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人顽固的成语

形容人顽固的成语


1刚愎自用 [ gāng bì zì yòng ]

解释 刚:强硬。愎:固执;任性。刚愎:倔强固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用:自以为是。固执任性;自以为是。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刚愎不仁,未肯用命。”

2负隅顽抗 [ fù yú wán kàng ]

解释 凭借险要地势;顽强抵抗。负:凭借;依仗;隅:山的角落。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

3顽固不化 [ wán gù bù huà ]

解释 化:改变。坚持错误,不肯改悔。

出处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回:“卑府从前在那府里,也做过一任知县,地方上的百姓,极其顽固不化。”

4一意孤行 [ yī yì gū xíng ]

解释 不接受人家的劝告;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主观意见去做(行:行动;做)。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无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5牢不可破 [ láo bù kě pò ]

解释 牢:坚固。非常坚固;不可摧毁。

出处 唐 韩愈《平淮西碑》:“大官臆决唱声,万口和附,并为一谈,牢不可破。”

6固执己见 [ gù zhí jǐ jiàn ]

解释 固:顽固;执:坚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见解;不肯改变。

出处 《宋史 陈宓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

7不可理喻 [ bù kě lǐ yù ]

解释 理:道理;事理;喻:开导;使明白。不能够用道理来开导、说服他。形容态度蛮横不讲理。

出处 明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褐盖》:“要之,此辈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诘也。”

8固执成见 [ gù zhí chéng jiàn ]

解释 见“固执己见”。

出处 茅盾《子夜》九:“如果荪甫一定要固执成见,那就拉倒。”

9孤行己见 [ gū xíng jǐ jiàn ]

解释 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固执地照自己的意见行事。

出处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过去和现在都有这样的人,企图孤行己见,不尊重我们的意见,但是结果都不通。”

10泥古不化 [ nì gǔ bù huà ]

解释 泥古:拘泥于古代的成规或说法。拘泥古代的制度或说法;不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通。

出处 宋 楼钥《荐黄肤卿林椅札子》:“既非泥古以违今,直可据经而从事。”

11死不改悔 [ sǐ bù gǎi huǐ ]

解释 到死也不肯改过悔悟。形容极其顽固;坚持错误。

出处 毛泽东《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少数极顽固的,可能死不改悔,戴着右派帽子进棺材。”

12死不悔改 [ sǐ bù huǐ gǎi ]

解释 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顽固。

出处 古华《芙蓉镇》第三章:“虽是吃后悔药可悲,但总比那些花岗岩脑壳至死不悔改的好得多。”

13顽梗不化 [ wán gěng bù huà ]

解释 形容非常顽固。

出处 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三幕第一场:“你往年同严仲子做过朋友,他的顽梗不化,你是明白的。”

14榆木疙瘩 [ yú mù gē da ]

解释 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

出处 葛洛《卫生组长》:“人人都是封建迷信脑袋,像榆木疙瘩一样,三斧子五斧子劈不开。”

15孤行己意 [ gū xíng jǐ yì ]

解释 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固执地照自己的意见行事。

出处 鲁迅《集外集·记“杨树达”君的袭来》:“我想,原来是一个孤行己意,随随便便的青年,怪不得他模样如此傲慢。”

16怙顽不悛 [ hù wán bù quān ]

解释 犹言顽固不化。

出处 《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明》:“帝曰:‘蛮人怙顽不悛,终必取祸,姑待之。’”

17方头不劣 [ fāng tóu bù liè ]

解释 方头:俗指不通时宜;不劣:倔强不驯顺。形容人性格倔强、顽固。

出处 元·关汉卿《钱大尹智勘绯衣梦》第四折:“俺这里有个裴炎,好生方头不劣。”

18方头不律 [ fāng tóu bù lǜ ]

解释 见“方头不劣”。

出处 元·郑廷玉《金凤钗》:“见一个方头不律的人,欺侮一个老年,打扯他跳河。”

19执而不化 [ zhí ér bù huà ]

解释 指固执己见,不知变通。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人世间》:“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20不劣方头 [ bù liè fāng tóu ]

解释 劣:不好;方头:俗指不通时宜为方头。不以不通时宜为不好。形容人性格倔强、顽固。

出处 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我从来不劣方头,恰便似火上浇油。我偏和那有势力的官人每卯酉。”

21梗顽不化 [ gěng wán bù huà ]

解释 谓十分顽固,无法感化。

出处 《续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目下山东有名绿茶,可知道他们形状否;内中可有能劝化改行的,还有梗顽不化,本事十分利害的否?要一一请教。”

22赤膊上阵 [ chì bó shàng zhèn ]

解释 赤膊:光着上身;指不穿盔甲;阵:泛指战场。原指不穿盔甲;裸露上身;上阵作战。形容作战勇敢;全力以赴地进行战斗。后比喻没有准备或毫无掩饰的从事。也作“赤体上阵”。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23出生入死 [ chū shēng rù sǐ ]

解释 原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后形容冒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也作“出死入生”。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第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途)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24刻舟求剑 [ kè zhōu qiú jiàn ]

解释 舟:船;求:寻找;寻求。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失落水中的剑。比喻办事方法不对头;死守教条;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5单刀赴会 [ dān dāo fù huì ]

解释 原指三国名将关羽随身带一口大刀和少数随从在东吴参加宴会。后泛指只身或仅带少数人去参加有危险的约会。含有赞颂赴会者富有胆略的意思。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6回:“吾来日驾小舟,只用亲随十余人,单刀赴会,看鲁肃如何近我!”

26单枪匹马 [ dān qiāng pǐ mǎ ]

解释 ①作战时单身上阵;冒险直进。②比喻做事单独行动;没有人帮助。也作“匹马单枪”、“单兵独马”、“单人匹马”。

出处 唐 汪遵《乌江》诗:“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27南腔北调 [ nán qiāng běi diào ]

解释 南、北:指一个国家的南方、北方;腔:语调。形容口音不纯;说话夹杂各地方言;也可泛指各地方言。

出处 清 赵翼《檐曝杂记 庆典》:“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

28墨守成规 [ mò shǒu chéng guī ]

解释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故称善守为“墨守”;后指固执不变地遵循为墨守;成规:现成地规矩、制度。固执守旧;死报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出处 清 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

29奋不顾身 [ fèn bù gù shēn ]

解释 奋:振作精神;鼓起干劲。指勇往直前;不顾个人安危。

出处 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30改朝换代 [ gǎi cháo huàn dài ]

解释 指旧的王朝被推翻;建立新的政权。引申指时代变化很大;与旧时代的情况大不相同。有时也指外敌入侵。

出处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

31无所畏惧 [ wú suǒ wèi jù ]

解释 畏惧:害怕。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形容什么也不怕。

出处 《魏书 董绍传》:“此是绍之壮辞,云巴人劲勇,见敌无所畏惧,非实瞎也。”

32有勇无谋 [ yǒu yǒng wú móu ]

解释 勇:勇气;胆量;谋:计谋;策略。只有胆量;没有计谋。指做事或打仗只凭勇气猛冲猛打;而没有周密考虑。

出处 唐 陆贽《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王)武俊蕃种,有勇无谋。”

33胆大包天 [ dǎn dà bāo tiān ]

解释 形容胆量极大(多指做坏事)。现多含贬义。

出处 唐 刘叉《自问》:“自问彭城子何人授汝颠,酒肠宽似海,诗胆大于天。”

34自以为是 [ zì yǐ wéi shì ]

解释 自己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为:认为;是:对;正确)。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35赴汤蹈火 [ fù tāng dǎo huǒ ]

解释 赴:去;走向;汤:开水;蹈:踩。投入沸水;踏上烈火。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

出处 晋 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36冥顽不灵 [ míng wán bù líng ]

解释 冥:本指昏暗;引申为愚昧;顽:顽固;难开化;灵:聪明敏锐。形容无知的愚昧;不聪明;难开化。

出处 唐 韩愈《祭鳄鱼文》:“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

37前赴后继 [ qián fù hòu jì ]

解释 赴:奔赴。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

出处 艾青《光的赞歌》:“光荣属于奋不顾身的人,光荣属于前赴后继的人。”

38因循守旧 [ yīn xún shǒu jiù ]

解释 因循:沿袭;照老一套不改变;守旧:死守旧的一套;因袭死守着旧的一套。指思想保守;不解放;缺乏创新精神。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循吏传序》:“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

39挺身而出 [ tǐng shēn ér chū ]

解释 形容遇到危难时;勇敢地站出来;担当其任。挺:挺起身来;勇敢刚毅的样子。

出处 《旧五代史 周 唐景思传》:“后数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使人告于邻郡,得援军数百,逐其草冠,复有其城,毫民赖是以济。”

40推陈出新 [ tuī chén chū xīn ]

解释 推出粮仓里的旧粮;更换新粮。引申为剔除旧事物中的糟粕;吸取精华;使之向新的方向发展。陈:仓储存的旧粮。

出处 《明史 范济传》:“严伪造之条,开倒换之法,推陈出新,无耗无阻。”

41浑身是胆 [ hún shēn shì dǎn ]

解释 浑身:全身。指全身充满胆量。形容胆量极大;无所畏惧。

出处 宋 陈著《宝鼎现 寿京尹曾留远侍郎渊子》词:“最是满腹精神,担负处,浑身是胆。”

42胆大心细 [ dǎn dà xīn xì ]

解释 形容办事果断,考虑周密。

出处 鲁迅《书信集 致罗清桢》:“我是主张青年发表作品,要‘胆大心细’的,因为心若不细,便容易走入草率的路。”

43身先士卒 [ shēn xiān shì zú ]

解释 指作战时将帅亲自冲在士兵的前面;奋勇杀敌。现多用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的前面。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

44视死如归 [ shì sǐ rú guī ]

解释 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

出处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吕氏春秋 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45前仆后继 [ qián pū hòu jì ]

解释 仆:倒下;继:跟上。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出处 唐 孙樵《祭梓潼神君文》:“跛马愠仆,前仆后踣。”

46勇冠三军 [ yǒng guàn sān jūn ]

解释 冠:位居第一;三军:春秋时大国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军;这里是军队的总称。指全军。英勇过人;全军第一。

出处 汉 李陵《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47通情达理 [ tōng qíng dá lǐ ]

解释 对事理认识得透彻、明了。指说话、做事很讲情理。通、达:明白、通晓。通达人情事理。

出处 清 天花才子《后西游记》:“还是这位师兄通情达理,请坐奉茶。”

48一身是胆 [ yī shēn shì dǎn ]

解释 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赵云传》:“以云为翊军将军”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49以一当十 [ yǐ yī dāng shí ]

解释 一个人可抵挡十个人。形容以少胜多;英勇善战。

出处 《战国策 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 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50天下无敌 [ tiān xià wú dí ]

解释 普天之下,没有敌手。形容战无不胜,没有对手。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上》:“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51执迷不悟 [ zhí mí bù wù ]

解释 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出处 《梁书 武帝纪上》:“若执迷不悟,距逆王师,大众一临,刑兹罔赫,所谓火烈高原,芝兰同泯。”

52一往无前 [ yì wǎng wú qián ]

解释 形容勇猛地、无畏地一直向前进(一往:一直向前进;无前:前面没有东西能阻挡)。

出处 明 孙传庭《官兵苦战斩获疏》:“曹变蛟遵臣指画,与北兵转战冲突,臣之步兵莫不一往无前。”

53匹夫之勇 [ pǐ fū zhī yǒng ]

解释 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出处 《国语 越语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54弃旧图新 [ qì jiù tú xīn ]

解释 图:图谋、追求。抛弃旧的、不好的东西;追求新的、正确的东西。

出处 唐 韩愈《昌黎集 上宰相书》第16卷:“忽将弃其旧而新是图,求老农老圃而为师。”

55无人之境 [ wú rén zhī jìng ]

解释 境:地方。没有人居住的地方。

出处 宋 杨万里《国势中》:“不茸一垒,不置一卒,使寇之去来,如入无人之境。”

56死心眼儿 [ sǐ xīn yǎn ér ]

解释 固执拘泥,想不开。比喻性情固执,或者遇事想不开的人。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0回:“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二爷也死心眼儿了!”

57舍死忘生 [ shě sǐ wàng shēng ]

解释 舍死:舍得牺牲;忘生:忘掉性命。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出处 元 无名氏《锁魔镜》第二折:“你须索舍死忘生,建立功勋。”

58舍生忘死 [ shě shēng wàng sǐ ]

解释 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舍:舍弃。

出处 元 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说与俺能争好斗的番官,舍生忘死家将。”

59虎口拔牙 [ hǔ kǒu bá yá ]

解释 在老虎嘴里拔牙。比喻冒着极大危险去做某一事情。

出处 元 弦济《一山国师语录》:“苍龙头上拶折角,猛虎口中拔得牙。”

60专心一意 [ zhuān xīn yī yì ]

解释 一心一意。

出处 《汉书·翟方进传》:“其专心一意毋贷,近医药以自持。”汉·陆贾《新语·怀虑》:“专心一意,身无境外之交,心无欹斜之虑。”

61勇而无谋 [ yǒng ér wú móu ]

解释 虽然勇敢;但是缺乏谋略;常指靠蛮力而不靠智慧的人。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荀攸》:“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

62匹马单枪 [ pǐ mǎ dān qiāng ]

解释 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现比喻行动没有人帮助。

出处 宋 释道元《景德传灯录 汝州南院和尚》:“问:‘匹马单枪来时如何?’师曰:‘待我斫棒。’”

63固守成规 [ gù shǒu chéng guī ]

解释 成规:现成的规矩、制度。指思想固执保守,守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出处 邓小平《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我们过去固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搞了好多年,导致的结果不好。”

64履险如夷 [ lǚ xiǎn rú yí ]

解释 走在危险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样。比喻平安地渡过困境。

出处 清 郑观应《盛世危言 狱囚》:“而从此周道坦坦,履险如夷矣。”

65战无不胜 [ zhàn wú bù shèng ]

解释 每次打仗没有不获胜的。形容军队每战必胜;战斗力极强。也指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66敢作敢为 [ gǎn zuò gǎn wéi ]

解释 做事果敢,不怕风险,无所顾忌。

出处 明 王士性《广志绎 江南诸省》:“此自英雄大略之主,敢作敢为之事,意到即行。”

67熊心豹胆 [ xióng xīn bào dǎn ]

解释 比喻非常胆大。

出处 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三折:“老元帅!我有熊心豹胆,怎敢掩藏着赵氏孤儿。”

68自行其是 [ zì xíng qí shì ]

解释 自己认为对的就做,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出处 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1954年)》:“他们在工作中往往自行其是,不尊重上级的统一领导。”

69至死不悟 [ zhì sǐ bù wù ]

解释 到死都不觉悟。形容顽固不化。悟:醒悟。

出处 晋 葛洪《抱朴子》:“求乞福愿,冀其必得,至死不悟,不亦哀哉?”

70规行矩步 [ guī xíng jǔ bù ]

解释 比喻行动谨慎规范;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也比喻墨守陈规;不知变通。规、矩:原为测绘工具;这里比喻为原则、规矩。

出处 《晋书 张载传》:“今士循常习故,规行矩步,积阶级,累阀阅,碌碌然以取世资。”

71食古不化 [ shí gǔ bù huà ]

解释 学了古代的知识未曾消化。比喻不能按现代情况理解运用古代的文化知识。

出处 清 恽向《题自作画册》:“可见定欲为古人而食古不化,画虎不成,刻舟求剑之类也。”

72死不足惜 [ sǐ bù zú xī ]

解释 足:值得;惜:吝惜或可惜。形容不怕死或死得没有价值。

出处 《宋史·苏洵传》:“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73愤不顾身 [ fèn bù gù shēn ]

解释 奋勇直前,不顾自身安危。

出处 宋·乐史《绿珠传》:“盖一婢子,不知书,而能感主恩,愤不顾身,其志烈懔懔,诚足使后人仰慕歌咏也。”

74死不旋踵 [ sǐ bù xuán zhǒng ]

解释 旋踵:旋转足跟,即后退。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

出处 《战国策 中山策》:“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75甘死如饴 [ gān sǐ rú yí ]

解释 甘:情愿;饴:饴糖。甘愿去死,就像吃糖一般。形容不怕死,把死作为快事。

出处 《清史稿·任举传》:“举忠愤激发,甘死如饴,而朕以小丑跳梁,用良臣于危地,思之深恻。”

76视死若归 [ shì sǐ ruò guī ]

解释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同“视死如归”。

出处 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故战日有期,视死若归。”

77胆大如斗 [ dǎn dà rú dǒu ]

解释 形容胆量极大。

出处 《三国志·蜀志·姜维传》:“维妻子皆伏诛。”裴松之注引《世语》:“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

78胶柱鼓瑟 [ jiāo zhù gǔ sè ]

解释 胶:用胶粘住;柱:瑟上调音用的短木;鼓:弹奏;瑟:一种古乐器。用胶把柱粘住;再去弹瑟;比喻拘泥固执而不知变通。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79万夫不当 [ wàn fū bù dāng ]

解释 夫:人。当:抵挡。上万个人也抵挡不住。形容人非常勇猛。亦作“万夫莫当”。

出处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吕布有万夫不当之勇。”

80万夫莫当 [ wàn fū mò dāng ]

解释 形容非常勇敢。同“万夫不当之勇”。

出处 《东周列国志》第七三回:“吾闻公子庆忌,筋骨如铁,万夫莫当。”

81奋勇前进 [ fèn yǒng qián jìn ]

解释 奋:发扬。鼓起勇气,一直向前。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回:“左右二拒,一齐鸣鼓,鼓声如雷,各各奋勇前进。”

82奋勇向前 [ fèn yǒng xiàng qián ]

解释 奋发而努力鼓起勇气朝前方挺进。

出处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13回:“中有一二十个胆大的,奋勇向前跑去,见众人都不相随,又复站住。”

83奋勇直前 [ fèn yǒng zhí qián ]

解释 奋:振起。勇气十足地直往前冲。形容在艰巨的任务或困难前不畏缩。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若有驱使,奋勇直前,水火不避。”

84斩将搴旗 [ zhǎn jiàng qiān qí ]

解释 搴:拔取。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

85榆木脑袋 [ yú mù nǎo dài ]

解释 比喻思想顽固。亦作“榆木脑壳”。

出处 谷峪《新事新办》:“你娘不是那榆木脑袋!娶亲不坐轿,这年头净这幺办,俺也赞成。”

86置之死地 [ zhì zhī sǐ dì ]

解释 有意使人处于无法生存下去的境地。

出处 《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87英勇善战 [ yīng yǒng shàn zhàn ]

解释 十分勇敢而且善于作战。

出处 李晓明《平原枪声》:“还给他们讲了一个八路军英勇善战的故事。”

88视死如饴 [ shì sǐ rú yí ]

解释 指甘心死去。

出处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蒯彻本以口舌从事,与武涉同时,为主其心,吠尧何罪,甘赴鼎镬,视死如饴,诚壮士也。”

89驰骋疆场 [ chí chěng jiāng chǎng ]

解释 驰骋:奔驰。疆场:战场。骑着马奔驰在战场上,形容英勇作战,无可阻挡。

90不避艰险 [ bù bì jiān xiǎn ]

解释 不畏惧艰难险阻。

出处 《三国志 蜀志 关羽传》:“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91刚戾自用 [ gāng lì zì yòng ]

解释 见“刚愎自用”。

出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92忘生舍死 [ wàng shēng shě sǐ ]

解释 忘却性命,不怕牺牲。

出处 元·关汉卿《哭存孝》第四折:“呀,可怎生帐前空挂着虎皮袍,枉了你忘生舍死立唐朝。”

93抱令守律 [ bào lìng shǒu lǜ ]

解释 死守着律令,不知变通。

出处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时舍,便云我能平狱。”

94榆木脑壳 [ yú mù nǎo ké ]

解释 比喻思想顽固。同“榆木脑袋”。

出处 刘绍棠《柳伞》三:“‘大叔,谢谢您老人家!’黄金印淌下了热泪,‘您敲开了我脖腔子上这颗榆木脑壳。’”

95粘皮着骨 [ nián pí zhuó gǔ ]

解释 粘:粘贴。比喻人固执呆板。

出处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此理本常理,但异端说得粘皮着骨。”

96身当矢石 [ shēn dāng shǐ shí ]

解释 形容亲自抵挡敌人进攻。

出处 《晋书·王鉴传》:“昔汉高、光武二帝,征无远近,敌无大小,必手振金鼓,身当矢石,栉风沐雨,壶浆不赡,驰骛四方。”

97遗老遗少 [ yí lǎo yí shào ]

解释 遗老:称前朝的旧臣;遗少:指封建时代留恋前期;思想陈腐的年轻人。指改朝换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人。后指思想陈腐、顽固守旧的老人和年轻人。

出处 鲁迅《朝花夕拾·无常》:“在正面,就是遗老遗少们所戴瓜皮小帽的缀一粒珠子或一块宝石的地方,直写着四个字道:‘一见有喜’。”

98随圆就方 [ suí yuán jiù fāng ]

解释 同“随方就圆”。

出处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恭孝仪王大节》:“濮祖之后,性比山麋,貌同野瘦,随圆就方,似无惟有。”

99随方就圆 [ suí fāng jiù yuán ]

解释 处事顺应形势和情况的变化;待人随和而不固执。

出处 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二折:“好使的钱,你好随的方就的圆,可又分的愚别的贤。”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