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武器先进的成语

形容武器先进的成语


1刀枪剑戟 [ dāo qiāng jiàn jǐ ]

解释 戟:古代一种兵器,合戈、矛为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古代用于砍、刺的四种常用兵器。亦用于泛指兵器。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却教帐中排开七重刽子手,刀枪剑戟,灿若霜雪。”

2被甲载兵 [ pī jiǎ zài bīng ]

解释 身穿铠甲,手拿武器。指全副武装,披坚执锐。

出处 唐·韩愈《画记》:“杂古今人物小画共一卷,骑而立者五人,骑而被甲载兵立者十人。”

3明火执仗 [ míng huǒ zhí zhàng ]

解释 明:用为动词;点明;执:拿着;仗:兵器。点着火把;拿着兵器。形容公开劫掠;也指毫无隐蔽地干坏事。

出处 元 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我在这瓦窑居住,做些本份生涯,何曾明火执仗 ,无非赤手求财。”

4单枪匹马 [ dān qiāng pǐ mǎ ]

解释 ①作战时单身上阵;冒险直进。②比喻做事单独行动;没有人帮助。也作“匹马单枪”、“单兵独马”、“单人匹马”。

出处 唐 汪遵《乌江》诗:“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5临阵磨枪 [ lín zhèn mó qiāng ]

解释 到了快要上阵打仗的时候才磨刀擦枪。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0回:“‘临阵磨枪’也不中用!有这会子着急,天天写写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6枕戈待旦 [ zhěn gē dài dàn ]

解释 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情急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迎战。

出处 《晋书 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7无坚不摧 [ wú jiān bù cuī ]

解释 形容力量非常强大;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能摧毁。

出处 《旧唐书 孔巢文传》:“(田)乃就宴,悦酒酣,自矜其骑射之艺,拳略之勇,因曰:‘若蒙见用,无坚不摧。’”

8大动干戈 [ dà dòng gān gē ]

解释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原指进行战争。现多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9反戈一击 [ fǎn gē yī jī ]

解释 反:反转;调转;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尖头横刃;长柄;像矛。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比喻掉转方向;对自己阵营的坏人坏事进行斗争。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吾与杨军反戈击之。”

10赤手空拳 [ chì shǒu kōng quán ]

解释 赤手:空手。指手中没有任何武器。指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东西或形容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也作“空拳赤手”。

出处 元 秦简夫《剪发待宾》第一折:“咱如今少米无柴,赤手空拳。”

11肆无忌惮 [ sì wú jì dàn ]

解释 肆:放肆;任意而行;忌惮:惧怕;畏惧。任意妄为;一点顾忌、畏惧也没有。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宋 朱熹注:“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

12暗箭难防 [ àn jiàn nán fáng ]

解释 暗箭:从隐蔽的地方放出来的箭;防:防备。从隐蔽的地方放出来的箭很难防备。

出处 《古今杂剧 刘千病打独角牛》第二折:“孩儿也,一了说:明枪好躲,暗箭难防。我暗算他,搬将过来,则一拳打倒那厮,救你父亲。”

13手无寸铁 [ shǒu wú cùn tiě ]

解释 寸铁:指短小的武器。手里没有任何武器。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背后郭淮引兵赶来,见维手无寸铁,乃骤马挺枪追之。”

14天下太平 [ tiān xià tài píng ]

解释 全国或世界局势稳定。形容社会安定;秩序良好。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仲尼燕居》:“言而覆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夫是天下太平也。”

15披坚执锐 [ pī jiān zhí ruì ]

解释 披:穿戴;坚:指铠甲;执:拿着;锐:指兵器。穿上坚固的铠甲;拿起锋利的武器。指全副武装或身先士卒之意。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

16锐不可当 [ ruì bù kě dāng ]

解释 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1卷:“侯元领了千余人直突其阵,锐不可当。”

17所向披靡 [ suǒ xiàng pī mí ]

解释 风所吹到的地方;草木全被吹倒。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所向:指风吹到的地方;靡:音米;披靡:草木被吹倒。

出处 《梁书 萧确传》:“钟山之役,确苦战,所向披靡,群虏憚之。”

18倒打一耙 [ dào dǎ yī pá ]

解释 比喻犯了错误或干了坏事不承认;反咬对方一口。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我输了理可不输气,输了气也不输嘴。且翻打他一耙,倒问他!”

19揭竿而起 [ jiē gān ér qǐ ]

解释 揭:举;竿:竹竿;指旗帜。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出处 汉 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20刀枪入库 [ dāo qiāng rù kù ]

解释 把刀枪都放进兵库里去。指没有战争;不用武备;也指和平麻痹;解除武装;不作戒备。

出处 清 钱彩《说岳全传》:“其时天下太平已久,真个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五谷丰登,万民乐业。”

21唇枪舌剑 [ chún qiāng shé jiàn ]

解释 嘴唇像枪;舌头像剑。形容能言善辩;言词犀利;针锋相对。也作“舌剑唇枪。”

出处 元 高文秀《渑池会》一折:“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

22暗箭明枪 [ àn jiàn míng qiāng ]

解释 比喻各种公开的攻击和暗地里的中伤。

出处 《群英类选 清腔类 玉交枝》:“忽心痴撞入他迷魂阵图里,暗箭明枪难躲避。”

23匹马单枪 [ pǐ mǎ dān qiāng ]

解释 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现比喻行动没有人帮助。

出处 宋 释道元《景德传灯录 汝州南院和尚》:“问:‘匹马单枪来时如何?’师曰:‘待我斫棒。’”

24坚甲利兵 [ jiān jiǎ lì bīng ]

解释 坚甲:坚固的铠甲;兵:兵器。坚固的盔甲;锐利的兵器。也指装备精良的部队。

出处 墨翟《墨子 非攻下》:“于此为坚甲利兵,以往攻伐无无罪之国。”

25卖刀买牛 [ mài dāo mǎi niú ]

解释 刀:武器。指卖掉武器,从事农业生产。

出处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刘昆宰江陵,昔日反风灭火;龚遂守渤海,卖刀买牛。”

26卖刀买犊 [ mài dāo mǎi dú ]

解释 刀:武器;犊:牛犊。指卖掉武器,从事农业生产。

出处 唐 武元衡《兵行褒斜谷作》诗:“三川顿使气象清,卖刀买犊消忧患。”

27不避斧钺 [ bù bì fǔ yuè ]

解释 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赵充国传》:“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28抛戈弃甲 [ pāo gē qì jiǎ ]

解释 丢掉武器,扔掉铠甲。形容军队被打得狼狈逃窜的情形。

出处 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3回:“部下听得,一齐抛戈弃甲跪倒。”

29兵戎相见 [ 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

解释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出处 吴晗《朱元璋传》第三章三:“从至正十六年起,张士诚和朱元璋兵戎相见,大小数百战,互有胜负。”

30抛戈卸甲 [ pāo gē xiè jiǎ ]

解释 抛:抛弃;戈;长矛;甲:盔甲。丢掉武器,扔掉铠甲。形容在战场上打了败仗。

出处 元·无名氏《开诏救忠》第一折:“则要你输,不要你赢,可抛戈卸甲,佯输诈败。”

31手无寸刃 [ shǒu wú cùn rèn ]

解释 谓手里一点武器都没有。

出处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第十卷:“香年十四,手无寸刃,直扼虎颈,丰遂得免。”

32磨刀擦枪 [ mó dāo cā qiāng ]

解释 形容作战前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

出处 李晓明《平原枪声》:“红枪会的人个个赤膊卷腿,磨刀擦枪,横眉瞪眼地注视着马英。”

33蛟龙戏水 [ jiāo lóng xì shuǐ ]

解释 比喻刀枪棍棒等武器使得轻松自如,灵活多变。形容武艺精湛纯熟。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一回:“饿虎扑食最伤人,蛟龙戏水能凶恶。”

34横刀跃马 [ héng dāo yuè mǎ ]

解释 犹言横戈跃马。

出处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四十八回:“上元帅白从辉横刀跃马,望南阵冲来。樊爱能、何徽抵敌不住,弃战回马而走。”

35鸟枪换炮 [ niǎo qiāng huàn pào ]

解释 形容情况或条件有很大的好转。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6回:“那个气好比烟袋换吹筒,吹筒换鸟枪,鸟枪换炮,越吹越壮了。”

36入室操戈 [ rù shì cāo gē ]

解释 操:拿;戈:古代象矛的武器。到他的屋里去,拿起他的武器攻击他。比喻引用对方的论点反驳对方。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郑玄传》:“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

37弃甲曳兵 [ qì jiǎ yè bīng ]

解释 弃:丢弃;甲:古时军人穿的铁片做成的护身衣;曳:拖着;兵:兵器。丢弃铠甲;拖着兵器。 形容打了败仗而狼狈逃窜。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38大张声势 [ dà zhāng shēng shì ]

解释 大造声势,扩大影响。

出处 《宋史·李师中传》:“今修筑必广发兵,大张声势。”

39揭竿四起 [ jiē gān sì qǐ ]

解释 揭:举;竿:竹竿,指旗帜。举起竹竿当旗帜。借指武装起义。

出处 李大钊《国情》:“然历代君人为人之君者,必以省刑罚、薄税敛为戒,其民始相安于无事,否则揭竿四起矣。”

40按甲寝兵 [ àn jiǎ qǐn bīng ]

解释 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出处 晋 司马彪《九州春秋 傅干》:“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服,易以德怀。愚以为可且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定土分封,论功行赏。”

41横枪跃马 [ héng qiāng yuè mǎ ]

解释 犹言横戈跃马。

出处 元·陈以仁《雁门关存孝打虎》:“见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横枪跃马。”

42卖犊买刀 [ mài dú mǎi dāo ]

解释 谓出卖耕牛,购买武器去从军。

出处 宋·邵伯温《闻见前录》第六卷:“又何必劳民动众,卖犊买刀?”

43借寇赍盗 [ jiè kòu jī dào ]

解释 兵:兵器,武器;赍:以物送人。送给盗贼粮食,借给盗贼武器。比喻帮助敌人或坏人。

出处 清·林则徐《答奕将军防御粤省六条》:“其中近年所买夷炮,约居三分之一,尽以借寇赍盗,深湛愤恨。”

44载戢干戈 [ zài jí gān gē ]

解释 载戢:装运收藏;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引申为战争。将武器收藏起来。指不再诉诸武力。

出处 《诗经·周颂·时迈》:“载戢干戈,载櫜弓矢。”

45笔枪纸弹 [ bǐ qiāng zhǐ dàn ]

解释 指用笔墨文章作为论战的武器。

出处 邹韬奋《抗战以来·“笔杆暴动”》:“现代很流行的用语,指笔和书报为‘笔枪纸弹’。”

46身无寸铁 [ shēn wú cùn tiě ]

解释 身边没有武器。谓赤手空拳。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5回:“庑下预伏壮士,突然杀出,将二人砍为数段。虽有从人,身无寸铁,一时毕命。”

47弃甲投戈 [ qì jiǎ tóu gē ]

解释 谓放下武器。表示投降。

出处 彭芬《署督部堂与司道绅耆致全省官绅电》:“仍先广行谕告,使众周知:但能弃甲投戈,决不究其既往。”

48胸有甲兵 [ xiōng yǒu jiǎ bīng ]

解释 甲兵:铠甲和兵器,泛指武备。比喻胸怀韬略。

出处 明·沈采《千金记·遇仙》:“才兼文武,惭非伊吕之俦;胸有甲兵,颇让孙吴之术。”

49倒戈弃甲 [ dǎo gē qì jiǎ ]

解释 倒:颠倒,翻转;弃:抛弃。比喻放下武器认输。

出处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一卷:“汝若上识天时,下穷人事,倒戈弃甲,束手归命,犹不庙绝血食。”

50坚甲厉兵 [ jiān jiǎ lì bīng ]

解释 加固盔甲,磨砺武器。指作好战斗准备。

出处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

51被甲执兵 [ bèi jiǎ zhí bīng ]

解释 甲:古代打仗时军人穿的护身衣服。兵:兵器。身穿护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装。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吾见今非昔比世士大夫,才有气干,便倚赖之,不能被甲执兵,以卫社稷,但微行险服,逞弄拳腕。”

52偃兵息甲 [ yǎn bīng xī jiǎ ]

解释 偃:放倒。放倒武器,收起盔甲。指停止战争。

出处 后魏·高允《征士歌》:“于是偃兵息甲,修立文学。”

53强弓硬弩 [ qiáng gōng yìng nǔ ]

解释 强:强劲的,有力的;弩:古代发箭的机械。强有力的弓,坚硬的弩。形容武器精良。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瑜欲亲往探看曹军水寨,乃命收拾楼船一只,带着古乐,随行健将数员,各带强弓硬弩,一齐上船迤逦前进。”

54弹雨枪林 [ dàn yǔ qiāng lín ]

解释 弹下如雨,枪立如林。形容战斗剧烈。

出处 清·孙雨林《皖江血·拒敌》:“且划策,弹雨枪林,木坏山隤,江城付动灰。”

55被坚执锐 [ pī jiān zhí ruì ]

解释 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

出处 汉 班固《汉书 高帝纪》:“前日天下大乱,兵革并起,万民苦殃,朕亲被坚执锐,自帅士卒,犯危难,平暴乱,立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也。”

56负坚执锐 [ fù jiān zhí ruì ]

解释 负:以背载物;坚:铠甲;执:拿着;锐:兵器。穿着坚固的盔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出处 宋·文莹《玉壶清话》第七卷:“君等久负坚执锐,卫驾远征。”

57真枪实弹 [ zhēn qiāng shí dàn ]

解释 战场上使用的武器弹药。多比喻实战。

出处 柯灵《〈阿英散文选〉序》:“尽管有真枪实弹与纸上硝烟的不同,却同样要以活鲜鲜的生命相搏击的。”

58牢甲利兵 [ láo jiǎ lì bīng ]

解释 犹坚甲利兵。泛指精良的武器。

出处 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当此之时,非有牢甲利兵,劲弩强冲也。”

59枕戈待命 [ zhěn gē dài mìng ]

解释 枕着武器等待命令。形容时刻准备战斗。

出处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张统制现带有可靠军队数营,在汉口刘家庙枕戈待命。”

60选士厉兵 [ xuǎn shì lì bīng ]

解释 士:军士;厉:磨;兵:武器。挑选士兵,磨利武器。指做好战前准备。

出处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孟秋纪》:“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

61被甲执锐 [ pī jiǎ zhí ruì ]

解释 被:通“披”,穿戴;甲:铠甲;执:拿着;锐:兵器。穿着坚固的盔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出处 汉·荀悦《汉纪·文帝纪》:“已而之细柳军,军吏被甲执锐,榖弓弩持满。”

62横戈跃马 [ héng gē yuè mǎ ]

解释 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

出处 元·陈以仁《雁门关存孝打虎》:“见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横枪跃马。”

63擐甲挥戈 [ huàn jiǎ huī gē ]

解释 擐:穿上。甲:铠甲。戈:武器。身穿铠甲,手持武器。形容全副武装,英勇顽强。亦作“擐甲操戈”、“擐甲持戈”。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64只手空拳 [ zhī shǒu kōng quán ]

解释 只:单。指单有一双手而没有武器。

出处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回:“此时只手空拳,如何抵挡。”

65国之干城 [ guó zhī gān chéng ]

解释 干城:批御敌的武器和工具,这里比喻捍卫者。国家主权的捍卫者。

出处 《诗经·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孔颖达疏:“言以武夫自固,为捍蔽如盾,为防守如城然。”

66倒载干戈 [ dào zài gān gē ]

解释 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

出处 《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67干戈载戢 [ gàn gē zǎi jí ]

解释 干戈:古代的兵器。指武器。载:虚词。戢:聚藏。把武器收藏起来。比喻不再进行战争动用武力了。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释滞》:“干戈载戢,繁弱既韬。”

68执锐披坚 [ zhí ruì pī jiān ]

解释 执:拿着;锐:锐利,锋利,指兵器;坚:指铠甲,古代军人护身的战衣。身穿铠甲,手持武器。形容投身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

出处 明 无名氏《衣锦还乡》第一折:“执锐披坚领大兵,排兵布阵任非轻,身怀举鼎拔山力,独占东吴数百城。”

69擐甲执兵 [ huàn jiǎ zhí bīng ]

解释 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

出处 《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70卷甲韬戈 [ juàn jiǎ tāo gē ]

解释 卷起铠甲,收起武器。谓停止战斗。

出处 《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故卷甲韬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

71倒戢干戈 [ dǎo jí gàn gē ]

解释 见“倒载干戈”。

出处 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二》:“偃革为轩,倒戢干戈,示不复用兵。”

72足食足兵 [ zú shí zú bīng ]

解释 食:粮食;兵:武器。粮食充足,武备修整。

出处 《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73解甲投戈 [ jiě jiǎ tóu gē ]

解释 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不再战斗。

出处 汉 扬雄《解嘲》:“叔孙通起于桴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

74投袂荷戈 [ tóu mèi hé gē ]

解释 振起衣袖,拿起武器。表示为国效命。

出处 《梁书 元帝纪》:“幕府据有上流,实惟分陕,投袂荷戈,志在毕命。”

75按甲休兵 [ àn jiǎ xiū bīng ]

解释 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韩信传》:“当今之计,不如按甲休兵,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北首燕路,然而发一乘之使,奉咫尺之书以使燕,燕必不敢不听。”

76矢石之难 [ shǐ shí zhī nán ]

解释 矢石:箭和礧石,古代作战的武器。难:不幸的遭遇。指战争中的危难。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矢石之难,许马之劳,此复受次赏。”

77矢石之间 [ shǐ shí zhī jiān ]

解释 矢石:箭与礧石。比喻战场。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

78倒置干戈 [ dào zhì gān gē ]

解释 倒着藏放兵器,表示不再打仗。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

79倒戈卸甲 [ dǎo gē xiè jiǎ ]

解释 比喻放下武器认输。

出处 《续传灯录》:“雪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为什么倒戈卸甲?”

80按兵束甲 [ àn bīng shù jiǎ ]

解释 按兵:军队停止行进。甲:铠甲,泛指武器装备。止兵不前,捆起铠甲。

出处 《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81斧破斨缺 [ fǔ pò miàn quē ]

解释 谓武器破损残缺。语本《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出处 《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82吹毛利刃 [ chuī máo lì rèn ]

解释 将毛、发置于刀或剑刃上,用力一吹即可削断毛发。形容刀剑极为锋利。

83枕戈汗马 [ zhěn gē hàn mǎ ]

解释 枕着武器,疾驰战马。形容时刻准备杀敌立功。

出处 明·屠隆《昙花记·公子受封》:“念亲恩主德总来难报,须教,枕戈汗马,努力塞云边草,儿时得功成大漠,鹤归华表。”

84铸剑为犁 [ zhù jiàn wéi lí ]

解释 销熔武器以制造务农器具。

出处 三国 魏 王肃《孔子家语 致思》:“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

85兵革满道 [ bīng gé mǎn dào ]

解释 兵:兵器;革:甲胄。兵器装备胡乱遗弃,塞满了道路。形容战祸伤亡惨重。

出处 汉·王充《论衡·寒温》:“六国亡时,秦汉之际,诸侯相伐,兵革满道。”

86紫电清霜 [ zǐ diàn qīng shuāng ]

解释 紫电、清霜:都是古宝剑名,紫电是吴大帝的六把宝剑之一。形容武器锋利精良。

出处 唐·王勃《滕王阁序》:“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87枕戈饮血 [ zhěn gē yǐn xuè ]

解释 枕着武器,咽着血泪。形容极度悲愤,矢志报仇杀敌。

出处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五:“贼氛未殄,主上焦劳,凡为臣子,皆当枕戈饮血,共愤同仇。”

88泣血枕戈 [ qì xuè zhěn gē ]

解释 枕:枕着。戈:兵器。眼睛流血,睡时枕着武器。形容因悲愤而自励,立志雪恨。

出处 《梁书·警帝纪》:“朕以荒幼,所属艰难,泣血枕戈,志复仇逆。”

89十八般兵器 [ shí bā bān bīng qì ]

解释 本指刀枪剑戟等十八种古式兵器。后泛指多种武器。亦比喻多种技能。

出处 清 郭小亭《济公全传》第六十回:“马静一瞧,大殿前摆着家伙,十八般兵器,一应俱全。”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若论十八般兵器,我[十三妹]都算拿得起。”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