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容易生气的成语

形容容易生气的成语


1令人发指 [ lìng rén fà zhǐ ]

解释 令:使得;发指:头发竖起来。愤怒得使人头发都竖直起来。也作“令人发竖。”

出处 庄周《庄子 盗跖》:“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2咬牙切齿 [ yǎo yá qiè chǐ ]

解释 切齿:咬紧牙齿;表示痛恨。形容愤恨或发狠到极点的神情。

出处 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为甚事咬牙切齿,唬得犯罪人面色如金纸。”

3大发雷霆 [ dà fā léi tíng ]

解释 霆:暴雷;雷霆:震耳的雷声。形容大发脾气;高声怒斥别人。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5卷:“陈秀才大发雷霆。”

4气急败坏 [ qì jí bài huài ]

解释 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慌张失措的样子。形容羞怒、狼狈的样子。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回:“只见数个小喽罗气急败坏,走到山寨里叫道:‘苦也!苦也!’”

5暴跳如雷 [ bào tiào rú léi ]

解释 暴:急躁;发怒。蹦跳发怒;好像打雷一样猛烈。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严贡生越发恼得暴跳如雷。”

6恼羞成怒 [ nǎo xiū chéng nù ]

解释 恼:气恼;羞:羞臊。指由于气恼、羞臊而大怒。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回:“那抚台见是如此,知道王协台有心瞧他不起,一时恼羞成怒。”

7怒火中烧 [ nù huǒ zhōng shāo ]

解释 中:心中。怒火在心中燃烧。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 宋 王迈《臞轩集》:“虚舟相触何心在,怒火虽炎一响空。”

8怒发冲冠 [ nù fà chōng guān ]

解释 冠:帽子。愤怒得头发竖起;顶着帽子。形容愤怒到极点。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9义愤填膺 [ yì fèn tián yīng ]

解释 膺:胸。正义的愤恨充满了胸膛。

出处 南朝 梁 江淹《恨赋》:“置酒欲饮,悲来填膺。”

10火冒三丈 [ huǒ mào sān zhàng ]

解释 怒火上升三丈高。形容十分愤怒。

出处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她一句话把他说得跳起来,火冒三丈。”

11愤愤不平 [ fèn fèn bù píng ]

解释 愤愤:像生气的样子。因不公平的事而愤怒或不满。

出处 晋 王隐《晋书 桓秘传》:“秘亦免官,居于宛陵,每愤愤有不平之色。”

12怒气冲冲 [ nù qì chōng chōng ]

解释 形容愤怒得气呼呼的样子。

出处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二回:“[钱同秀]一手将烟灯砸在地下,说道:‘好好,你们做了一路!’就怒气冲冲的出来上车。”

13怒不可遏 [ nù bù kě è ]

解释 遏;止住。愤怒得难以抑制。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却说贾大少爷正在自己动手掀王师爷的铺盖,被王师爷回来从门缝里瞧见了,顿时气愤填膺,怒不可遏。”

14七窍生烟 [ qī qiào shēng yān ]

解释 七窍:指两耳、两眼、两鼻孔和口。形容气愤至极;好像眼耳口鼻都要冒出火来。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78回:“忽闻此言,吓得三尺神散,七窍生烟。”

15天怒人怨 [ tiān nù rén yuàn ]

解释 上天震怒;人民怨恨。形容作恶多端;激起普遍愤怒。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袁绍传》:“自是士林愤痛,人怨天怒,一夫奋臂,举州同声。”

16勃然大怒 [ bó rán dà nù ]

解释 勃然:因生气或惊慌等突然变脸色的样子。形容突然变脸;发起脾气来。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17怒形于色 [ nù xíng yú sè ]

解释 形:显露;色:脸色。满腔愤怒显于脸上。

出处 宋 洪迈《夷坚决》:“夫子赐之酒五尊。子夏怒形于色,举足蹴其二。”

18怒气冲天 [ nù qì chōng tiān ]

解释 怒气直冲天际。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出处 元 杨显之《潇湘雨》四:“只落口嗔嗔忿忿,伤心切齿,怒气冲天。”

19勃然变色 [ bó rán biàn sè ]

解释 勃然:突然地。变色:变了脸色。突然生气,变了脸色。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曰:‘君有大过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

20满腔怒火 [ mǎn qiāng nù huǒ ]

解释 满腔:充满心中;怒火:形容极大的愤怒。心里充满着极大的愤怒。

出处 《我们的战友邱少云》:“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勇猛地冲上‘391’高地。”

21老羞成怒 [ lǎo xiū chéng nù ]

解释 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那一个老羞成怒,就假公济私,把他参改,拿问在监。”

22忿然作色 [ fèn rán zuò sè ]

解释 因忿怒而变了脸色。

出处 孙膑《孙膑兵法 威王问》:“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日其急则也。”

23雷霆之怒 [ léi tíng zhī nù ]

解释 雷霆:霹雳。象霹雳一样的盛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出处 《三国志 吴志 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

24怒气填胸 [ nù qì tián xiōng ]

解释 胸中充满了愤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却说周瑜怒气填胸,坠于马下,左右急救归船。”

25赫然而怒 [ hè rán ér nù ]

解释 形容大怒。火冒三丈的样子。

26发上指冠 [ fā shàng zhǐ guàn ]

解释 毛发竖起貌。形容极度愤怒。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盗跖闻之,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27雷嗔电怒 [ léi chēn diàn nù ]

解释 暴怒貌。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7回:“如今且说宝玉只道王夫人不过来搜检搜检,无甚大事,谁知竟这样雷嗔电怒的来了。”

28鸡犬不宁 [ jī quǎn bù níng ]

解释 宁:安宁。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形容骚扰得十分厉害。

出处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29破涕为笑 [ pò tì wéi xiào ]

解释 涕:眼泪。一下子停止哭泣;笑了起来。也用来形容转悲为喜。

出处 晋 刘琨《答卢湛书》:“时复相与举觞对膝,破涕为笑,排终身之积惨,求数刻之暂欢。”

30代人受过 [ dài rén shòu guò ]

解释 受:承受,担待;过:过失,过错。替别人承担过错的责任。

出处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各省系军阀慑于人民的巨大力量,都不肯代人受过,曹辊也就不敢一意孤行。”

31心平气和 [ xīn píng qì hé ]

解释 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出处 宋 程颐《明道先生行状》:“先生每与论事,心平气和。”

32屡教不改 [ lǚ jiào bù gǎi ]

解释 屡:多次;一次又一次;教:教育。经过多次教育;仍然不改正。也作“累教不改”。

出处 明 沈德符《野获编 戮子》:“嘉靖末年,新郑故都御史高捷,有子不才,屡戒不俊,因手刃之。”

33心花怒放 [ xīn huā nù fàng ]

解释 心里高兴得像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怒放:盛开。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只他这一番言语举动,便把个舅爷骗得心花怒放。”

34多愁善感 [ duō chóu shàn gǎn ]

解释 善:容易;好(hào);感:伤感。容易发愁、伤感。形容人感情脆弱。

出处 茅盾《幻灭》二:“是同情于这个不相识的少妇呢,还是照例的女性的多愁善感,连她自己也不明白。”

35同仇敌忾 [ tóng chóu dí kài ]

解释 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出处 《诗经 秦风 无衣》:“与子同仇。”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

36狼狈不堪 [ láng bèi bù kān ]

解释 狼狈:疲惫、窘迫的样子;堪:忍受。指困顿窘迫的样子。

出处 宋 朱熹《与政府札子》:“风痰大作,头目旋晕,几欲僵卧,今已累日,精神愈见昏慢,委是狼狈不堪。”

37睚眦必报 [ yá zì bì bào ]

解释 睚眦:瞪眼怒视;引申为小怨小忿;报:报复。连瞪了他一眼的小怨小忿都要报复。形容气量极其狭小。也作“睚眦之恨”。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38目光如炬 [ mù guāng rú jù ]

解释 目光发亮象火炬。形容愤怒地注视着。也形容见识远大。

出处 《南史 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

39置之不理 [ zhì zhī bù lǐ ]

解释 置:放。放在一边;不予理睬。形容对某人某事十分冷淡。

出处 清 顾炎武《华阴王氏宗祠记》:“凡所以为厚生正德之事,一切置之不理,而听民之所自为。”

40喜怒哀乐 [ xǐ nù āi lè ]

解释 形容人感情上几种不同的表现。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41意气用事 [ yì qì yòng shì ]

解释 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用事:办事。处理事情只凭个人一时的情绪。

出处 清 黄宗羲《陈乾初墓志铭初稿》:“潜心力行,以求实得,始知曩日意气用事,刻意破除,久归平贴。”

42愁眉苦脸 [ chóu méi kǔ liǎn ]

解释 苦:痛苦。忧愁得眉头紧锁;哭丧着脸。形容愁容满面的样子。也作“愁眉苦眼”。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7回:“成老爹气的愁眉苦脸,只得自己走出去回那几个乡里人去了。”

43和蔼可亲 [ hé ǎi kě qīn ]

解释 指一个人的修养好;对人谦和可亲。和蔼:和气;谦逊。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9回:“原来这唐六轩唐观察为人极其和蔼可亲,见了人总是笑嘻嘻的。”

44气势汹汹 [ qì shì xiōng xiōng ]

解释 汹汹:声势盛大的样子。气势很盛的样子。形容气势凶猛。

出处 先秦 荀况《荀子 天论》:“君子不为小人之汹汹也辍行。”

45不念旧恶 [ bù niàn jiù è ]

解释 念:记住;旧:过去的;恶:恶劣的行为;指怨恨;仇怨。不记住或不计较过去和别人的仇恨。

出处 春秋 孔子《论语 公冶长》:“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46付之一笑 [ fù zhī yī xiào ]

解释 用一笑来回答。表示不值得理会。

出处 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 辨误三》:“以此知《义海》、《西清》寡陋,而妄为之说,可付之一笑。”

47急急忙忙 [ jí jí máng máng ]

解释 因为着急而行动加快,匆匆忙忙。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回:“且说鲁达自离了渭州,东逃西奔,急急忙忙。”

48金刚怒目 [ jīn gāng nù mù ]

解释 金刚:旧时寺院山门内的四大天王塑像;俗称四大金刚。形容面目威猛可怕。原作“金刚努目”。

出处 宋 庞元英《谈薮 薛道衡》:“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49怒目而视 [ nù mù ér shì ]

解释 怒目:瞪着发怒的眼睛;视:看。非常愤怒地瞪着双眼看。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林冲、杨志怒目而视,有欲要发作之色。”

50怒目横眉 [ nù mù héng méi ]

解释 耸起眉毛,瞪大眼睛。形容怒视的样子。

出处 五代 后蜀 何光远《监戒录》引陈裕诗:“横眉怒目强干嗔,便作阎浮有力神。祸福岂由泥捏汉,烧香代养弄蛇人。”

51横眉怒目 [ héng méi nù mù ]

解释 眉毛横竖;双目怒睁。形容强、凶狠的神情。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1回:“不一时,只听得院子里许多脚步响,早进来了横眉怒目,挺胸凸肚的一群人。”

52怒目切齿 [ nù mù qiè chǐ ]

解释 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愤恨之极的样子。切齿:咬紧牙齿。

出处 晋 刘伶《酒德颂》:“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

53气冲牛斗 [ qì chōng niú dǒu ]

解释 牛:牵牛星;斗:北斗星;指天空。原指宝剑的光气射入天际。形容气势极盛;直冲星空。有时也指怒气极盛。

出处 唐 杨炯《杜袁卅墓志铭》:“宝剑之沉,夜气冲于牛斗。”

54怒火冲天 [ nù huǒ chōng tiān ]

解释 形容愤怒之极,无法抑制。

出处 老舍《龙须沟》第一幕:“[程娘子]怒火冲天,不顾一切地冲向狗子拚命,却被狗子一把抓住。”

55狂风怒号 [ kuáng fēng nù háo ]

解释 怒:愤怒;发怒;号:号叫。大风刮得像发怒一样号叫。

出处 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56一笑置之 [ yī xiào zhì zhī ]

解释 笑了一笑就放在旁边了;表示不当一回事。

出处 宋 陆游《书梦》诗:“一笑俱置之,浮生故多难。”

57平心静气 [ píng xīn jìng qì ]

解释 心情平稳;态度冷静;不鲁莽行事。

出处 宋 吕本中《官箴》:“又如监司郡守严刻过当者,须平心定气与之委曲详尽,使之相从而后已。”

58咆哮如雷 [ páo xiào rú léi ]

解释 形容人暴怒喊叫的神态。

出处 茅盾《子夜》:“曾沧海舞着那半段鸦片烟枪,咆哮如雷,一手抢起一只锡烛台,就又劈面掷过去。”

59拂袖而去 [ fú xiù ér qù ]

解释 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一甩袖子就走了。形容因言语不合很生气。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2卷:“师云:‘侍者收取。’明拂袖而去。”

60敢怒敢言 [ gǎn nù gǎn yán ]

解释 敢于愤怒,又敢于说出来。

出处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一回:“那计氏虽也还敢怒敢言,当不起晁大舍也敢为敢做。”

61变颜变色 [ biàn yán biàn sè ]

解释 颜:脸色。因内心的惊惧激怒等而改变面色。

出处 管桦《不讲理的人》:“阔大爷注意到两个老头变颜变色的有点为难的样子,便惊讶地竖起眉毛。”

62菩萨低眉 [ pú sà dī méi ]

解释 象菩萨那样低眉看人。形容人的面貌慈祥善良。

出处 宋 庞元英《谈薮》:“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63付诸一笑 [ fù zhū yī xiào ]

解释 用一笑来对待或回答。比喻不值得理会。同“付之一笑”。

出处 清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六回:“仲英乃恍然大悟,付诸一笑,就在高椅上坐下,问雪香道:‘耐意思要我成日成夜陪仔耐坐来里,勿许到别场花去,阿是嗄?’”

64善气迎人 [ shàn qì yíng rén ]

解释 善气:和蔼可亲的态度。形容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人。

出处 《管子·心术下》:“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65转嗔为喜 [ zhuǎn chēn wéi xǐ ]

解释 由生气转为喜欢。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9回:“徐大军机一看,数目却比别的门生不同,因此方转嗔为喜,解释前嫌。”

66千夫所指 [ qiān fū suǒ zhǐ ]

解释 为众人所指责。形容触犯众怒。

出处 清 章炳麟《联省自治虚置政府议》:“千夫所指,其倾覆可立而期。”

67横眉立目 [ héng méi lì mù ]

解释 犹言横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出处 老舍《茶馆》第一幕:“三三两两的打手,都横眉立目,短打扮,随时进来往后院去。”

68横眉怒视 [ héng méi nù shì ]

解释 犹言横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出处 师飙等《金戈铁马少年时》第五章;“辛弃疾、贾瑞、飞烟、金福仗剑立于帐口,一个个横眉怒视,杀气逼人。”

69柔情似水 [ róu qíng sì shuǐ ]

解释 柔情:温柔的感情。像水一样温柔细腻。

出处 宋·秦观《鹊桥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70拍案惊奇 [ pāi àn jīng qí ]

解释 对奇异的事情拍着桌子惊叹。明末凌蒙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出处 明末·凌濛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71艴然不悦 [ fú rán bù yuè ]

解释 非常生气。艴然,也作怫然,生气时表现一付脸色难看的样子。

出处 典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72火上添油 [ huǒ shàng tiān yóu ]

解释 见“火上浇油”。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三回:“贾臬台见他顶嘴,如火上添油,那气格外来的大。”

73一笑了事 [ yī xiào le shì ]

解释 见“一笑了之”。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六回:“抚台听了,先还摸不着头脑,还以为某人办事不诚实,所以钦差才加了他这个考语;后来别位司、道说起,晓得是为带着表,方才付之一笑了事。”

74多愁多病 [ duō chóu duō bìng ]

解释 经常忧愁就会体弱多病。旧时形容才子佳人的娇弱状态

出处 宋 柳永《倾杯》词:“早是多愁多病,那堪细把旧约前欢重省。”

75戟指嚼舌 [ jǐ zhǐ jiáo shé ]

解释 戟指:伸出食指、中指指人;嚼舌:咬破舌头。形容愤怒之极

出处 鲁迅《华盖集 “碰壁”之余》:“或则戟指嚼舌,喷血而亡。”

76多情善感 [ duō qíng shàn gǎn ]

解释 感情丰富,容易伤感。

出处 唐·陆龟蒙《自遣诗三十首》:“多情善感自难忘,只有风流共古长。”

77气冲斗牛 [ qì chōng dòu niú ]

解释 牛:牵牛星。斗:北斗星。指天空。原指宝剑的光气射入天际。后指气势很盛。亦作“气冲牛斗”。

出处 唐·崔融《咏宝剑》:“匣气冲牛斗,山形转辘轳。”宋·岳飞《题青泥赤壁》诗:“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真节报君仇。”

78毛发倒竖 [ máo fā dǎo shù ]

解释 倒竖:尾端朝上直立。汗毛、头发都竖起来。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很紧张。亦作“毛发皆竖”、“毛发尽竖”、“毛发为竖”。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0回:“腾读毕,毛发倒竖,咬牙嚼舌,满口流血。”

79横眉立眼 [ héng méi lì yǎn ]

解释 犹言横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出处 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二四章:“白占魁横眉立眼,凶狠狠地要去赶车。”

80惊风怒涛 [ jīng fēng nù tāo ]

解释 喻生活中的艰辛险恶。

出处 清·刘大櫆《谢氏妹六十寿序》:“回思三十年前,惊风怒涛,恍如梦寐。”

81横眉瞪眼 [ héng méi dèng yǎn ]

解释 犹言横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出处 《太平天国歌谣传说集 徐泰吉找死》:“一个太平军冲到他身边,他以为是他的部下,还横眉瞪眼的叫:‘打、打、打!’”

82惊涛怒浪 [ jīng tāo nù làng ]

解释 同“惊涛骇浪”。

出处 宋·韩拙《论观画别识》:“巅崖峻壁之间,一水飞出,如练千尺悬洒于万仞之下,有惊涛怒浪,涌竑腾沸,喷溅漂流。”

83鲜衣怒马 [ xiān yī nù mǎ ]

解释 美服壮马。谓服饰豪奢。

出处 明·沈德符《野获编·刑部·冤狱》:“群盗得志,弥横恣为推埋,鲜衣怒马,以游侠为称,其魁名朱国臣者,初亦宰夫也。”

84恼羞变怒 [ nǎo xiū biàn nù ]

解释 见“恼羞成怒”。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0回:“昌得官见他如此的说法,不禁恼羞变怒,喝令左右:‘替我赶他出去!’”

85横眉冷目 [ héng méi lěng mù ]

解释 愤怒、轻蔑的样子。同“横眉冷眼”。

出处 郭澄清《大刀记》第十三章:“现在他又横眉冷目地喝了一声‘走’,更把个张温吓没了真魂。”

86柳眉倒竖 [ liǔ méi dào shù ]

解释 形容女子发怒时耸眉之状。

出处 《儿女英雄传》第五回:“那女子不听犹可,听了之话,只见她柳眉倒竖,杏眼圆睁;腮边烘两朵红云,面上现一团煞气。”

87疾言遽色 [ jí yán jù sè ]

解释 言语神色粗暴急躁。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刘宽传》:“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88鲜衣良马 [ xiān yī liáng mǎ ]

解释 见“鲜衣怒马”。

出处 宋·李昉《太平广记》卷第三一○引唐·载孚《广异记·汝阴人》:“汝阴男子姓许,少孤,为人白皙,有姿调,好鲜衣良马,游骋无度。”

89鲸波怒浪 [ jīng bō nù làng ]

解释 犹言惊涛骇浪。

出处 清·昭梿《啸亭杂录·端午龙舟》:“乾隆初,上于端午日命内侍习竞渡于福海中,皆画船箫鼓,飞龙蠲首,络绎于鲸波怒浪间。”

90抓耳搔腮 [ zhuā ěr sāo sāi ]

解释 见“抓耳挠腮”。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五回:“多九公道:‘那送礼人说:国舅因今日王妃进宫,送这礼物,预备王妃赏赐宫人。岂非送给林兄么?’唐敖听了,只急的抓耳搔腮。”

91发上冲冠 [ fā shàng chōng guàn ]

解释 犹言发上指冠。语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出处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92发怒冲冠 [ fā nù chōng guàn ]

解释 同“发上冲冠”。

出处 《燕丹子》下卷:“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宗意和之。如壮声则发怒冲冠,为哀声则士皆流涕。”

93儿女英雄 [ ér nǚ yīng xióng ]

解释 儿女:指青年男女。指感情丰富,年轻有为的男女英雄。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求其儿女英雄,一身兼备的,也只见得两个。”

94神怒人怨 [ shén nù rén yuàn ]

解释 谓人人怨恨愤怒。

出处 《晋书·殷诰传》:“神怒人怨,众之所弃。倾危多忧,将及社稷。”

95人怨天怒 [ rén yuàn tiān nù ]

解释 人民怨恨,天公震怒。形容为害作恶非常严重,引起普遍的愤怒。

出处 《后汉书 袁绍传》:“自是士林愤痛,人怨天怒,一夫奋臂,举州同声。”

96愤不欲生 [ fèn bù yù shēng ]

解释 悲愤或气愤行不愿再活下去了。形容极度气愤。

出处 明·史可法《史忠正公集·四·祭庐州殉难官绅士民文》:“余闻报淮上,悲愤不欲生。”

97金刚努目 [ jīn gāng nǔ mù ]

解释 形容面目威猛可畏。

出处 《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宋·庞元英《谈薮·薛道衡》:“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尝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努目?菩萨何为低眉?’小僧答曰:‘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道衡怃然不能对。”

98横眉努目 [ héng méi nǔ mù ]

解释 耸眉瞪眼。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出处 后蜀 何光远《鉴戒录》卷十引陈裕诗:“横眉努目强干嗔,便作阎浮有力神。祸福岂由泥捏汉,烧香供养弄蛇人。”努,一本作“怒”。

99植发穿冠 [ zhí fā chuān guàn ]

解释 犹植发冲冠。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温峤初为刘琨使来过江”刘孝标注引晋·裴启《语林》:“温公始入,姿形甚陋,合坐尽惊。既坐,陈说九服分崩,皇室弛绝,晋王君臣莫不歔欷。及言天下不可以无主,闻者莫不踊跃,植发穿冠。”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