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讲得很透彻的成语

形容讲得很透彻的成语


1一针见血 [ yī zhēn jiàn xiě ]

解释 一针刺下去就见到血。常用来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能抓住本质;切中要害。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郭玉传》:“一针即瘥。”

2入木三分 [ rù mù sān fēn ]

解释 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后比喻见解透彻;议论深刻。

出处 唐 张怀瓘《书断 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3融会贯通 [ róng huì guàn tōng ]

解释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透彻理解。指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贯穿在一起;从而取得对事理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 宋 朱熹《朱子全书 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4洞若观火 [ dòng ruò guān huǒ ]

解释 如同看火那样看得清楚。比喻对事物观察得十分明白透彻。

出处 明 林潞《江陵救时之相论》:“当以某辞入告,某策善后,勇怯强弱,进退疾徐,洞若观火。”

5淋漓尽致 [ lín lí jìn zhì ]

解释 淋漓:尽情;畅快;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把事物的一切情态充分地刻画、表现了出来。

出处 明 李清《三垣笔记 崇祯补遗》:“叙次大内规制井井,而所纪客氏、魏忠贤骄横状,亦淋漓尽致,其为史家必采无疑。”

6真知灼见 [ zhēn zhī zhuó jiàn ]

解释 真:真实;真知:正确的认识;灼:明白透彻;见:见解。正确透彻的认识和见解。

出处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

7洞烛其奸 [ dòng zhú qí jiān ]

解释 洞烛:洞察;洞悉。看透对方的阴谋诡计。形容观察力强;看问题敏锐。

出处 《明史 董传策传》:“(严)嵩稔恶误国,陛下岂不洞烛其奸!”

8一语破的 [ yī yǔ pò dì ]

解释 一句话就说中要害。指说话简洁精练;能抓住本质切中要害(破的:射中箭靶)。

出处 唐 李欣《放歌行答从弟墨卿》:“吾家令弟才不羁,五言破的人共推。”

9鞭辟入里 [ biān pì rù lǐ ]

解释 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出处 盛宣怀《上张香帅书》:“侄忝承付托,责无旁贷,必当鞭辟入里,成一完全商办大厂,为天下创。”

10洞彻事理 [ dòng chè shì lǐ ]

解释 洞彻:透彻,深远;理:道理,规律。深入透彻了解事物规律。

11洞隐烛微 [ dòng yǐn zhú wēi ]

解释 形容目光犀利,观察事物深刻透彻。

出处 清·马建忠《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学师]谓[马建忠]能洞隐烛微,提纲挈领,非徒钻故纸者可比。”

12洞鉴废兴 [ dòng jiàn fèi xīng ]

解释 洞鉴:明察。深入透彻地了解历代兴盛衰败情况。

出处 《魏书·李顺传》:“卿往复积岁,洞鉴废兴。若朕此年行师,不克以不?”

13开门见山 [ kāi mén jiàn shān ]

解释 打开门就看见山。喻指说话作文;一开始就入正题;不绕弯子。

出处 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评》:“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14对症下药 [ duì zhèng xià yào ]

解释 症:病症;下药:用药。医生针对病人的病情开方用药。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有效措施。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41卷:“克己复礼,便是捉得病根,对证下药。”

15一目了然 [ yī mù liǎo rán ]

解释 目:看。了然:明明白白的样子。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7卷:“见得道理透后,从高视下,一目了然。”

16了如指掌 [ liǎo rú zhǐ zhǎng ]

解释 了:了解;清楚。指掌:指手掌里的东西。形容对情况清楚得就像指点掌上的东西;给人看一样。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17一语道破 [ yī yǔ dào pò ]

解释 一句话就说穿(语:话;道:说)。比喻话说到了本质上或击中要害。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但这位姑娘,可不是一句话了事的人,此刻要一语道破,必弄到满盘皆空。”

18直截了当 [ zhí jié liǎo dàng ]

解释 了当:干脆;爽快。干脆爽快;不绕弯子。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紫芝妹妹嘴虽利害,好在心口如一,直截了当,倒是一个极爽快的。”

19知己知彼 [ zhī jǐ zhī bǐ ]

解释 既了解自己又熟悉对方(彼:他人;对方)。

出处 元 高文秀《渑池会》第三折:“但上阵要知己知彼,若相持千战千赢。”

20明察秋毫 [ míng chá qiū háo ]

解释 明:明晰;察:看;观察;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事物、现象。目光犀利;能敏锐地看清极细小微末的东西。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不受欺蒙。

出处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21单刀直入 [ dān dāo zhí rù ]

解释 单刀:短柄长刀;直:径直;入:刺入。用短柄长刀直接刺入。原意是认准目标;勇猛向前。后比喻说话、办事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2卷:“若是作家战将,便须单刀直入,更莫如何若何。”

22语重心长 [ yǔ zhòng xīn cháng ]

解释 重:郑重。恳切话说得诚恳;有分量;心意深长。

出处 清 洛日生《海国英雄记 回唐》:“叹别离苦况,转忘了母亲的语重心长。”

23妙趣横生 [ miào qù héng shēng ]

解释 横生:层现迭出。美妙动人的意趣;时时迸发;处处充溢。形容人的谈吐、诗文等充满了意趣。

出处 秦牧《艺海拾贝 艺术力量和文笔情趣》:“好些平常的事物,在卓越的作者笔下妙趣横生,他们借助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运用譬喻。”

24远见卓识 [ yuǎn jiàn zhuó shí ]

解释 卓:高超;识:见识。远大的目标和卓越的见识。

出处 明 焦靖《玉堂丛话 调护》:“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

25爱憎分明 [ ài zēng fēn míng ]

解释 憎:恨。爱和恨的界限十分清楚。

出处 续范亭《延安五老》诗:“爱憎分明是本色,疾恶如仇不宽恕。”

26痛快淋漓 [ tòng kuài lín lí ]

解释 形容尽情尽意;非常畅快。淋漓:心情舒畅。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3回:“买了一票砖,害得人家一个痛快淋漓。”

27旗帜鲜明 [ qí zhì xiān míng ]

解释 旗:军队用的旗帜。原指军旗鲜艳;后指对某些问题态度明朗。

出处 清 钱采《说岳全传》:“兀术好生疑惑,忙出营前观看,果然依旧旗帜鲜明,刀枪密布,不知何故。”

28责无旁贷 [ zé wú páng dài ]

解释 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形容应当由自己尽责。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讲到护送,除了自己一身之外,责无旁贷者再无一人。”

29一清二楚 [ yī qīng èr chǔ ]

解释 十分明白、清楚。

出处 老舍《四世同堂》:“小顺儿样样事情都要闹个一清二楚,不然怎幺能当好妈妈的保镖呢。”

30切中时弊 [ qiè zhòng shí bì ]

解释 切:切合;中:恰好对上;弊:弊病。刚好击中现时的弊病;比喻批评时事能击中要害。

出处 宋 苏舜钦《诣匦疏 景祐五年》:“旬余日来,闻颇有言事者,其间岂无切中时弊,而绝不闻朝廷从而行之。”

31阴谋诡计 [ yīn móu guǐ jì ]

解释 暗地里策划做坏事的计谋。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大家如能个个像我,坦白地公开了自己的坏处,政治上用不着阴谋诡计。”

32隔靴搔痒 [ gé xuē sāo yǎng ]

解释 隔着靴子挠痒痒。原为禅宗用语;比喻领会佛理不够透彻;未能悟境触机。后比喻说话写文章没有抓住主题;不中肯;不贴切;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不解决问题。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康山契稳禅师》:“曰:‘恁么则识性无根去也?’师曰:‘隔靴搔痒。’”

33拐弯抹角 [ guǎi wān mò jiǎo ]

解释 弯弯曲曲;绕来绕去地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接了当。

出处 元 秦简夫《东堂老》:“转弯抹角,可早来到李家门首。”

34囫囵吞枣 [ hú lún tūn zǎo ]

解释 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出处 宋 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35不言不语 [ bù yán bù yǔ ]

解释 言:讲,说。不说话,闷声不响。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吴衙内邻舟赴约》:“秀娥一心忆着吴衙内,坐在旁边,不言不语,如醉如痴,酒也不沾一滴,箸也不动一动。”

36独到之处 [ dú dào zhī chù ]

解释 指与众不同的特殊的地方或见解。含褒意。

出处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第二卷:“往往独到之处,能以中锋达意,以中声赴节。”

37字字珠玑 [ zì zì zhū jī ]

解释 每个字都像珍珠一样。比喻谈话、文章的词句十分优美。珠玑:珠子。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任凭是篇篇锦绣,字字珠玑,会不上一名进士。”

38提纲挈领 [ tí gāng qiè lǐng ]

解释 抓住纲绳;提起衣领。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纲:鱼网的总绳;挈:提起。

出处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右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

39言必有中 [ yán bì yǒu zhòng ]

解释 中:关键的地方。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到点子上。指说话很中肯。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40言之有理 [ yán zhī yǒu lǐ ]

解释 说的话有道理。

出处 明 无心子《金雀记 守贞》:“还是左兄言之有理,极是曲体人情。”

41彻底澄清 [ chè dǐ chéng qīng ]

解释 彻底:水清见底;澄清:明净。形容非常廉洁清白。指彻底清查,毫无保留。

出处 《北史·宋世良传》:“府君非惟善政,清亦彻底。”

42知彼知己 [ zhī bǐ zhī jǐ ]

解释 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出处 先秦 孙武《孙子 谋攻》:“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43切中要害 [ qiē zhōng yào hài ]

解释 指批评恰到事物的紧要处。

出处 林语堂《看见碧姬芭杜的头发谈小品文》:“亦可于偶语中道得款曲,切中要害。”

44灼见真知 [ zhuó jiàn zhēn zhī ]

解释 同“真知灼见”。正确透彻的见解。

出处 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下》:“平素具有灼见真知,临时乃能因材器使。”

45炳若观火 [ bǐng ruò guān huǒ ]

解释 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出处 梁启超《欧洲地埋大势论》:“人民之职业物产之制造,种种殊异之处,则如网在纲,炳若观火。”

46顽石点头 [ wán shí diǎn tóu ]

解释 形容道理说得透彻,使人心服。

出处 晋 《莲社高贤传 道生法师》:“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为点头,旬日学众云集。”

47行成于思 [ xíng chéng yú sī ]

解释 品德的养成在于能思考。

出处 唐 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48深知灼见 [ shēn zhī zhuó jiàn ]

解释 灼:明亮。深邃的知识,透彻的见解。

出处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05回:“幼闻义方,长读经传,崇正辟邪之志,愈坚愈定,时以灭除老佛为念,深知灼见,确然无疑。”

49一语中的 [ yī yǔ zhōng de ]

解释 见“一语破的”。

出处 马南邨《燕山夜话·交友待客之道》:“这是把虚心看做交友待客的根本态度,真可谓一语中的,抓住了要害。”

50了若指掌 [ liǎo ruò zhǐ zhǎng ]

解释 比喻对情况十分明白清楚。

出处 《宋史 道学传序》:“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51擘肌分理 [ bò jī fēn lǐ ]

解释 擘:分开;理:肌肤的纹理。比喻分析事理十分细致。

出处 汉 张衡《西京赋》:“若其五县游丽辩论之士,街谈巷议,弹射臧否,剖析毫厘,擘肌分理,所好生毛羽,所恶成疮痏。”

52抽丝剥茧 [ chōu sī bō jiǎn ]

解释 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53贯穿融会 [ guàn chuān róng huì ]

解释 见“贯通融会”。

出处 清·戴名世《方舟传》;“年十四五,尽通六经诸史及百家之书,贯穿融会,发挥为义理之文,穷微阐幽,务明其所以然之故。”

54贯通融会 [ guàn tōng róng huì ]

解释 犹言融会贯通。

出处 宋·袁燮《〈象山先生文集〉序》:“自始知学,讲求大道,弗得弗措,久而寝明,又久而大明,此心此理,贯通融会,美在其中,不劳外索。”

55洞见底蕴 [ dòng jiàn dǐ yùn ]

解释 洞:深入,透彻;底蕴:事物的内容。透彻地观察到事物的内容和内情。

出处 宋·刘克庄《待制徐侍郎神道碑》:“拘摧检核,洞见底蕴,不胜钦叹。”

56洞悉底蕴 [ dòng xī dǐ yùn ]

解释 洞:深入,透彻;悉:知道;底蕴:事物的内容。透彻地观察到事物的内容和内情。

出处 清·钱泳《履园丛话·耆旧·十兰判官》:“先生自幼通于小学,及长,博极群书,于汉、唐先儒之学,无不洞悉底蕴。”

57融释贯通 [ róng shì guàn tōng ]

解释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 清 戴名世《〈读易质疑〉序》:“世苟有通学古之士,潜心冥会,融释贯通,其于程朱继志述事,能补其所未及,是亦程朱之功臣也。”

58神领意得 [ shén lǐng yì dé ]

解释 形容领悟透彻。

出处 《高坐别传》:“性高简,不学晋语,诸公与之言,皆因传译。然神领意得,顿在言前。”

59融汇贯通 [ róng huì guàn tōng ]

解释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 秦牧《艺海拾贝 独创一格》:“郑板桥学习任何东西,都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汇贯通,发扬创造性。”

60生公说法 [ shēng gōng shuō fǎ ]

解释 生公:晋末高僧竺道生,世称生公。竺道生解说佛法,能使顽石点头。比喻精通者亲自来讲解,必能透彻说理而使人感化。

出处 《莲社高贤传》:“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点头。”

61分毫析厘 [ fēn háo xī lí ]

解释 毫、厘:都是细小的单位名称;析:剖析。分析一毫一厘。形容分析细微。

出处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世之作者,或好烦文博採,深沉其旨者;或好离言辨白,分毫析厘者。”

62鞭擗进里 [ bīān pǐ jìn lǐ ]

解释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层。形容探求透彻,深入精微。同“鞭辟近里”。

出处 郭沫若《文艺论集 论节奏》:“第三是生理学的假说……这种假说,是把心脏的鼓动和肺脏的呼吸,认为节奏之起源。这觉得很能鞭擗进里了。”

63鞭擗向里 [ biān pǐ xiàng lǐ ]

解释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层。形容探求透彻,深入精微。同“鞭辟近里”。

出处 宋张栻《答胡季随书》:“近来士子肯向学者,亦时有之,但实作工夫耐久者极难得也。且是要鞭擗向里,如此下工,方自觉病痛多耳。”

64析毫剖厘 [ xī háo pōu lí ]

解释 见“析毫剖芒”。

出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二:“穷幽极微,至纤无际,析毫剖厘,刀铗锋锐,不足言其细也。”

65鞭辟向里 [ biān bì xiàng lǐ ]

解释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层。形容探求透彻,深入精微。

出处 明 王守仁《寄邹谦之书》:“随处体认天理之说,大约未尝不是,只要根究下落,即未免捕风捉影,纵令鞭辟向里,亦与圣门致良知之功,尚隔一尘。”

66鞭辟着里 [ biān bì zhuó lǐ ]

解释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层。形容探求透彻,深入精微。

出处 清 李颙《南庠汇语》十六:“一则文字知见义袭于外,原不曾鞭辟着里,真参实悟。”

67鞭辟近里 [ biān bì jìn lǐ ]

解释 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出处 宋 程颢《师训》:“学只要鞭辟近里,著己而已,故‘切问而近思’,则‘仁在其中矣’。”

68香象绝流 [ xiāng xiàng jué liú ]

解释 见“香象渡河”。

出处 明·袁宗道《杂说》:“至如般若缘深,灵根夙植,伽陵破卵,香象绝流。”

69鹘仑吞枣 [ gǔ lún tūn zǎo ]

解释 把枣子整个儿吞下,不细嚼辨味。常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

出处 宋·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粗无二致,正是鹘仑吞枣。”

70淹会贯通 [ yān huì guàn tōng ]

解释 犹融会贯通。

出处 明·高启《〈史要类钞〉序》:“遂使义理之微不备,事变之实不详,无以淹会贯通,明其同异而辨其得失矣。”

71浑沦吞枣 [ hún lún tūn zǎo ]

解释 整个地吞下枣子。比喻笼统地接受,不加分析,食而不化。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24卷:“今学者有几个理会得章句,也只是浑沦吞枣。”

72浑抡吞枣 [ hún lún tūn zǎo ]

解释 见“浑沦吞枣”。

出处 元·耶律楚材《心经宗说>后序》:“嗟见浑抡吞枣,只管诵诗。”

73融液贯通 [ róng yè guàn tōng ]

解释 犹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 清 秦笃辉《平书 文艺下》:“殆于圣贤之义理,心领神会,融液贯通,然后参之经史子集,以发其光华,范之规矩准绳,以密其法律,而后乃称为文。”

74融会通浃 [ róng huì tōng jiā ]

解释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 宋 叶適《司农卿湖广总领詹公墓志铭》:“已而遍观诸书,博求百家,融会通浃,天文、地理、象数、异书,无不该极。”

75豁然确斯 [ huō rán què sī ]

解释 明白透彻。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郭象注:“了无,则天地万物彼我是非豁然确斯也。”

76横从穿贯 [ héng cóng chuān guàn ]

解释 谓融会贯通。

出处 清·方苞《兄百川墓志铭》:“以经世之学,自负其议论,证曏经史,横从穿贯,闻者莫不屈服。”

77耳食之言 [ ěr shí zhī yán ]

解释 耳食:耳朵吃饭。比喻耳杂吃进去的不知滋味。不加分辨的;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六国年表序》:“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78渡河香象 [ dù hé xiāng xiàng ]

解释 渡:横渡江河。大象过河,脚踏河底。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

出处 《优婆塞戒经》第一卷:“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能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

79香象渡河 [ xiāng xiàng dù hé ]

解释 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

出处 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评》:“李杜数公,如金鴙擘海,香象渡河。”

80洞鉴古今 [ dòng jiàn gǔ jīn ]

解释 洞鉴:明察。深入透彻地了解历史与现实世事。

出处 《旧唐书·王及善等传论》:“苟非洞鉴古今,深识王霸,何由立其高论哉。”

81析毫剖芒 [ xī háo pōu máng ]

解释 亦作“析毫剖厘”。分割剖析毫毛芒刺。形容剖析细微透彻。

出处 《文子 道原》:“夫道者陶冶万物,终始无形,寂然不动。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毫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总名也”。

82清莹秀彻 [ qīng yíng xiù chè ]

解释 莹:光洁明亮;彻:通透。清洁光亮、秀丽透彻。形容诗文意境清新,词藻华美。

出处 唐·柳宗元《愚溪诗序》:“清莹秀彻,锵鸣金石。”

83金鳷擘海 [ jīn zhī bò hǎi ]

解释 喻诗文雄健有力,精深透彻。

84神会心融 [ shén huì xīn róng ]

解释 犹言融会贯通。

出处 明·宋濂《无隐君子东阳陈先生鹿皮子墓志铭》:“余悉屏去传注,独取遗经,精思至四十春秋,一旦神会心融,灼见圣贤之大指。”

85明目达聪 [ míng mù dá cōng ]

解释 眼睛明亮,耳朵灵敏。形容力图透彻了解。

出处 《尚书 舜典》: “明四目,达四聪。”

86官止神行 [ guān zhǐ shén xíng ]

解释 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出处 《庄子·养生主》:“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