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一个人忍耐力强的成语

形容一个人忍耐力强的成语


1虎头蛇尾 [ hǔ tóu shé wěi ]

解释 头大像老虎一样;尾巴像蛇一样细。比喻做事有始无终;起初声势很大;后来劲头很小。

出处 元 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二折:“则为你两头白面搬兴废,转背言词说是非,这厮狗行狼心,虎头蛇尾。”

2忍辱负重 [ rěn rǔ fù zhòng ]

解释 忍受耻辱;承当重任。指为了重任而忍受一切屈辱。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3谈虎色变 [ tán hǔ sè biàn ]

解释 色:脸色;神色。原指被老虎咬过的人一谈起老虎;吓得脸色都变了。后比喻一提起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

出处 宋 《二程遗书》第二卷上:“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4忍无可忍 [ rěn wú kě rěn ]

解释 忍:忍受;忍耐;无:无法。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孙礼传》:“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

5忍气吞声 [ rěn qì tūn shēng ]

解释 忍:忍耐。吞声:有话不敢说。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下;不能说出来。

出处 元 关汉卿《鲁斋郎》:“你不如休和他争,忍气吞声罢!”

6对牛弹琴 [ duì niú tán qín ]

解释 ①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主要讥笑听话的人听不出所以)。②比喻说话时不看对象(主要讥讽说话的人);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

出处 汉 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7始终如一 [ shǐ zhōng rú yī ]

解释 自始至终一个样子。指能坚持;不间断。

出处 《梁书 到洽传》:“明公儒学稽古,淳厚笃成,立身行道,终始如一。”

8卧薪尝胆 [ wò xīn cháng dǎn ]

解释 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9狐假虎威 [ hú jiǎ hǔ wēi ]

解释 假:假借;凭借。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他野兽。比喻凭借别人的威势来欺压人。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0信以为真 [ xìn yǐ wéi zhēn ]

解释 把假的当作真的。信:相信。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只因他平日冒称是宰相房玄龄之后,在人前夸炫家世,同僚中不知他的来历,信以为真,把他十分敬重。”

11汗牛充栋 [ hàn niú chōng dòng ]

解释 栋:栋宇;房屋。指藏书太多;运输时可使牛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书籍极多。

出处 唐 柳宗元《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12狼吞虎咽 [ láng tūn hǔ yàn ]

解释 像狼虎一样吞咽东西。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有一寸见方大小,和在饭里,不上一刻工夫,狼吞虎咽,居然吃个精光。”

13能屈能伸 [ néng qū néng shēn ]

解释 屈:弯曲;伸:伸直。能弯曲也能伸直。指人根据环境变化的需要既能忍受委屈;又能挺直腰板;施展抱负。

出处 《周易 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14微不足道 [ wēi bù zú dào ]

解释 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微:小;足:值得;道:谈。

出处 清 阎尔梅《白耷山人文集》:“又好读古人书,遇古人有气谊、事功、文章者,辄慨然欣慕,其卑不足值者,心鄙夷之。”

15如虎添翼 [ rú hǔ tiān yì ]

解释 如同老虎长了翅膀。比喻强大的更加强大了。

出处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3回:“那尤氏亦因没了薛教授的禁持,信口的把个女儿教道,教得个女儿如虎添翼一般,那里听薛夫人的解劝。”

16九牛一毛 [ jiǔ niú yī máo ]

解释 九:表示多数。许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点。

出处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17与虎谋皮 [ yǔ hǔ móu pí ]

解释 和老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去商量损害他人利益的事;绝对办不到。后多指要恶人放弃自己的利益;纯属幻想。

出处 《太平御览》第208卷引《符子》:“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18按捺不住 [ àn nà bù zhù ]

解释 按捺:抑制;克制。指激动、愤怒等感情无法抑制。

出处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不想遇着许仙……按捺不住,一时冒犯天条。”

19杳无音信 [ yǎo wú yīn xìn ]

解释 杳:不见踪影;没有迹象;音信:消息;回信。形容信息断绝;了解不到对方的情况。

出处 宋 黄孝迈《咏水仙》词:“警鸿去后,轻抛素袜,杳无音信。”

20有始无终 [ yǒu shǐ wú zhōng ]

解释 有开始;没有结尾。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

出处 汉 扬雄《法言 孝至》:“或问:‘德有始而无终与有终而无始也,孰宁?’”

21三人成虎 [ sān rén chéng hǔ ]

解释 城里本没有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说城里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传播;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22为虎作伥 [ wèi hǔ zuò chāng ]

解释 被老虎咬死的人变成鬼;又去引诱别人来让老虎吃;这种鬼叫作“伥”。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出处 孙中山《革命原起》:“有保皇党发生,为虎作伥,其反对革命,反对共和。”

23屏气吞声 [ píng qì tūn shēng ]

解释 犹言忍气吞声。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贫儿屏气吞声,蹲踞墙外,又被群狗嚎吠。”

24虎视眈眈 [ hǔ shì dān dān ]

解释 眈眈:注视的样子。像老虎一样凶狠地注视着。形容心怀不良;伺机攫取。

出处 《周易 颐》:“虎视耽耽,其欲逐逐。”

25仰人鼻息 [ yǎng rén bí xī ]

解释 仰:依赖;鼻息:呼吸。依靠他人的呼吸而生存。比喻靠人家而生存;必然看人家的脸色行事;而没有自己的独立性。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袁绍传》:“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犹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26牛刀小试 [ niú dāo xiǎo shì ]

解释 牛刀:宰牛的刀。用宰牛刀在小生物身上做试验。比喻有大本领而先在小事上略微施展一下。

出处 宋 苏轼《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诗:“读遍牙签三万轴,欲来小邑试牛刀。”

27委曲求全 [ wěi qū qiú quán ]

解释 勉强地去将就别人;以求得保全。也形容为顾全大局而做出忍让的姿态。委曲:曲意迁就。

出处 宋 欧阳修《滁州谢上表》:“知臣幸逢主圣而敢危言,悯臣不顾身微而当众怨,始终爱惜,委曲求全。”

28忍饥挨饿 [ rěn jī āi è ]

解释 忍受饥饿。形容极其贫困。

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14回:“忍饥挨饿进庙杀僧,少水无茶开门揖盗。”

29惨不忍言 [ cǎn bù rěn yán ]

解释 惨:悲惨;言:讲,说。不忍心把悲惨情形说出口。

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五章:“最近数年,百姓死亡流离,如水愈深,如火愈热,往往赤地千里,炊烟断绝,易子而食,惨不忍言。”

30目无全牛 [ mù wú quán niú ]

解释 比喻技艺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31泥牛入海 [ ní niú rù hǎi ]

解释 泥塑的牛进入大海中就会化掉。比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潭州龙山和尚》:“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

32忍饥受饿 [ rěn jī shòu è ]

解释 忍受饥饿。形容生活极其贫困,艰难度日。

出处 元 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做娘的忍饥受饿,为子的富贵荣昌。可怜见看看至死,可来报答你这养育亲娘!”

33白费口舌 [ bái fèi kǒu shé ]

解释 谈话一无所获。

34敢做敢为 [ gǎn zuò gǎn wéi ]

解释 做事勇敢,无所畏惧。

出处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石湖(范成大)、诚斋(杨万里)……与放翁(陆游)并称,而诚斋较之石湖,更有敢作敢为之色,颐指气使,似乎无不如意,所以其名尤重。”

35隐忍不言 [ yǐn rěn bù yán ]

解释 把事情蒇在心里不说。

出处 清 归庄《与季沧苇侍御书》:“即受侮嫚,亦为亲屈,欲终隐忍不言。”

36含垢忍辱 [ hán gòu rěn rǔ ]

解释 含:包容;垢:通“诟”;耻辱。指容忍耻辱。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

37忍辱偷生 [ rěn rǔ tōu shēng ]

解释 偷:苟且。忍受屈辱,苟且活命。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止因未与将军一诀,故且忍辱偷生。”

38不忍卒读 [ bù rěn zú dú ]

解释 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出处 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闽督何公小宋,挽其夫人一联,一字一泪,如泣如诉,令人不忍卒读。”

39忍辱求全 [ rěn rǔ qiú quán ]

解释 忍受屈辱以求保全整个大局

40痛不可忍 [ tòng bù kě rěn ]

解释 忍:忍耐。疼痛或悲痛到极点,以至于忍受不了。

出处 宋·洪迈《夷坚甲志·人生鳖》:“稍久左右噬食,痛不可忍,凡月余而死。”

41忍辱含垢 [ rěn rǔ hán gòu ]

解释 忍、含:忍受。忍受耻辱。

出处 汉 班昭《女诫》:“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42能伸能屈 [ néng shēn néng qū ]

解释 见“能屈能伸”。

出处 《荀子·不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

43忍辱含羞 [ rěn rǔ hán xiū ]

解释 忍、含:忍受。忍受耻辱。

出处 《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44折腰五斗 [ zhé yāo wǔ dǒu ]

解释 折腰:弯腰。五斗:五斗米。为五斗米而弯腰。比喻忍受屈辱。亦作“折腰升斗”。

出处 《晋书·陶潜传》:“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45包羞忍耻 [ bāo xiū rěn chǐ ]

解释 包:包容,藏;忍:容忍,忍耐。容忍羞愧与耻辱。

出处 唐 杜牧《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46吞声忍气 [ tūn shēng rěn qì ]

解释 吞声:不敢出声;忍:忍耐。形容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出声。

出处 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47气忍声吞 [ qì rěn shēng tūn ]

解释 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说什么话。形容窝囊。

出处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他一世儿为人,半世儿孤贫,气忍声吞,何日酬恩。”

48隐忍不发 [ yǐn rěn bù fā ]

解释 亦作“隐忍不言”。克制忍耐,不向人发泄、透露。

出处 宋·秦观《淮海集·石庆论》:“特以太后之故,隐忍而不发。”

49一去不返 [ yī qù bù fǎn ]

解释 返:回来。一去就不再回来了。

出处 梁遇春《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二)》:“看着青春的易逝,才觉得青春的可贵,因此也更想能够在这一去不返的瞬间里得到无穷的快乐。”

50含辛忍苦 [ hán xīn rěn kǔ ]

解释 见“含辛茹苦”。

出处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至于商家,连疑心也不当人子,只好含辛忍苦,自己懊悔怨怅,没个处法。”

51安忍无亲 [ ān rěn wú qīn ]

解释 安心于做残忍的事情,因而无所谓亲人。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52百忍成金 [ bǎi rěn chéng jīn ]

解释 形容忍耐的可贵。

出处 《旧唐书 孝友传 张公艺》:“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

53饮气吞声 [ yǐn qì tūn shēng ]

解释 谓不喘气,不做声。形容忧惧惶恐。

出处 南朝·梁·任孝恭《为汝南王檄魏文》:“关东英俊,河北雄才,痛桑梓沦芜,室家颠殒,饮气吞声,志申雠怨。”

54忍尤含垢 [ rěn yóu hán gòu ]

解释 遭受怨谤耻辱而忍耐着。

出处 《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55狼吃幞头 [ láng chī fú tóu ]

解释 狼衔去人的幞头,吞不下又吐不出。比喻有苦难言,强自忍耐。

出处 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一折:“你便骂我一千场,便拷我三十顿,我则索狼吃幞头,心儿自忍。”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