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没有实际意义的成语

形容没有实际意义的成语


1百无聊赖 [ bǎi wú liáo lài ]

解释 百:泛指多;各个方面;聊赖:凭借;指生活或感情上的寄托。指生活中思想感情没有依托;精神空虚;感觉什么都没意思。指精神无所寄托。

出处 傅専《阁夜》诗:“百无聊赖作词人,尽许闲愁集一身。”

2无动于衷 [ wú dòng yú zhōng ]

解释 衷:内心。丝毫没有触动内心。形容对应该动心的事情毫无感触;漠然置之。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闻之漠然良久,若不能无动于衷者。”

3兴味索然 [ xìng wèi suǒ rán ]

解释 一点兴趣也没有。索然:毫无兴趣的样子。

出处 清 王韬《瀛壖杂志》:“卓午来游者,络绎不绝。溽暑蒸郁,看花之兴味索然矣。”

4心灰意冷 [ xīn huī yì lěng ]

解释 灰心失望,意志消沉。

出处 清 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非有坚定之力,则一经挫折,心灰意冷。”

5满不在乎 [ mǎn bù zài hū ]

解释 满:全;在乎:在意。完全不放在心上。形容不在意、无所谓的样子。

出处 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区区一条生命,在他们眼里,正和一根草,一堆马粪一般,是满不在乎的!”

6画蛇添足 [ huà shé tiān zú ]

解释 画蛇时添上脚。喻指徒劳无益;多此一举。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7不闻不问 [ bù wén bù wèn ]

解释 闻:听。不听也不问。形容对有关的事情不关心;不过问。也作“不问不闻”。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首回:“(唐明皇)除了选色征歌之外,一概付之不闻不问。”

8看破红尘 [ kàn pò hóng chén ]

解释 红尘:佛家称人世间。看破人生事情;对一切持超脱态度。这是一种消极厌世态度。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43回:“看这话头,他明明看破红尘,贪图仙景,任俺寻找,总不出来。”

9名不副实 [ míng bù fù shí ]

解释 名:名称;副:相称;相符合。名声与事实不相符合。指空有虚名。

出处 三国 魏 刘邵《人物志 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10味同嚼蜡 [ wèi tóng jiáo là ]

解释 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味儿。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嚼:咀嚼。

出处 《楞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

11漠不关心 [ mò bù guān xīn ]

解释 漠:冷淡;冷漠。对人对事感情冷漠;淡然处之;不放在心上。

出处 明 朱之瑜《与冈骑昌纯书二首》:“至于一身之荣瘁,禄食之厚薄,则漠不关心,故惟以得行其道为悦。”

12微不足道 [ wēi bù zú dào ]

解释 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微:小;足:值得;道:谈。

出处 清 阎尔梅《白耷山人文集》:“又好读古人书,遇古人有气谊、事功、文章者,辄慨然欣慕,其卑不足值者,心鄙夷之。”

13徒劳无功 [ tú láo wú gōng ]

解释 徒:徒然;白白地;功:成就。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功效。

出处 宋 朱熹《诗集传》:“厌小而务大,忽近而图远,将徒劳而无功也。”

14穷极无聊 [ qióng jí wú liáo ]

解释 无聊;精神空虚;无所寄托。原形容生活贫困;生活没有着落。现多形容无事可做;精神上非常空虚。

出处 南朝 宋 费昶《思公子》诗:“虞卿亦何命,穷极若无聊。”

15可有可无 [ kě yǒu kě wú ]

解释 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指无关紧要或不很重要。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0回:“因此把一切男子都看成浊物,可有可无。”

16若无其事 [ ruò wú qí shì ]

解释  好像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放在心上。

出处 《晚清文学丛钞》:“雪岩若无其事,说不妨事,一面教人拿名片去县里把人放了,一面教把甥王爷请来商酌其事。”

17虚无缥缈 [ xū wú piāo miǎo ]

解释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形容空虚渺茫。虚无:空虚;缥缈:隐隐约约。

出处 唐 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18不以为然 [ bù yǐ wéi rán ]

解释 然:对;不错。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有轻视的意思。

出处 宋 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

19置若罔闻 [ zhì ruò wǎng wén ]

解释 置:放;若:好像;罔:没有;闻:听见。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听见了而不加理睬。

出处 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当中书言时,沈宜厉声力折,只因心中恼他,置若罔闻。”

20索然无味 [ suǒ rán wú wèi ]

解释 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

出处 明 杨慎《丹铅杂录 论衡》:“盖文有以含蓄不尽为工者……说尽,则索然无味。”

21冷眼旁观 [ lěng yǎn páng guān ]

解释 冷:冷漠;冷淡;冷静;眼:目光;表情神态。以冷淡的眼光在一旁观看。形容置身事外;毫不动心地在一旁静观事态变化。

出处 宋 朱熹《答黄直卿》:“冷眼旁观,手足俱露,甚可笑也。”

22玩世不恭 [ wán shì bù gōng ]

解释 旧指因对现实不满而采取的一种不严肃不认真的生活态度。玩世:用消极、游戏的态度对待生活;不恭:不严肃。

出处 明 李开先《雪蓑道人传》:“醉后高歌起舞,更有风韵,只是玩世不恭,人难亲近耳。”

23漫不经心 [ màn bù jīng xīn ]

解释 漫:随便;不受约束;经心:在意;留心。说话办事不用心考虑;随随便便;不在乎。

出处 明 朱国桢《涌幢小品 存问》:“近见使者至城外,仅主家周旋,有司漫不经心。”

24无关紧要 [ wú guān jǐn yào ]

解释 紧要:急切的,重要的。不重要,不会影响大局。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七回:“可见字音一道,乃读书人不可忽略的。大贤学问渊博,故视为无关紧要;我们后学,却是不可少的。”

25无所作为 [ wú suǒ zuò wéi ]

解释 作为:做出成绩。指工作中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然黄帝亦曾用兵战斗,亦不是全然无所作为也。”

26视若无睹 [ shì ruò wú dǔ ]

解释 虽然看见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指对眼前事物漠不关心。

出处 唐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

27虚有其表 [ xū yǒu qí biǎo ]

解释 表面上看起来很好;实际上并不好。虚:空;表:外表。

出处 唐 郑处诲《明皇杂录》:“嵩既退,上掷其草于地:‘虚有其表耳!’”

28置身事外 [ zhì shēn shì wài ]

解释 置:安放。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形容对事情漠不关心。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2回:“你我且置身事外,袖手旁观。”

29万念俱灰 [ wàn niàn jù huī ]

解释 所有的想法和打算都破灭了。形容极端灰心失望的心情。万念:一切念头;俱:全;都;灰:灰心;失望。

出处 清 南亭亭长《中国现在记》第三回:“官场上的人情,最是势利不过的。大家见抚台不理,谁还来理我呢,想到这里,万念俱灰。”

30一钱不值 [ yī qián bù zhí ]

解释 一个铜钱都不值。比喻毫无价值。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咕嗫耳语。”

31徒劳无益 [ tú láo wú yì ]

解释 白费劲,没有一点用处。

出处 宋 袁燮《伐武冈林守进治要札子》:“夫溺于卑者,固不足论;而过于高者,徒劳无益。”

32不以为意 [ bù yǐ wéi yì ]

解释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

出处 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秦太上君寺》:“临淄官徒有在京邑,闻怀砖慕势,咸共耻之,唯崔孝忠一人不以为意。”

33淡然处之 [ dàn rán chǔ zhī ]

解释 淡然:不经心;不在意;处:处理;对待。用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事物。

出处 刘心武《钟鼓楼》第五章:“嵇志满对詹丽颖的出现淡然处之。”

34木已成舟 [ mù yǐ chéng zhōu ]

解释 木头已经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不可挽回。

出处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据你说来,则木已成舟,实难挽回了?”

35分文不值 [ fēn wén bù zhí ]

解释 形容毫无价值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漳州保福院从展禅师》:“有人赞叹此事如虎戴角;有人轻毁此事分文不值。”

36半死半生 [ bàn sǐ bàn shēng ]

解释 ①未全死。②比喻无意义、无生气的苟且的生活。

出处 汉 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

37心如死灰 [ xīn rú sǐ huī ]

解释 死灰:已冷却的灰烬。原指心境淡漠,毫无情感。现也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知冯游》:“形若槁骸,心若死灰。”

38四大皆空 [ sì dà jiē kōng ]

解释 佛教用语;指宇宙间一切(包括人本身)都是空虚的(这是一种消极思想)。古代印度认为地、水、火、风是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称为“四大”。佛教则称坚、湿、暖、动的性能为“四大”;并认为人身亦由此“四大”构成。因此;“四大”有时也代称人身。后一般用来表示尘念俱消;无牵无挂。

出处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一心无挂,四大皆空。”

39百无一用 [ bǎi wú yī yòng ]

解释 百样之中无一有用的。形容毫无用处。

出处 清 黄景仁《杂感》:“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40轻如鸿毛 [ qīng rú hóng máo ]

解释 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要轻。比喻非常轻微或毫无价值。

出处 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41于事无补 [ yú shì wú bǔ ]

解释 对事情毫无补益。

出处 丁玲《风雨中忆萧红》:“但徒劳的热情虽然常常于事无补,然在个人仍可得到一种心安。”

42毫不在乎 [ háo bù zài hū ]

解释 毫:丝毫,形容细小;在乎:在意。形容丝毫不在意、无所谓的样子。

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7章:“但仍然毫不在乎地开着车来到这偏僻山庄,给生活于困境的孤儿寡母送这送那,关怀备至……”

43枯燥乏味 [ kū zào fá wèi ]

解释 枯燥:单调无趣。指单调缺乏情趣兴味。

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8章:“一个人开车真是枯燥乏味。如果润生在旁边坐着,他们还能说点什么。”

44死灰槁木 [ sǐ huī gǎo mù ]

解释 比喻枯寂而没有生机。

出处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晋·郭象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无情耳。”

45半文不值 [ bàn wén bù zhí ]

解释 比喻毫无价值或无能、品格卑下。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2回:“倘若事事让他,他一定拿你看得半文不值。”

46安忍无亲 [ ān rěn wú qīn ]

解释 安心于做残忍的事情,因而无所谓亲人。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47敝鼓丧豚 [ bì gǔ sàng tún ]

解释 敝:破,坏;丧:失去;豚:猪。指击破鼓、烹掉猪以求神治病,病仍未治好。形容费而无益。

出处 先秦 荀况《荀子 解蔽》:“故伤于湿而击鼓鼓痹,则必有敝鼓丧豚之费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

48死样活气 [ sǐ yàng huó qì ]

解释 形容没有生气。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京派’和‘海派’》:“我宁可向泼刺的妓女立正,却不愿意和死样活气的文人打棚。”

49意兴阑珊 [ yì xīng lán shān ]

解释 阑珊:衰落。将残、将尽的意思。

出处 唐·白居易《咏怀》诗:“几时酒盏曾抛却?何处花枝笔把看?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