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分析力强的成语

形容分析力强的成语


1囫囵吞枣 [ hú lún tūn zǎo ]

解释 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出处 宋 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2审时度势 [ shěn shí duó shì ]

解释 度:审。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

出处 明 沈德符《野获编》:“刘欲华试以完大典,俱审时度势,切中事理。”

3入木三分 [ rù mù sān fēn ]

解释 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后比喻见解透彻;议论深刻。

出处 唐 张怀瓘《书断 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4鞭辟入里 [ biān pì rù lǐ ]

解释 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出处 盛宣怀《上张香帅书》:“侄忝承付托,责无旁贷,必当鞭辟入里,成一完全商办大厂,为天下创。”

5擘肌分理 [ bò jī fēn lǐ ]

解释 擘:分开;理:肌肤的纹理。比喻分析事理十分细致。

出处 汉 张衡《西京赋》:“若其五县游丽辩论之士,街谈巷议,弹射臧否,剖析毫厘,擘肌分理,所好生毛羽,所恶成疮痏。”

6丝分缕解 [ sī fēn lǚ jiě ]

解释 缕:细致;解:分剖。形容细致而有条理的分析。

出处 宋·赵令畴《侯鲭录》第五卷:“必须尽当时事理,如身履其间,丝分缕解,始终备尽,乃可以置议论。”

7行成于思 [ xíng chéng yú sī ]

解释 品德的养成在于能思考。

出处 唐 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8分毫析厘 [ fēn háo xī lí ]

解释 毫、厘:都是细小的单位名称;析:剖析。分析一毫一厘。形容分析细微。

出处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世之作者,或好烦文博採,深沉其旨者;或好离言辨白,分毫析厘者。”

9剖幽析微 [ pōu yōu xī wēi ]

解释 犹剖玄析微。

出处 宋·叶适《覆瓿集>序》:“使读者剖幽析微,深刺腧髓,渠不开其智。”

10鹘仑吞枣 [ gǔ lún tūn zǎo ]

解释 把枣子整个儿吞下,不细嚼辨味。常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

出处 宋·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粗无二致,正是鹘仑吞枣。”

11浑沦吞枣 [ hún lún tūn zǎo ]

解释 整个地吞下枣子。比喻笼统地接受,不加分析,食而不化。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24卷:“今学者有几个理会得章句,也只是浑沦吞枣。”

12浑抡吞枣 [ hún lún tūn zǎo ]

解释 见“浑沦吞枣”。

出处 元·耶律楚材《心经宗说>后序》:“嗟见浑抡吞枣,只管诵诗。”

13析毫剖厘 [ xī háo pōu lí ]

解释 见“析毫剖芒”。

出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二:“穷幽极微,至纤无际,析毫剖厘,刀铗锋锐,不足言其细也。”

14剖决如流 [ pōu jué rú liú ]

解释 剖决:分析、解决;如流:如同流水一般。形容分析、解决问题明快、敏捷。

出处 《隋书·裴政传》:“簿案盈几,剖决如流。”

15耳食之言 [ ěr shí zhī yán ]

解释 耳食:耳朵吃饭。比喻耳杂吃进去的不知滋味。不加分辨的;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六国年表序》:“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16抽丝剥茧 [ chōu sī bō jiǎn ]

解释 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17剖毫析芒 [ pōu háo xī máng ]

解释 谓分析判别得至细至精。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诘鲍》:“远则甫侯子羔,近则于公释之,探情审罚,剖毫析芒。”

18一针见血 [ yī zhēn jiàn xiě ]

解释 一针刺下去就见到血。常用来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能抓住本质;切中要害。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郭玉传》:“一针即瘥。”

19对症下药 [ duì zhèng xià yào ]

解释 症:病症;下药:用药。医生针对病人的病情开方用药。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有效措施。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41卷:“克己复礼,便是捉得病根,对证下药。”

20不以为然 [ bù yǐ wéi rán ]

解释 然:对;不错。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有轻视的意思。

出处 宋 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

21一语道破 [ yī yǔ dào pò ]

解释 一句话就说穿(语:话;道:说)。比喻话说到了本质上或击中要害。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但这位姑娘,可不是一句话了事的人,此刻要一语道破,必弄到满盘皆空。”

22击中要害 [ jī zhòng yào hài ]

解释 要害:易于致命的部位,引伸为重要部门或问题的关键。正打中致命的部位。

出处 《后汉书 来歙传》:“臣夜入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23耳听八方 [ ěr tīng bā fāng ]

解释 八是四方(东西南北)和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总称。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灵敏机警。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24单刀直入 [ dān dāo zhí rù ]

解释 单刀:短柄长刀;直:径直;入:刺入。用短柄长刀直接刺入。原意是认准目标;勇猛向前。后比喻说话、办事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2卷:“若是作家战将,便须单刀直入,更莫如何若何。”

25明察秋毫 [ míng chá qiū háo ]

解释 明:明晰;察:看;观察;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事物、现象。目光犀利;能敏锐地看清极细小微末的东西。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不受欺蒙。

出处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26食而不化 [ shí ér bù huà ]

解释 吃了没有消化。比喻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姑妄听之六》:“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食而不化,至昏愦僻谬,贻害无穷。”

27颂古非今 [ sòng gǔ fēi jīn ]

解释 颂:颂扬;非:非难;反对;今:现代。颂扬古代的;非难和反对现代的。

出处 汉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28责无旁贷 [ zé wú páng dài ]

解释 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形容应当由自己尽责。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讲到护送,除了自己一身之外,责无旁贷者再无一人。”

29眼观六路 [ yǎn guān liù lù ]

解释 眼睛因看到四面八方。形容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全面了解。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30洞察一切 [ dòng chá yī qiè ]

解释 洞察:看得很清楚。对一切都看得清楚。形容对所有的事物都有深入准确的判断力。

出处 罗广斌《红岩》第五章:“浓黑的眉梢下,又是那双炯炯有神、明亮、洞察一切的目光,还是那无比坚定、声震屋宇的语音。”

31有条有理 [ yǒu tiáo yǒu lǐ ]

解释 有条理;有次序;形容层次脉络清楚。

出处 《尚书 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孔安国传:“如网在纲,各有条理而不乱也。”

32有条不紊 [ yǒu tiáo bù wěn ]

解释 紊:乱。有条理;不紊乱。

出处 【出处】《尚书 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33提纲挈领 [ tí gāng qiè lǐng ]

解释 抓住纲绳;提起衣领。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纲:鱼网的总绳;挈:提起。

出处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右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

34是古非今 [ shì gǔ fēi jīn ]

解释 是:认为对;非:认为不对,不以为然。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元帝纪》:“且儒雅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35条分缕析 [ tiáo fēn lǚ xī ]

解释 缕:线;析:剖析。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

出处 《明史 五行志一》:“而传说则条分缕析,以某异为某事之应,更旁引曲证,以伸其说。”

36深中肯綮 [ shēn zhōng kěn qìng ]

解释 比喻分析深刻,能击中要害,或能说到点子上。

37质疑问难 [ zhì yí wèn nàn ]

解释 质疑:请人解答疑难;癌难:对于疑问反复讨论、分析或辩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

出处 清 徐枋《与曾青藜书》:“此既古人之所有取,亦友朋质疑问难之一乐也。”

38深入细致 [ shēn rù xì zhì ]

解释 细致:精细周密。深入而精细周密。

出处 古华《芙蓉镇》第三章:“需要的是深入细致的、冷静客观的研究,找出病根,以图根治。”

39枝叶扶疏 [ zhī yè fú shū ]

解释 扶疏:繁茂纷披的样子。形容树木长势良好;颇为繁盛。也可用来形容家族繁盛;子孙满堂。还可用来形容文章内容充实。

出处 汉 扬雄《解嘲》:“顾默然而作《太玄》五千言,枝叶扶疏,独说数十余万言。”

40洞幽烛远 [ dòng yōu zhú yuǎn ]

解释 洞:洞察;幽:深远;烛:照亮。形容目光锐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细微之处。

出处 明 吴承恩《赠郡伯愚邵公报政序》:“有洞幽烛远之明,有含茹翕张不疾不徐之度。”

41洞幽烛微 [ dòng yōu zhú wēi ]

解释 洞:洞察;幽:深远;烛:照亮;微:微末,精细处。形容目光锐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细微之处。

出处 明 吴承恩《赠郡伯愚邵公报政序》:“有洞幽烛远之明,有含茹翕张不疾不徐之度。”

42切中要害 [ qiē zhōng yào hài ]

解释 指批评恰到事物的紧要处。

出处 林语堂《看见碧姬芭杜的头发谈小品文》:“亦可于偶语中道得款曲,切中要害。”

43审时定势 [ shěn shí dìng shì ]

解释 审:详查,细究。分析时势,判定其发展趋势。

出处 唐·吕温《诸葛武侯庙记》:“乃知务开济之业者未能审时定势而大顺人心,而克观厥成,吾不信也。”

44八面莹澈 [ bā miàn yíng chè ]

解释 比喻精明练达,洞察一切。

出处 清 昭槤《啸亭杂录 尹文端公》:“年三十馀即任封疆,遇事镜烛犀刻,八面莹澈。”

45聆音察理 [ líng yīn chá lǐ ]

解释 听到声音就能明察事理。指善于分析。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4回:“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搅海的神通;见貌辨色,聆音察理。”

46洞察秋毫 [ dòng chá qiū háo ]

解释 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鸟兽秋天身上新生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47察察为明 [ chá chá wéi míng ]

解释 察察:分析明辨;明:精明。形容专在细枝末节上显示精明。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8回:“恰恰遇到了一位两江总督,最是察察为明的。”

48妙算神机 [ miào suàn shén jī ]

解释 形容智谋无穷,善于洞察形势,计策得当。

出处 宋·赵佶《念奴娇》:“妙算神机,须信道,国手都无勍敌。”

49通幽洞微 [ tōng yōu dòng wēi ]

解释 通晓、洞察幽深而细微的道理。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佛光满禅师法嗣》:“并钩深索隐,通幽洞微。”

50通幽洞冥 [ tōng yōu dòng míng ]

解释 通晓、洞察幽冥之事。

出处 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文成作师,通幽洞冥。”

51剖玄析微 [ pōu xuán xī wēi ]

解释 剖辨玄奥,分析细微。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直取其清谈雅论,剖玄析微,宾主往复,娱心悦耳,非济世成俗之要也。”

52调查研究 [ diào chá yán jiū ]

解释 了解情况,考察分析。

出处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调查研究,我们从前做得比较好。”

53天高听下 [ tiān gāo tīng xià ]

解释 谓天子圣明,虽居朝廷之上而能洞察下情。

出处 《南齐书·王融传》:“皇鉴烛幽,天高听下,赏片言之或善,矜一物之失时。”

54丝分缕析 [ sī fēn lǚ xī ]

解释 缕:细致。形容细致而有条理的分析。

出处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王振鹏》:“振鹏妙于界画,运笔和墨,丝分缕析,左右高下,俯仰曲折,方员平直,曲尽其体,而神气飞扬,不为法拘。”

55鞭辟近里 [ biān bì jìn lǐ ]

解释 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出处 宋 程颢《师训》:“学只要鞭辟近里,著己而已,故‘切问而近思’,则‘仁在其中矣’。”

56通幽洞灵 [ tōng yōu dòng líng ]

解释 通晓、洞察幽冥灵异之事。

出处 南朝·梁·陆倕《新刻漏铭》:“尚辨天意,犹测地情。况我神造,通幽洞灵。”

57聚米为山 [ jù mǐ wéi shān ]

解释 东汉马援堆米成山,以代地形模型,给皇帝分析军事形势、进军计划,讲得十分明了。指形象地陈述军事形势,险要的地形。

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

58天高听卑 [ tiān gāo tīng bēi ]

解释 卑:低下。原指上天神明可以洞察人间最卑微的地方。旧时称好的帝王了解民情。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宋微子世家》:“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

59条分节解 [ tiáo fēn jié jiě ]

解释 谓逐条逐节进行分析。

出处 《新唐书·崔义玄传》:“义玄有章句学,先儒疑缪,或音故不通者,辄采诸家,条分节解,能是正之。”

60析缕分条 [ xī lǚ fēn tiáo ]

解释 析:剖析;缕:线。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

出处 清 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五:“说经之书甚多,以及文集说部,皆有可采。窃欲析缕分条,加以翦截。”

61胸有悬镜 [ xiōng yǒu xuán jìng ]

解释 指能洞察一切,犹如明镜在胸。

出处 《收获》1981年第1期:“运行人员互相对视了一眼,由衷信服地点着头,这位局长胸有悬镜,明察秋毫。”

62条分缕晰 [ tiáo fēn lǚ xī ]

解释 缕:详尽,细致。形容分析得细密而有条理。

出处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书之门目,条分缕晰,由浅入深,由繁反约。”

63烧犀观火 [ shāo xī guān huǒ ]

解释 喻洞察事物。

64铢分毫析 [ zhū fēn háo xī ]

解释 谓细微地分析。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学问须严密理会,铢分毫析。”

65丝析发解 [ sī xī fà jiě ]

解释 丝、发:指极其细微;解:分剖。比喻细密而有条理地分析剖解。

出处 明·宋濂《汪先生墓志铭》:“参以伊洛大儒传注之说,丝析发解,日攻月较,不故求为异,而亦不苟为同。”

66枝分缕解 [ zhī fēn lǚ jiě ]

解释 指详尽而有条不紊地辨别分析。

出处 清曾国藩《户部员外郎彭君墓表》:“事至则剖晰毫厘,枝分缕解,辨穷万变,而断以片言。”

67流言止于智者 [ liú yán zhǐ yú zhì zhě ]

解释 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

出处 《荀子 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