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矛盾多的成语

形容矛盾多的成语


1出尔反尔 [ chū ěr fǎn ěr ]

解释 尔:你;反:同“返”;回。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2举棋不定 [ jǔ qí bù dìng ]

解释 举:拿起;拿着。拿着棋子不知道该怎么下。比喻临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3犹豫不决 [ yóu yù bù jué ]

解释 犹豫:迟疑。迟疑动摇;拿不定主意。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4针锋相对 [ zhēn fēng xiāng duì ]

解释 针锋:针尖。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的意见、观点、策略、行动等尖锐的对立。也比喻在斗争中针对对方的言论、行动等采取相应的行动、措施。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25卷:“夫一切问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

5自相矛盾 [ zì xiāng máo dùn ]

解释 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矛:古时用来进攻的锐器;盾:古时用来防身的盾牌。

出处 《韩非子 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6矛盾相向 [ máo dùn xiāng xiàng ]

解释 向:对着。形容针锋相对。

出处 宋·钱易《南部新书》:“初若矛楯相向,后类江海同归。”

7函矢相攻 [ hán shǐ xiāng gōng ]

解释 指自相矛盾。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

8进退两难 [ jìn tuì liǎng nán ]

解释 进和退都有困难。形容处于进不能进;退不能退的困境之中。

出处 元 郑德辉《周公摄政》第一折:“娘娘道不放微臣进宫闱,进退两难为。”

9势不两立 [ shì bù liǎng lì ]

解释 两立:并存。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10迎刃而解 [ yíng rèn ér jiě ]

解释 碰着刀口就分开了。比喻事情容易处理;问题容易解决。

出处 《晋书 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11左右为难 [ zuǒ yòu wéi nán ]

解释 无论怎么办都有困难。指处于某一困境中;不易做出决定。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回:“那太太听了,自然是左右为难;但事到其间,实在无法。”

12反目成仇 [ fǎn mù chéng chóu ]

解释 反目:翻转眼皮;以白眼珠瞪人。反眼相看成为仇人;指夫妻不和闹得很僵;以致互相成为仇人。也指其他原来关系非常亲密;相处十分要好的人;矛盾激化;互相对立。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甚致怜新弃旧,反目成仇,多着呢?”

13吵吵闹闹 [ chǎo chǎo nào nào ]

解释 故意发出各种争吵声的情况。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3回:“若是那些小人知道,来这门首吵吵闹闹,却怎么了?”

14忐忑不安 [ tǎn tè bù ān ]

解释 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忐忑:心神不安定。

出处 清 吴趼人《糊涂世界》第九卷:“两道听了这话,心里忐忑不定。”

15狭路相逢 [ xiá lù xiāng féng ]

解释 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没有地方可让。后多用来指仇人相见;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

出处 元 无名氏《争报恩》:“不如做个计较,放了他回去,狭路相逢,安知没有报恩之处?”

16一分为二 [ yī fēn wéi èr ]

解释 哲学用语,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通常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看到积极方面,也看到消极方面。

出处 宋·邵雍《皇极经世绪言》第七卷:“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

17坐收渔利 [ zuò shōu yú lì ]

解释 比喻利用别人的矛盾;从中得到好处。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18你死我活 [ nǐ sǐ wǒ huó ]

解释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形容双方斗争尖锐;不能共存。

出处 元 李寿卿《度柳翠》第一折:“世俗人没来由,争长竞短,你死我活。”

19驴唇马嘴 [ lǘ chún mǎ zuǐ ]

解释 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前后矛盾。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文偃禅师》:“若是一般掠虚汉,食人涎唾,记得一堆一担骨幢,到处逞驴唇马嘴。”

20解纷排难 [ jiě fēn pái nán ]

解释 谓为人调解纠纷或排除危难。

出处 明·唐顺之《都督沈紫江山墓碑记》:“御土酋解纷排难不专以恩,洞其阴事。”

21大相迳庭 [ dà xiāng jìng tíng ]

解释 谓彼此相差极远或矛盾很大。

出处 清·厉鹗《跋》:“嗟呼!几何不与吕公论世尚友之旨大相迳庭也哉!”

22招风揽火 [ zhāo fēng lǎn huǒ ]

解释 比喻招惹是非。

出处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地方轻薄子弟不少,你又生得美貌,莫在门前窥瞰,招风揽火。”

23取信于人 [ qǔ xìn yú rén ]

解释 比喻取得别人的信赖。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4回:“大王犹自狐疑未定,安能取信于人?”

24进退失据 [ jìn tuì shī jù ]

解释 据:依据;凭借。前进、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安身;亦指进退两难。

出处 宋 陈亮《谢安比王导》:“温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故气不足以决之,而进退失据。”

25矛盾重重 [ máo dùn chóng chóng ]

解释 重重:层层。彼此间的冲突、意见很多。

出处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68章:“帝国主义各国在国际关系上虽然各怀鬼胎,矛盾重重,但是……”

26以夷伐夷 [ yǐ yí fá yí ]

解释 夷:旧指外族或外国。指在军事上利用对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冲突,削弱力量。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27江海同归 [ jiāng hǎi tóng guī ]

解释 归:归宿。百海千江最终都流归大海。形容殊途同归。

出处 宋·钱易《南部新书》:“初若矛楯相向,后类江海同归。三殿谈经,自此始也。”

28以鱼驱蝇 [ yǐ yú qū yíng ]

解释 见“以鱼驱蝇”。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南朝·梁元帝《金楼子·立言下》:“以鱼驱蝇,蝇愈至。”

29口中雌黄 [ kǒu zhōng cí huáng ]

解释 雌黄:即鸡冠石,过去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沫后重写。随口更改说得不恰当的话。比喻言论前后矛盾,没有一定见解。

出处 晋 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30盎盂相击 [ àng yú xiāng jī ]

解释 比喻一家人争吵。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1回:“只就他夫妻三个这番外面情形讲,此后自然该益发合成一片性情,加上几分伉俪,把午间那番盎盂相击化得水乳无痕。”

31祸结衅深 [ huò jié xìn shēn ]

解释 衅:事端。祸患和事故接连不断,灾难深重。

出处 《晋书·东海王越传》:“州郡携贰,上下崩离,祸结衅深,遂忧惧成疾。”

32言行相悖 [ yán xíng xiāng bèi ]

解释 说话和行动不一致,互相矛盾。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