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讨论会的成语

形容讨论会的成语


1滔滔不绝 [ tāo tāo bù jué ]

解释 滔滔:水流滚滚;连续不断的样子。像水流一样不间断。比喻话多而又流畅。

出处 五代 后唐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2直言不讳 [ zhí yán bù huì ]

解释 直率地讲话;毫不隐讳(讳:忌讳;隐讳)。

出处 《晋书 刘波传》:“臣鉴先征,窃惟今事,是以敢肆狂瞽,直言无讳。”

3仗义执言 [ zhàng yì zhí yán ]

解释 仗义:主持正义;执言:说公道话。主持正义;说公道话。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4回:“若以文、武、宣、平之灵,仗义执言,国悔罪,王室之福。”

4长篇大论 [ cháng piān dà lùn ]

解释 冗长的篇幅;大而无当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讲话过长;内容空泛。也作“长篇大章”、“长谈阔论”。

出处 元 朱士凯《录鬼簿序》:“乐府小曲,大篇长什,传之于人,每不遗藁,故未以有就编焉。”

5谈笑风生 [ tán xiào fēng shēng ]

解释 形容谈话时有说有笑;饶有兴趣;气氛热烈。风生:有兴致;很风趣。

出处 宋 辛弃疾《念奴娇 赠夏成玉》词:“遐想后日蛾眉,两山横黛,谈笑风生颊。”

6语重心长 [ yǔ zhòng xīn cháng ]

解释 重:郑重。恳切话说得诚恳;有分量;心意深长。

出处 清 洛日生《海国英雄记 回唐》:“叹别离苦况,转忘了母亲的语重心长。”

7旁征博引 [ páng zhēng bó yǐn ]

解释 旁:广泛;征:征求;博:广博;引:引证。广泛地引用材料作为依据、例证。

出处 清 王韬《淞隐漫录》:“生数典已穷,而女博引旁征,滔滔不竭,计女多于生凡十四则。”

8七嘴八舌 [ qī zuǐ bā shé ]

解释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也比喻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

出处 《好逑传》第五回:“众人正跑得有兴头上,忽被铁公子拦住,便七嘴八舌地乱嚷。”

9各抒己见 [ gè shū jǐ jiàn ]

解释 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4回:“据我主意,何不各抒己见,出个式子,岂不新鲜些?”

10求同存异 [ qiú tóng cún yì ]

解释 寻求彼此的共同处;保留彼此的分歧处。

出处 《人民日报》1965.3.23:“共同点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异。”

11引经据典 [ yǐn jīng jù diǎn ]

解释 引;援解;引用;经:经书;据:依据;典:典籍。引用经典著作作为立论的依据。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荀爽传》:“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

12议论纷纷 [ yì lùn fēn fēn ]

解释 纷纷:众多、杂乱的样子。表明各种意见的言论多而杂乱。意见不一;说法众多。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新令既出,百姓议论纷纷,或言不便,或言便。”

13唇枪舌剑 [ chún qiāng shé jiàn ]

解释 嘴唇像枪;舌头像剑。形容能言善辩;言词犀利;针锋相对。也作“舌剑唇枪。”

出处 元 高文秀《渑池会》一折:“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

14意味深长 [ yì wèi shēn cháng ]

解释 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出处 宋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15崇论宏议 [ chóng lùn hóng yì ]

解释 崇:高;宏:大。高超的见解和议论。又作“崇论闳议”。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司马相如传》:“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

16娓娓而谈 [ wěi wěi ér tán ]

解释 连续不倦地谈论着。形容健谈。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只如熟人相对,娓娓而谈。”

17大发议论 [ dà fā yì lùn ]

解释 发:表达,传达。尽情地发表各种意见和评论。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6回:“文琴便扯天扯地的大谈起来,一会儿大发议论,一会儿又竭力恭维。”

18持平之论 [ chí píng zhī lùn ]

解释 持平:保持公正;没有偏向。公正的议论或调和折中的言论。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二》:“先师刘文正公曰:‘神仙必有,然必非今之卖药道士;佛菩萨必有,然必非今之说法禅僧。’斯其持平之论矣。”

19成千论万 [ chéng qiān lùn wàn ]

解释 犹言成千成万。形容数量极多。

出处 《镜花缘》第七一回:“你到女儿国酒楼戏馆去看,只怕异姓姐妹聚在一处的,还成千论万哩。”

20直抒胸臆 [ zhí shū xiōng yì ]

解释 谓不加掩饰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出处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第十回:“杜公七律,正以其负力之大,寄悰之深,能直抒胸臆,广酬事物之变而无碍。”

21舌战群儒 [ shé zhàn qún rú ]

解释 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22谠言嘉论 [ dǎng yán jiā lùn ]

解释 公正、正直而有说服力的言论。

出处 《元史 张孔孙传》:“孔孙素以文学名,且善琴,工画山水竹石,而骑射尤精,及其立朝,谠言嘉论,有可观者,士论服之。”

23长谈阔论 [ cháng tán kuò lùn ]

解释 犹高谈阔论。

出处 《红楼梦》第二二回:“往常间只有宝玉长谈阔论,今日贾政在这里便唯唯而已。”

24访论稽古 [ fǎng lùn jī gǔ ]

解释 探求讨论古代的言论和典实。

出处 汉·赵歧《孟子题辞》:“矜我劬瘁,睠我皓首,访论稽古,慰以大道。”

25齿牙馀论 [ chǐ yá yú lùn ]

解释 比喻随口称誉的话

出处 《南史 谢脁传》:“士子声名未立,应共奖成,无惜齿牙馀论。”

26谠论侃侃 [ dǎng lùn kǎn kǎn ]

解释 谠论:公正、正直的言论。对上敢于直言,谈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出处 宋 苏舜钦《祭滕子京文》:“往往谏列,谠论侃侃;屡触权要,卒就贬窜。”

27笃而论之 [ dǔ ér lùn zhī ]

解释 笃:切实。确切地论述。

出处 晋·裴启《语林》:“林公云:‘文度著腻颜,挟《左传》,逐郑康成,自为高足弟子;笃而论之,不离尘垢囊也!’”

28高谈阔论 [ gāo tán kuò lùn ]

解释 高:大声地;阔:广阔。指志趣高雅、范围广泛的谈论。多含褒义。也指大发议论或不着边际地谈论。多含贬义。

出处 唐 吕岩《徽宗斋会》:“高谈阔论若无人,可惜明君不遇真。”

29交头接耳 [ jiāo tóu jiē ěr ]

解释 交头:头挨着头;接耳:嘴挨着耳朵。头挨着头;嘴对着耳朵。指凑在一起低声说话。

出处 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大小三军,听吾将令,甲马不许驰骤,金鼓不许乱鸣,不许交头接耳,不许笑语喧哗。”

30数典忘祖 [ shǔ diǎn wàng zǔ ]

解释 数:数说;典:史册。数说着典籍;却忘记了自己祖宗的事。后用以比喻忘了事物的原本、根由。现在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出处 《左传 昭公十五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31从容不迫 [ cóng róng bù pò ]

解释 从容:不慌不忙;镇静;不迫:不急促。形容临事不慌不忙;镇定沉着。

出处 魏兰《原序》:“当其临事之时,从容不迫,颜色不变,尤非庸常之辈所能及。”

32能说会道 [ néng shuō huì dào ]

解释 道:说;讲。形容口齿伶俐;很会说话。

出处 元 无名氏《渔樵闲话》:“但甜瓜软处偏捏。蜡枪头会道能说。”

33针锋相对 [ zhēn fēng xiāng duì ]

解释 针锋:针尖。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的意见、观点、策略、行动等尖锐的对立。也比喻在斗争中针对对方的言论、行动等采取相应的行动、措施。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25卷:“夫一切问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

34不切实际 [ bù qiē shí jì ]

解释 不符合实际。

出处 丁寅生《孔子演义》第98回:“若是徒有虚名,不切实际,那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35混为一谈 [ hùn wéi yī tán ]

解释 混:搀杂。把不同的事物或人混在一起;说成是相同的。

出处 唐 韩愈《平淮西碑》:“万口和附,并为一谈。”

36聚精会神 [ jù jīng huì shén ]

解释 集中全部精神。原有集思广益的意思;现常用以形容专心致志;精神高度集中。

出处 汉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37无拘无束 [ wú jū wú shù ]

解释 拘:限制;束:约束。没有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4回:“出家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有甚公干?”

38张口结舌 [ zhāng kǒu jié shé ]

解释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39言简意赅 [ yán jiǎn yì gāi ]

解释 简:简洁;简练;赅:完备。语言简练;意思完备而透彻。也作“意简言赅”。

出处 宋 张端义《贵耳集》上卷:“言简理尽,遂成王言。”

40侃侃而谈 [ kǎn kǎn ér tán ]

解释 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指理直气壮、不慌不忙地讲话。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我既这等苦苦相问,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

41同日而语 [ tóng rì ér yǔ ]

解释 指两人或两件事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讨论。意即相提并论;同等看待。语:谈论。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42相提并论 [ xiāng tí bìng lùn ]

解释 相提:相比;相对照;并:一起;并列;论:谈论;对待。把两个人或两件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

43众说纷纭 [ zhòng shuō fēn yún ]

解释 纷纭:言论、事情等多而杂乱。说法多而杂。

出处 元 戴表元《剡源集》第20卷:“然当纯公既没,众说纷纭,卒能坚忍植立。”

44理直气壮 [ lǐ zhí qì zhuàng ]

解释 直:正确、合理、充分;气壮:气势旺盛。理由正确、充分;说话的气势就很盛。

出处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1卷:“便提我到阎罗殿前,我也理直气壮,不怕甚的。”

45道长论短 [ dào cháng lùn duǎn ]

解释 指评论好坏是非。

出处 丁玲《三日杂记》:“车子转动的声音扰成一片,人们在周围道长论短,娃娃们跑来跑去,喊着妈,哄笑着,闹成一片。”

46畅所欲言 [ chàng suǒ yù yán ]

解释 畅:尽情;痛快;欲:想要。把心里要讲的话痛快地全部讲出来。也作“尽所欲言”。

出处 清 方苞《游丰台记》:“少长不序,卧起坐立,惟所便人,畅所欲言,举酒相属,向夕犹不能归。”

47人多口杂 [ rén duō kǒu zá ]

解释 指谈论的人多,各种议论都有。

出处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九回:“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端能造言诽谤主人。”

48窃窃私议 [ qiè qiè sī yì ]

解释 窃窃:偷偷;私:私下;议:议论。背地里小声议论。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一干人正在那里窃窃私议。”

49成千成万 [ chéng qiān chéng wàn ]

解释 形容数量极多。

出处 叶圣陶《小病》:“倘若在广大的都城里,聚集了成千成万的听众,教伊当众唱出这很好的歌,该会增进人们彼此之间的了解。”

50街头巷尾 [ jiē tóu xiàng wěi ]

解释 指大街小巷。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太子道一禅师》:“曰:‘如何是学人转身处?’师日:‘街头巷尾。’”

51多种多样 [ duō zhǒng duō yàng ]

解释 多方面,各种各样或有变化。

出处 曹禺《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聊斋》写的人物很多,性格多种多样,故事曲折,引人入胜。”

52长篇宏论 [ cháng piān hóng lùn ]

解释 滔滔不绝的言论。多指内容烦琐、词句重复的长篇发言或文章。

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3章:“雄辩的马国雄正在进行他的不知第几轮发言,长篇宏论地指责田福军这几年所犯的‘错误路线’。”

53不值一谈 [ bù zhí yī tán ]

解释 不值得谈论。

出处 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但对胡雪岩来说,这数目太小了,不值一谈,所以乌先生佯作不知,默然无语。”

54高谈弘论 [ gāo tán hóng lùn ]

解释 弘:大。高深空洞不切实际的谈论。

出处 晋·袁宏《后汉记》第四卷:“尝疾俗儒高谈弘论,不切时务。”

55混作一谈 [ hùn zuò yī tán ]

解释 见“混为一谈”。

出处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拳术与拳匪》:“中国近来每与柔术混作一谈,其实是两件事。”

56纷纷议论 [ fēn fēn yì lùn ]

解释 纷纷:众多杂乱的样子。形容很多人谈论的情景。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4回:“这里李纨等纷纷议论,便传唤看园子的一干人来,叫把园门锁上。”

57人多嘴杂 [ rén duō zuǐ zá ]

解释 杂:杂乱,多种多样。谈论的人多,说法多种多样。也指在场的人多,七嘴八舌。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闺臣恐人多嘴杂,说话不便,即同良箴,红蕖,紫绡另在一房居住。”

58切合实际 [ qiē hé shí jì ]

解释 指想法或做事合乎实际情况。

出处 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做一切工作,必须切合实际。”

59满舌生花 [ mǎn shé shēng huā ]

解释 比喻能说会道。

出处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2回:“锦囊形容水夫人,能令玉麟发想,变男为女作妾,以听其言语,真词令妙品,满舌生花者。”

60同年而语 [ tóng nián ér yǔ ]

解释 犹言相提并论。

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61道西说东 [ dào xī shuō dōng ]

解释 谓乱加谈论。

出处 《敦煌变文集·茶酒论》:“阿你两个,何用匆匆?阿谁许你,各拟论功!言词相毁,道西说东。”

62道东说西 [ dào dōng shuō xī ]

解释 见“道西说东”。

出处 《刘知远诸宫调·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自入舍做女婿,觑俺咱似儿戏,使着后,道东说西畅憋气。”

63论议风生 [ lùn yì fēng shēng ]

解释 谈论得极其生动而又风趣。

出处 《宋史 陈亮传》:“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64并为一谈 [ bìng wéi yī tán ]

解释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出处 唐 韩愈《平淮西碑》:“万口和附,并为一谈。”

65较武论文 [ jiào wǔ lùn wén ]

解释 较:比较,评论。评论武艺,谈论文章。

出处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七回:“此书讲道学,筹经济谈天测地,较武论文,无不原原本本,穷极要妙,此其本领之大也。”

66齿牙余论 [ chǐ yá yú lùn ]

解释 微末的赞扬言辞。比喻不费力的奖励的话。

出处 《南史·谢眺传》:“士子声名未立,应共奖成,无惜齿牙余论。”

67大发谬论 [ dà fā miù lùn ]

解释 指空泛不切合实际的言论。

68姑置勿论 [ gū zhì wù lùn ]

解释 姑:姑且。置:放在一边。姑且放在一边不去谈论。亦作“姑置不论”、“姑置勿陈”。

69浮称流说 [ fú chēng liú shuō ]

解释 称:称引。广泛称引,丰博谈论。

出处 西汉·刘安《淮南子·要略》:“故为之浮称流说其所以能听,所以使学者孳孳以自几也。”

70笃论高言 [ dǔ lùn gāo yán ]

解释 确切高明的言论。

出处 清 王悔生《祭海峰先生文》:“笃论高言,谆谆训诫,沃我心灵,开我眉瞆。”

71高谈雅步 [ gāo tán yǎ bù ]

解释 高:高超;雅:美好。指言谈高妙,举止文雅。

出处 晋·陆机《百年歌》:“光车骏马游都城,高谈雅步何盈盈。”

72经邦论道 [ jīng bāng lùn dào ]

解释 指治理国家,谈论治国之道。比喻位居高层

出处 《隋书 李穆传》:“臣日薄桑榆,位高轩冕,经邦论道,自顾缺然。”

73不可同日而语 [ bù kě tóng rì ér yǔ ]

解释 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74不可同年而语 [ bù kě tóng nián ér yǔ ]

解释 两者相差很大,不能相提并论。

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变长挈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