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声音嘶哑的成语

形容声音嘶哑的成语


1泣不成声 [ qì bù chéng shēng ]

解释 泣:低声哭。哭得噎住了;连声音也发不出来。形容极度悲伤。

出处 汉 赵晔《吴越春秋 越王无余外传》:“尧崩,禹服三年之丧,如丧考妣,昼夜哭泣,气不属声。”

2声嘶力竭 [ shēng sī lì jié ]

解释 嘶:哑;竭:尽。嗓子喊哑;气力用尽。形容竭力呼喊。

出处 《晚清文学钞 轰天雷》:“北山大哭,哭得声哑力竭,倒是嫂嫂劝住了。”

3竭尽全力 [ jié jìn quán lì ]

解释 竭尽:用尽。用尽全部力量。

出处 《宋书 宗越传》:“诛戮群公及何迈等,莫不尽心竭力,故帝凭其爪牙,无所忌惮。”

4如鲠在喉 [ rú gěng zài hóu ]

解释 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

出处 汉·许慎《说文解字》:“鲠,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韦曰:‘骨所以鲠,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云骨鲠之臣。《汉书》以下皆作骨鲠,字从鱼,谓留咽者鱼骨较多也。”

5气竭声嘶 [ qì jié shēng sī ]

解释 气力竭尽,声音嘶哑。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吕无病》:“小气竭声嘶,呼而求饮。”

6不知所云 [ bù zhī suǒ yún ]

解释 云: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形容感情激动;语无伦次。也指说话颠三倒四。

出处 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7大声疾呼 [ dà shēng jí hū ]

解释 疾:急。急切地大声呼喊;以引起注意或警觉。现多指就某一问题向社会发出了强烈的呼吁。

出处 唐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

8目瞪口呆 [ mù dèng kǒu dāi ]

解释 瞪:睁大眼睛直视;呆:发愣。眼睛大睁;眼珠发直;张嘴说不出话来。形容因恐惧而失神发愣的样子。

出处 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9装聋作哑 [ zhuāng lóng zuò yǎ ]

解释 假装耳聋口哑。形容故意不理睬;装做不知或不懂;或故意置身事外。也作“装聋做哑”。

出处 元 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可怎生装聋作哑?”

10货真价实 [ huò zhēn jià shí ]

解释 货物质量好;价格公道;原是旧时商人招揽生意的用语。也可形容地道、不走样、不离谱。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但不知可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字样没有?”

11忠言逆耳 [ zhōng yán nì ěr ]

解释 诚恳的劝告听起来不舒服。逆:不顺。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12心平气和 [ xīn píng qì hé ]

解释 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出处 宋 程颐《明道先生行状》:“先生每与论事,心平气和。”

13尽心竭力 [ jìn xīn jié lì ]

解释 竭:用尽;尽:全部用出。费尽心思;用出全部力气。形容做事十分认真负责。

出处 《宋书 宗越传》:“诛戮群公及何迈等,莫不尽心竭力,故帝凭其爪牙,无所忌惮。”

14如泣如诉 [ rú qì rú sù ]

解释 泣:哭;诉:说。像在哭泣;像在诉说。形容哀戚婉转的抒情乐声。

出处 宋 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5哑口无言 [ yǎ kǒu wú yán ]

解释 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一番言语,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

16余音绕梁 [ yú yīn rào liáng ]

解释 余音:音乐演奏后好像还留下乐声。仿佛遗留下来的乐声围着屋打转转。形容歌声、乐声高亢、悦耳;使人经久不忘。

出处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17不堪入耳 [ bù kān rù ěr ]

解释 堪:忍受;入耳:听进耳里。难以听下去。形容声音或语言非常难听;令人听着不舒服或起反感。

出处 明 李开先《市井艳词序》:“哗于市井,虽儿女子初学言者,亦知歌之。但淫艳亵狎,不堪入耳。”

18支支吾吾 [ zhī zhī wú wú ]

解释 亦作“支支梧梧”。谓说话吞吞吐吐,含混躲闪。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既这等苦苦相问,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怎么问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

19震耳欲聋 [ zhèn ěr yù lóng ]

解释 耳朵都要振聋了。形容很大;特别响。

出处 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20人声鼎沸 [ rén shēng dǐng fèi ]

解释 鼎沸:鼎水沸腾;原比喻形势不安定;现比喻声音嘈杂。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刘小官雌雄兄弟》:“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

21气喘吁吁 [ qì chuǎn xū xū ]

解释 吁吁:喘气的声音。形容呼吸急促;喘气不止。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李勉向一条板凳上坐下,觉得气喘吁吁。”

22瞠目结舌 [ chēng mù jié shé ]

解释 瞠:瞪着眼睛;结舌:翘起舌头落不下。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而一时无法对付的样子。也作“结舌瞠目”。

出处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23有口难言 [ yǒu kǒu nán yán ]

解释 言:说。有嘴不能把话说出来。指由于某种原因只能把话藏在心里;不便或不敢说出来。

出处 宋 苏轼《醉醒者》诗:“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

24鬼哭狼嚎 [ guǐ kū láng háo ]

解释 嚎:大声叫或哭喊。像鬼和狼一样哭喊。形容哭声很凄惨。

出处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0回:“又神差鬼使,叫他里面嚷打做鬼哭狼号。”

25顿口无言 [ dùn kǒu wú yán ]

解释 张口结舌,说不出话。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03回:“骂得王庆顿口无言,插烛也似磕头求方便。”

26默默无言 [ mò mò wú yán ]

解释 不声不响,闭口无言。

出处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忧的我神思竭,默默无言;愁的我魂胆丧,兢兢打战。”

27期期艾艾 [ qī qī ài ài ]

解释 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28无所忌惮 [ wú suǒ jì dàn ]

解释 惮:怕。毫无顾忌,任意妄为。

出处 《南史·齐本纪下》:“自江祏、始安王遥光等诛后,无所忌惮,日夜于后堂戏马,鼓噪为乐。”

29怪声怪气 [ guài shēng guài qì ]

解释 形容声音、语调、唱腔等滑稽或古怪难听。

出处 鲁迅《二心集 宣传与做戏》:“以关老爷、林妹妹自命,怪声怪气,唱来唱去,那就实在只好算是发热昏了。”

30大喊大叫 [ dà hǎn dà jiào ]

解释 大声叫嚷,形容大肆宣传,大造舆论。

出处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59章:“吴毓鳞首先大喊大叫,‘内阁不能统一,我们不如及早下台。’”

31瓮声瓮气 [ wèng shēng wèng qì ]

解释 形容声音粗大低沉。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4回:“早听见门里看家的狗,瓮声瓮气如恶豹一般顿着链子咬起来。”

32歇斯底里 [ xiē sī dǐ lǐ ]

解释 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出处 茅盾《严霜下的梦》:“我听见女子的歇斯底里的喊叫,我仿佛看见许多狼,张开了锯样的尖嘴,在撕碎美丽的身体。”

33鬼哭神嚎 [ guǐ kū shén háo ]

解释 号:哭。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出处 《太平天国歌谣传说集 祭供恩人》:“吓还不算,还逼着人‘逃难’。弄得村上鸡飞狗跳,鬼哭神嚎。”

34骨鲠之臣 [ gǔ gěng zhī chén ]

解释 骨鲠:比喻刚直。刚正忠直的官员。

出处 《史记·刺客列传》:“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35儿女英雄 [ ér nǚ yīng xióng ]

解释 儿女:指青年男女。指感情丰富,年轻有为的男女英雄。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求其儿女英雄,一身兼备的,也只见得两个。”

36气竭声澌 [ qì jié shēng sī ]

解释 见“气竭声嘶”。

出处 《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气竭声澌,不知所云。”

37气弱声嘶 [ qì ruò shēng sī ]

解释 弱:微弱;嘶:声音沙哑。气息微弱,声音沙哑。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宝玉生来未经过这样苦楚,起先觉得打的疼不过,还乱嚷乱哭,后来渐渐气弱声嘶,哽咽不出。”

38食骨在喉 [ shí gǔ zài hóu ]

解释 喉:喉咙。小骨头卡在喉咙之间。比喻心里有话,非说出来不可。

出处 汉·许慎《说文解字》“鲠”段玉裁注:“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云骨骾之臣。”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