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东奔西跑的成语

形容东奔西跑的成语


1东奔西走 [ dōng bēn xī zǒu ]

解释 到处奔跑。形容四处奔忙或为某个目的而四下活动。也形容到处逃窜。走:跑。

出处 元 魏初《沁园春 留别张周卿韵》:“甚年来行役,交情契阔,东奔西走,水送山迎。遥望神州,故人千里。”

2东跑西颠 [ dōng pǎo xī diān ]

解释 比喻到处奔走。

出处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四:“他和他的那个组,打地,评等级,品好赖,劈青苗,东跑西颠,整整地忙了五天。”

3东奔西跑 [ dōng bēn xī pǎo ]

解释 指到处奔波。

出处 杨朔《雪浪花》:“苦人哪,自小东奔西跑的,什么不得干?干的营生多,经历的也古怪。”

4东拉西扯 [ dōng lā xī chě ]

解释 拉、扯:闲谈。没有明确话题地聊天;也指说话写文章条理紊乱;不紧扣中心议题。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更有一种可笑的,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拉西扯,弄的牛鬼蛇神,还自以为博奥。”

5东张西望 [ dōng zhāng xī wàng ]

解释 这里那里地到处看。形容寻找东西或心神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出处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三巧儿只为信了卖卦先生之语,一心只想丈夫回来,此时经常走向前楼,在帘内东张西望。”

6声东击西 [ shēng dōng jī xī ]

解释 迷惑敌人的一种战术;虚张声势说攻击东边;实际进攻西边。声:声张;击:打击。

出处 唐 杜佑《通典 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7东倒西歪 [ dōng dǎo xī wāi ]

解释 歪歪倒倒的。形容站立不稳;或位置不正;倾斜欲倒的样子。也形容杂乱无章。

出处 元 萧德祥《杨氏女杀狗劝夫》:“他两个把盏儿吞,直喝得醉醺醺的,吃得东倒西歪。”

8废寝忘食 [ fèi qǐn wàng shí ]

解释 废:停止。顾不上睡觉;忘掉了吃饭。形容学习或工作积极努力;用心专一。

出处 南朝 齐 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9夜以继日 [ yè yǐ jì rì ]

解释 以:用;拿;继:继续连接。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日夜不停地工作。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10虚张声势 [ xū zhāng shēng shì ]

解释 假装出强大的气势。虚:虚假;张:张扬。

出处 唐 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元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

11南辕北辙 [ nán yuán běi zhé ]

解释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

12千辛万苦 [ qiān xīn wàn kǔ ]

解释 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辛劳艰苦。

出处 元 无名氏《飞刀对箭》:“我受了些热血相喷,万苦千辛,恰便似翻滚滚的雪浪里逃生。”

13南征北战 [ nán zhēng běi zhàn ]

解释 征:征伐。转战南北;打了许多仗。

出处 唐 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14溜之大吉 [ liū zhī dà jí ]

解释 溜:趁人不注意偷偷地跑掉。吉:吉利;吉祥。偷偷地跑掉为妙。指溜掉了事。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8回:“帮他几个,其中一班势利小人,早已溜之大吉。”

15奔走相告 [ bēn zǒu xiāng gào ]

解释 奔;走:跑。奔跑着互相转告。形容人遇到重大的或非常的事件时;急迫地互相转告有关的人。

出处 宋 张孝祥《寿芝颂代愡得居士上郑漕》:“诏天下之日,淮民欢呼,奔走相告,自州达之县。”

16颠沛流离 [ diān pèi liú lí ]

解释 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流离:离散、流落。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

出处 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第九卷:“而哀予颠沛流离万里,保有之难也,而共振显之。”

17丢盔弃甲 [ diū kuī qì jiǎ ]

解释 盔:作战时用的金属防护帽;甲:作战时穿的金属防护衣。为了逃命;把盔和甲都丢掉了。形容打败仗时逃命的狼狈情形。

出处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他在办公室里被各种意外情况搞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的样子。”

18左顾右盼 [ zuǒ gù yòu pàn ]

解释 向左看看;向右望望。形容得意或警戒的神态。顾、盼:看;望。

出处 三国 魏 曹植《与吴季重书》:“左顾右盼,谓若无人,岂非吾子壮志哉!”

19披星戴月 [ pī xīng dài yuè ]

解释 身披星星,头戴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5卷:“披星戴月,早起晚眠。”

20抱头鼠窜 [ bào tóu shǔ cuàn ]

解释 窜:逃跑;乱跑。抱着头像老鼠一样迅速逃跑。多用来形容受到沉重打击狼狈逃跑的样子。

出处 宋 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夫陆贾,天下之辩士,吾前日遣之,智穷辞屈,抱头鼠窜,颠狈而归,仅以身免。”

21日理万机 [ rì lǐ wàn jī ]

解释 理:处理;万机:纷繁的政务。指帝王宰相每天要处理许许多多的事务。现指国家领导人为国事日夜操劳。

出处 明 余继登《典故纪闻》第二卷:“朕日理万机,不敢斯须自逸,诚思天下大业以艰难得之,必当以艰难守之。”

22杂乱无章 [ zá luàn wú zhāng ]

解释 杂乱:多而乱;无章:没有条理。混乱而没有条理。

出处 唐 韩愈《送孟东野序》:“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

23说东道西 [ shuō dōng dào xī ]

解释 没有中心地随意说。

出处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四章:“老工程师哪有工夫听别人说东道西?”

24跋山涉水 [ bá shān shè shuǐ ]

解释 跋:翻山越岭;涉:徒步过水。翻山越岭;蹚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也作“跋山涉川”。

出处 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 事实二》:“过家上冢,恳章尽得于哀荣;跋山涉川,之任敢辞于艰险。”

25逃之夭夭 [ táo zhī yāo yāo ]

解释 原形容桃树枝叶繁茂。后来借“桃”谐“逃”的音;用作逃跑的诙谐说法。

出处 《诗经 周南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26井井有条 [ jǐng jǐng yǒu tiáo ]

解释 井井:整齐、有条理的样子。形容整齐;有条有理。

出处 荀况《荀子 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27大步流星 [ dà bù liú xīng ]

解释 流星:比喻走得快。形容步子很大;走得飞快。

出处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六:“他在爬犁的近边,大步流星地走着。”

28落荒而逃 [ luò huāng ér táo ]

解释 离开大路;逃向荒野。形容战败后狼狈地逃走。也比喻处于尴尬窘迫境地时狼狈而去。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玄德望见‘地公将军’旗号,飞马赶来,张宝落荒而走。”

29餐风露宿 [ cān fēng lù sù ]

解释 餐:吃;宿:睡觉。在风中吃饭;在露天过夜。形容旅途或野外的艰辛。也作“露宿风餐”、“风餐露宿”。

出处 宋 苏轼《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

30浪迹天涯 [ làng jì tiān yá ]

解释 浪迹:到处流浪、漂泊;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到处流浪;走遍天下。形容人生漂泊无定。

出处 唐 卢氏《逸史》:“李生告归曰:‘某不能甘此寒苦,且浪迹江湖。’”

31躲躲闪闪 [ duǒ duǒ shǎn shǎn ]

解释 躲避闪开,以免遇到某些情况。亦形容遮遮盖盖,支支吾吾,不坦率,不直爽。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九回:“三人于是躲躲闪闪,联步而行。一面走著,看那国人都是端方大雅;再看自己,只觉无穷丑态。”

32风尘仆仆 [ fēng chén pú pú ]

解释 风尘:指旅行。仆:走路劳累的样子。旅行艰辛困顿;行路劳累疲乏。

出处 清 吴趼人《痛史》第八回:“三人拣了一家客店住下,一路上风尘仆仆,到了此时,不免早些歇息。”

33东西南北 [ dōng xī nán běi ]

解释 指四方、到处、各地、普天下或方向;亦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东西南北,谁敢安处。” 《礼记·檀弓上》:“今丘(孔子)也,东西南北之人也。”

34东涂西抹 [ dōng tú xī mǒ ]

解释 涂、抹:原喻从事文辞。比喻用笔随便写写画画。

出处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

35是非颠倒 [ shì fēi diān dǎo ]

解释 是:对;非:错。把错的说成对的,对的说成错的。把是非弄颠倒了。

出处 唐 韩愈《施先生墓铭》:“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笺注纷罗,颠倒是非。”

36前仰后合 [ qián yǎng hòu hé ]

解释 形容身体大幅度地前后晃动。多指大笑、酒醉、困倦时站立不稳的样子。

出处 元 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东倒西歪,后合前仰,离席上,这酒兴颠狂。”

37走南闯北 [ zǒu nán chuǎng běi ]

解释 指走过南方北方不少地方。也泛指闯荡。

出处 老舍《龙须沟》第二幕:“这年月呀,女人尊贵啦,跟男人一样可以走南闯北的。”

38东征西讨 [ dōng zhēng xī tǎo ]

解释 指四处出战征伐。

出处 唐 杨炯《左武卫将军成安子崔献行状》:“至如出车授钺,东征西讨,孤虚向背。”

39东逃西窜 [ dōng táo xī cuàn ]

解释 四处逃亡与逃避。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因那年避乱南奔,被官兵冲散了女儿瑶琴,夫妻两口,凄凄惶惶,东逃西窜,胡乱的过了几年。”

40长途跋涉 [ cháng tú bá shè ]

解释 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出处 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66回:“妾身身犯国法,理所当然,怎敢劳贤姐长途跋涉?决难从命。”

41飘泊无定 [ piāo bó wú dìng ]

解释 飘泊:随水漂流或停泊;泊:停留;暂住。随水漂流到哪儿就停在哪儿;没有一定的方向。比喻东奔西走;生活不安定。

出处 宋 范成大《元夜忆群从》:“遥怜好兄弟,飘泊雨江村。”

42大败而逃 [ dà bài ér táo ]

解释 指吃了败仗慌张逃跑。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99回:“斗了多时,李孝逸被余承志一枪刺在腿上,大败而逃。”

43狼奔豕突 [ láng bēn shǐ tū ]

解释 豕:猪。像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冲撞。比喻成群的坏人到处乱闯;任意搔扰;或敌人仓皇逃跑。

出处 清 归庄《击筑余音 重调》:“有几个狼奔豕突的燕和赵,有几个狗屠驴贩的奴和盗。”

44上蹿下跳 [ shàng cuān xià tiào ]

解释 比喻人上下奔走,四处活动。

出处 阿来《尘埃落定》第四章:“这东西足足有三四十斤,真不知道他有多大气力,戴着它还能上蹿下跳,仗剑作法。”

45东挪西凑 [ dōng nuó xī còu ]

解释 指各处挪借,凑集款项。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过了两月,又近吉日,却又欠迎亲之费,六老只得东挪西凑,寻了几件衣饰之类,往典铺中解了几十两银子,却也不够使用。”

46日东月西 [ rì dōng yuè xī ]

解释 比喻远隔两地,不能相聚。

出处 汉 蔡琰《胡笳十八拍》:“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

47扭捏作态 [ niǔ niē zuò tài ]

解释 具有娇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48指东画西 [ zhǐ dōng huà xī ]

解释 指说话时的手势动作。比喻说话避开主题,东拉西扯。

出处 宋 释悟明《联灯会要 道闲禅师》:“到处插语,指东划西,举古举今。”

49各奔东西 [ gè bēn dōng xī ]

解释 各:各自;奔:奔向。各自走各自的路,借指分手。

出处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72回:“大家撒腿就跑,各奔东西。”

50东补西凑 [ dōng bǔ xī còu ]

解释 指各处挪借,凑集款项。同“东挪西凑”。

出处 朱自清《哀互生》:“他东补西凑地为立达筹款子,还得跑北京,跑南京。”

51栖风宿雨 [ qī fēng xiǔ yǔ ]

解释 在风雨中止息。形容奔波辛劳。

出处 《东北人民抗日歌谣选》:“反抗侵略保卫祖国,栖风宿雨是平常。”

52东奔西逃 [ dōng bēn xī táo ]

解释 同“东逃西窜”。

出处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打过多少次败仗,东奔西逃,最后决定了与汉家和好的大计。”

53移东就西 [ yí dōng jiù xī ]

解释 彼此挪动转移。比喻只求暂时应付,不作长久打算。

出处 唐 陆贽《论裴延龄奸蠹书》:“移东就西,便为课绩;取此适彼,遂号羡余。”

54移东补西 [ yí dōng bǔ xī ]

解释 用之方面的钱、物弥补那方面的亏空或不足。比喻只求暂时应付,不作长久打算。

出处 唐·陆贽《论裴延龄奸蠹书》:“移东就西,便为课续。取此适彼,遂号羡余。”

55东奔西撞 [ dōng bēn xī zhuàng ]

解释 形容无固定目标,到处乱闯。

出处 明·高濂《玉簪记·依亲》:“骤然起兵戈,扰攘。卷尘飞,东奔西撞,娇儿拆散知何往?”

56东躲西跑 [ dōng duǒ xī pǎo ]

解释 躲:躲藏,避开。形容四处逃散,分头躲藏。形容极为惊慌。

出处 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五回:“这番遇了秦叔宝,里外夹攻,杀得东躲西跑,南奔北窜。”

57风餐露宿 [ fēng cān lù sù ]

解释 餐:吃饭;露:露水;宿:住宿;过夜。在野外的风雨中吃饭;在露天的环境中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艰苦。

出处 宋 范成大《元日》诗:“饥饭困眠全体懒,风餐露宿半生痴。”

58风鬟雨鬓 [ fēng huán yǔ bìn ]

解释 形容妇女在外奔波劳碌,头发散乱。

出处 唐 李朝威《柳毅》:“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所不忍视。”

59身不由主 [ shēn bù yóu zhǔ ]

解释 身体不由自己作主。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2回:“‘哎哟’了一声,就身不由主睡下了。”

60跋涉山川 [ bá shè shān chuān ]

解释 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

出处 《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弃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

61东奔西窜 [ dōng bēn xī cuàn ]

解释 同“东逃西窜”。

出处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二回:“钱塘县派差去查过,果然那些狗东奔西窜,践踏田禾。”

62行踪无定 [ xíng zōng wú dìng ]

解释 行踪:行动的踪迹。指在各处来往出没,没有固定处所。

出处 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一回:“出家人行踪无定,待贫道自去寻来。”

63东央西浼 [ dōng yāng xī měi ]

解释 谓到处恳求请托。

出处 《歧路灯》第八四回:“王象荩承主母之命,遵依程公条例,东央西浼,托产行寻售主。”

64栉风沐雨 [ zhì fēng mù yǔ ]

解释 栉:梳头发;沐:洗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沐甚雨,栉急风。”

65东央西告 [ dōng yāng xī gào ]

解释 谓到处恳求。

出处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李甲]口里虽如此说,心中割舍不下,依旧又往外边东央西告,只是夜里不进院门了。”

66东声西击 [ dōng shēng xī jī ]

解释 犹言声东击西。扬言要攻此方,实际却攻彼方。

出处 明·李东阳《喻战送李永敷南归》:“子知战乎……神出鬼没,东声西击,变化而无常者,用也。”

67东扭西捏 [ dōng niǔ xī niē ]

解释 扭捏作态,不爽快。

出处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一:“及至准算与他,又要减你的价钱,准算过,便有几两赢余,要他找绝,他又东扭西捏,朝三暮四,没有得爽利与你。”

68东西南朔 [ dōng xī nán shuò ]

解释 指居处无定之人。同“东西南北”。

69东闪西挪 [ dōng shǎn xī nuó ]

解释 形容有所畏惧,躲躲闪闪。

出处 《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褚一官平日在泰山跟前还有个东闪西挪,到了他的娘子跟前,却是从来说一不二。”

70东零西散 [ dōng líng xī sàn ]

解释 形容零落分散。

出处 明·袁宏道《致萧允升庶子》:“曾未几何,而东零西散,念方既已下世,先兄继之,射堂秋月,有若隔世,人生会合,何可常也!”

71东飘西泊 [ dōng piāo xī bó ]

解释 谓四处漂泊,行踪无定。

出处 《荡寇志》第一一二回:“车夫道:‘只有一人想该斗得他过。’徐槐听了,忙问是何人?车夫道:‘这人姓颜,名叫树德……向来东飘西泊,不知住处。”

72东驰西撞 [ dōng chí xī zhuàng ]

解释 同“东奔西撞”。

出处 《花月痕》第四七回:“那马东驰西撞,不可押勒。”

73东迁西徙 [ dōng qiān xī xǐ ]

解释 谓四处迁移,居止不定。

出处 《明史西域传二·沙州卫》:“尔居沙州三十年……但当循分守职,保境睦邻,自无外患。何必东迁西徙,徒取劳瘁。”

74仓皇出逃 [ cāng huáng chū táo ]

解释 仓皇:匆忙,慌张。慌慌张张地外出逃跑。

出处 南唐·李煜《破阵子》:“最是仓皇离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75东流西落 [ dōng liú xī luò ]

解释 见“东播西流”。

出处 郭沫若《归去来·鸡之归去来》:“再从东京失业下来,只好成为放浪奴隶,东流西落地随着工做的地方向四处的乡下移动。”

76东望西观 [ dōng wàng xī guān ]

解释 同“东张西望”。

出处 《再生缘》第十一回:“这边受专心等,东望西观只候临。”

77东讨西征 [ dōng tǎo xī zhēng ]

解释 同“东征西讨”。

出处 唐·杨炯《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髫年学剑,卯岁论兵,以身许国,东讨西征。”

78东讨西伐 [ dōng tǎo xī fá ]

解释 同“东征西讨”。

出处 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由是南驰北走,东讨西伐,运之无旁,按之无下。”

79东掩西遮 [ dōng yǎn xī zhē ]

解释 谓左右遮掩,隐瞒真相。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别件事,或者有些东扯西拽,东掩西遮,东三西四,不容易说话。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一天好事。”

80东挪西撮 [ dōng nuó xī cuō ]

解释 同“东挪西凑”。

出处 《水浒传》第九四回:“我这里正项钱粮,兀自起解不足,东挪西撮。你这项信赏钱,依着我,权且存置库内。”

81东抹西涂 [ dōng mò xī tú ]

解释 见“东涂西抹”。

出处 清·龚自珍《金缕曲·沈虹桥广文小像题词》词:“只东抹西涂还肯。两载云萍交谊在,更十行斜墨匆匆印。”

82东跑西奔 [ dōng pǎo xī bēn ]

解释 奔:急走,跑。指到处奔波。

出处 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24章:“逃难的老百姓在敌人的炮火下东跑西奔。”

83奔走呼号 [ bēn zǒu hū háo ]

解释 奔走:奔跑。呼号:叫喊。一面奔跑,一面呼唤。形容处于困境而求援。

出处 清 吴趼人《痛史》第17回:“一时奔走呼号,哭声遍野,扶老携幼,弃业抛家,都往内地乱窜。”

84案牍劳形 [ àn dú láo xíng ]

解释 文书劳累身体。形容公事繁忙。

出处 唐 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5东播西流 [ dōng bō xī liú ]

解释 谓流落四方。

出处 南朝·陈·徐陵《在北齐与扬仆射书》:“又闻本朝王公,都人士女,风行雨散,东播西流。”

86东趋西步 [ dōng qū xī bù ]

解释 谓相背而行。

出处 汉·焦赣《易林·比之损》:“二人异路,东趋西步,千里之外,不相知处。”

87东西易面 [ dōng xī yì miàn ]

解释 指东西方向颠倒。后比喻是非颠倒,视听淆乱。

出处 汉 贾谊《新书 审微》:“事之適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

88东睃西望 [ dōng suō xī wàng ]

解释 同“东张西望”。

出处 《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程相公此时两只眼睛不够使的,正在东睃西望,又听得那为吆喝:‘吃酪罢!好干酪哇!’”

89东徙西迁 [ dōng xǐ xī qiān ]

解释 同“东迁西徙”。

出处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黄宗羲》:“宗羲窜匿草莽,东徙西迁,屡濒于危。”

90东奔西向 [ dōng bēn xī xiàng ]

解释 谓各奔东西,互不相关。

出处 明·无名氏《苏九淫奔》第二折:“你也光,我也光,东奔西向,我就养遍濮州城,你也难来拦当。”

91东飘西徙 [ dōng piāo xī xǐ ]

解释 谓到处漂流,迁徙无定。

出处 明·陆采《明珠记·江会》:“几年间东飘西徙,今日里天教重会。大海船头,果有相撞时。”

92东扬西荡 [ dōng yáng xī dàng ]

解释 谓飘泊无定。

出处 《野叟曝言》第四一回:“姐姐若不见怜,怎样着落妹子死后魂灵,不至东扬西荡。”

93舟车劳顿 [ zhōu chē láo dùn ]

解释 舟车:船与车,泛指一切水陆交通工具。劳顿:劳累疲倦。形容旅途疲劳困顿。

出处 钱钟书《围城》第二章:“那两位记者都说:‘今天方博士舟车劳顿,明天早晨到府聆教。’”

94东鸣西应 [ dōng míng xī yīng ]

解释 谓各方面互有联系,互相影响。

出处 蔡元培《欧美国学会丛刊发刊词》:“海通以来……自一缕一针之细故,以至政治风俗之大端,无不东鸣西应,速于邮命。”

95东完西缺 [ dōng wán xī quē ]

解释 谓短缺,不完备。

96东敲西逼 [ dōng qiāo xī bī ]

解释 各处敲诈逼迫。

出处 蔡东藩《后汉通俗演义》第二回:“百姓又最怕输粮,地方官刑驱势迫,东敲西逼。”

97暴衣露盖 [ bào yī lù gài ]

解释 日晒衣裳,露湿车盖。形容奔波劳碌。

出处 《史记·萧相国世家》:“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

98东投西窜 [ dōng tóu xī cuàn ]

解释 同“东奔西走”。

99戴霜履冰 [ dài shuāng lǚ bīng ]

解释 形容不怕严寒,奔波于外。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勖学》:“于是莫不蒙尘触雨,戴霜履冰,怀黄握白,提清絜肥,以赴邪径之近易,规朝种而暮获矣!”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