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有等于没有的成语

形容有等于没有的成语


1一无所有 [ yī wú suǒ yǒu ]

解释 什么都没有(一:一概;完全)。

出处 《敦煌变文集 庐山远公话》:“如水中之月,空里之风,万法皆无,一无所有。”

2若无其事 [ ruò wú qí shì ]

解释  好像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放在心上。

出处 《晚清文学丛钞》:“雪岩若无其事,说不妨事,一面教人拿名片去县里把人放了,一面教把甥王爷请来商酌其事。”

3泰然自若 [ tài rán zì ruò ]

解释 泰然:镇静的样子;自若:跟平常一样。形容碰上意外、严重或紧急的情况;能沉着镇静;不慌不忙。

出处 《金史 颜盏门都传》:“有敌忽来,虽矢石至前,泰然自若。”

4无中生有 [ wú zhōng shēng yǒu ]

解释 把没有的说成有。指凭空捏造。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5声东击西 [ shēng dōng jī xī ]

解释 迷惑敌人的一种战术;虚张声势说攻击东边;实际进攻西边。声:声张;击:打击。

出处 唐 杜佑《通典 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6外强中干 [ wài qiáng zhōng gān ]

解释 指外表好像很强大;实际上很虚弱。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十五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

7死灰复燃 [ sǐ huī fù rán ]

解释 熄灭的火灰又燃烧起来。比喻已停止或消失的东西又重新活动起来。复:又。

出处 宋 陈亮《谢曾察院启》:“劫火不烬,玉固如斯;死灰复燃,物有待尔。”

8有名无实 [ yǒu míng wú shí ]

解释 光有虚名;并无事实。指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好。

出处 《国语 晋语八》:“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9满不在乎 [ mǎn bù zài hū ]

解释 满:全;在乎:在意。完全不放在心上。形容不在意、无所谓的样子。

出处 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区区一条生命,在他们眼里,正和一根草,一堆马粪一般,是满不在乎的!”

10名不副实 [ míng bù fù shí ]

解释 名:名称;副:相称;相符合。名声与事实不相符合。指空有虚名。

出处 三国 魏 刘邵《人物志 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11有口无心 [ yǒu kǒu wú xīn ]

解释 嘴里有啥说啥;心里却没有什么。

出处 明 于谦《拟吴侬曲》:“忆郎直忆到如今,谁料思深恋亦深;刻木为鸡啼不得,原来有口却无心。”

12视而不见 [ shì ér bú jiàn ]

解释 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没看见。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13似是而非 [ sì shì ér fēi ]

解释 是:对;正确;非:不对;错误。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指表面上相似;实际上不一样。

出处 先秦 孔子《孟子 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

14尸位素餐 [ shī wèi sù cān ]

解释 尸位:占据着职位而不做事。不做事而白吃饭。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15人浮于事 [ rén fú yú shì ]

解释 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16鱼目混珠 [ yú mù hùn zhū ]

解释 鱼目:鱼眼睛;混:混同;冒充。用鱼眼来假冒珍珠。形容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出处 汉 魏伯阳《参同契》上卷:“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17干干净净 [ gān gān jìng jìng ]

解释 没有污垢、尘土、杂质。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5回:“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的,没了踪迹,便是武二回来,待敢怎地?”

18张冠李戴 [ zhāng guān lǐ dài ]

解释 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

出处 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 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19一模一样 [ yī mú yī yàng ]

解释 一个模样。指样子完全相同。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话说人生只有面貌最不同,盖因各父母所生,千支万派,那能够一模一样的?”

20漠不关心 [ mò bù guān xīn ]

解释 漠:冷淡;冷漠。对人对事感情冷漠;淡然处之;不放在心上。

出处 明 朱之瑜《与冈骑昌纯书二首》:“至于一身之荣瘁,禄食之厚薄,则漠不关心,故惟以得行其道为悦。”

21扑朔迷离 [ pū shuò mí lí ]

解释 扑朔:兔脚搔爬;迷离:兔眼半闭。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后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

出处 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横吹曲辞五 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2徒有虚名 [ tú yǒu xū míng ]

解释 空有名望。指有名无实。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

23可有可无 [ kě yǒu kě wú ]

解释 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指无关紧要或不很重要。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0回:“因此把一切男子都看成浊物,可有可无。”

24无动于衷 [ wú dòng yú zhōng ]

解释 衷:内心。丝毫没有触动内心。形容对应该动心的事情毫无感触;漠然置之。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闻之漠然良久,若不能无动于衷者。”

25虚无缥缈 [ xū wú piāo miǎo ]

解释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形容空虚渺茫。虚无:空虚;缥缈:隐隐约约。

出处 唐 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26不可磨灭 [ bù kě mó miè ]

解释 磨灭:指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逐渐消失。形容永远不会消失。

出处 明 胡应麟《诗薮 近体下》:“彼自有不可磨灭者,毋事更屑屑也。”

27不动声色 [ bù dòng shēng sè ]

解释 动:变动;声:说话的声音;色:脸色。内心活动丝毫没有在语言和神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也作“声色不动”、“不露声色”。

出处 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28海市蜃楼 [ hǎi shì shèn lóu ]

解释 蜃:蛤蜊。古代传说蜃能吐气成楼台的形状。实际上是大气由于光线折射把远外的楼台等城市景物显现在空中或地面上。这种幻景多出现在夏天的海边或沙漠地带。现比喻虚无缥缈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

29昙花一现 [ tán huā yī xiàn ]

解释 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昙花:一种花期极短的花;多在夜间开放;花美又香。

出处 《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佛告舍利佛,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30慌慌张张 [ huāng huāng zhāng zhāng ]

解释 形容举止慌乱;不稳重。

出处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身上穿得整整齐齐,脚儿走得慌慌张张,望着园门欲进不进的。”

31欲言又止 [ yù yán yòu zhǐ ]

解释 想说又停止;不说。常形容有难言的苦衷。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语甚凄楚,惊问之,欲言而止者再。”

32心不在焉 [ xīn bù zài yān ]

解释 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焉:古汉语助词;相当于“于此”。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3置之不理 [ zhì zhī bù lǐ ]

解释 置:放。放在一边;不予理睬。形容对某人某事十分冷淡。

出处 清 顾炎武《华阴王氏宗祠记》:“凡所以为厚生正德之事,一切置之不理,而听民之所自为。”

34以假乱真 [ yǐ jiǎ luàn zhēn ]

解释 以:用;乱真:使真的东西混乱;与假的掺杂在一起分不清。用假的东西来冒充或混杂真的东西。

出处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馀分闰位,谓以伪乱真耳。”

35似懂非懂 [ sì dǒng fēi dǒng ]

解释 好像懂了;又像没懂。表示没有完全明白。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1回:“三位姨太太瞧了,亦似懂非懂的。”

36置若罔闻 [ zhì ruò wǎng wén ]

解释 置:放;若:好像;罔:没有;闻:听见。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听见了而不加理睬。

出处 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当中书言时,沈宜厉声力折,只因心中恼他,置若罔闻。”

37若隐若现 [ ruò yǐn ruò xiàn ]

解释 好像隐没了;又好像现出了。形容隐隐约约、依稀可见的状态。

出处 唐 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现,运有福而长今。”

38名存实亡 [ míng cún shí wáng ]

解释 名义上还有;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出处 先秦 韩非《韩非子》:“惑主不然,计其入不计其出,出虽倍其入,不知其害,则是名得而实亡。”

39有眼无珠 [ yǒu yǎn wú zhū ]

解释 珠:眼珠。长着眼睛没有眼珠。比喻没有识别人或事物的能力。

出处 元 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一折:“常言道贤者自贤,愚者自愚,就似那熏莸般各别难同处。怎比你有眼却无珠。”

40虚有其表 [ xū yǒu qí biǎo ]

解释 表面上看起来很好;实际上并不好。虚:空;表:外表。

出处 唐 郑处诲《明皇杂录》:“嵩既退,上掷其草于地:‘虚有其表耳!’”

41化为乌有 [ huà wéi wū yǒu ]

解释 乌有:无有;不存在。变得什么都没有了。形容一下子丧失或全部落空。

出处 宋 苏轼《东坡诗 卷十五 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诗:“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

42心灰意冷 [ xīn huī yì lěng ]

解释 灰心失望,意志消沉。

出处 清 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非有坚定之力,则一经挫折,心灰意冷。”

43冰消瓦解 [ bīng xiāo wǎ jiě ]

解释 冰消:像冰一样融化;瓦解:指事物的崩溃或分裂。像冰融化了;瓦分解一样。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出处 晋 成公绥《云赋》:“于是玄风仰散,归云四旋,冰消瓦解,奕奕翩翩。”

44叫苦不迭 [ jiào kǔ bù dié ]

解释 不迭:不停止。形容连声叫苦。

出处 《大宋宣和遗事 亨集》:“徽宗叫苦不迭,向外榻上忽然惊觉来,吓得浑身冷汗。”

45有头无尾 [ yǒu tóu wú wěi ]

解释 只有开头;没有结尾。指说话做事不完整。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若是有头无尾底人,便是忠也不久。”

46真真假假 [ zhēn zhēn jiǎ jiǎ ]

解释 指真假难辨。

出处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2回:“这姓铁的一个少年人,明明为贪色,却真真假假,百般哄诱他不动。”

47渺无人烟 [ miǎo wú rén yān ]

解释 一片渺茫,没有人烟

出处 清 魏子安《花月痕》第47回:“不上一月,将淮北千里,扫荡个渺无人烟。”

48隐隐约约 [ yǐn yǐn yuē yuē ]

解释 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回:“只见山坡旁隐隐约约,倒象撺出一箭,直向大虫面上射去。”

49良辰美景 [ liáng chén měi jǐng ]

解释 良:美好;辰:时辰;时光。良好的时刻;美好的景色。

出处 南朝 宋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50不以为意 [ bù yǐ wéi yì ]

解释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

出处 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秦太上君寺》:“临淄官徒有在京邑,闻怀砖慕势,咸共耻之,唯崔孝忠一人不以为意。”

51毫不关心 [ háo bù guān xīn ]

解释 对人对事态度冷淡,丝毫不在意。

出处 邓小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有的部分对群众利益毫不关心,而尽情地耗费人力和物力。”

52听而不闻 [ tīng ér bú wén ]

解释 闻:听。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53云消雾散 [ yún xiāo wù sàn ]

解释 云雾消失;天气转晴。比喻事情、心情等由隐晦、疑点、转为明朗、通畅。也比喻疑虑、怨气等消除得干干净净。

出处 唐 李世民《授长孙无忌尚书右仆射诏》:“干戈所指,云消雾散。”

54安之若素 [ ān zhī ruò sù ]

解释 安:指心安;若:如同;素:平素;向来。①对于困危境地或异常情况;心情平静得像往常一样;毫不介意。②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8回:“第二天宝小姐酒醒,很觉得过意不去。后来彼此熟了,见瞿太太常常如此,也就安之若素了。”

55时隐时现 [ shí yǐn shí xiàn ]

解释 现:显露。时而隐没时而现出。形容隐隐约约、依稀可见的状态

出处 明·袁宏道《广庄·人间世》:“子房当烹狗藏弓之世,时隐时现,托赤松以自保。”

56毫不在意 [ háo bù zài yì ]

解释 丝毫不在乎或不介意。

出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一回:“我佛原是个大慈大悲之主,毫不在意。”

57百念皆灰 [ bǎi niàn jiē huī ]

解释 种种念头都已消失成了灰。比喻心灰意冷。

出处 清 魏子安《花月痕》第38回:“我如今百念皆灰,只求归见老母。”

58漠然置之 [ mò rán zhì zhī ]

解释 漠然:冷淡的样子;置:放;搁置。毫不关心地把事情搁到一边;形容对人或事态度冷淡;不关心;不理不睬。

出处 宋 高斯得《耻堂存稿 直前奏事》:“今被灾之地既广,旧由比固当悉援,然亦安可漠然视之,然徒责之诸司州郡乎?”

59无动于中 [ wú dòng yú zhōng ]

解释 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宋 朱熹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

60过眼烟云 [ guò yǎn yān yún ]

解释 如同烟云在眼前飘过。比喻身外之物和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出处 宋 苏轼《宝绘堂记》:“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去而不复念也。”

61若有若无 [ ruò yǒu ruò wú ]

解释 形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

出处 明 洪应明《菜根谭 闲适》:“若有若无,半真半幻,最足以悦人心目而豁人性灵。真天地间一妙境也。”

62隐隐绰绰 [ yǐn yǐn chuò chuò ]

解释 隐隐约约。

出处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88回:“那云气如飞而至,隐隐绰绰。”

63身外之物 [ shēn wài zhī wù ]

解释 个人身体以外的东西;指名誉、地位、权力、金钱等。

出处 唐 吴兢《贞观政要》:“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

64风吹云散 [ fēng chuí yún sàn ]

解释 比喻事物的消失、完结。

出处 康濯《春种秋收》:“这事儿是风吹云散,往后谁也不许提啦!”

65化为泡影 [ huà wéi pào yǐng ]

解释 泡:水泡。变成像水泡和影子那样;很快就消失。

出处 郭沫若《洪波曲 第七章 一》:“由于六月十一日的黄河决堤,使豫东成为泽国,也就化为了泡影。”

66忽隐忽现 [ hū yǐn hū xiàn ]

解释 灯光等的闪烁时而消失时而出现。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98回:“只见里面轻云冉冉,薄雾漫漫,远峰忽隐忽现,疏林旋露旋藏。”

67废然而返 [ fèi rán ér fǎn ]

解释 废然:形容疑虑消除。原指怒气消失;恢复常态。现指败兴而归。

出处 庄周《庄子 德充符》:“我拂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

68如无其事 [ rú wú qí shì ]

解释 象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统领听不见,庄大老爷也听不见,就作为如无其事,不去提他了。”

69荡然无遗 [ dàng rán wú yí ]

解释 荡:洗涤;荡然:干净的样子。全都毁坏,消失尽净。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或毁坏。

出处 唐·白居易《议碑碣词赋》:“著诚去伪,小疵小弊,荡然无遗矣。”

70冰消冻解 [ bīng xiāo dòng jiě ]

解释 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出处 《朱子全书》卷四:“见得大处分明,这许多小小病痛,都是冰消冻解,无有痕迹矣。”

71曾参杀人 [ zēng shēn shā rén ]

解释 比喻流言可畏。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72泰山之安 [ tài shān zhī ān ]

解释 安:安稳。像泰山那样稳固。形容稳固安定。

出处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

73社稷之臣 [ shè jì zhī chén ]

解释 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春秋时对作大国附庸的小国的称谓。指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季氏》:“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74盛筵易散 [ shèng yán yì sàn ]

解释 盛:盛大;筵:酒席。再盛大的酒席容易散席。比喻良辰美事不会永久存在,总要消失。

出处 清·王嗣槐《满庭芳》词:“少年欢乐事,鸾笙凤管,曲罢宵分。怪盛筵易散,青鬓难存。”

75冰解云散 [ bīng jiě yún sàn ]

解释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出处 宋 叶适《纪纲三》:“虽分四总管以固捍御,委长安、建康之守以募勤王,天下冰解云散,一城之地,劫制于虏,而号令不能及矣。”

76死灰复燎 [ sǐ huī fù liáo ]

解释 死灰:烧余的灰烬;复:又;燎:燃烧。冷灰重新烧了起来。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

出处 清·豚庐《童子军·逼狱》:“这个使不得,若非斩草除根,全消祸种,定要死灰复燎,自惹飞灾。”

77鸟迹虫丝 [ niǎo jì chóng sī ]

解释 比喻极易消失的事物。

出处 清·蒋士铨《临川梦·了梦》:“养娘真信人也,多劳,可怜他把鸟迹虫丝收护的牢。”

78冰散瓦解 [ bīng sàn wǎ jiě ]

解释 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出处 《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嘏对曰”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战略》:“比及三年,左提右挈,虏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可坐算而得也。”

79烛尽光穷 [ zhú jìn guāng qióng ]

解释 蜡烛燃尽,烛光消失。比喻人死后意识也消灭。

出处 《北史·杜弼传》:“神之在人,犹光之在烛,烛尽则光穷,人死则神灭。”

80垂绅正笏 [ chuí shēn zhèng hù ]

解释 绅:古代士大夫的衣带;笏:朝笏。垂下衣带的末端,恭敬地拿着朝笏。形容大臣庄重严肃的样子。

出处 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81身先朝露 [ shēn xiān cháo lù ]

解释 谓身体比早晨露水消失还快。比喻很快死亡。

出处 《元史·齐履谦传》:“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遂遣人于客城先人墓侧,修营一舍,傥病努不退,当居处其中以待尽。”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