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肚子饿了的成语

形容肚子饿了的成语


1饥寒交迫 [ jī hán jiāo pò ]

解释 交:一齐;迫:逼迫。饥饿、寒冷一齐袭来。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出处 宋 王谠《唐语林》第一卷:“上谓曰:‘汝何为作贼?’对曰:‘饥寒交切,所以为盗。’”

2饥不择食 [ jī bù zé shí ]

解释 饿急了就顾不上选择食物。比喻急需时顾不得选择。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丹霞天然禅师》:“又一日访庞居士,至门首相见。师乃问:‘居士在否?’士曰:‘饥不择食’。”

3画饼充饥 [ huà bǐng chōng jī ]

解释 画个饼子以解饥饿。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惠。也比喻借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4如饥似渴 [ rú jī sì kě ]

解释 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陈思王值传》:“迟奉圣颜,如饥似渴。”

5狼吞虎咽 [ láng tūn hǔ yàn ]

解释 像狼虎一样吞咽东西。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有一寸见方大小,和在饭里,不上一刻工夫,狼吞虎咽,居然吃个精光。”

6嗷嗷待哺 [ áo áo dài bǔ ]

解释 嗷嗷:哀鸣声;待哺:等待喂养。原指雏鸟饥饿时哀叫着;等待母鸡来喂食。后多比喻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也比喻处境极为困难;等待救济;援助。

出处 清 戴名世《上刘木斋先生书》:“佣书客游,乞食自活,家累二十口,嗷嗷待哺。”

7饥肠辘辘 [ jī cháng lù lù ]

解释 饥肠:饥饿的肚子;辘辘:象声词;车轮滚动的声音。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西湖主》:“而枵肠辘辘,饥不可堪。”

8饿虎扑食 [ è hǔ pū shí ]

解释 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比喻迅速地猛烈地向前冲去。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双手使降妖杖丢一个丹凤朝阳饿虎扑食。”

9食不果腹 [ shí bù guǒ fù ]

解释 果:充实。吃不饱肚子。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逍遥游》:“適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10啼饥号寒 [ tí jī háo hán ]

解释 因饥饿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

出处 唐 韩愈《进学解》:“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11嗷嗷待食 [ áo áo dài shí ]

解释 嗷嗷:哀鸣声;待:等待;食:喂养。迫于饥饿而急于求食的样子。形容灾民受饥饿,处于困境等待援助。

出处 清 秋瑾《致秋誉章书其五》:“况家中尚不致嗷嗷待食,亦无需吾哥焦灼家用。”

12忍饥受饿 [ rěn jī shòu è ]

解释 忍受饥饿。形容生活极其贫困,艰难度日。

出处 元 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做娘的忍饥受饿,为子的富贵荣昌。可怜见看看至死,可来报答你这养育亲娘!”

13饥焰中烧 [ jī yàn zhōng shāo ]

解释 犹饥火烧肠。形容饥饿难忍。

出处 清 王韬《淞隐漫录 王蟾香》:“日既暮,枵腹独行衢市间,饥焰中烧,无所为计。”

14饥火烧肠 [ jī huǒ shāo cháng ]

解释 形容饥饿难忍。

出处 宋·苏轼《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应》:“饥火烧肠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

15饥寒交切 [ jī hán jiāo qiē ]

解释 饥饿与寒冷一齐逼来。形容无衣无食,生活极其贫困。

出处 宋·王谠《唐语林》第一卷:“上谓曰:‘汝何为作贼?’对曰:‘饥寒交切,所以为盗。’”

16挨饿受冻 [ ái è shòu dòng ]

解释 挨:遭受。指缺衣少食的穷困状况。

出处 老舍《四世同堂》:“长顺儿又每月由高亦陀那里给她领十元的‘救济费’。她一时不至于挨饿受冻。”

17风卷残云 [ fēng juǎn cán yún ]

解释 大风把残留下的浮云一下子刮走。比喻把残存的东西扫荡干净;也用来形容很快把食物吃光。

出处 唐 戎昱《霁雪》:“风卷残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18风餐露宿 [ fēng cān lù sù ]

解释 餐:吃饭;露:露水;宿:住宿;过夜。在野外的风雨中吃饭;在露天的环境中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艰苦。

出处 宋 范成大《元日》诗:“饥饭困眠全体懒,风餐露宿半生痴。”

19食不下咽 [ shí bù xià yàn ]

解释 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

出处 唐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霁云(南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20饥冻交切 [ jī dòng jiāo qiē ]

解释 饥饿与寒冷一齐逼来。形容无衣无食,生活极其贫困。

出处 宋·洪迈《夷坚丙志·鱼肉道人》:“父母欲其死,置于室一隅,饥冻交切,然竟不死。”

21饿莩遍野 [ è piǎo biàn yě ]

解释 莩:饿死的人。到处是饿死的人。形容人民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22号寒啼饥 [ háo hán tí jī ]

解释 因为饥饿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

出处 唐 韩愈《进学解》:“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23饥驱叩门 [ jī qū kòu mén ]

解释 指为饥饿驱使,叩门求食。

出处 语出晋 陶潜《乞食》诗:“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24食饥息劳 [ shí jī xī láo ]

解释 谓使饥饿者得食,疲劳者休息。

出处 战国·宋·墨翟《墨子·天志中》:“内有以食饥息劳,持养其万民,则君臣上下惠忠,文子弟兄慈孝。”

25众口嗷嗷 [ zhòng kǒu áo áo ]

解释 嗷嗷:哀号声。形容人们因饥饿而嗷嗷哀号。

出处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说什么贫不忧愁富不骄,赤紧的众口嗷嗷。”

26蝉腹龟肠 [ chán fù guī cháng ]

解释 古人认为蝉只须饮露,乌龟只要喝水。比喻饥饿之极。

出处 《南齐书 王僧虔传》:“蝉腹龟肠,为日已久,饥虎能吓,人遽与肉;饥麟不噬,谁为落毛?”

27有气无力 [ yǒu qì wú lì ]

解释 气:气息;声音;力:力气;精神。形容气力衰弱;精神疲惫;有时形容做事没有劲头。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吴衙内邻舟赴约》:“正不知舱中,另有个替吃饭的,还饿得有气无力哩。”

28垂涎三尺 [ chuí xián sān chǐ ]

解释 垂:东西的一头向下;涎:口水。流出的口水有三尺长。原形容嘴馋到极点。现多形容见了别人的好东西就眼红;并极想弄到手的贪婪样子。

出处 唐 柳宗元《三戒》:“临江之人,略得麋麂,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29空空如也 [ kōng kōng rú yě ]

解释 空空:同“悾悾”;虚心的样子;如:文言虚词;表示“……的样子”。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30杯盘狼藉 [ bēi pán láng jí ]

解释 狼藉:像狼窝里的草那样杂乱不堪。形容喝酒吃饭快要完了的时候或吃完以后;桌上的杯子、盘子、碗筷等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宴饮已毕或将毕时的情景。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

31挑肥拣瘦 [ tiāo féi jiǎn shòu ]

解释 比喻挑挑拣拣;光要对自己有利的。肥:肥肉;瘦:瘦肉。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像娘这样费心,还不讨他说个是,只要拣精拣肥,我也犯不着要效他这个劳。”

32长此以往 [ cháng cǐ yǐ wǎng ]

解释 长:长久;此:如此;这样。长久这样下去。

出处 鲁迅《书信集 二五六 致张廷谦》:“倘长此以往,恐怕要日见其荒凉。”

33垂涎欲滴 [ chuí xián yù dī ]

解释 垂:东西的一头向下;涎:口水。馋得口水快要流出来了。多形容嘴馋想吃。

出处 唐 柳宗元《招海贾文》:“垂涎闪舌兮,挥霍旁午。”

34囫囵吞枣 [ hú lún tūn zǎo ]

解释 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出处 宋 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35挨冻受饿 [ ái dòng shòu è ]

解释 挨:遭受。指缺衣少食的穷困状况。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0回:“妈妈这一辈子,想来还不致挨冻受饿。”

36饿殍遍野 [ è piǎo biàn yě ]

解释 殍:人饿死后的尸体。饿死的人到处都是。形容老百姓因灾祸饥馑大批饿死的悲惨景象。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37离乡背井 [ lí xiāng bèi jǐng ]

解释 乡、井:家乡;背:离开。离开家乡;到外地去。

出处 元 关汉卿《金线池》:“我依旧安业着家,他依旧离乡背井。”

38忍饥挨饿 [ rěn jī āi è ]

解释 忍受饥饿。形容极其贫困。

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14回:“忍饥挨饿进庙杀僧,少水无茶开门揖盗。”

39大鱼大肉 [ dà yú dà ròu ]

解释 指美好丰盛的饮食。形容菜肴丰盛。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1卷:“大鱼大肉,热酒热饭,只顾搬将出来。”

40饥寒交至 [ jī hán jiāo zhì ]

解释 同“饥寒交迫”。

出处 晋·陶潜《劝农》诗:“宴安自逸,岁暮奚冀?担石不储,饥寒交至。”

41慌不择路 [ huāng bù zé lù ]

解释 势急心慌,顾不上选择道路。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1回:“看看天色将晚,脚又疼,肚又饥,正是慌不择路,望山僻小径只顾走。”

42饿虎见羊 [ è hǔ jiàn yáng ]

解释 饥饿的老虎见到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一见了,犹如饿虎见羊,不勾大嚼,顷刻吃个干净。”

43一饮而尽 [ yī yǐn ér jìn ]

解释 饮:喝。一口气就喝完了。形容喝得非常爽快。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鸨儿只道他敬客,却自家一饮而尽。”

44饿虎吞羊 [ è hǔ tūn yáng ]

解释 饥饿的老虎活吞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出处 《清平山堂话本 五戒禅师私红莲记》:“一个初侵女色,由如饿虎吞羊。”

45饿殍载道 [ è piǎo zài dào ]

解释 饿殍:饿死的人;载道:满路都是。形容到处都是饿死的人。

出处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85回:“道德沦丧,法度凌夷,匪党纵横,饿殍载道。”

46饿虎攒羊 [ è hǔ cuán yáng ]

解释 攒:赶。饥饿的老虎追赶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出处 清 酌元亭主人《照世杯 百和坊将无作有》:“可怜欧滁山被那大汉捉住,又有许多汉子来帮打,像饿虎攒羊一般,直打得个落花流水。”

47饿虎擒羊 [ è hǔ qín yáng ]

解释 像饿急了的老虎捉羊一样。形容动作迅猛。亦作“饿虎吞羊”、“饿虎扑羊”。

出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回:“兄听得索郎郎的叉盘声响,使个‘饿虎擒羊’势,叫道:‘你敢来么?’”

48饿虎扑羊 [ è hǔ pū yáng ]

解释 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

出处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五戒禅师么红莲记》:“一个初侵女色,由(犹)如饿虎吞羊。”

49饿莩载道 [ è piǎo zǎi dào ]

解释 莩:饿死的人。载道:满路。满路都是因饥饿而死的人的尸体。形容饥荒灾祸严重,人民大量死于饥寒的惨状。亦作“饿殍载道”、“饿殍满道”。

出处 清·钱泳《履园丛话·旧闻·席氏多贤》:“迨父殁未几,适当明季,蝗旱不登,饿莩载道。”

50充饥画饼 [ chōng jī huà bǐng ]

解释 画个饼子来解饿。比喻虚有其名而无补于实际。也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出处 元 宋方壶《醉花阴 雪浪银涛套 古水仙子曲》:“当初指雁为羹,充饥画饼,道无情却有情。”

51饿殍满道 [ è piǎo mǎn dào ]

解释 殍:饿死的人。满路都是因饥饿而死的人的尸体。形容饥荒灾祸严重,人民大量死于饥寒的惨状。

出处 汉·仲长统《昌言·损益篇》:“坐视战士之蔬菜,立望饿殍之满道,如之何为君行此政也。”

52食指大动 [ shí zhǐ dà dòng ]

解释 原指有美味可吃的预兆,后形容看到有好吃的东西而贪婪的样子。

出处 《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

53头晕眼花 [ tóu yūn yǎn huā ]

解释 头发昏,眼发花。

出处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八十七回:“方才外边的人,也都有些头晕眼花,闻了这香气,就清爽了许多。”

54担饥受冻 [ dān jī shòu dòng ]

解释 担:经受。经受饥饿与寒冷。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况乃锦衣玉食,归之自己,担饥受冻,受之二亲,漫然视若路人,甚而等之仇敌,败坏彝伦,灭绝天理。”

55饿虎逢羊 [ è hǔ féng yáng ]

解释 逢:碰到,遇到。饥饿的老虎遇到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出处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3卷:“他两个正是旷夫怨女,相见如饥虎逢羊,苍蝇见血。”

56枵肠辘辘 [ xiāo cháng lù lù ]

解释 枵:空虚;辘辘:车行的声音。肚子里饿得辘辘响。形容非常饥饿。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相与曝衣石上,近午始燥可着。而枵肠辘辘,饥不可堪。”

57觥饭不及壶飧 [ gōng fàn bù jí hú sūn ]

解释 丰盛的酒肴没有准备好,不如一壶水泡饭可以解除饥饿。比喻事情很急,不能等待。

出处 《国语·越语下》:“觥饭不及壶飧。今岁晚矣,子将奈何?”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