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言行的成语

形容言行的成语


1言传身教 [ yán chuán shēn jiào ]

解释 言传:语言上传授、讲解;身教:亲身以行动教导。一面在言语上传授;讲解;一面在行动上示范。指言语行动起模范作用。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第五伦传》:“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论。”

2言听计从 [ yán tīng jì cóng ]

解释 听:听从;从:依从。说的话都相信;出的主意、计谋都采纳。形容对某个人十分信任。也作“言听计用”。

出处 《魏书 崔浩传》:“属太宗为政之秋,值世祖经营之日,言听计从,宁廓区夏。”

3表里如一 [ biǎo lǐ rú yī ]

解释 表:外表;里:内心。外表和内心一个样。外表与内部一致。形容人的言论、行动和思想完全一致。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行之以忠者,是事实要着实。”宋 朱熹集注:“以忠,则表里如一。”

4言简意赅 [ yán jiǎn yì gāi ]

解释 简:简洁;简练;赅:完备。语言简练;意思完备而透彻。也作“意简言赅”。

出处 宋 张端义《贵耳集》上卷:“言简理尽,遂成王言。”

5言而有信 [ yán ér yǒu xìn ]

解释 说出话来算数;有信用。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6谨言慎行 [ jǐn yán shèn xíng ]

解释 谨:小心;慎:谨慎。小心谨慎地说话、做事。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缁衣》:“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

7言过其实 [ yán guò qí shí ]

解释 言:语言;过:超过;越过;实:实际。原指言语不实;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现多指说话说得过分夸张、不符合实际。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8言行一致 [ yán xíng yī zhì ]

解释 说的和做的一样。形容人表里如一。

出处 宋 赵善璙《自警篇 诚实》:“自此言行一致,表里相应,遇事坦然,常有余裕。”

9言行相诡 [ yán xíng xiāng guǐ ]

解释 诡:违反,违背。说的和做的相违背。指言行不一。

出处 《吕氏春秋·淫辞》:“言行相诡,不祥莫大焉。”

10言行若一 [ yán xíng ruò yī ]

解释 见“言行抱一”。

出处 汉·刘向《列女传·齐田稷母》:“非义之事不计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

11言行相符 [ yán xíng xiāng fú ]

解释 说的和做的相符合。

出处 南朝·梁简文帝《与刘孝仪令》:“言行相符,始终如一。”

12言行不贰 [ yán xíng bù èr ]

解释 犹言言行一致。

出处 《晋书·孝友传·许孜》:“至性孝友,立节清峻,与物恭让,言行不贰。”

13言行相顾 [ yán xíng xiāng gù ]

解释 谓言行不互相矛盾。

出处 《北齐书·魏收传》:“言行相顾,慎终犹始。”

14言行抱一 [ yán xíng bào yī ]

解释 犹言言行一致。

出处 汉·贾谊《新书·道述》:“言行抱一谓之贞,反贞为伪。”

15言行信果 [ yán xíng xìn guǒ ]

解释 见“言必信,行必果”。

出处 郭沫若《沁园春·祝中日恢复邦交》词:“从今后,望言行信果,和睦万邦。”

16言行相副 [ yán xíng xiāng fù ]

解释 见“言行相符”。

出处 《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宋·邢昺疏:“此章勉人使言行相副也。”

17面面相觑 [ miàn miàn xiāng qù ]

解释 面面:脸对着脸;相:互相;觑:看;瞧。你看我;我看你;互相对着。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出处 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第六卷:“僧问:‘如何是大疑府人?’师曰:‘毕钵岩中面面相觑。’”

18充耳不闻 [ chōng ěr bù wén ]

解释 充:塞住;闻:听。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听别人的意见或劝告。

出处 清 李渔《奈何天 闹封》:“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

19刮目相看 [ guā mù xiāng kàn ]

解释 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0一言为定 [ yī yán wéi dìng ]

解释 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贾琏笑道:‘你我一言为定。只是我信不过二弟,你是萍踪浪迹,倘然去了不来,岂不误了人家一辈子的大事。’”

21道听途说 [ dào tīng tú shuō ]

解释 道、途:路。路上听说来的;又在路上传播。指随便传说不可靠的消息;或指没有根据的消息。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22拖泥带水 [ tuō ní dài shuǐ ]

解释 拖着泥带着水。比喻说话、作文不简洁;做事不干脆利落。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主人勤拳,带累阇梨,拖泥涉水。”

23简明扼要 [ jiǎn míng è yào ]

解释 扼要:抓住要点。简单明了;抓住要点。

出处 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讲话、演说、写文章和写决议案,都应当简明扼要。”

24眉飞色舞 [ méi fēi sè wǔ ]

解释 色:脸色;表情。双眉挑动;兴奋愉快的表情跃然脸上。形容非常兴奋得意的样子。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王乡绅一听此言,不禁眉飞色舞。”

25彬彬有礼 [ bīn bīn yǒu lǐ ]

解释 彬彬:原为文采与质朴兼备貌。形容文雅而有礼貌。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83回:“唤出他两个儿子,兄先弟后,彬彬有礼。”

26言为心声 [ yán wéi xīn shēng ]

解释 言:语言。语言是表达内心活动的声音。指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感的反映。

出处 汉 扬雄《法言 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27温文尔雅 [ wēn wén ěr yǎ ]

解释 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尔雅:文雅。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陈锡九》:“太守愕然曰:‘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

28文质彬彬 [ wén zhì bīn bīn ]

解释 原义为人的文采和本质都很适宜。后形容言谈举止斯文闲雅。彬彬:配合谐调。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9落落大方 [ luò luò dà fāng ]

解释 落落:坦率开朗;举止潇洒自然。形容言谈举止自然大方;不拘谨。

出处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9回:“杜雍却不推辞,将通身换了,更觉落落大方。”

30谨小慎微 [ jǐn xiǎo shèn wēi ]

解释 原指对微小的事物也采取谨慎小心的态度;形容非常谨慎。现指对细小的问题过分小心;流于畏缩。

出处 汉 刘安《淮南子 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

31尽收眼底 [ jìn shōu yǎn dǐ ]

解释 全部看在眼里。

出处 阿来《尘埃落定》第二章:“他们徒劳无功的努力都被我尽收眼底。”

32风度翩翩 [ fēng dù piān piān ]

解释 风度: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

33走马看花 [ zǒu mǎ kàn huā ]

解释 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出处 唐 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4浮想联翩 [ fú xiǎng lián piān ]

解释 浮想:漂浮变幻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漂浮不定的想象像鸟飞一样。指思绪连续不断地涌现出来。

出处 晋 陆机《文赋》:“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35谨慎小心 [ jǐn shèn xiǎo xīn ]

解释 非常小心地进行,谨言慎行。

出处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八回:“他是兢兢业业谨慎小心的东西,不敢轻易离寺,恐惹出是非。”

36虎视眈眈 [ hǔ shì dān dān ]

解释 眈眈:注视的样子。像老虎一样凶狠地注视着。形容心怀不良;伺机攫取。

出处 《周易 颐》:“虎视耽耽,其欲逐逐。”

37言信行果 [ yán xìn xíng guǒ ]

解释 见“言必信,行必果。”

出处 梁启超《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发端及其略传》:“正直谨严,言信行果。”

38言之有理 [ yán zhī yǒu lǐ ]

解释 说的话有道理。

出处 明 无心子《金雀记 守贞》:“还是左兄言之有理,极是曲体人情。”

39言出法随 [ yán chū fǎ suí ]

解释 言:话;这里指法令或命令;法:法律;随:跟随。话一说出口。法律就跟在后面。指法令一经公布就严格执行;如有违犯就依法处理。

出处 清 林则徐《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违。”

40言必有中 [ yán bì yǒu zhòng ]

解释 中:关键的地方。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到点子上。指说话很中肯。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41言行不一 [ yán xíng bù yī ]

解释 说的和做的不一致。

出处 《逸周书 官人》:“言行不类相似,始终相悖。”

42说到做到 [ shuō dào zuò dào ]

解释 言行一致,说过的话一定用行动实现。

出处 莫应丰《将军吟》第二章:“你看吧!我说到做到。”

43言之有物 [ yán zhī yǒu wù ]

解释 物:指内容。说话或写文章内容具体。

出处 《周易 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44言人人殊 [ yán rén rén shū ]

解释 殊:不同。说的话个个不同。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见。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曹相国世家》:“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45嘉言懿行 [ jiā yán yì xíng ]

解释 嘉、懿:美好。美好的言行。

出处 清 方苞《先母行略》:“几二十年,每作,昼夜语不休,然皆幼所闻古嘉言懿行及侍父母时事,无涉鄙倍者。”

46言行不符 [ yán xíng bù fú ]

解释 说的和做的不相符合。

出处 《逸周书 官人》:“言行不类,始终相悖。”

47察言观色 [ chá yán guān sè ]

解释 察;观:仔细看;言:话;色:脸色。琢磨别人说的话;观察人的脸色。以揣度对方的心意。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48言听计用 [ yán tīng jì yòng ]

解释 同“言听计从”。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49百听不厌 [ bǎi tīng bù yàn ]

解释 形容乐曲或歌曲好听,使人听多少遍也不厌烦。

50持之有故 [ chí zhī yǒu gù ]

解释 持:持论;立论;故:根据。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根据。

出处 荀况《荀子 非十二子》:“纵情性,安恣睢,禽兽之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51坐言起行 [ zuò yán qǐ xíng ]

解释 坐能言,起能行。原指言论必须切实可行,后比喻说了就做。

出处 先秦 荀况《荀子 性恶》:“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

52思绪万千 [ sī xù wàn qiān ]

解释 思绪:思想的头绪。万千:极多。指思想的头绪相当多,思虑复杂多端。

53济济彬彬 [ jǐ jǐ bīn bīn ]

解释 济济:庄严恭敬的样子;彬彬:文雅的样子。形容仪表庄重,举止文雅。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9回:“朝门外有十余位官员,一个个峨冠博带,济济彬彬,列于两行。”

54言不践行 [ yán bù jiàn xíng ]

解释 践行:履行。说了的话不能实行。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0回:“此刻害我做了个言不践行的人,我气的就是这一点。”

55矩步方行 [ jǔ bù fāng xíng ]

解释 行走时步伐端方合度。指行为举止合乎礼仪规范。

出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二回:“这样先生,渐不能矩步方行,不过东家西席,聊存名目而已。”

56讷言敏行 [ nè yán mǐn xíng ]

解释 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57高谈雅步 [ gāo tán yǎ bù ]

解释 高:高超;雅:美好。指言谈高妙,举止文雅。

出处 晋·陆机《百年歌》:“光车骏马游都城,高谈雅步何盈盈。”

58言行相悖 [ yán xíng xiāng bèi ]

解释 说话和行动不一致,互相矛盾。

59言文行远 [ yán wén xíng yuǎn ]

解释 言辞有文采,才能传播远方或影响后世。

出处 明·张溥《〈壬申文选〉序》:“言文行远,国家赖之。”参见“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60芳兰竟体 [ fāng lán jìng tǐ ]

解释 芳兰:兰草的香气;竟体:满身。香气满身。比喻举止闲雅,风采极佳。

出处 《南史 谢览传》:“览意气闲雅,视瞻聪明。武帝目送良久,谓徐勉曰:‘觉此生芳兰竟体。’”

61危言危行 [ wēi yán wēi xíng ]

解释 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