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吵闹的环境的成语

形容吵闹的环境的成语


1一哄而散 [ yī hòng ér sàn ]

解释 经过一阵喧闹后马上就散开了。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看的人见没得买了,一哄而散。”

2无理取闹 [ wú lǐ qǔ nào ]

解释 闹:吵闹;捣乱。没有道理;故意吵闹、捣乱。

出处 唐 韩愈《答柳柳州食虾蟆》诗:“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

3人声鼎沸 [ rén shēng dǐng fèi ]

解释 鼎沸:鼎水沸腾;原比喻形势不安定;现比喻声音嘈杂。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刘小官雌雄兄弟》:“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

4摩肩接踵 [ mó jiān jiē zhǒng ]

解释 摩:接触;踵:脚跟。肩挨肩;脚尖连着脚跟。形容人多拥挤;或比喻事物接连不断的出现。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5熙熙攘攘 [ xī xī rǎng rǎng ]

解释 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6人山人海 [ rén shān rén hǎi ]

解释 人多得像大山大海一样;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特别多。

出处 《西胡老人繁胜录》:“四山四海,三千三百,衣山衣海,卦山卦海,南山南海,人山人海。”

7人来人往 [ rén lái rén wǎng ]

解释 人来来往往连续不断。也形容忙于应酬。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回:“这两三天人来人往,我瞧着那些人都照应不到,想必你没有吩咐,还得你替我们操点心儿才好。”

8闹闹哄哄 [ nào nào hōng hōng ]

解释 吵吵闹闹,指喧闹的场面。

出处 张洁《沉重的翅膀》:“刚才还是闹闹哄哄的一桌子人,一时全都静了下来,想着心事的样子。”

9鸡争鹅斗 [ jī zhēng é dòu ]

解释 比喻吵吵闹闹,彼此不和。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1回:“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省得鸡争鹅斗,叫别人笑。”

10鸡声鹅斗 [ jī shēng é dòu ]

解释 比喻吵吵闹闹,彼此不和。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1回:“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省得鸡声鹅斗,叫别人笑话。”

11家翻宅乱 [ jiā fān zhái luàn ]

解释 形容家里吵吵闹闹,不得安宁。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16回:“你想那一年,我说了林姑娘要回南去,把宝玉没急死了,闹得家翻宅乱。”

12畅叫扬疾 [ chàng jiào yáng jí ]

解释 指大吵大闹。“暢叫”即“唱叫”,吵闹之意。“扬疾”犹嚷唧,亦吵闹之意。

出处 元 杨暹《刘行首》第四折:“可笑愚痴,不辨个高低,畅叫扬疾。”

13一傅众咻 [ yī fù zhòng xiū ]

解释 傅:教导;咻:喧闹。一个人教导,众人吵闹干扰。比喻不能有什么成就。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14雀喧鸠聚 [ què xuān jiū jù ]

解释 形容纷乱吵闹。

出处 唐·罗隐《题润州妙善前石羊》诗:“还有市薼沽酒客,雀喧鸠聚话蹄涔。”

15门庭若市 [ mén tíng ruò shì ]

解释 门:原指宫门;庭:原指朝庭;现指院子;若:好像;市:集市;市场。原来形容宫门里;朝庭上;进谏的人多得像在集市一样;十分热闹。现在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16七嘴八舌 [ qī zuǐ bā shé ]

解释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也比喻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

出处 《好逑传》第五回:“众人正跑得有兴头上,忽被铁公子拦住,便七嘴八舌地乱嚷。”

17水泄不通 [ shuǐ xiè bù tōng ]

解释 泄:泄漏。原意为水都流不出去。形容拥挤和包围得非常严密。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德山门下,水泄不通,佛事门中,风行草偃。”

18震耳欲聋 [ zhèn ěr yù lóng ]

解释 耳朵都要振聋了。形容很大;特别响。

出处 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19吵吵闹闹 [ chǎo chǎo nào nào ]

解释 故意发出各种争吵声的情况。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3回:“若是那些小人知道,来这门首吵吵闹闹,却怎么了?”

20大吵大闹 [ dà chǎo dà nào ]

解释 激烈地争吵。指争论各方并无严重分歧而进行毫无秩序的争吵骚动。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五回:“正吃得香甜时,忽听得门口大吵大闹起来,仓樵脸上忽红忽白。”

21锣鼓喧天 [ luó gǔ xuān tiān ]

解释 喧:声音大。锣鼓的声音震天响。用敲锣打鼓来表示喜庆的意思。

出处 元 尚仲贤《单鞭夺槊》第四折:“早来到北邙前面,猛听的锣鼓喧天,那军不到三千,拥出个将一员,雄纠纠威风武艺显。”

22络绎不绝 [ luò yì bù jué ]

解释 络绎:前后相连;连续不断。不绝:也是不断之意。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也作“络绎不断”。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南匈奴传》:“窜逃去塞者,络绎不绝。”

23疑神疑鬼 [ yí shén yí guǐ ]

解释 形容神经过敏;总是没有根据地胡乱猜疑。

出处 明 徐光启《钦奉明旨条画屯田疏》:“盖妄信流传谓戾气所化,是以疑神疑鬼,甘受戕害。”

24沸沸扬扬 [ fèi fèi yáng yáng ]

解释 沸沸:水翻滚的样子;扬:掀动;升腾。开水翻滚;气泡升腾的样子。比喻人声喧扰、议论纷纷。形容熙来攘往;非常热闹的情景。

出处 《山海经 西山经》:“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

25鸡飞狗跳 [ jī fēi gǒu tiào ]

解释 把鸡吓得飞起来,把狗吓得到处乱跳。形容惊慌得乱成一团。

出处 茅盾《锻炼》:“然而陈克明却在这里想象,一方面疑神疑鬼,又一方面畏惧怨恨所造成的鸡飞狗跳、人人自危的情形。”

26车水马龙 [ chē shuǐ mǎ lóng ]

解释 车络绎不绝;有如流水;马首尾相接;好像游龙。形容沿途车马很多;成群结队;繁华热闹的场面。也作“马龙车水”。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皇后纪上 明德马皇后》:“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27人人自危 [ rén rén zì wēi ]

解释 每一个人都感到随时有危险出现而恐惧不安。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斯列传》:“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28比肩继踵 [ bǐ jiān jì zhǒng ]

解释 比肩:肩膀挨着肩膀;继踵:脚尖碰着脚后跟。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着脚根。形容人多拥挤。

出处 春秋 齐 晏婴《晏子春秋 杂下九》:“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29敲锣打鼓 [ qiāo luó dǎ gǔ ]

解释 ①谓欢庆祝贺。②形容大造声势,大肆进行舆论宣扬。

出处 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我们取得那么大的胜利,人家服服贴贴,敲锣打鼓。”

30鸡飞狗走 [ jī fēi gǒu zǒu ]

解释 走:跑。鸡乱飞,狗乱跑。形容因极端惊恐而混乱不堪。

出处 清 吴趼人《痛史》第13回:“你看前两天那种搜索的样子,只就我们歇宿的那一家客寓,已经是闹得鸡飞狗走,鬼哭神号。”

31熙来攘往 [ xī lái rǎng wǎng ]

解释 熙、攘:喧闹、纷乱的样子。人来人往;喧闹纷杂。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只见这弄堂里面,熙来攘往,毂击肩摩;那出进的轿子,更觉络绎不绝。”

32宾客如云 [ bīn kè rú yún ]

解释 来客多得如聚集的云层。形容客人多。

出处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月明和尚度柳翠》:“穿著布素,闭门念佛;虽宾客如云,此日断不接见,以此为常。”

33沸反盈天 [ fèi fǎn yíng tiān ]

解释 沸:翻滚;反:翻转;盈:充满。沸腾翻滚的声浪喧天。形容人声嘈杂喧嚣;乱成一片。

出处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只见外面的人雪片打进来,沸反盈天,喊声不绝。”

34鬼哭神号 [ guǐ kū shén hào ]

解释 ①形容哭叫悲惨凄厉。②形容声音大而杂乱,令人惊恐。

出处 元·杨暹《西游记》第三本第九出:“则听得鬼哭神号,休猜做三唱《阳关》出霸桥。”

35户限为穿 [ hù xiàn wéi chuān ]

解释 户限:门槛;为:被。门槛都踩破了。形容进出的人很多。

出处 唐 李绰《尚书故实》:“(智永禅师)积年学书,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头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

36人欢马叫 [ rén huān mǎ jiào ]

解释 人在呼喊,马在嘶鸣。形容一片喧闹声。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只听得外面喧嚷,似有人喊马嘶之声,渐渐近前堂来了。”

37来来往往 [ lái lái wǎng wǎng ]

解释 指多次来和去交往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3回:“两个在阵前,来来往往,番番复复,搅做一团,扭做一块。”

38扬铃打鼓 [ yáng líng dǎ gǔ ]

解释 比喻大声张扬。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2回:“要是一点子小事便扬铃打鼓,乱折腾起来,不成道理。”

39纷纷攘攘 [ fēn fēn rǎng rǎng ]

解释 纷纷:众多;攘攘:杂乱的样子。众多且杂乱。形容人群杂乱。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八:“杨八老看见乡村百姓,纷纷攘攘,都来城中逃难。”

40家烦宅乱 [ jiā fán zhái luàn ]

解释 家中上下不得安宁。形容在家里喧哗吵闹。

出处 元·李行道《灰阑记》楔子:“母亲,不要家烦宅乱,枉惹人耻笑,我则今日辞了母亲,我往汴京寻我舅舅,自作个营运去。”

41攘攘熙熙 [ rǎng rǎng xī xī ]

解释 喧嚷纷杂貌。

出处 《三元里抗英社学史料·太和市联升社学序》:“果然蜂趋蚁附,攘攘熙熙,诚不出神灵所料者矣。”

42筛锣擂鼓 [ shāi luó léi gǔ ]

解释 敲锣打鼓。形容大声吵闹。也比喻竭力把事情夸大。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8回:“翻筋斗,竖蜻蜓当街上筛锣擂鼓,无所不为的玩耍。”

43扬锣捣鼓 [ yáng luó dǎo gǔ ]

解释 扬:摇。比喻大声张扬,喧哗吵闹。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23回:“料想雯青这回必然要扬锣捣鼓的大闹,所以张夫人身虽在这边,心却在那边。”

44聒聒噪噪 [ guō guō zào zào ]

解释 吵吵闹闹。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2回:“走到一个土冈子上,丛丛杂杂,有些树木,就林子里睡到天明,心中忧闷,只听得树枝上喜雀聒聒噪噪。”

45蜩螗羹沸 [ tiáo táng gēng fèi ]

解释 蜩螗:蝉;沸:沸腾。形容声音嘈杂喧闹,好像蝉噪、水滚、羹沸一样。比喻纷扰不宁

出处 梁启超《论美菲英杜之战事关系于中国》:“虽中原逐鹿,刘兴项仆,蜩螗羹沸,而彼一无所闻焉。”

46群雌粥粥 [ qún cí yù yù ]

解释 原形容鸟儿相和而鸣。后形容在场的妇女众多,声音嘈杂。

出处 唐 韩愈《琴操 雉朝飞》:“当东而西,当啄而飞。随飞随啄,群雌粥粥。”

47强聒不舍 [ qiǎng guō bù shě ]

解释 聒:声音吵闹;舍:舍弃。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

48众口嚣嚣 [ zhòng kǒu xiāo xiāo ]

解释 嚣:喧嚷,吵嚷。大家都吵吵嚷嚷地说着

出处 唐·韩愈《子产不毁乡校烦》:“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