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被忽略的成语

形容被忽略的成语


1视而不见 [ shì ér bú jiàn ]

解释 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没看见。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2熟视无睹 [ shú shì wú dǔ ]

解释 熟视:细看;睹:看见。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

出处 晋 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3置若罔闻 [ zhì ruò wǎng wén ]

解释 置:放;若:好像;罔:没有;闻:听见。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听见了而不加理睬。

出处 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当中书言时,沈宜厉声力折,只因心中恼他,置若罔闻。”

4视若无睹 [ shì ruò wú dǔ ]

解释 虽然看见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指对眼前事物漠不关心。

出处 唐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

5不可偏废 [ bù kě piān fèi ]

解释 偏废:偏重这个放弃了那个。指对相互关联的事物不能偏重一个方面;废弃或忽视另一个方面;而应同时并重。

出处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山谷下》:“读《庄子》,令人意宽思大,敢作;读《左传》,便使人入法度,不敢容易。二书不可偏废也。”

6听而不闻 [ tīng ér bú wén ]

解释 闻:听。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7堤溃蚁孔 [ dī kuì yǐ kǒng ]

解释 堤坝因蚂蚁洞而崩溃。比喻忽视小处会酿成大祸。

出处 韩非《韩非子 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8谨毛失貌 [ jǐn máo shī mào ]

解释 原指绘画时小心地画出了细微而无关紧要之处,却忽略了整体面貌。后用以比喻注意了小处而忽略了大处。

出处 《淮南子·说林训》:“画者谨毛而失貌。”

9拥兵玩寇 [ yōng bīng wán kòu ]

解释 玩:忽视。掌握军队,但不认真对待敌人。

出处 《清史稿·策楞等传论》:“策楞辈拥兵玩寇,其病正坐此。”

10不以词害意 [ bù yǐ cí hài yì ]

解释 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11不以辞害志 [ bù yǐ cí hài zhì ]

解释 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出处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12二卵弃干城 [ èr luǎn qì gān chéng ]

解释 卵:鸡蛋;干城:捍卫者。比喻因人有小的过失而忽略他的大节

出处 《孔丛子 居卫》:“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

13不拘小节 [ bù jū xiǎo jié ]

解释 不拘:不拘泥;不限制;小节:琐碎的生活小事。不拘泥于生活琐事。指人在生活小事上不大在乎。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虞延传》:“(延)性敦朴,不拘小节,又无乡曲之誉。”

14顾此失彼 [ gù cǐ shī bǐ ]

解释 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形容头绪繁多;无法兼顾全面。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76回:“分军为三:一军攻麦城,一军攻纪南城,大王率大军直捣郢都,彼疾雷不及掩耳,顾此失彼,二城若破,郢不守矣。”

15束之高阁 [ shù zhī gāo gé ]

解释 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

出处 《晋书 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16漠不关心 [ mò bù guān xīn ]

解释 漠:冷淡;冷漠。对人对事感情冷漠;淡然处之;不放在心上。

出处 明 朱之瑜《与冈骑昌纯书二首》:“至于一身之荣瘁,禄食之厚薄,则漠不关心,故惟以得行其道为悦。”

17不屑一顾 [ bù xiè yī gù ]

解释 不屑:认为不值得;不愿意做或不愿意接受;一顾:看一下。不值得一看。指对某些事物或人看不起。

出处 明 方孝儒《送吏部外郎龚彦佐序》:“夫禄之以天下而系马千驷,常人思以其身易之而不可得,而伊尹不屑一顾视焉。”

18舍本逐末 [ shě běn zhú mò ]

解释 抛弃根本的;而在小事上下功夫。

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19功亏一篑 [ gōng kuī yī kuì ]

解释 (筑九仞高的土山)由于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完成。比喻一件事情只差一点而没有成功。

出处 《尚书 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20因小失大 [ yīn xiǎo shī dà ]

解释 因贪图小的利益而失去大的利益。

出处 汉 刘昼《新论》:“灭国亡身为天下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

21嗤之以鼻 [ chī zhī yǐ bí ]

解释 嗤:讥笑。用鼻子发出冷笑声;表示轻蔑;看不起。也作“以鼻嗤之”。

出处 清 颐琐《黄绣球》第七回:“其初在乡自立一学校,说于市,市人非之;请于巨绅贵族,更嗤之以鼻。”

22心不在焉 [ xīn bù zài yān ]

解释 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焉:古汉语助词;相当于“于此”。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23无关紧要 [ wú guān jǐn yào ]

解释 紧要:急切的,重要的。不重要,不会影响大局。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七回:“可见字音一道,乃读书人不可忽略的。大贤学问渊博,故视为无关紧要;我们后学,却是不可少的。”

24本末倒置 [ běn mò dào zhì ]

解释 本:树根;比喻事物的根本;末:树梢;比喻事物的枝节;置:放置。形容把主要的和次要的;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弄颠倒了。

出处 金 无名氏《绥德州新学记》:“而牧之者当奉教化宣之于民……然非知治之番,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

25漫不经心 [ màn bù jīng xīn ]

解释 漫:随便;不受约束;经心:在意;留心。说话办事不用心考虑;随随便便;不在乎。

出处 明 朱国桢《涌幢小品 存问》:“近见使者至城外,仅主家周旋,有司漫不经心。”

26置之不理 [ zhì zhī bù lǐ ]

解释 置:放。放在一边;不予理睬。形容对某人某事十分冷淡。

出处 清 顾炎武《华阴王氏宗祠记》:“凡所以为厚生正德之事,一切置之不理,而听民之所自为。”

27过目不忘 [ guò mù bù wàng ]

解释 看过一遍就不会忘记;形容记忆力强;也形容给人的印象深刻。

出处 《晋书 苻融载记》:“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

28坏人坏事 [ huài rén huài shì ]

解释 有害于社会的人或事。

出处 毛泽东《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不了解县区乡三级干部中存在着许多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坏人坏事。”

29非同等闲 [ fēi tóng děng xián ]

解释 非:不;等闲:寻常,一般。指情况严重或事情重要,不能忽视。

出处 《追求》:“除非他自承怯弱,抛弃了这憧憬,不然,他不得不做一个非同等闲的人。”

30非通小可 [ fēi tōng xiǎo kě ]

解释 非:不;通:同“同”;小可:寻常,一般。指情况严重或事情重要,不能忽视。

出处 《永乐大典戏文·诬陷孙必达>》:“这的是人命事,非通小可。”

31熟视不睹 [ shú shì bù dǔ ]

解释 熟视:细看;睹:看见。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

出处 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32以词害意 [ yǐ cí hài yì ]

解释 见“以辞害意”。

出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太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

33恤近忽远 [ xù jìn hū yuǎn ]

解释 恤:周济;忽:不重视。救济自己亲近的人,对不亲近的人就不重视。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8回:“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