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普通民众的成语

形容普通民众的成语


1布衣之交 [ bù yī zhī jiāo ]

解释 布衣:古时平民的衣著。平民之间交往的友谊。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地位低贱的人相交往。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三》:“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鲍彪注:“言交于未贵时。”

2村野匹夫 [ cūn yě pǐ fū ]

解释 村野:荒村山野。匹夫:平民百姓。旧指没有知识、没有地位的人。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马超曰:‘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

3布衣黔首 [ bù yī qián shǒu ]

解释 布衣:称呼平民;黔首:战国及秦代称呼百姓。古代指一般百姓。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黔首。”

4白丁俗客 [ bái dīng sú kè ]

解释 白丁:没有功名的平民。泛指粗俗之辈。

出处 明 无名氏《庞掠四郡》第一折:“往来无白丁俗客,谈笑有上士高宾。”

5不羁之民 [ bù jī zhī mín ]

解释 羁:束缚;民:百姓。不受束缚的百姓。指不甘就范的民众。

出处 汉 桓宽《盐铁论 论功》:“不牧之地,不羁之民。”

6闾阎安堵 [ lǘ yán ān dǔ ]

解释 指平民安居乐业。

出处 清 严复《论中国教化之退》:“行于其野,闾阎安堵,击壤以嬉,如是者民类治世。”

7短衣匹马 [ duǎn yī pǐ mǎ ]

解释 短衣:短装。古代为平民、士兵等服装。穿着短衣,骑一匹骏马。形容士兵英姿矫健的样子。

出处 唐·杜甫《曲江》:“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8门庭若市 [ mén tíng ruò shì ]

解释 门:原指宫门;庭:原指朝庭;现指院子;若:好像;市:集市;市场。原来形容宫门里;朝庭上;进谏的人多得像在集市一样;十分热闹。现在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9安居乐业 [ ān jū lè yè ]

解释 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安定地住在一地;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形容社会治理得好;生活、生产、思想状况安于正常。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货殖传序》:“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

10人声鼎沸 [ rén shēng dǐng fèi ]

解释 鼎沸:鼎水沸腾;原比喻形势不安定;现比喻声音嘈杂。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刘小官雌雄兄弟》:“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

11络绎不绝 [ luò yì bù jué ]

解释 络绎:前后相连;连续不断。不绝:也是不断之意。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也作“络绎不断”。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南匈奴传》:“窜逃去塞者,络绎不绝。”

12凡夫俗子 [ fán fū sú zǐ ]

解释 泛指平庸的人。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9回:“瞧我这凡夫俗子,不能交通神明,所以梦都没有一个。”

13疲惫不堪 [ pí bèi bù kān ]

解释 疲惫:极度疲乏;不堪:表示程度深。形容非常疲乏。

出处 刘操南《武松演义》第十回:“犯人一上梃棍,坐卧不得,只是局局促促地挤做一团,弄得疲惫不堪。”

14熙熙攘攘 [ xī xī rǎng rǎng ]

解释 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15平淡无奇 [ píng dàn wú qí ]

解释 奇:特殊。平平淡淡;没有什么显著的、出色的地方。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听起安老爷这几句话,说得也平淡无奇。”

16国泰民安 [ guó tài mín ān ]

解释 泰:太平。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

出处 宋 吴自牧《梦梁录 山川神》:“每岁海潮太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

17平头百姓 [ píng tóu bǎi xìng ]

解释 平头:古人不做官的人。指普通百姓。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

18众叛亲离 [ zhòng pàn qīn lí ]

解释 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陷于孤立;不得人心。叛:背叛;离:离开;背。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19人山人海 [ rén shān rén hǎi ]

解释 人多得像大山大海一样;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特别多。

出处 《西胡老人繁胜录》:“四山四海,三千三百,衣山衣海,卦山卦海,南山南海,人山人海。”

20黎民百姓 [ lí mín bǎi xìng ]

解释 指普通老百姓。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7回:“那六街三市勋卫宰臣,黎民百姓,奉天子之命,与民同乐。”

21人心所向 [ rén xīn suǒ xiàng ]

解释 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

出处 《旧唐书 隐太子建成传》:“而秦王勋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

22青鞋布袜 [ qīng xié bù wà ]

解释 原指平民的服装。旧时比喻隐士的生活。

出处 唐 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23人来人往 [ rén lái rén wǎng ]

解释 人来来往往连续不断。也形容忙于应酬。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回:“这两三天人来人往,我瞧着那些人都照应不到,想必你没有吩咐,还得你替我们操点心儿才好。”

24粗俗之辈 [ cū sú zhī bèi ]

解释 指庄稼人或佃农,现指缺乏文化教养、行为、意识粗野庸俗的人。

25熙来攘往 [ xī lái rǎng wǎng ]

解释 熙、攘:喧闹、纷乱的样子。人来人往;喧闹纷杂。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只见这弄堂里面,熙来攘往,毂击肩摩;那出进的轿子,更觉络绎不绝。”

26穷困潦倒 [ qióng kùn liáo dǎo ]

解释 穷困:贫穷、困难;潦倒:失意。生活贫困,失意颓丧。

出处 唐·杜甫《登高》诗:“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7平平常常 [ píng píng cháng cháng ]

解释 普普通通,不值得注意,缺乏魅力。

出处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5回:“可是数十年来也不过做了一个无功无过平平常常的女子。”

28平民百姓 [ píng mín bǎi xìng ]

解释 指普通百姓。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卷:“假如桀是个平民百姓,还造得许多恶业否?”

29通俗易懂 [ tōng sú yì dǒng ]

解释 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懂得。

出处 邓小平《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这十六个字,通俗易懂。”

30暴虐无道 [ bào nüè wú dào ]

解释 残暴狠毒,丧尽道义。

出处 《晋书 桓彝传》:“遂肆意酒色,暴虐无道,多所残害。”

31匹夫匹妇 [ pǐ fū pǐ fù ]

解释 平民男女。泛指平民。

出处 《尚书 咸有一德》:“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

32独夫民贼 [ dú fū mín zéi ]

解释 独夫: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暴君;民贼:祸害人民的人。残暴无道、祸害人民的反动统治头子。

出处 《尚书 泰誓下》:“独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33芸芸众生 [ yún yún zhòng shēng ]

解释 佛家语;指世间众多的生灵。后多指世上大群无知识的人。芸芸:众多的样子。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34等闲人物 [ děng xián rén wù ]

解释 等闲:寻常,一般。无足轻重的寻常人。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1回:“操还营自思:‘孙权非等闲人物……’于是有退兵之意。”

35等闲之人 [ děng xián zhī rén ]

解释 等闲:寻常,一般。无足轻重的寻常人。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

36爱民如子 [ ài mín rú zǐ ]

解释 旧时称赞某些统治者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

出处 西汉 刘向《新序 杂事一》:“良君将赏善而除民患,爱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若地。”

37民贼独夫 [ mín zéi dú fū ]

解释 指残害人民众叛亲离的反动统治者。

出处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一章第一节:“这种险惨刻毒的民贼独夫思想,与孔孟正统派的仁义学说恰恰处于对立的地位。”

38民康物阜 [ mín kāng wù fù ]

解释 人民平安,物产丰富。

出处 清 郑观应《盛世危言 吏治下》:“可见当时君明臣良,民康物阜,致治之隆非无故也。”

39广土众民 [ guǎng tǔ zhòng mín ]

解释 土地广阔,人民众多。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

40人心归向 [ rén xīn guī xiàng ]

解释 向:归向,向往。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

出处 《晋书·熊远传》:“人心所归,惟道与义。”

41瞽言刍议 [ gǔ yán chú yì ]

解释 瞽:瞎眼;刍议:草野平民的言论。盲人和草野平民的言论。

出处 《南齐书·刘善明传》:“不识忌讳,谨陈愚管,瞽言刍议,伏待斧钺。”

42摩肩接毂 [ mó jiān jiē gǔ ]

解释 肩挨着肩,车轮挨着车轮。形容人多拥挤。

出处 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 游嵩山日记》:“伊阙摩肩接毂,为楚豫大道。”

43怨声盈路 [ yuàn shēng yíng lù ]

解释 怨恨之声充满道路。形容不满情绪十分普遍。

出处 《魏书·高肇传》:“肇既当衡轴,每事任己,本无学识,动违礼度,好改先朝旧制,出情妄作,减削封秩,抑黜勋人。由是怨声盈路矣。”

44瞽言萏议 [ gǔ yán dàn yì ]

解释 萏议:草野之人的议论。盲人和草野平民的言论。常用作自谦之辞。

45布袜青鞋 [ bù wà qīng xié ]

解释 见“青鞋布袜”。

46朝野侧目 [ cháo yě cè mù ]

解释 朝野:朝廷与民间;侧目:不敢正视。官吏和平民都不敢正眼相看。形容权势大令人生畏。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40卷:“权尊势忠,朝野侧目。”

47肩摩袂接 [ jiān mó mèi jiē ]

解释 人肩相摩,衣袖相接。形容人多拥挤。

出处 明·宋濂《赠传神陈德颜序》:“余自近岁以来,为求文者肩摩袂接而至,一切谢绝已久。”

48匹夫无罪 [ pǐ fū wú zuì ]

解释 匹夫:古指平民中的男子,后泛指一般人。一般人是没有罪过的。

出处 《左传·桓公十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49化外之民 [ huà wài zhī mín ]

解释 化:开化;民:民众。文明地区以外的民众,即没有开化的民众。旧时统治阶级的偏见,指中国教化达不到、法律管不着的少数民族。

出处 《唐律疏义·名例》:“诸化外之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