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词典 火柴
huǒchái

火柴


拼音 huǒ chái

词性 名词
港台 導火繩
简拼 HC
五笔 OOHX


词语解释

火柴[ huǒ chái ]

1.在一端粘附上易燃混合物的一小根细木棍或其他相当结实的易燃材料,粘附上的易燃混合物经摩擦会发火并因此点燃

match;


引证解释

1.烧火的干柴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柁工之妇怒,举火柴击其首。”

2.一端蘸有磷或硫的化合物,用以擦划取火的细小木棒

老舍 《骆驼祥子》四:“﹝祥子﹞拿着两包火柴,顺着大道,他往西直门走。”

巴金 《灭亡》第七章:“袁润身一面在擦火柴,燃第二支烟,一面大声说。”


国语辞典

1.一端蘸有磷、硫等易燃物品的细小木条,可以摩擦生火,非常方便


网络解释

1.火柴 (取火工具)

火柴是根据物体摩擦生热的原理,利用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化学活性,制造出的一种能摩擦发火的取火工具。

十八世纪的下半叶主要是利用黄磷为发火剂。由于黄磷有毒,后来又逐渐为硫化磷火柴取代。后者虽然无毒,但随时都有自燃的可能, 很不安全。1855年,世界上在瑞典建立的火柴厂研制成功安全火柴,逐渐为世界各国所采用。

当今火柴盒的侧面涂有红磷(发火剂),三硫化二锑(Sb2S3,易燃物)和玻璃粉;火柴头上的物质一般是KClO3、MnO2(氧化剂)和S(易燃物)等。当两面者摩擦时,因摩擦产生的热使与KClO3等接触的红磷发火并引起火柴头上的易燃物燃烧,从而使火柴杆着火。安全火柴的优点是红磷没有毒性,并且它和氧化剂分别粘附在火柴盒侧面和火柴杆上,不用时二者不接触。所以叫安全火柴


英语翻译 match (for lighting fire)​, CL:根[gen1],盒[he2]

法语翻译 allumette

德语翻译 Streichholz (S)​

相关汉字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相关谜语

谜面:方方一座城,城里一营兵,每开一次门,兵就少一名。(打一物)
谜底:火柴
解析:最早的火柴是在公元577年发明的,当时是南北朝时期,战事四起,北齐腹背受敌,物资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种,做饭都成问题。当时后妃和一班宫女将硫磺沾在小木棒上,借助于火种或火刀火石,能很方便地把“阴火”引发为“阳火”。

谜面:小小一座城,住了一营兵,走出城门外,头上点红灯。(打一物)
谜底:火柴
解析:中国很早就出现了火柴。南北朝时期,将硫磺沾在小木棒上,借助于火种或火刀火石,能很方便地把阴火引发为阳火。这可视为最原始的火柴。

谜面:头戴圆帽子,具体像柱子,平时不出门,出门就发火。(打一物)
谜底:火柴
解析:火柴梗经过1.5%磷酸氢二铵处理后,又涂了一层石蜡,药头很粗大。它容易摩擦着火,火苗特别旺,即使在十级以上的大风中照样能着火,不会熄灭。

谜面:一座军营百个兵,列好队伍等命令,一旦需要就出去,牺牲自己换光明。(打一物)
谜底:火柴
解析:当今火柴盒的侧面涂有红磷(发火剂),三硫化二锑(Sb2S3,易燃物)和玻璃粉;火柴头上的物质一般是KClO3、MnO2(氧化剂)和S(易燃物)等。当两面者摩擦时,因摩擦产生的热使与KClO3等接触的红磷发火并引起火柴头上的易燃物燃烧,从而使火柴杆着火。

谜面:红蜻蜓,白尾巴,出门一飞就开花。(打一生活物)
谜底:火柴
解析:南宋时期,就有人把松木削成如纸张薄的小片,用硫磺涂满它的一端,但它不叫“火柴”,而是叫“发烛”、“粹儿”。

火柴造句

火柴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