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有野心的成语

形容有野心的成语


1垂涎三尺 [ chuí xián sān chǐ ]

解释 垂:东西的一头向下;涎:口水。流出的口水有三尺长。原形容嘴馋到极点。现多形容见了别人的好东西就眼红;并极想弄到手的贪婪样子。

出处 唐 柳宗元《三戒》:“临江之人,略得麋麂,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2利欲熏心 [ lì yù xūn xīn ]

解释 利:名利;欲:欲望;熏:熏染;侵袭。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窍。

出处 宋 黄庭坚《赠别李次翁》诗:“利欲熏心,随人翕张。”

3野心勃勃 [ yě xīn bó bó ]

解释 野心:指攫取名利、地位、地盘等的欲望;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野心很大。

出处 清 陈天华《狮子吼》:“这一位大帝野心勃勃,就想把世界各国尽归他的字下。”

4狼子野心 [ láng zǐ yě xīn ]

解释 狼子:狼崽子;幼小的狼;野心:野兽凶残的本性。狼崽子虽小却有野兽的凶残本性。比喻坏人凶残的秉性或疯狂的欲望。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四年》:“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5狼心狗肺 [ láng xīn gǒu fèi ]

解释 比喻心肠如狼和狗 一样凶恶、狠毒。也比喻忘恩负义。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那知这贼子恁般狼心狗肺,负义忘恩。”

6逐鹿中原 [ zhú lù zhōng yuán ]

解释 在中原争夺天下。比喻争夺政权。逐:追赶;鹿:比喻帝位、政权。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7狼子兽心 [ láng zǐ shòu xīn ]

解释 比喻凶暴的人用心残忍,有如野兽。

出处 《晋书 虞预传》:“然狼子兽心,轻薄易动。”

8得步进步 [ dé bù jìn bù ]

解释 已进了一步,还要向前进一步。比喻野心大,贪心永不满足。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六回:“自北宁失败后,法人得步进步,海疆处处戒严。”

9豺狐之心 [ chái hú zhī xīn ]

解释 指有豺狼和狐狸那样的凶残、狡猾的心肠。

出处 《敦煌变文集 伍子胥这文》:“近闻楚王无道,遂发材(豺)狐之心,诛妾家破亡消。

10移天易日 [ yí tiān yì rì ]

解释 易:更换。比喻野心家篡夺政权。

出处 《晋书 齐王冏传》:“赵庶人听任孙秀,移天易日。”

11不臣之心 [ bù chén zhī xīn ]

解释 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会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想。后也指犯上作乱的野心。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7卷:“只说是他自己做的,中怀不臣之心,妄言污蔑妃后,要坐他族灭之罪。”

12狼贪虎视 [ láng tān hǔ shì ]

解释 象狼一样贪婪,象老虎一样睁大眼睛盯着。比喻野心很大。

出处 清·洪昇《长生殿·陷关》:“狼贪虎视威风大,镇渔阳兵雄将多。待长驱直把淆函破,奏凯日齐声唱歌。”

13虎狼之心 [ hǔ láng zhī xīn ]

解释 比喻凶残的野心。

出处 汉·刘向《说苑·正谏》:“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

14豺狼野心 [ chái láng yě xīn ]

解释 比喻坏人的狠毒用心。

出处 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

15奸人之雄 [ jiān rén zhī xióng ]

解释 奸人:奸恶诈伪的人;雄:指杰出人士。奸恶诈伪之人的魁首。多指权诈欺世的野心家。

出处 战国·赵·荀况《荀子·非相》:“夫是之谓奸人之雄。”

16问鼎中原 [ wèn dǐng zhōng yuán ]

解释 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出处 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

17偿其大欲 [ cháng qí dà yù ]

解释 偿:达到,满足。欲:欲望。大欲:野心。指满足了他最大的欲望,或达到了他的野心。

出处 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日寇原欲在中国求偿其大欲,但中国的长期抵抗,将使日本帝国主义本身走上崩溃的道路。”

18司马昭之心 [ sī mǎ zhāo zhī xīn ]

解释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高贵乡公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19人面兽心 [ rén miàn shòu xīn ]

解释 空有人的外貌;品德却像兽类。形容品德极坏。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匈奴传赞》:“夷狄之人贪而好利,披发左衽,人面兽心。”

20狼狈为奸 [ láng bèi wéi jiān ]

解释 狼狈:传说狈是与狼同类的野兽;因前腿短;要趴在狼身上才能行动。狼和狈常一起出外伤害牲畜。奸:做坏事。比喻坏人互相勾结一起干坏事。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诗翁画客狼狈为奸,怨女痴男鸳鸯并命。”

21同甘共苦 [ tóng gān gòng kǔ ]

解释 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承担苦难。比喻同欢乐;共患难。甘:甜;苦:苦难。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一》:“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22与世无争 [ yǔ shì wú zhēng ]

解释 和社会上的人没有争执。多指一种消极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

出处 《战国策·楚策四》:“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23贪心不足 [ tān xīn bù zú ]

解释 贪得无厌,永不满足。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五回:“汝贪心不足!既得吴郡,而又强并吾界!”

24狼吞虎咽 [ láng tūn hǔ yàn ]

解释 像狼虎一样吞咽东西。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有一寸见方大小,和在饭里,不上一刻工夫,狼吞虎咽,居然吃个精光。”

25如狼似虎 [ rú láng sì hǔ ]

解释 像狼虎一样。比喻非常凶暴。

出处 《尉缭子 武议》:“一人之兵,如狼似虎,如风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惊。”

26杯盘狼藉 [ bēi pán láng jí ]

解释 狼藉:像狼窝里的草那样杂乱不堪。形容喝酒吃饭快要完了的时候或吃完以后;桌上的杯子、盘子、碗筷等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宴饮已毕或将毕时的情景。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

27引狼入室 [ yǐn láng rù shì ]

解释 引:招引;把狼引到室内。比喻自己把坏人或敌人招引进来。

出处 元 张国宝《罗李郎》:“我不是引的狼来屋里窝,寻得蛐蜒钻耳朵。”

28据为己有 [ jù wéi jǐ yǒu ]

解释 据:占据。以不正当的手段占据国家、集体或他人的钱、财、物品等。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我故倡为析居之仪,将大宅良田,强奴巧婢,悉据为己有。”

29昭然若揭 [ zhāo rán ruò jiē ]

解释 昭然:明明白白的样子;揭:高举。形容真相大白;非常明显。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达生》:“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30雄心壮志 [ xióng xīn zhuàng zhì ]

解释 伟大的理想;宏伟的志愿。

出处 宋 欧阳修《苏才翁挽诗二首》:“柳岸抚柩送归船,雄心壮志两峥嵘,谁谓中年志不成。”

31肆无忌惮 [ sì wú jì dàn ]

解释 肆:放肆;任意而行;忌惮:惧怕;畏惧。任意妄为;一点顾忌、畏惧也没有。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宋 朱熹注:“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

32狼烟四起 [ láng yān sì qǐ ]

解释 狼烟:古代边境点燃狼粪以报警;即烽火。四处都有报警的烽火。形容外敌侵犯或内敌动荡;到处是战火。

出处 明 沈采《千金记 宵征》:“如今狼烟四起,虎斗龙争,我到街坊上打听楚国招兵文榜消息。”

33混淆是非 [ hùn xiáo shì fēi ]

解释 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比喻故意制造混乱;使是非不清。

出处 清 陶曾佑《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锢蔽见闻,淆混是非。”

34心胸开阔 [ xīn xiōng kāi kuò ]

解释 心胸:思想,气量。思想坦率接受力强,并非小心眼,心智并不狭窄。

出处 宋·朱熹《答吕子约》:“便自胸次开阔,黑白分明。”

35犯上作乱 [ fàn shàng zuò luàn ]

解释 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36声名狼藉 [ shēng míng láng jí ]

解释 声名:名誉;名声;狼藉:传说中狼群垫草而卧;起来时把草踏乱以消灭痕迹。后借以形容散乱;引申为破败得不可收拾。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蒙恬列传》:“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于诸侯。”唐 司马贞索隐:“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37路人皆知 [ lù rén jiē zhī ]

解释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出处 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38上下其手 [ shàng xià qí shǒu ]

解释 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出处 唐 周矩《为索元礼首按制狱疏》:“微讽动以探其情,所推者必上下其手,希圣旨也。”

39雄心勃勃 [ xióng xīn bó bó ]

解释 形容雄心很大;很有理想。勃勃:旺盛的样子。

出处 茅盾《子夜>新版后记》:“最初构思的时候,原也雄心勃勃,打算在我力所能及的广阔画面上把一些最典型的人物事态组织进去。”

40豺狼成性 [ chái láng chéng xìng ]

解释 豺:一种类似狼的凶残野兽;也叫“豺狗”。像豺狼一样凶恶残暴成了习性。

出处 唐 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加以虺蜴为人,豺狼成性。”

41中原逐鹿 [ zhōng yuán zhú lù ]

解释 中原:古代指我国中部;跟边疆相对而言;逐:追逐;鹿:比喻政权或争逐的对象。旧时比喻群雄在中原争夺天下;也作“逐鹿中原”。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42幕天席地 [ mù tiān xí dì ]

解释 幕:帐幕。把蓝天当作帐幕;把大地当作“铺席”。形容胸襟旷达开阔;也形容野外的生活情景。

出处 晋 刘伶《酒德颂》:“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43豕突狼奔 [ shǐ tū láng bēn ]

解释 豕:猪;突:猛冲。象猪那样冲撞,象狼那样奔跑。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到处搔扰。

出处 明 归庄《万古愁》:“有几个狼奔豕突的燕和赵,有几个狗屠驴贩的奴和盗。”

44心粗胆壮 [ xīn cū dǎn zhuàng ]

解释 粗:粗疏,粗略。心思粗疏,胆量很大。形容野心勃勃,肆无忌惮。

出处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55回:“这会有银子在手里,更是心粗胆壮。”

45窥窃神器 [ kuī qiè shén qì ]

解释 神器:帝位、政权。窥伺机会,窃取帝位。

出处 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檄》:“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

46兽心人面 [ shòu xīn rén miàn ]

解释 面貌虽是人,心却如野兽。形容人凶恶残暴。

出处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时台中谓之语曰:侯知一不伏致仕,张琮自请起复……皆非名教中人,并是王化外物。兽心人面,不其然乎!”

47心粗胆大 [ xīn cū dǎn dà ]

解释 心地粗疏,胆子很大。形容野心勃勃,肆无忌惮。亦作“心粗胆壮”。

出处 元·石德玉《秋胡戏妻》第四折:“这厮便倚强凌弱,心粗胆大,怎敢来俺庄上。不由的忿气夯胸膛。”

48虐老兽心 [ nüè lǎo shòu xīn ]

解释 虐老:虐待老人。喻残暴凶狠而无仁义,有如野兽。

出处 汉 班固《汉书 武五子传》:“呜呼!薰鬻氏虐老兽心,以奸巧边氓。朕命将率,徂征厥罪。”汉 司马迁《史记 王世家》:“于戏!荤粥氏虐老兽心,侵犯寇盗,加以奸巧边萌。”

49吕武操莽 [ lǚ wǔ cāo mǎng ]

解释 吕雉、武则天、曹操、王莽的合称。旧时都被认为是以阴谋手段篡夺君位的野心家。因以之指窃取政权的国贼。

出处 梁启超《复金山中华会馆书》:“即不爱皇,即不爱国,亦当爱身家,其忍听吕武操莽为我写卖奴契也?”

50使羊将狼 [ shǐ yáng jiàng láng ]

解释 将:统率,指挥。派羊去指挥狼。比喻不足以统率指挥。也比喻使仁厚的人去驾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这要坏事。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且太子所与俱诸将,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今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将狼也。”

51养鹰飏去 [ yǎng yīng zǒu qù ]

解释 比喻怀有野心的人不易控制,当其得意之时就不再为主人所用。语本《后汉书·吕布传》:“譬如养鹰,饥即为用,饱则飏去。”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吕布传》:“譬如养鹰,饥即为用,饱则飏去。”

52鸣野食苹 [ míng yě shí píng ]

解释 比喻诚心待人,同甘共苦。

出处 《诗经 小雅 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53白藋同心 [ bái diào tóng xīn ]

解释 犹言心如野草。形容不羡荣华的品节。

出处 北周 庾信《竹杖赋》:“秋藜促节,白藋同心。终堪荷蓧,自足驱禽。”

54大白于天下 [ dà bái yú tiān xià ]

解释 大白:彻底明白,完全清楚;天下:全国。使全国的人都知道事情的真相。

出处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19回:“吾辈救国护法之初衷,将无以大白于天下,而佥壬假借,得以自便私图。”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