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糊涂过日子的成语

形容糊涂过日子的成语


1丢三落四 [ diū sān là sì ]

解释 丢掉这些;又遗漏那些。形容马虎健忘;顾此失彼。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俗语说的:‘夯雀儿先飞’,省的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令人笑话。”

2晕头转向 [ yūn tóu zhuàn xiàng ]

解释 晕:头脑发昏;转向:辨不清方向。形容头脑昏乱辨不清方向。

出处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巧珠奶奶听得晕头转向。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儿子居然变了,而且变得这么快!”

3糊里糊涂 [ hú lǐ hú tú ]

解释 认识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三回:“难道龚定庵就这么糊里糊涂的给他们药死了吗?”

4行尸走肉 [ xíng shī zǒu ròu ]

解释 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行尸:会走动的尸体。

出处 晋 王嘉《拾遗记 后汉》:“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5醉生梦死 [ zuì shēng mèng sǐ ]

解释 像在醉梦中那样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形容生活目的不明确而颓废、沉沦。

出处 宋 朱熹《小学》卷五引程灏曰:“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

6难得糊涂 [ nán dé hú tú ]

解释 指人在该装糊涂的时候难得糊涂

出处 林语堂《中国人之聪明》:“郑板桥曰:‘难得糊涂’。”

7浑浑噩噩 [ hún hún è è ]

解释 浑浑:厚厚;朴实厚道;噩噩:严正的样子。指浑厚而严正的样子。现多形容糊里糊涂;愚昧无知。

出处 汉 扬雄《法言 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

8一塌糊涂 [ yī tā hú tú ]

解释 形容混乱或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与其顾惜场面,硬充好汉,到临了弄的一塌糊涂,还不如一老一实,揭破真情,自寻生路。”

9财迷心窍 [ cái mí xīn qiào ]

解释 迷:昏乱。指一心爱财而心中糊涂

出处 孙犁《秀露集 耕堂读书记》:“如果当时这位作者,明达冷静一些,不财迷心窍,天下原可以平安无事的。”

10愚昧无知 [ yú mèi wú zhī ]

解释 非常愚笨;糊涂;又没有知识。

出处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自顾寡德,国人推尊,令袭大位,光父之业。愚昧无知,敢稀圣旨!”

11东郭先生 [ dōng guō xiān shēng ]

解释 泛指对坏人讲仁慈的糊涂人,比喻不分善恶,滥施仁慈的人。

出处 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讲东郭先生救助中山狼,反而几乎被狼所害的故事。

12打马虎眼 [ dǎ mǎ hu yǎn ]

解释 故意装糊涂蒙骗人。

出处 老舍《骆驼祥子》:“待了会儿,他把钱拿起来:‘三十?别打马虎眼!’”

13混混噩噩 [ hún hún è è ]

解释 无知无识,糊里糊涂

出处 孙中山《建国方略 知行总论》:“三代以前,人类混混噩噩,不识不知,行之而不知其道。”

14得过且过 [ dé guò qiě guò ]

解释 得:能够;且:姑且。只要勉强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没有长远打算;也指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任。

出处 元 无名氏《小孙屠》戏文第四出:“孩儿,我听得道你要出外打旋,怕家中得过且过,出去做甚的?”

15旁观者清 [ páng guān zhě qīng ]

解释 在旁边看的人比当事人清楚。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陈多寿生死夫妻》:“常言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16当局者迷 [ dāng jú zhě mí ]

解释 迷:糊涂,迷惑。指当事人反而糊涂

出处 宋 辛弃疾《恋绣衾 无题》:“我自是笑别人的,却元来当局者迷。”

17颠三倒四 [ diān sān dǎo sì ]

解释 指错乱没有次序。形容思路、言语、做事等条理不清、颠倒混乱;毫无次序。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4回:“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坐卧不安。”

18千方百计 [ qiān fāng bǎi jì ]

解释 方:方法;计:计谋。想尽种种办法;用出种种计谋。

出处 宋 朱熹《朱子类语 卷三十五 论语》:“譬如捉贼相似,须是著起气力精神,千方百计去赶捉他。”

19人仰马翻 [ rén yǎng mǎ fān ]

解释 人和马被打得翻倒在地。形容被打得惨败。也比喻乱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赵家一门大小,日夜忙碌,早已弄得筋疲力尽,人仰马翻。”

20为民除害 [ wèi mín chú hài ]

解释 替老百姓铲除祸害。为:替;给。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秦宓传》:“禹疏江决河,东注于海,为民除害,生民已来功莫先者。”

21不可收拾 [ bù kě shōu shí ]

解释 收拾:整理。原意是没法归类整顿;后形容事物败坏到无法整顿或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处 唐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

22惨绝人寰 [ cǎn jué rén huán ]

解释 惨:狠毒;残酷;绝:穷尽;人寰:人世;人间。世间再没有比这更残酷的了。形容残酷凄惨到了极点。

出处 毛泽东《评国民党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几种答案》:“此一惨绝人寰之浩劫,实为我国内战史上空前所未有。”

23麻木不仁 [ má mù bù rén ]

解释 不仁:失去感觉能力。本指肢体神经失去感觉;对刺激没有感觉。形容思想不敏锐;对事物反应迟钝;漠不关心。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7回:“天下作女孩儿的,除了那班天日不懂麻木不仁的姑娘外,是个女儿便有个女儿情态。”

24稀里糊涂 [ xī lǐ hú tú ]

解释 不明白,迷糊,不认真,随意。

出处 曹禺《和剧作家们谈读书和写作》:“如果写他后悔,稀里糊涂自杀了,就没有多大意思。”

25如梦初醒 [ rú mèng chū xǐng ]

解释 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厉公大喜曰:‘寡人闻仲之言,如梦初醒。’”

26惊惶失措 [ jīng huáng shī cuò ]

解释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惶恐;举止失去常态。

出处 唐 李百药《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27昏头昏脑 [ hūn tóu hūn nǎo ]

解释 形容头脑发昏,糊里糊涂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72回:“却说八戒跌得昏头昏脑,猛抬头,见丝篷丝索俱无,他才一步一探,爬将起来,忍着疼,找回原路。”

28明辨是非 [ míng biàn shì fēi ]

解释 分清楚是和非、正确和错误。

出处 宋 欧阳修《与王懿敏公》:“某窃位于此,不能明辨是非,默默苟且,负抱愧耻,何可胜言。”

29聪明一世 [ cōng míng yī shì ]

解释 表示一个人一辈子聪明。

出处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若我断不出此事,枉自聪明一世。每日退堂,便将画图展玩,千思万想。”

30振聋发聩 [ zhèn lóng fā kuì ]

解释 使聋子都受到振动和醒悟(发:开启;聩:耳聋)。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出处 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一卷:“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31惨不忍闻 [ cǎn bù rěn wén ]

解释 惨:悲惨;凄惨;闻:听见。悲惨得不忍听下去。

出处 清 陈天华《狮子吼》第二回:“或父呼子,或夫觅妻,呱呱之声,草畔溪间,比比皆是,惨不忍闻。”

32痴呆懵懂 [ chī dāi měng dǒng ]

解释 懵懂:糊涂,不明事理。愚笨糊涂,资质低下。

出处 元·无名氏《一枝花》:“倒不如痴呆懵懂,甘守着陋巷的这箪瓢。”

33蒙昧无知 [ méng mèi wú zhī ]

解释 愚钝糊涂;没有知识;不通事理。

出处 《晋书 阮种传》:“臣诚蒙昧,所以为罪。”

34贪赃枉法 [ tān zāng wǎng fǎ ]

解释 贪赃:官吏接受贿赂;枉法:歪曲和违背法律。指贪污受贿;违法乱纪。

出处 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谁想那两个到的陈州,贪赃坏法,饮酒非为。”

35目不忍睹 [ mù bù rěn dǔ ]

解释 睹:看。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出处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

36傻头傻脑 [ shǎ tóu shǎ nǎo ]

解释 形容思想糊涂,愚笨痴呆。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九回:“只是我愁宝玉还是那么傻头傻脑的,这么说起来,比头里竟明白多了。'

37昏昏沉沉 [ hūn hūn chén chén ]

解释 形容头脑迷糊,神志不清。

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

38众醉独醒 [ zhòng zuì dú xǐng ]

解释 比喻众人沉迷糊涂,独自保持清醒。

出处 战国楚·屈原《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9懵懵懂懂 [ měng měng dǒng dǒng ]

解释 糊涂,不明事理。形容什么也不知道。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呆子懵懵懂懂的,托着钵盂,拑着钉钯,与沙僧径直回来。”

40云天雾地 [ yún tiān wù dì ]

解释 比喻不明事理,糊里糊涂。

出处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三:“田里功夫,他比你爸爸还强一色。就是有点面胡,吃了酒,尤其是有点云天雾地。”

41眉目不清 [ méi mù bù qīng ]

解释 眉目:条理。事物条理不清或文章没有条理。

出处 《人民日报》1951.6.6:“交代不明,眉目不清,也是常见的缺点。”

42如梦方醒 [ rú mèng fāng xǐng ]

解释 象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一回:“寡人闻仲之言,如梦初醒。”

43浑浑沌沌 [ hún hún dùn dùn ]

解释 混杂、不分明的样子,也指糊涂无知的样子,形容迷糊,不清醒。

出处 先秦 孙武《孙子 势》:“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44警愦觉聋 [ jǐng kuì jué lóng ]

解释 发出很大的声音,使昏聩的人觉醒,耳聋的人感知。比喻用语言文字等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出处 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贤士大夫主持风教,固宜默握其权,时与厘定,以为警愦觉聋之助,初非徒娱心适志已也。”

45偏信则暗 [ piān xìn zé àn ]

解释 偏信:只听信一方面的话;暗:糊涂。只听信一方面的话,就不能明辨是非。

出处 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46假痴假呆 [ jiǎ chī jiǎ dāi ]

解释 装傻;假装糊涂

出处 《海上花列传》第48回:“我有要紧事体请耐来,啥个假痴假呆!”

47一家之主 [ yī jiā zhī zhǔ ]

解释 家庭的当家人。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秦重道:‘妈妈是一家之主,有甚烦难?’”

48不痴不聋 [ bù chī bù lóng ]

解释 人不傻,耳朵也不聋。常与“不成姑公”连用,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阿婆阿公。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

出处 《宋书 庾炳之传》:“不痴不聋,不成姑公。”

49一榻胡涂 [ yī tà hú tú ]

解释 见“一塌糊涂”。

出处 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铁流》在北平有翻版了,坏纸错字,弄得一榻胡涂。”

50利害得失 [ lì hài dé shī ]

解释 好处和坏处,得益和损失。

出处 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豪杰传》第四回:“我虽然素有是志,可恨自己学问太浅,不能够把那利害得失,详详密密说将出来,感动大众,所以稽延至今,甚为憾事。”

51黑漆皮灯 [ hēi qī pí dēng ]

解释 不透光亮的灯。比喻不明事理。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这萧颖士又非黑漆皮灯,泥塞竹管,是那一窍不通的蠢物。”

52装聋卖傻 [ zhuāng lóng mài shǎ ]

解释 故意装作聋子傻子。形容明明知道,假装糊涂。

出处 老舍《四世同堂》二二:“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

53认影迷头 [ rèn yǐng mí tóu ]

解释 佛家语。形容非常糊涂。

出处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言经》:“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54走肉行尸 [ zǒu ròu xíng shī ]

解释 行尸:会走动的尸体。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出处 清·华伟生《开国奇冤·谋擢》:“尽热衷瞒神吓鬼,扮花面走肉行尸。”

55耳聋眼黑 [ ěr lóng yǎn hēi ]

解释 指因突然遭到强烈刺激而耳朵变聋,眼睛变瞎。

出处 清 翟灏《通俗编 身体 耳聋眼黑》:“《传灯录》,百丈被马祖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

56浑然无知 [ hún rán wú zhī ]

解释 形容糊里糊涂,什么都不知道。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九回:“那贼浑然不知,不言不语。”

57昏昏噩噩 [ hūn hūn è è ]

解释 形容糊涂、无知的样子。

出处 叶君健《曙光》:“这两句话像两根铁扫把,把他的脑子搅得昏昏噩噩,好大一阵子不能进行思维活动。”

58没眉没眼 [ méi méi méi yǎn ]

解释 眉目不清,形容一塌糊涂的样子。也指没有脸面。

出处 李劼人《大波》第二部第五章:“上面是扳鳌抓角的桥亭,已经多年没有修理,金碧彩画全着尘土糊得没眉没眼。”

59昏庸无道 [ hūn yōng wú dào ]

解释 糊涂平庸,凶狠残暴,不讲道义,多用指糊涂无能且残暴凶狠的帝王。

出处 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25回:“言杨太后嗔恨陛下昏庸无道,悖伦逐母,召集故党,贿赂旧属。”

60如坐云雾 [ rú zuò yún wù ]

解释 象坐在云里雾里。比喻头脑糊涂,不能辨析事理。

出处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及有凶吉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

61一塌胡涂 [ yī tā hú tú ]

解释 见“一塌糊涂”。

出处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我的运气不好,处处倒楣,碰钉子,事业一到我手里就莫名其妙地弄得一塌胡涂。”

62醒聩震聋 [ xǐng kuì zhèn lóng ]

解释 犹言振聋发聩。使昏昧糊涂、不明事理的人为之震惊,受到启发。

出处 陶曾佐《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一跃而登此庄严美丽之舞台中,一奋萃此醒聩震聋之盘涡里。”

63迷头认影 [ mí tóu rèn yǐng ]

解释 佛家语。形容非常糊涂。

出处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言经》:“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64昏头打脑 [ hūn tóu dǎ nǎo ]

解释 见“昏头搭脑”。

出处 老舍《骆驼祥子》九:“祥子几乎没有力量迈出大门坎去。昏头打脑的,脚还在门坎内,借着街上的灯光,已看见了刘姑娘。”

65行尸走骨 [ xíng shī zǒu gǔ ]

解释 见“行尸走肉”。

出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0卷:“枯木不复生,其牙叶纵遇阳和之春,长为阴冥下鬼,毕于朽腐,可谓愍嗟,虽位极人臣,皆行尸走骨矣。”

66昏头搭恼 [ hūn tóu dā nǎo ]

解释 形容头脑发昏,糊里糊涂或精神不振的样子。

出处 明·史槃《鹣钗记·萧豪》:“他撮空布桥,我昏头搭恼。”

67昏头搭脑 [ hūn tóu dā nǎo ]

解释 形容头脑昏沉,糊里糊涂。

出处 清 禇人获《隋唐演义》第十一回:“一个新年里,弄得昏头搭脑,没些清楚。”

68昭聋发聩 [ zhāo lóng fā kuì ]

解释 使耳聋的人也能够听到。比喻用语言文字等给人以极大的启发,即使糊涂麻木的人也会清醒过来。

出处 《天讨·望帝四川讨满洲檄>》:“巴县邹烈士容首起大呼,昭聋发聩,正义浃乎寰宇,回响振乎栈峡。”

69认奴作郞 [ rèn nú zuò láng ]

解释 形容昏馈糊涂。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五:“若不颠倒,因什么认奴作郎。”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四:“礼拜一任礼拜,不得认奴作郎。”

70启瞶振聋 [ qǐ guì zhèn lóng ]

解释 比喻唤醒糊涂与麻木不仁者。

71磨昬抉聩 [ mó hūn jué kuì ]

解释 救治教化愚昧糊涂的人。

72昏聩无能 [ hūn kuì wú néng ]

解释 昏:眼睛看不清楚;聩:耳朵听不清楚。眼花耳聋,没有能力。比喻头脑糊涂,没有能力,分不清是非。

73冬烘头脑 [ dōng hōng tóu nǎo ]

解释 冬烘:迂腐,浅陋。指头脑糊涂、愚腐,不明事理的人。亦作“头脑冬烘”。

74马翻人仰 [ mǎ fān rén yǎng ]

解释 人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被打得惨败。也比喻乱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贾琏家下无人,请了王仁来在外帮着料理。那巧姐儿是日夜哭母,也是病了。所以荣府中又闹得马仰人翻。”

75哀梨蒸食 [ āi lí zhēng shí ]

解释 将哀梨蒸着吃。比喻不识货。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轻诋》:“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曰:‘君得哀家梨,当复不烝食不?’”

76见小暗大 [ jiàn xiǎo àn dà ]

解释 指小事清楚,大事糊涂。

出处 《孔子家语 五仪解》:“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

77认奴作郎 [ rèn nú zuò láng ]

解释 谓颠三倒四,糊里糊涂。

出处 《景德传灯录·良价禅师》:“师曰:‘城中不颠倒,因什么认奴作郎?’”

78噩噩浑浑 [ è è hún hún ]

解释 指质朴忠厚的样子。指上古之世。

出处 清 魏源《序》:“于是天文地理,皆定位于高高下下之中;孔思周情,各呈露于噩噩浑浑之际。”

79昏愦胡涂 [ hūn kuì hú tú ]

解释 昏愦:昏乱。形容头脑糊涂,不明事理。

出处 鲁迅《拟豫言》:“被批评家们痛驳,谓‘久已如此,而还要多说,实属不明大势,昏愦胡涂。’”

80兼弱攻昧 [ jiān ruò gōng mèi ]

解释 兼并弱国,讨伐昏聩糊涂的君主。

出处 《尚书 仲虺之诰》:“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