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生气的词的成语

形容生气的词的成语


1大发雷霆 [ dà fā léi tíng ]

解释 霆:暴雷;雷霆:震耳的雷声。形容大发脾气;高声怒斥别人。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5卷:“陈秀才大发雷霆。”

2怒发冲冠 [ nù fà chōng guān ]

解释 冠:帽子。愤怒得头发竖起;顶着帽子。形容愤怒到极点。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3恼羞成怒 [ nǎo xiū chéng nù ]

解释 恼:气恼;羞:羞臊。指由于气恼、羞臊而大怒。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回:“那抚台见是如此,知道王协台有心瞧他不起,一时恼羞成怒。”

4火冒三丈 [ huǒ mào sān zhàng ]

解释 怒火上升三丈高。形容十分愤怒。

出处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她一句话把他说得跳起来,火冒三丈。”

5怒不可遏 [ nù bù kě è ]

解释 遏;止住。愤怒得难以抑制。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却说贾大少爷正在自己动手掀王师爷的铺盖,被王师爷回来从门缝里瞧见了,顿时气愤填膺,怒不可遏。”

6怒气冲冲 [ nù qì chōng chōng ]

解释 形容愤怒得气呼呼的样子。

出处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二回:“[钱同秀]一手将烟灯砸在地下,说道:‘好好,你们做了一路!’就怒气冲冲的出来上车。”

7七窍生烟 [ qī qiào shēng yān ]

解释 七窍:指两耳、两眼、两鼻孔和口。形容气愤至极;好像眼耳口鼻都要冒出火来。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78回:“忽闻此言,吓得三尺神散,七窍生烟。”

8气势汹汹 [ qì shì xiōng xiōng ]

解释 汹汹:声势盛大的样子。气势很盛的样子。形容气势凶猛。

出处 先秦 荀况《荀子 天论》:“君子不为小人之汹汹也辍行。”

9勃然大怒 [ bó rán dà nù ]

解释 勃然:因生气或惊慌等突然变脸色的样子。形容突然变脸;发起脾气来。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10天怒人怨 [ tiān nù rén yuàn ]

解释 上天震怒;人民怨恨。形容作恶多端;激起普遍愤怒。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袁绍传》:“自是士林愤痛,人怨天怒,一夫奋臂,举州同声。”

11怒目横眉 [ nù mù héng méi ]

解释 耸起眉毛,瞪大眼睛。形容怒视的样子。

出处 五代 后蜀 何光远《监戒录》引陈裕诗:“横眉怒目强干嗔,便作阎浮有力神。祸福岂由泥捏汉,烧香代养弄蛇人。”

12疾言厉色 [ jí yán lì sè ]

解释 疾:急速;厉:严厉。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常用来形容人发怒时说话的表情态度。

出处 元 刘壎《隐居通议 文章四》:“平居于人无忤,睦亲族以礼,抚臧获以恩,未尝疾言厉色。”

13气冲牛斗 [ qì chōng niú dǒu ]

解释 牛:牵牛星;斗:北斗星;指天空。原指宝剑的光气射入天际。形容气势极盛;直冲星空。有时也指怒气极盛。

出处 唐 杨炯《杜袁卅墓志铭》:“宝剑之沉,夜气冲于牛斗。”

14横眉怒目 [ héng méi nù mù ]

解释 眉毛横竖;双目怒睁。形容强、凶狠的神情。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1回:“不一时,只听得院子里许多脚步响,早进来了横眉怒目,挺胸凸肚的一群人。”

15怒目而视 [ nù mù ér shì ]

解释 怒目:瞪着发怒的眼睛;视:看。非常愤怒地瞪着双眼看。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林冲、杨志怒目而视,有欲要发作之色。”

16怒目切齿 [ nù mù qiè chǐ ]

解释 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愤恨之极的样子。切齿:咬紧牙齿。

出处 晋 刘伶《酒德颂》:“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

17怒气冲天 [ nù qì chōng tiān ]

解释 怒气直冲天际。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出处 元 杨显之《潇湘雨》四:“只落口嗔嗔忿忿,伤心切齿,怒气冲天。”

18怒形于色 [ nù xíng yú sè ]

解释 形:显露;色:脸色。满腔愤怒显于脸上。

出处 宋 洪迈《夷坚决》:“夫子赐之酒五尊。子夏怒形于色,举足蹴其二。”

19横眉瞪目 [ héng méi dèng mù ]

解释 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同“横眉努目”。

出处 南宁《检验工叶英》:“[废品]好像是唉声叹气,抱怨自己的主人,又好像是在横眉瞪目地指责自己的主人。”

20横眉怒视 [ héng méi nù shì ]

解释 犹言横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出处 师飙等《金戈铁马少年时》第五章;“辛弃疾、贾瑞、飞烟、金福仗剑立于帐口,一个个横眉怒视,杀气逼人。”

21千夫所指 [ qiān fū suǒ zhǐ ]

解释 为众人所指责。形容触犯众怒。

出处 清 章炳麟《联省自治虚置政府议》:“千夫所指,其倾覆可立而期。”

22积羞成怒 [ jī xiū chéng nù ]

解释 犹恼羞成怒。指羞愧至极,转生愤怒。

出处 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既而臣民犯颜,友邦侧目,志不得逞,遂乃积羞成怒,大兴党狱。”

23发怒冲冠 [ fā nù chōng guàn ]

解释 同“发上冲冠”。

出处 《燕丹子》下卷:“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宗意和之。如壮声则发怒冲冠,为哀声则士皆流涕。”

24暴躁如雷 [ bào zào rú léi ]

解释 暴:暴烈;躁:急躁。形容大发脾气或十分着急的样子。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李玉英狱中讼冤》:“李雄见打得这般光景,暴躁如雷,翻天作地,闹将起来。”

25横眉努目 [ héng méi nǔ mù ]

解释 耸眉瞪眼。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出处 后蜀 何光远《鉴戒录》卷十引陈裕诗:“横眉努目强干嗔,便作阎浮有力神。祸福岂由泥捏汉,烧香供养弄蛇人。”努,一本作“怒”。

26发怒穿冠 [ fà nù chuān guān ]

解释 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同“发上冲冠”。

出处 三国 魏 曹植《鼙舞歌五首》之五:“张目决眦,发怒穿冠。”

27瞋目扼腕 [ chēn mù è wàn ]

解释 形容愤怒、勇敢的样子。

出处 商鞅《商君书 君臣》:“瞋目扼腕而语勇者得;垂衣裳而谈说者得;迟日旷久积劳私门者得。尊向三者,无功而皆可以得。”

28令人发指 [ lìng rén fà zhǐ ]

解释 令:使得;发指:头发竖起来。愤怒得使人头发都竖直起来。也作“令人发竖。”

出处 庄周《庄子 盗跖》:“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29咬牙切齿 [ yǎo yá qiè chǐ ]

解释 切齿:咬紧牙齿;表示痛恨。形容愤恨或发狠到极点的神情。

出处 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为甚事咬牙切齿,唬得犯罪人面色如金纸。”

30火上浇油 [ huǒ shàng jiāo yóu ]

解释 往火上倒油。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助长事态的发展。也作“火上加油”。

出处 元 无名氏《冻苏秦》第二折:“你只该劝你那丈夫便好,你倒走将来火上浇油。”

31饥寒交迫 [ jī hán jiāo pò ]

解释 交:一齐;迫:逼迫。饥饿、寒冷一齐袭来。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出处 宋 王谠《唐语林》第一卷:“上谓曰:‘汝何为作贼?’对曰:‘饥寒交切,所以为盗。’”

32七情六欲 [ qī qíng liù yù ]

解释 泛指人的情欲;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回:“至求仙一事,无非远离红尘,断绝七情六欲,一意静修,自然可入仙道了。”

33味同嚼蜡 [ wèi tóng jiáo là ]

解释 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味儿。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嚼:咀嚼。

出处 《楞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

34喜怒无常 [ xǐ nù wú cháng ]

解释 常:一定;无常:变化不定。一会儿高兴 ;一会儿发怒;变化不定。指人的性情多变;叫人捉摸不透。

出处 《魏书 杨大眼传》:“征淮堰之役,喜怒无常。”

35多愁善感 [ duō chóu shàn gǎn ]

解释 善:容易;好(hào);感:伤感。容易发愁、伤感。形容人感情脆弱。

出处 茅盾《幻灭》二:“是同情于这个不相识的少妇呢,还是照例的女性的多愁善感,连她自己也不明白。”

36怒火中烧 [ nù huǒ zhōng shāo ]

解释 中:心中。怒火在心中燃烧。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 宋 王迈《臞轩集》:“虚舟相触何心在,怒火虽炎一响空。”

37无动于衷 [ wú dòng yú zhōng ]

解释 衷:内心。丝毫没有触动内心。形容对应该动心的事情毫无感触;漠然置之。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闻之漠然良久,若不能无动于衷者。”

38暴跳如雷 [ bào tiào rú léi ]

解释 暴:急躁;发怒。蹦跳发怒;好像打雷一样猛烈。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严贡生越发恼得暴跳如雷。”

39气急败坏 [ qì jí bài huài ]

解释 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慌张失措的样子。形容羞怒、狼狈的样子。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回:“只见数个小喽罗气急败坏,走到山寨里叫道:‘苦也!苦也!’”

40活蹦乱跳 [ huó bèng luàn tiào ]

解释 欢蹦乱跳。

出处 曹禺《日出》第四幕:“我一定可以把小东西还是活蹦乱跳地找回来。”

41淡而无味 [ dàn ér wú wèi ]

解释 淡:薄,与“浓”相对。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辑略》第四卷:“此工夫似淡而无味,然做时却自有可乐。”

42狼狈不堪 [ láng bèi bù kān ]

解释 狼狈:疲惫、窘迫的样子;堪:忍受。指困顿窘迫的样子。

出处 宋 朱熹《与政府札子》:“风痰大作,头目旋晕,几欲僵卧,今已累日,精神愈见昏慢,委是狼狈不堪。”

43痛心疾首 [ tòng xīn jí shǒu ]

解释 伤心而且头痛。形容伤心痛恨到了极点。疾首:头痛。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44义愤填膺 [ yì fèn tián yīng ]

解释 膺:胸。正义的愤恨充满了胸膛。

出处 南朝 梁 江淹《恨赋》:“置酒欲饮,悲来填膺。”

45喜怒哀乐 [ xǐ nù āi lè ]

解释 形容人感情上几种不同的表现。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46悲痛欲绝 [ bēi tòng yù jué ]

解释 绝:穷尽;悲哀伤心到了极点。也作“悲恸欲绝”、“哀痛欲绝”。

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她那人间的爱人悲痛欲绝,日日在她变成的土山下面,跪着呜咽哭啼,直到死在这山脚下。”

47愤愤不平 [ fèn fèn bù píng ]

解释 愤愤:像生气的样子。因不公平的事而愤怒或不满。

出处 晋 王隐《晋书 桓秘传》:“秘亦免官,居于宛陵,每愤愤有不平之色。”

48手舞足蹈 [ shǒu wǔ zú dǎo ]

解释 蹈:跳动。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上》:“乐则生矣,全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49泪如泉涌 [ lèi rú quán yǒng ]

解释 涌:水从地下向上冒出。眼泪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形容十分悲伤的样子。

出处 唐 刘损《愤惋诗》:“莫道诗成无泪下,泪如泉滴亦须干。”

50立此存照 [ lì cǐ cún zhào ]

解释 立:立下;此:这个;指字据或文书;存:保存;照:察看;查考。立下字据;保存起来;作为凭证。

出处 孙犁《谈头条》:“他所写的《立此存照》等短文,刊物也真的把它们作为补白,作者编者,均不以此为忤。”

51索然无味 [ suǒ rán wú wèi ]

解释 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

出处 明 杨慎《丹铅杂录 论衡》:“盖文有以含蓄不尽为工者……说尽,则索然无味。”

52发指眦裂 [ fà zhǐ zì liè ]

解释 头发向上竖起;眼眶也裂开。形容极度悲伤;愤怒。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53嬉笑怒骂 [ xī xiào nù mà ]

解释 嬉:戏乐。指由各种感情产生的不同表现。

出处 宋 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54生气勃勃 [ shēng qì bó bó ]

解释 生气:朝气;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富有朝气充满生命的活力。

出处 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15卷:“余选钱文敏公诗甚少,家人误抄十余章,余读之,生气勃勃,悔知公未尽。”

55金刚怒目 [ jīn gāng nù mù ]

解释 金刚:旧时寺院山门内的四大天王塑像;俗称四大金刚。形容面目威猛可怕。原作“金刚努目”。

出处 宋 庞元英《谈薮 薛道衡》:“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56勃然变色 [ bó rán biàn sè ]

解释 勃然:突然地。变色:变了脸色。突然生气,变了脸色。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曰:‘君有大过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

57咆哮如雷 [ páo xiào rú léi ]

解释 形容人暴怒喊叫的神态。

出处 茅盾《子夜》:“曾沧海舞着那半段鸦片烟枪,咆哮如雷,一手抢起一只锡烛台,就又劈面掷过去。”

58怒火冲天 [ nù huǒ chōng tiān ]

解释 形容愤怒之极,无法抑制。

出处 老舍《龙须沟》第一幕:“[程娘子]怒火冲天,不顾一切地冲向狗子拚命,却被狗子一把抓住。”

59横眉竖眼 [ héng méi shù yǎn ]

解释 形容强横或凶恶的神情。

出处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来了长安一个半月,在我面前,总看见你横眉竖眼,满脸的怨气。”

60没精打彩 [ méi jīng dǎ cǎi ]

解释 形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1回:“王夫人见宝玉没精打彩,也只当是金钏儿昨日之事,他好没意思的。”

61泪如雨下 [ lèi rú yǔ xià ]

解释 眼泪像下雨似地淌了下来。形容非常悲痛。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林冲见说,泪如雨下,便道:‘上下,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

62盱衡厉色 [ xū héng lì sè ]

解释 盱衡:举眉扬目;厉:严厉;色:面色。横眉怒目,面色严厉。

出处 《汉书·王莽传》:“当此之时,公运独见之明,奋亡前之威,盱衡厉色,振扬武怒。”

63神采焕发 [ shén cǎi huàn fā ]

解释 精神焕发,风采动人。

出处 《宋史·赵孟頫传》:“孟頫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

64老羞成怒 [ lǎo xiū chéng nù ]

解释 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那一个老羞成怒,就假公济私,把他参改,拿问在监。”

65四大皆空 [ sì dà jiē kōng ]

解释 佛教用语;指宇宙间一切(包括人本身)都是空虚的(这是一种消极思想)。古代印度认为地、水、火、风是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称为“四大”。佛教则称坚、湿、暖、动的性能为“四大”;并认为人身亦由此“四大”构成。因此;“四大”有时也代称人身。后一般用来表示尘念俱消;无牵无挂。

出处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一心无挂,四大皆空。”

66忿然作色 [ fèn rán zuò sè ]

解释 因忿怒而变了脸色。

出处 孙膑《孙膑兵法 威王问》:“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日其急则也。”

67拂袖而去 [ fú xiù ér qù ]

解释 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一甩袖子就走了。形容因言语不合很生气。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2卷:“师云:‘侍者收取。’明拂袖而去。”

68敢怒敢言 [ gǎn nù gǎn yán ]

解释 敢于愤怒,又敢于说出来。

出处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一回:“那计氏虽也还敢怒敢言,当不起晁大舍也敢为敢做。”

69火上加油 [ huǒ shàng jiā yóu ]

解释 在一旁助威增加他人的愤怒或助长事态的发展。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回:“三荷包也不睬他,把他气得越发火上加油了。”

70变脸变色 [ biàn liǎn biàn sè ]

解释 因内心惊、惧、急、怒而改变面色。

出处 《小说选刊》1981年第9期:“那知李尚尚一听,就变脸变色地发起脾气来。”

71变颜变色 [ biàn yán biàn sè ]

解释 颜:脸色。因内心的惊惧激怒等而改变面色。

出处 管桦《不讲理的人》:“阔大爷注意到两个老头变颜变色的有点为难的样子,便惊讶地竖起眉毛。”

72气急败丧 [ qì jí bài sàng ]

解释 同“气急败坏”。

出处 茅盾《子夜》十五:“桂长林脸上挂了彩,气急败丧地跑来。”

73雷霆之怒 [ léi tíng zhī nù ]

解释 雷霆:霹雳。象霹雳一样的盛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出处 《三国志 吴志 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

74嘻笑怒骂 [ xī xiào nù mà ]

解释 ①指嬉戏、欢笑、愤怒、詈骂等不同的情绪表现。②谓不拘守规格,率情任意地发挥表现。③嘲弄辱骂。

出处 ①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词采》:“照此法填词,则离合悲欢,嘻笑怒骂,无一语、一字,不带机趣而行矣。”②清·冯班《钝吟杂录·读古浅说》:“嘻笑怒骂,自是苏文病处;君子之文必庄重。”

75废然而返 [ fèi rán ér fǎn ]

解释 废然:形容疑虑消除。原指怒气消失;恢复常态。现指败兴而归。

出处 庄周《庄子 德充符》:“我拂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

76悲愤填膺 [ bēi fèn tián yīng ]

解释 填:充填;塞满;膺:胸。悲痛和愤怒充满胸膛。

出处 清 伤时子《苍鹰击》第六折:“草头朝露,贵贱都虚度。悲愤填膺莫诉,壮怀孤负。”

77拍案惊奇 [ pāi àn jīng qí ]

解释 对奇异的事情拍着桌子惊叹。明末凌蒙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出处 明末·凌濛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78横眉冷眼 [ héng méi lěng yǎn ]

解释 愤怒、轻蔑的样子。

出处 李季《周总理啊,大庆儿女想念你》诗:“横眉冷眼不怕鬼,心红胆壮看咱们谁怕谁?”

79横眉立目 [ héng méi lì mù ]

解释 犹言横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出处 老舍《茶馆》第一幕:“三三两两的打手,都横眉立目,短打扮,随时进来往后院去。”

80疾声厉色 [ jí shēng lì sè ]

解释 言语急促,神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

出处 明 马愈《马氏日抄 胡宗伯》:“虽盛怒,未尝疾声厉色。”

81窝火憋气 [ wō huǒ biē qì ]

解释 把屈辱或恼怒强压在心底,不敢或不能发泄。

出处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五:“李青山有些胆怯,他退到门边,嘴头咕噜着:‘滚就滚吧!’扭转身子,窝火憋气地迈出门去了。”

82肝胆欲碎 [ gān dǎn yù suì ]

解释 欲:将要。肝和胆将要破碎了。形容极度悲痛或非常生气。

83迁怒于人 [ qiān nù yú rén ]

解释 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

出处 《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朱熹注:“怒于甲者,不移于乙。”

84瞋目切齿 [ chēn mù qiè chǐ ]

解释 瞋目:发怒时睁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

出处 《史记·张仪列传》:“是故天下之游谈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

85艴然不悦 [ fú rán bù yuè ]

解释 非常生气。艴然,也作怫然,生气时表现一付脸色难看的样子。

出处 典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86怫然作色 [ fú rán zuò sè ]

解释 怫然:愤怒的样子。脸上现出愤怒之色。

出处 《庄子 天地》:“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

87戟指嚼舌 [ jǐ zhǐ jiáo shé ]

解释 戟指:伸出食指、中指指人;嚼舌:咬破舌头。形容愤怒之极

出处 鲁迅《华盖集 “碰壁”之余》:“或则戟指嚼舌,喷血而亡。”

88火上添油 [ huǒ shàng tiān yóu ]

解释 见“火上浇油”。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三回:“贾臬台见他顶嘴,如火上添油,那气格外来的大。”

89神仙中人 [ shén xiān zhōng rén ]

解释 见“神仙中人”。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

90回嗔作喜 [ huí chēn zuò xǐ ]

解释 嗔:生气。由生气转为喜欢。

出处 《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那客人回嗔作喜,收拾了刀杖。”

91怒气填胸 [ nù qì tián xiōng ]

解释 胸中充满了愤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却说周瑜怒气填胸,坠于马下,左右急救归船。”

92怫然不悦 [ fú rán bù yuè ]

解释 怫然:忧愁或愤怒的样子;悦:愉快,高兴。愤怒,很不愉快。

93恼羞变怒 [ nǎo xiū biàn nù ]

解释 见“恼羞成怒”。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0回:“昌得官见他如此的说法,不禁恼羞变怒,喝令左右:‘替我赶他出去!’”

94批逆龙鳞 [ pī nì lóng lín ]

解释 同“批逆鳞”。

出处 宋·陈亮《谢张侍御启》:“优念亮脱身虎口,久矣讳穷;批逆龙鳞,期于合理,庶几一割之有用,安能百炼而愈刚!”

95普天率土 [ pǔ tiān shuài tǔ ]

解释 普天:整个天下;率土:指四海之内。指全中国或全世界。

出处 《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96横眉冷目 [ héng méi lěng mù ]

解释 愤怒、轻蔑的样子。同“横眉冷眼”。

出处 郭澄清《大刀记》第十三章:“现在他又横眉冷目地喝了一声‘走’,更把个张温吓没了真魂。”

97横眉瞪眼 [ héng méi dèng yǎn ]

解释 犹言横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出处 《太平天国歌谣传说集 徐泰吉找死》:“一个太平军冲到他身边,他以为是他的部下,还横眉瞪眼的叫:‘打、打、打!’”

98横眉立眼 [ héng méi lì yǎn ]

解释 犹言横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出处 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二四章:“白占魁横眉立眼,凶狠狠地要去赶车。”

99欢蹦乱跳 [ huān bèng luàn tiào ]

解释 形容青少年健康活泼、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匀出你们欢迸乱跳这俩去买瓦;留下房上滚下来的,合炉坑里掏出来的那俩,先把这院子破瓦拣开。”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