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一个人抱怨的成语

形容一个人抱怨的成语


1怨声载道 [ yuàn shēng zài dào ]

解释 载:充满;道:道路。怨恨的声音充塞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的强烈的不满和怨恨。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李固传》:“前孝安皇帝内任伯荣、樊丰之属,外委固广、谢恽之徒,开门受赂,署用非次,天下纷然,怨声载道。”

2任劳任怨 [ rèn láo rèn yuàn ]

解释 任:担当、承担。做事既能承受劳苦;又能承受埋怨。

出处 清 颜光敏《颜氏家藏尺牍》:“惟存一矢公矢慎之心,无愧屋漏,而闱中任劳任怨,种种非笔所能尽。”

3怨天尤人 [ yuàn tiān yóu rén ]

解释 怨恨天命;责怪别人(怨:怨恨;天:这里指命运;尤:责怪;归罪)。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4怨天忧人 [ yuàn tiān yōu rén ]

解释 怨:怨恨;天:命运;忧:责怪。怨恨天命,责怪别人。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5啧有烦言 [ zé yǒu fán yán ]

解释 议论纷纷;有不少抱怨责备的话。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定公四年》:“会同难,啧有烦言,莫之治也。”

6怨气冲天 [ yuàn qì chōng tiān ]

解释 怨恨之气冲到天空。形容怨愤情绪极大。

出处 明 无名氏《精忠记 应真》:“今下方黑气冲天,我佛慧眼一观,乃是临安秦桧屈陷忠臣岳飞父子,幽魂不散,怨气冲天。”

7怨天怨地 [ yuàn tiān yuàn dì ]

解释 抱怨天又抱怨地。后指埋怨不休。

出处 元 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到今日,悔,悔,悔。也是我前世前缘,自作自受,怨天怨地。”

8含恨九泉 [ hán hèn jiǔ quán ]

解释 指抱怨而死,在地下还带着怨恨。

出处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18回:“只因去寻吴瑞庵,遂被功名耽延岁月,归来迟了,以致白小姐含恨九泉。”

9嘟嘟囔囔 [ dū dū nāng nāng ]

解释 不断地、含混地自言自语。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一面向宝玉脸上用指头画了几画,口内嘟嘟囔囔的。”

10嘟嘟哝哝 [ dū dū nóng nóng ]

解释 连续地小声地自言自语。有时也带有抱怨的意思。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

11埋天怨地 [ mán tiān yuàn dì ]

解释 抱怨天,埋怨地。形容对什么都抱怨。

出处 元 郑廷玉《看钱奴》第一折:“每日在吾庙里,埋天怨地。”

12怨词詈语 [ yuàn cí lì yǔ ]

解释 抱怨与骂人的话语。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四卷:“这老妪独居,谁人到此,亦有诗句?足见怨词詈语遍于人间矣!”

13自暴自弃 [ zì bào zì qì ]

解释 自己糟蹋自己;自己鄙弃自己。形容不知自爱;甘于落后。暴;糟蹋;弃:鄙弃。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14自言自语 [ zì yán zì yǔ ]

解释 言、语:说。自己跟自己说话。

出处 元 王晔《桃花女》第四折:“你这般鬼促促的,在这里自言自语,莫不要出城去砍那桃树吗?”

15六神无主 [ liù shén wú zhǔ ]

解释 六神:道家指主宰人心、肺、肝、肾、脾、胆的神;无主:没有主意;不知如何是好。形容心慌意乱;惊慌失措。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吓得知县已六神无主,还有甚心肠去吃酒。”

16怅然若失 [ chàng rán ruò shī ]

解释 怅然:失意;懊恼。形容因不如意而心情沮丧;好像丢了什么似的。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牛成章》:“主人视其里居、姓氏,似有所动,问所从来。忠泣诉父名,主人怅然若失。”

17心神不宁 [ xīn shén bù níng ]

解释 形容心情不平静;精神不安定。宁:安宁。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33回:“(三藏)心神不宁道:'徒弟啊,我怎幺打寒噤呢?'”

18闷闷不乐 [ mèn mèn bù lè ]

解释 闷闷:心情不愉快。形容心情烦闷抑郁。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8回:“意欲弃布他往,却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终日闷闷不乐。”

19自怨自艾 [ zì yuàn zì yì ]

解释 原指自己悔恨;自己改正。现形容悔恨交加。怨:悔恨;艾:割草;改正。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

20忐忑不安 [ tǎn tè bù ān ]

解释 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忐忑:心神不安定。

出处 清 吴趼人《糊涂世界》第九卷:“两道听了这话,心里忐忑不定。”

21心烦意乱 [ xīn fán yì luàn ]

解释 心情烦躁;思绪纷乱。形容内心烦闷焦躁。烦:烦躁;意:心绪;心思。

出处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蔽鄣于谗,心烦意乱,不知所从。”

22局促不安 [ jú cù bù ān ]

解释 局促:也作“侷促”;或“跼促”;拘束;不自然。形容举止受约束、不自然、不安静的样子。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2回:“昭公虽不治罪,心中怏怏,恩礼稍减于昔日。祭足亦觉跼蹐不安,每每称疾不朝。”

23议论纷纷 [ yì lùn fēn fēn ]

解释 纷纷:众多、杂乱的样子。表明各种意见的言论多而杂乱。意见不一;说法众多。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新令既出,百姓议论纷纷,或言不便,或言便。”

24宽宏大量 [ kuān hóng dà liàng ]

解释 宽宏:度量大。形容心胸开阔;度量大;能容人、容事。也作“宽洪大量”。

出处 元 无名氏《鱼樵记》第三折:“我则道相公不知打我多少,元来那相公宽宏大量。”

25息事宁人 [ xī shì níng rén ]

解释 息:平息;宁:安定。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

26心慌意乱 [ xīn huāng yì luàn ]

解释 心里慌乱;没有主意。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孩儿自从接了电报之后,心慌意乱。”

27不辞劳苦 [ bù cí láo kǔ ]

解释 辞:推辞。虽然劳累和辛苦也不推辞。形容工作勤奋努力。也作“不辞辛苦”。

出处 唐 牛肃《纪闻 吴保安》:“今日之事,请不辞劳苦。”

28牢骚满腹 [ láo sāo mǎn fù ]

解释 一肚子委曲、不满的情绪。

出处 钱钟书《围城》:“自己这一年来,牢骚满腹,一触即发。”

29怨入骨髓 [ yuàn rù gǔ suǐ ]

解释 恨到骨头里。形容怨恨到极点。

出处 《史记·秦本纪》:“文公夫人,秦女也,为秦三囚将请曰:‘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愿令此三人妇,令我君得自愉烹之。’晋君许之,归秦三将。”

30怨气满腹 [ yuàn qì mǎn fù ]

解释 胸中充满了怨恨的情绪。形容怨愤之气极大。

出处 《后汉书 祭祀志上》:“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

31心存芥蒂 [ xīn cún jiè dì ]

解释 芥蒂:本指细小的梗塞物,后比喻心里的不满或不快。指心里对人对事有怨恨或不愉快的情绪。

出处 汉 司马相如《子虚赋》:“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芥蒂。”

32藏怒宿怨 [ cáng nù sù yuàn ]

解释 藏、宿:存留。把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里。指心怀怨恨,久久难消。

出处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万章上》:“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

33人怨神怒 [ rén yuàn shén nù ]

解释 形容民愤极大。

出处 《晋书 孔愉传》:“天罚既集,罪人斯殒,王旅未加,自相鱼肉。岂非人怨神怒,天降其灾!”

34愁山闷海 [ chóu shān mèn hǎi ]

解释 忧愁如山,苦闷似海。形容愁闷象山一样大,象海一样深,无法排遣。

出处 元 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俺又不曾弄月嘲风,怎揽这场愁山闷海。

35烦天恼地 [ fán tiān nǎo dì ]

解释 烦:烦恼,烦闷。形容心情十分烦恼

出处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哭哭啼啼,烦天恼地。”

36埋三怨四 [ mán sān yuàn sì ]

解释 事事埋怨。

出处 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卷:“‘我堂客总是埋三怨四,’谢庆元讲到这里,侧耳听听帐子里已经起的均匀微细的鼾息。”

37愀然不乐 [ qiǎo rán bù lè ]

解释 愀然:忧愁的样子。脸上忧愁严肃,心中不愉快。

出处 《荀子 修身》:“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