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欺诈和诈骗的成语

形容欺诈和诈骗的成语


1尔虞我诈 [ ěr yú wǒ zhà ]

解释 尔:你;虞:猜测。意思是我骗你;你骗我;互相欺骗。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2欺上瞒下 [ qī shàng mán xià ]

解释 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

出处 唐 元结《奏免科率状》:“忝官尸禄,欺上罔下,是臣之罪。”

3招摇撞骗 [ zhāo yáo zhuàng piàn ]

解释 招摇:故意炫耀自己;撞骗:到处找机会行骗。假借名义;到处炫耀自己;进行诈骗。也作“撞骗招摇”。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那些家人在外招摇撞骗,欺凌属员,已经把好名声都弄坏了。”

4故弄玄虚 [ gù nòng xuán xū ]

解释 故意耍花招;欺骗人。玄虚:用来掩盖真相;迷惑别人的欺骗手段。

出处 韩非《韩非子 解老》:“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

5欺世盗名 [ qī shì dào míng ]

解释 欺:欺骗;世人:指当时的人。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出处 荀况《荀子 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

6自欺欺人 [ zì qī qī rén ]

解释 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用自己也不相信的去欺骗别人。形容别有用心或虚伪无力的欺骗行为。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8卷:“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7尔诈我虞 [ ěr zhà wǒ yú ]

解释 尔:你;虞、诈:欺骗。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出处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8盗名欺世 [ dào míng qī shì ]

解释 窃取名誉;欺骗世人。

出处 荀况《荀子 不苟》:“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

9瞒天过海 [ mán tiān guò hǎi ]

解释 瞒住上天;偷渡大海。形容采取谎言和伪装蒙蔽别人以达到目的的欺骗行为。

出处 明 阮大铖《燕子笺 购幸》:“我做提控最有名,瞒天过海无人问,今年大比期又临。”

10不欺暗室 [ bù qī àn shì ]

解释 欺:欺骗自己;暗室:人家看不见的地方。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出处 《汉魏南北朝墓志铭集释 隋王世琛墓志》:“信行所履,不欺暗室。”

11谄上欺下 [ chǎn shàng qī xià ]

解释 谄:讨好,奉承;欺:欺压。讨好上司,欺压下级。

出处 吴祖光《相府门前七品官》:“这位‘相府门前七品官,见他容易见我难’是旧社会里趋炎附势、谄上欺下的典型人物。”

12钓名欺世 [ diào míng qī shì ]

解释 作伪求取虚名,欺骗世人。

出处 清 郑燮《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不过挪移借贷,改窜添补,便尔钓名欺世。”

13弄虚作假 [ nòng xū zuò jiǎ ]

解释 虚假;不实;制造假的现象以欺骗别人。

出处 廖鲁言《一九五九年农业战线的任务》:“在执行生产计划的全部过程中,也应该实事求是,力戒浮夸和弄虚作假。”

14甜言蜜语 [ tián yán mì yǔ ]

解释 说的话像蜜糖一样甜。比喻动听而骗人的话。

出处 《敦煌变文集 捉季布传文》:“季布得之心中怕,甜言蜜语却安存。”

15空头支票 [ kōng tóu zhī piào ]

解释 空头:有名无实的;支票:向银行取款或拨款的票据。指有名无实的支票;不能兑现。现多比喻不能实现的诺言或保证。

出处 邹韬奋《三十年前的民主运动》:“他们以为放出一个‘九年预备’的空头支票,可以缓和空气。”

16花言巧语 [ huā yán qiǎo yǔ ]

解释 原指铺张修饰而无实际内容的言语或文辞。后指虚假而动听的话;也指说虚假而动听的话。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20卷:“巧言,即所谓花言巧语,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是也。”

17狐假虎威 [ hú jiǎ hǔ wēi ]

解释 假:假借;凭借。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他野兽。比喻凭借别人的威势来欺压人。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8鱼目混珠 [ yú mù hùn zhū ]

解释 鱼目:鱼眼睛;混:混同;冒充。用鱼眼来假冒珍珠。形容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出处 汉 魏伯阳《参同契》上卷:“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19疯疯癫癫 [ fēng fēng diān diān ]

解释 精神失常的样子。形容人言语行动轻狂或超出常态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6回:“成天家疯疯癫癫的,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

20颠倒黑白 [ diān dǎo hēi bái ]

解释 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故意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出处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章 怀沙》:“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21偷天换日 [ tōu tiān huàn rì ]

解释 暗中把天日换了。比喻暗中改变事物的真相;以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

出处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这个王婆,岂不是偷天换日的老手。”

22装疯卖傻 [ zhuāng fēng mài shǎ ]

解释 故意装得疯疯癫癫;傻里傻气。卖:卖弄。

出处 程道一《庚子事变演义》:“打算装疯卖傻,充作神仙附体,杀此一龙,自己便可即位。”

23装聋作哑 [ zhuāng lóng zuò yǎ ]

解释 假装耳聋口哑。形容故意不理睬;装做不知或不懂;或故意置身事外。也作“装聋做哑”。

出处 元 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可怎生装聋作哑?”

24欺人之谈 [ qī rén zhī tán ]

解释 骗人的话。也作“欺人之论”。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你可晓得老爷是讲理学的人,凡事有则有,无则无,从不作欺人之谈的。”

25偷梁换柱 [ tōu liáng huàng zhù ]

解释 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优。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7回:“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自己也不过潇湘馆来。”

26颠倒是非 [ diān dǎo shì fēi ]

解释 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指善恶不明或故意歪曲事实。

出处 唐 韩愈《唐太学博士施先生墓志铭》:“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笺注纷罗,颠倒是非。”

27冒名顶替 [ mào míng dǐng tì ]

解释 冒:冒充。冒用别人的名义去做某事或窃取他人的权利。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5回:“你走了便也罢,却怎么绑些柳树在此,冒名顶替?”

28兵不厌诈 [ bīng bù yàn zhà ]

解释 诈:蒙骗。用兵作战可以经常使用伪装;以迷惑对方。在兵法中被称作诈。比喻在作战时战胜敌人;要靠谋略。

出处 先秦 韩非《韩非子 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29傲雪欺霜 [ ào xuě qī shuāng ]

解释 傲视白雪;欺凌寒霜。形容不怕严寒。又比喻人不畏逆境。

出处 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梅花云:我这梅花……玉骨冰肌谁可匹,傲雪欺霜夺第一。”

30巧言令色 [ qiǎo yán lìng sè ]

解释 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用花言巧语和谄媚的态度讨好于人。

出处 《尚书 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31遮人耳目 [ zhē rén ěr mù ]

解释 玩弄手法,掩盖真相。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3回:“又何尝有什么丑处!可见装点造作总难遮人耳目。”

32混淆黑白 [ hùn xiáo hēi bái ]

解释 混淆:混杂不清;使界限模糊。把黑的白的故意搅在一起。指有意制造混乱以颠倒是非。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杨震传》:“白黑溷淆,清浊同源。”

33掩人耳目 [ yǎn rén ěr mù ]

解释 掩:遮盖。堵住人家耳朵;遮着人家的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欺骗人。

出处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事迹显然,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34口不应心 [ kǒu bù yìng xīn ]

解释 应:符合。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致。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官人,你昨夜恁般说,却又口不应心,做下那事!”

35瞒上欺下 [ mán shàng qī xià ]

解释 蒙骗上级,压迫下属和人民。

出处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至今还不能替老百姓想,瞒上欺下,咱简直不是个人啦!”

36朝三暮四 [ zhāo sān mù sì ]

解释 原比喻使用诈术;进行欺骗。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处 庄周《庄子 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37傻里傻气 [ shǎ lǐ shǎ qì ]

解释 形容愚蠢、糊涂的样子。

出处 欧阳山《三家巷》:“阿炳这孩子傻里傻气,又蠢又笨,打铁不成,当鞋匠也不成。”

38心口不一 [ xīn kǒu bù yī ]

解释 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形容人的虚伪、诡诈。

出处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2回:“我是这们个直性子,希罕就说希罕,不是这们心口不一的。”

39置身事外 [ zhì shēn shì wài ]

解释 置:安放。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形容对事情漠不关心。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2回:“你我且置身事外,袖手旁观。”

40上当受骗 [ shàng dàng shòu piàn ]

解释 因信假为真而被欺骗、吃亏。

出处 陆文夫《微弱的光》:“这九年也没有完全浪费,思考了不少问题,不再那么容易上当受骗。”

41讹言惑众 [ é yán huò zhòng ]

解释 讹言:诈伪的话。用谣言欺骗迷惑群众。

出处 《元史·世祖五》:“癸丑,初建东宫,甲寅,诛西京讹言惑众者。”

42诳时惑众 [ kuáng shí huò zhòng ]

解释 指欺骗迷惑世人。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陈蕃传》:“况乃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诳时惑众,诬污鬼神乎?”

43颠倒阴阳 [ diān dǎo yīn yáng ]

解释 犹言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阴阳,强人所难?”

44江湖骗子 [ jiāng hú piàn zǐ ]

解释 指闯荡江湖靠卖假药、算命等骗人谋生的人或招摇撞骗的人。

出处 王仲方《列传>序》:“近几年来,发生了不少诈骗事件,出现了一些各式各样的骗子,其中有政治骗子、经济骗子、文化骗子和江湖骗子。”

45坑蒙拐骗 [ kēng méng guǎi piàn ]

解释 指以欺骗手段捞取钱财,陷害他人。

出处 《文汇报》1986.7.19:“坑蒙拐骗发不了大财,发了小财也长不了。”

46欺公罔法 [ qī gōng wǎng fǎ ]

解释 欺骗公众,无视法律。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卷:“那太守就大怒道:‘这一班光棍奴才,敢如此欺公罔法。’”

47欺天诳地 [ qī tiān kuāng dì ]

解释 欺骗天地神明。形容极其欺诈之能事。

出处 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这等穷儿乍富,瞒心昧己,欺天诳地,只要损别人,安自己。”

48欺三瞒四 [ qī sān mán sì ]

解释 一再欺骗隐瞒。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一闻之时,心头火起,大骂尤辰无理,做这等欺三瞒四的媒人,说骗人家女儿。”

49暗室欺心 [ àn shì qī xīn ]

解释 在黑暗的屋子里昧着良心做坏事。指偷偷地做坏事。

出处 宋 陈元靓《事林广记 第九卷 警世格言》:“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欺心,神目如电。”

50炫玉贾石 [ xuàn yù gǔ shí ]

解释 夸耀石头而当玉卖。比喻伪饰欺世。

出处 唐 柳宗元《故银青光禄大夫开国伯柳公行状》:“公独慷慨言于朝曰:'是夫喋喋,炫玉而贾石者也。'”

51掩目捕雀 [ yǎn mù bǔ què ]

解释 遮着眼睛捉麻雀。比喻自己骗自己。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琳传》:“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大国之事,其可以诈立乎!”

52是非混淆 [ shì fēi hùn xiáo ]

解释 混淆:使界限模糊。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制造混乱,使是非不清。

出处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十章:“现在整个世界,像墨一般黑暗,皂白不分,是非混淆,最大多数人,过着牛马一样的生活。”

53欺上罔下 [ qī shàng wǎng xià ]

解释 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

出处 唐 元结《奏免科率状》:“忝官尸禄,欺上罔下,是臣之罪。”

54瞒神弄鬼 [ mán shén nòng guǐ ]

解释 欺骗摆弄别人,背着人在暗中捣鬼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0回:“你又护着他了!你们瞒神弄鬼的,打是我不知道呢!”

55假虎张威 [ jiǎ hǔ zhāng wēi ]

解释 犹言狐假虎威。

出处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忠孝记·欲进谏章>》:“费尽他机智,只是要贪名固位,假虎张威。”

56坑绷拐骗 [ kēng bēng guǎi piàn ]

解释 指以欺手段捞取钱财,陷害他人。亦作“坑蒙拐骗”。

出处 魏风等《刘胡兰》:“整天价坑绷拐骗,每日里逛逛游游。”

57诈痴不颠 [ zhà chī bù diān ]

解释 谓假装痴呆。

出处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卢梦仙江上寻妻》:“方明白前日卖酒歌诗,诈痴不颠的老儿,正是他所差之人。”

58指山卖磨 [ zhǐ shān mài mó ]

解释 比喻耍手段、说空话哄人。

出处 元·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第一折:“出来的都关来节去,私多公少,可曾有一件合天道?他每都指山卖磨,将百姓划地为牢。”

59掩鼻偷香 [ yǎn bí tōu xiāng ]

解释 捂住鼻子去偷点燃的香。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马颊本空禅师》:“师曰:‘节目上更生节目。’僧无语。师曰:‘掩鼻偷香,空招罪犯。’”

60昧地瞒天 [ mèi dì mán tiān ]

解释 欺骗天地。比喻昧着良心,隐瞒事实或以谎言骗人。

出处 明 无名氏《活拿萧天佑》头折:“你这般昧地瞒天,谄佞奸僻。”

61虎威狐假 [ hǔ wēi hú jiǎ ]

解释 假:假借,凭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他野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

出处 北周·庾信《哀江南诗》:“或以集翼鷃披,虎威狐假。”

62诈败佯输 [ zhà bài yáng shū ]

解释 诈、佯:假装。假装败阵,引人上当。

出处 元·高文秀《谇范叔》楔子:“被他诈败佯输,添兵减灶,在马陵山下,削木为号。”

63诈哑佯聋 [ zhà yǎ yáng lóng ]

解释 假装哑巴聋子。指置身事外。

出处 《群音类选 官腔类 双忠记 睢阳陷守》:“身在伍伦中,怎做得诈哑佯聋,为官食禄,直须尽职输忠。”

64翻黄倒皂 [ fān huáng dǎo zào ]

解释 犹言颠倒黑白。

出处 明 康海《鲍老儿 秋日闲情》套曲:“眉来眼去,唇三口四,泥烂油滑,翻黄倒皂,呼风唤雨,搦雾抟沙。”

65诈痴佯呆 [ zhà chī yáng dāi ]

解释 谓假装痴呆。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不如目今权依了他们处法,诈痴佯呆,住了官司,且保全了父骨,别图再报。”

66闻雷失箸 [ wén léi shī zhù ]

解释 比喻借别的事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

出处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67阿世盗名 [ ē shì dào míng ]

解释 阿世:曲从迎合世人的欢心;盗名:窃取名誉。用欺骗的手段骗取世人的欢心来窃取个人名誉。

出处 清 梁启超《新民说》第18节:“才智之士,既得此以为阿世盗名之一秘钥,于是名节闲检,荡然无所复顾。”

68矫情饰诈 [ jiǎo qíng shì zhà ]

解释 以虚假的现象伪装欺骗别人。

出处 宋 朱熹《与宰执札子》:“伏念熹昨以蒙思进职,辄具辞免,非敢矫情饰诈,罔上盗名。”

69东诓西骗 [ dōng kuāng xī piàn ]

解释 指到处说谎诈骗。

出处 《孤本元明杂剧 东篱赏菊》第二折:“若论我,半个字也不识,若说道抵换官物,盗使印信,东诓西骗,天下绝魁。”

70衔玉贾石 [ xián yù jiǎ shí ]

解释 给人看的是玉,卖给人的却是石头,义同“挂羊头,卖狗肉”

71局骗拐带 [ jú piàn guǎi dài ]

解释 诈骗财物,诱拐孩子。

72狂三诈四 [ kuáng sān zhà sì ]

解释 多方欺诈。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我们老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比不得那个狂三诈四的那些人。”

73挂羊头卖狗肉 [ guà yáng tóu mài gǒu ròu ]

解释 比喻以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名不副实或做坏事。

出处 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第31卷:“悬羊头,卖狗肉,知它有甚凭据。”

74拉大旗作虎皮 [ lā dà qí zuò hǔ pí ]

解释 比喻打着革命的旗号来吓唬人、蒙骗人。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首先应该扫荡的,倒是拉大旗作虎皮,包着自己,去吓唬别人。”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