ chǎn jì xiāo shēng ]

解释 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出处 《晋书·儒林传论》:“若仲宁之清贞守道,抗志柴门;行齐之居室屡空,栖心陋巷;文博之漱流枕石,铲迹销声;宣子之乐道安贫,弘风阐教;斯并通儒之高尚者也。”

27暗礁险滩 [ àn jiāo xiǎn tān ]

解释 暗礁:隐没在水中的岩石;险滩:水流湍急的地方。比喻隐藏的祸患和危险。

28销声敛迹 [ xiāo shēng liǎn jì ]

解释 犹言销声匿迹。

出处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

29搽脂抹粉 [ chá zhī mǒ fěn ]

解释 指化妆打扮。今亦用于形容掩饰、遮盖。

出处 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9回:“每日起来,搽脂抹粉,那脸上的烟色,还可遮得过去。”

30蹑影藏形 [ niè yǐng cáng xíng ]

解释 谓行动诡秘,不露形迹。

出处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昼即途中寻鬼路,蹑影藏形恒夜游。”

31白龙鱼服 [ bái lóng yú fú ]

解释 白龙化为鱼在渊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隐藏身分,改装出行。

出处 西汉 刘向《说苑 正谏》:“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

32韬光养晦 [ tāo guāng yǎng huì ]

解释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处 《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33矫情饰行 [ jiǎo qíng shì xíng ]

解释 掩饰实情,故作姿态。同“矫情饰貌”。

出处 《隋书 炀帝纪下》:“每矫情饰行,以钓虚名,阴有夺宗之计。”

34盘龙卧虎 [ pán lóng wò hǔ ]

解释 盘;盘旋;屈曲。盘屈的龙;卧居的虎。常比喻隐藏的人才。

35深藏若虚 [ shēn cáng ruò xū ]

解释 把宝物藏起来,好象没有一样。比喻人有真才实学而不外露。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36匿迹销声 [ nì jì xiāo shēng ]

解释 指隐藏进来或不公开露面。

出处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家生避地,亦到锦江,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匿迹,惟恐人知。”

37窜端匿迹 [ cuàn duān nì jì ]

解释 比喻掩盖事情的真相。

出处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严忌》:“聊窜端而匿迹兮,嗼寂默而无声。”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