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极度不相信的成语

形容极度不相信的成语


1有备无患 [ yǒu bèi wú huàn ]

解释 备:防备;患:患难;灾祸。事先有防备就可能避免灾祸。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2信口雌黄 [ xìn kǒu cí huáng ]

解释 古时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了重写。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雌黄:鸡冠石;黄赤色。

出处 南北朝 刘孝标《广绝交论》:“雌黄出其唇吻,朱紫由其月旦。”李善注引晋 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3妖言惑众 [ yāo yán huò zhòng ]

解释 妖言:没有事实根据的;荒诞离奇的话;惑:迷乱。用骗人的话蛊惑群众。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眭弘传》:“妄设妖言惑众,大逆不道。”

4草木皆兵 [ cǎo mù jiē bīng ]

解释 木:树;皆:全;都是。野草和树木都像是兵士。比喻军队败退时心虚;把草木都看成为是敌兵。亦形容极度惊恐时发出多疑的错觉。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第25回:“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5朝秦暮楚 [ zhāo qín mù chǔ ]

解释 早上侍奉秦国;晚上倒向楚国。比喻主意不定;反复无常。

出处 明 毕魏《竹叶舟》:“因见贵戚王恺,富堪敌国,比太仆更觉奢华,为此我心未免朝秦暮楚。”

6杯弓蛇影 [ bēi gōng shé yǐng ]

解释 ①将映在杯中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②也可用来比喻虚幻的实际不存在的东西。也作“弓影杯蛇”。

出处 清 黄遵宪《感事》:“金玦庞凉舍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

7半信半疑 [ bàn xìn bàn yí ]

解释 信:相信;疑:怀疑。有些相信;又有点怀疑。对真假不能肯定。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36卷:“若他们听过了,半信半疑,若存若亡,安得不惰?”

8将信将疑 [ jiāng xìn jiāng yí ]

解释 将:又;且。有些相信;又有些怀疑。形容对事物的看法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

出处 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其存其没,家莫闻之;人或有言,将信将疑。”

9戒备森严 [ jiè bèi sēn yán ]

解释 戒备:警戒防备;森严:严肃;严密。指警戒防备极其森严。

出处 《国语 晋三》:“日考而习,戒备毕矣。”

10疑神疑鬼 [ yí shén yí guǐ ]

解释 形容神经过敏;总是没有根据地胡乱猜疑。

出处 明 徐光启《钦奉明旨条画屯田疏》:“盖妄信流传谓戾气所化,是以疑神疑鬼,甘受戕害。”

11满腹狐疑 [ mǎn fù hú yí ]

解释 一肚子的疑惑。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公子听如此说,便不好问,只是未免满腹狐疑。”

12深信不疑 [ shēn xìn bù yí ]

解释 非常相信;毫不怀疑。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梦狼》:“慰藉翁者,咸以为道路讹传,惟翁则深信不疑。”

13鬼话连篇 [ guǐ huà lián piān ]

解释 鬼话:不真实的话。连篇:一篇接一篇。满口说的全是蒙骗人的胡言乱语。

出处 蔡东藩《前汉演义》第四回:“鬼话连篇,捏造出许多洞府,许多法术。”

14半疑半信 [ bàn yí bàn xìn ]

解释 有点怀疑,又有点相信。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出处 唐 元稹《古筑城曲》:“因兹请休和,虏往骑来过。半疑兼半信,筑城犹嵯峨。”

15东猜西疑 [ dōng cāi xī yí ]

解释 谓胡乱猜疑。

出处 沙汀《柳永慧》:“当我正在东猜西疑的时候,拖拉机忽然停在我的身旁,柳永慧把我叫上去了。”

16见神见鬼 [ jiàn shén jiàn guǐ ]

解释 好象看见了鬼神。比喻多疑。

出处 唐 释惠然《临济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有一般不识好恶秃奴,便即见神见鬼,指东划西。”

17疑人疑鬼 [ yí rén yí guǐ ]

解释 怀疑这个,怀疑那个。形容非常多疑。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2回:“无奈各房的人都是疑人疑鬼的不安静,也添了人坐更,于是更加了好些食用。”

18疑神见鬼 [ yí shén jiàn guǐ ]

解释 形容非常多疑。同“疑神疑鬼”。

出处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五:“少见多怪,一点点儿眉毛大的事儿,就疑神见鬼似地!”

19疑邻盗斧 [ yí lín dào fǔ ]

解释 疑:怀疑;斧:斧头。怀疑邻居偷他的斧头。指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20疑三惑四 [ yí sān huò sì ]

解释 怀疑这个怀疑那个。指人多疑。

21疑鬼疑神 [ yí guǐ yí shén ]

解释 怀疑有神怪,魔鬼。①形容疑心太重,胡乱猜疑。亦作“疑神疑鬼”、“疑人疑鬼”、“疑神见鬼”。②形容事物神秘离奇,令人难以捉摸。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如今安公子正在个疑鬼疑神的时候,遇见了这等一个神出鬼没的脚色。”

22出尔反尔 [ chū ěr fǎn ěr ]

解释 尔:你;反:同“返”;回。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23捕风捉影 [ bǔ fēng zhuō yǐng ]

解释 原指做事像风和影子一样难以捕捉。后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凿可靠的根据。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69卷:“若有一豪之不实,如捕风捉影,更无下功处,德何由进?”

24无中生有 [ wú zhōng shēng yǒu ]

解释 把没有的说成有。指凭空捏造。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5大惊小怪 [ dà jīng xiǎo guài ]

解释 指对不足为奇的事情过分惊讶、奇怪。

出处 宋 朱熹《答林择之书》:“要须把此事来做一平常事看,朴实头做将去,久之自然见效,不必如此大惊小怪,起模画样也。”

26背信弃义 [ bèi xìn qì yì ]

解释 背:违背。信:信用;弃:丢弃;义:道义。不讲信用。不讲道义也作“弃信忘义”。

出处 《北史 周纪下 高祖武帝》:“背惠怒邻,弃信忘义。”

27言而无信 [ yán ér wú xìn ]

解释 信:信用。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原作“言而不信”。

出处 《穀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28自以为是 [ zì yǐ wéi shì ]

解释 自己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为:认为;是:对;正确)。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29不以为然 [ bù yǐ wéi rán ]

解释 然:对;不错。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有轻视的意思。

出处 宋 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

30三缄其口 [ sān jiān qí kǒu ]

解释 嘴上贴了三次封条。形容言语非常谨慎;或不开口。缄:封;闭。

出处 汉 刘向《说苍 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31风声鹤唳 [ fēng shēng hè lì ]

解释 唳:鹤鸣声。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出处 唐 房玄龄《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32不置可否 [ bù zhì kě fǒu ]

解释 置:搁;放;可:行;否:不行。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也作“不加可否。”

出处 宋 汪藻《浮溪集》:“惟恐失人主之意,于政事无所可否。”

33固执己见 [ gù zhí jǐ jiàn ]

解释 固:顽固;执:坚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见解;不肯改变。

出处 《宋史 陈宓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

34毫无疑义 [ háo wú yí yì ]

解释 疑义:可疑的道理。丝毫没有使人怀疑的地方。

出处 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16回:“怎么他毫无疑义,就照五百两一条命算呢?”

35难以置信 [ nán yǐ zhì xìn ]

解释 不容易相信。

出处 马克·吐温《竞选州长》:“当真把我的名字牵连到这个不名誉的嫌疑上面,一时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36满腹疑团 [ mǎn fù yí tuán ]

解释 一肚子弄不清的疑问。指很多弄不清的问题。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7回:“弄得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采,归至怡红院中。”

37食言而肥 [ shí yán ér féi ]

解释 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二十五年》:“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38顾虑重重 [ gù lǜ chóng chóng ]

解释 重重:一层又一层。一层又一层的顾虑。形容顾虑极多,难于放手行事。

出处 孙犁《文事琐谈》:“目前为文,总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

39确凿不移 [ què záo bù yí ]

解释 不能变动。确实可靠;不容怀疑。

40不容置疑 [ bù róng zhì yí ]

解释 容:容许;疑:怀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正确和可靠。

出处 宋 陆游《谓南文集》:“盖其灵响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

41形迹可疑 [ xíng jì kě yí ]

解释 举止和神情很值得怀疑。形迹:举动和神色;可疑:值得怀疑。

出处 清 孔尚任《桃花扇》:“圆老故交虽多,因其形迹可疑,亦无人代为分辩。”

42无可置疑 [ wú kě zhì yí ]

解释 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出处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二节:“战国时某些地区已能制钢,无可置疑。”

43半信不信 [ bàn xìn bù xìn ]

解释 指不完全相信。

出处 三国 魏 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择,何为半信而半不信耶?”

44神经过敏 [ shén jīng guò mǐn ]

解释 ①症状名。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异常锐敏,神经衰弱患者大都有这种症状。②泛指多疑,好大惊小怪。

出处 鲁迅《集外集·关于》:“倘仅有彼此神似之处,我以为那是因为同一厚书的译本,并不足异的,正不必如此神经过敏,只因‘疑心’而竟想入非非。”

45无庸置疑 [ wú yōng zhì yí ]

解释 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4章:“无庸置疑,处在他眼下的地位,这种被别人关怀所引起的美好情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46疑惑不解 [ yí huò bù jiě ]

解释 心中怀疑,不明白。

出处 顾寄南《黄桥烧饼》:“他疑惑不解。陈毅同志告诉他,这是准备给俘虏吃的。”

47迷惑不解 [ mí huò bù jiě ]

解释 指对谋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同“大惑不解”。

出处 老舍《鼓书艺人》二十七:“她鞠了个躬,转身慢慢走进了下场门。掌声很热烈。听众瞧着她,迷惑不解。”

48若存若亡 [ ruò cún ruò wáng ]

解释 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49自我安慰 [ zì wǒ ān wèi ]

解释 指自己安慰自己。

出处 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的讲话》:“我看没有这种自我安慰的根据。”

50狠愎自用 [ hěn bì zì yòng ]

解释 愎:倔强;自用:主观臆断。凶狠顽固,独断专行。

出处 《明史·陆粲传》:“璁狠愎自用,执拗多私。”

51自信不疑 [ zì xìn bù yí ]

解释 相信自己,绝不怀疑。

出处 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为政之日,自信而不疑。”

52深闭固拒 [ shēn bì gù jù ]

解释 形容坚决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出处 清 魏源《拟进呈序》:“以金匮石室进呈乙览之书而视同阴谋,深闭固拒。”

53系风捕影 [ xì fēng bǔ yǐng ]

解释 拴住风,捉住影子。比喻无法办到的事。也比喻说话做事以不可靠的传闻或表面现象作根据。

出处 汉 荀悦《汉纪 成帝纪三》:“听其辞,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若系风捕影,终不可得。”

54狐埋狐搰 [ hú mái hú hú ]

解释 搰:挖掘。狐性多疑,刚把东西埋下,又把挖出来看看。比喻疑虑过多,不能成事。

出处 《国语 吴语》:“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

55疑行无成 [ yí xíng wú chéng ]

解释 疑:怀疑,犹豫。行动犹豫疑虑,就不能成功。

出处 《商君书·更法》:“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56确切不移 [ què qiè bù yí ]

解释 形容真实可靠,不容怀疑。

57疑误天下 [ yí wù tiān xià ]

解释 疑:怀疑。令天下迷惑不解。

58居之不疑 [ jū zhī bù yí ]

解释 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毫不怀疑。

出处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五回:“且说秦凤梧跟了张露竹洋行里那班人,天天闹在一起,吃喝顽笑,大家知道他是个有钱的财主,恭维他观察长,观察短,秦凤梧也居之不疑。”

59疑似之间 [ yí sì zhī jiān ]

解释 疑似:既像又不像。指有所怀疑,不敢肯定的事。

出处 唐·陆贽《论叙迁幸之由状》:“断速则寡恕于人,而疑似之间不容辩也。”

60眼不见为净 [ yǎn bù jiàn wéi jìng ]

解释 指心里不以为然,但又没有办法,只好撇开不管。也在怀疑仪器不干净时,用作自我安慰的话。

出处 茹志鹃《静静的产院》:“她想出去,离了这里,眼不见为净。”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