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猴的成语

形容猴的成语


1抓耳挠腮 [ zhuā ěr náo sāi ]

解释 又抓耳朵又搔腮帮子。形容高兴焦急等的样子。(挠、抓:搔)。

出处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大郎听罢,气得抓耳挠腮没有是处。”

2尖嘴猴腮 [ jiān zuǐ hóu sāi ]

解释 腮:面颊。像猴子似的尖嘴巴、瘦面颊。形容人长相丑陋。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象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3上窜下跳 [ shàng cuàn xià tiào ]

解释 比喻坏人上下奔走,四处活动。

出处 蒋子龙《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上窜下跳,根据需要打出各种不同的旗号,把厂长的事情办成。”

4愚昧无知 [ yú mèi wú zhī ]

解释 非常愚笨;糊涂;又没有知识。

出处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自顾寡德,国人推尊,令袭大位,光父之业。愚昧无知,敢稀圣旨!”

5猴年马月 [ hóu nián mǎ yuè ]

解释 猴、马:十二生肖之一。泛指无可指望的未来岁月。也作“驴年马月”、“牛年马月”。

出处 古华《芙蓉镇》第四章:“斗斗斗,一直斗到猴年马月,天下一统,世界大同。”

6杀鸡儆猴 [ shā jī jǐng hóu ]

解释 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出处 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七章:“他们用的是杀鸡儆猴法,有意叫大哥难堪。”

7杀鸡吓猴 [ shā jī xià hóu ]

解释 杀掉鸡来吓唬猴子。比喻惩罚一个;警戒其余。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3回:“俗话说的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

8杀鸡骇猴 [ shā jī hài hóu ]

解释 杀鸡给猴子看。比喻惩罚一人以恐吓或警戒其它人。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3回:“俗话说得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

9猴头猴脑 [ hóu tóu hóu nǎo ]

解释 像猴子那样好动。形容行动浮躁。

出处 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21回:“看他虽是人形,却似猴头猴脑,身上着件单衫。”

10沐猴而冠 [ mù hóu ér guàn ]

解释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猕猴装扮成人样。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11宰鸡教猴 [ zǎi jī jiào hóu ]

解释 用杀鸡来警戒猴子。比喻严惩一个以警告其余。

出处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三章:“吴七总想抓个奸细来‘宰鸡教猴’一下,吴坚和家剑平反对;怕闹得内部更混乱,又怕有后患。”

12猿猴取月 [ yuán hóu qǔ yuè ]

解释 比喻愚昧无知。也比喻白费力气。

出处 宋·黄庭坚《沁园春》词:“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

13土龙沐猴 [ tǔ lóng mù hóu ]

解释 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其实。

出处 清·钱谦益《都察院左都御史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保吏部尚书谥忠文李公神道碑》:“时俗方标榜门户,征逐声利,以为土龙沐猴,非所以自树立,视之蔑如也。”

14轩鹤冠猴 [ xuān hè guàn hóu ]

解释 乘轩之鹤,戴帽之猴。比喻滥厕禄位、虚有其表的人。

出处 明·刘基《驿传杭台消息石末公有诗见寄次韵奉和并寓悲感》之一:“池鱼幕燕依栖浅,轩鹤冠猴宠渥新。”

15沐猴衣冠 [ mù hóu yī guàn ]

解释 同“沐猴而冠”。

出处 元·无名氏《十探子》第二折:“你这等人,乃沐猴衣冠之辈,马牛襟裾之材。”

16杀鸡哧猴 [ shā jī chī hóu ]

解释 见“杀鸡骇猴”。

17弄鬼掉猴 [ nòng guǐ diào hóu ]

解释 比喻调皮捣蛋。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心里再要买一个,又怕那牙子家出来的,不干不净,也不知道毛病儿,买了来三日两日,又弄鬼掉猴的。”

18猕猴骑土牛 [ mí hóu qí tǔ niú ]

解释 比喻职位提升很慢。

出处 《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引《世语》:“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职;猕猴骑土牛,又何迟也。”

19东张西望 [ dōng zhāng xī wàng ]

解释 这里那里地到处看。形容寻找东西或心神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出处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三巧儿只为信了卖卦先生之语,一心只想丈夫回来,此时经常走向前楼,在帘内东张西望。”

20神出鬼没 [ shén chū guǐ mò ]

解释 像鬼神一样变化无常。比喻用兵神奇迅速;变化莫测。现常比喻行动出没无常;不可捉摸。

出处 西汉 刘安《淮南子 兵略训》:“善者之动也,神出而鬼行。”

21千变万化 [ qiān biàn wàn huà ]

解释 形容变化非常多;没有穷尽。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田子方》:“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变万化而不穷。”

22得意忘形 [ dé yì wàng xíng ]

解释 形:形骸指自身的存在。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常态。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忘记了应持的态度。

出处 《晋书 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23不一而足 [ bù yī ér zú ]

解释 足:充足;足够。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后指同类的事物或现象很多;反复出现;不能一一列举。

出处 《公羊传 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24活蹦乱跳 [ huó bèng luàn tiào ]

解释 欢蹦乱跳。

出处 曹禺《日出》第四幕:“我一定可以把小东西还是活蹦乱跳地找回来。”

25神通广大 [ shén tōng guǎng dà ]

解释 原是佛教指其神通法力的广大无边。现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出处 《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师曰:‘你神通广大,去必无妨。’”

26朝三暮四 [ zhāo sān mù sì ]

解释 原比喻使用诈术;进行欺骗。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处 庄周《庄子 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27无拘无束 [ wú jū wú shù ]

解释 拘:限制;束:约束。没有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4回:“出家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有甚公干?”

28绳之以法 [ shéng zhī yǐ fǎ ]

解释 绳:准绳;引申为制裁;之:代词代犯法的人;以:用;拿;法:法律;法令。用法律作准绳;给予制裁。

出处 汉 冯衍《上疏自陈》:“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29手忙脚乱 [ shǒu máng jiǎo luàn ]

解释 形容做事慌张;没有条理。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临济宗 镇州大悲和尚》:“问:‘如何是大悲境?’师曰:‘千眼都来一只收。’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手忙脚乱。’”

30心猿意马 [ xīn yuán yì mǎ ]

解释 形容心思不定;好像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

出处 《敦煌变文集 维摩诘经讲经文》:“卓定深沉莫测量,心猿意马罢颠狂。”

31徒有虚名 [ tú yǒu xū míng ]

解释 空有名望。指有名无实。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

32随遇而安 [ suí yù ér ān ]

解释 随:顺从;遇:遭遇;安:安然自得。顺从环境的变化而安然自得;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并感到满足。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计算起来,也是吾生有限,浩劫无涯,倒莫如随遇而安。”

33手到擒来 [ shǒu dào qín lái ]

解释 擒:捉拿。一上手就把敌人捉了来。形容办事情一举成功。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2回:“八戒忍不住高声叫道:‘那里用甚么人马!又那里管甚么时辰!趁如今酒醉饭饱,我共师兄去,手到擒来!’”

34虚有其表 [ xū yǒu qí biǎo ]

解释 表面上看起来很好;实际上并不好。虚:空;表:外表。

出处 唐 郑处诲《明皇杂录》:“嵩既退,上掷其草于地:‘虚有其表耳!’”

35杀一儆百 [ shā yī jǐng bǎi ]

解释 儆:警戒。处死一个人;借以警戒许多人。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尹翁归传》:“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

36毛手毛脚 [ máo shǒu máo jiǎo ]

解释 做事粗心,不细致。

出处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76回:“但凡有点毛手毛脚的,小人决不用他。”

37风流潇洒 [ fēng liú xiāo sǎ ]

解释 英俊有才华,气度超脱。

出处 明 徐复祚《红梨记 投雍》:“素娘,似你这般风流潇洒,如花似玉,向在东尘,知心有几。”

38穷猿奔林 [ qióng yuán bēn lín ]

解释 穷猿:被猎人紧追的猿猴。比喻在穷困中急于找一个栖身的地方。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北门》之叹,久已上闻。穷猿奔林,岂暇择木!”

39上蹿下跳 [ shàng cuān xià tiào ]

解释 比喻人上下奔走,四处活动。

出处 阿来《尘埃落定》第四章:“这东西足足有三四十斤,真不知道他有多大气力,戴着它还能上蹿下跳,仗剑作法。”

40猴子救月 [ hóu zǐ jiù yuè ]

解释 形容没事找事,结果自己反而受到伤害。

出处 《法苑珠林·愚赣篇·杂痴部》:“连猕猴重,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

41意马心猿 [ yì mǎ xīn yuán ]

解释 形容心思不定,好象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

出处 宋 朱翌《睡轩》:“意马心猿不用忙,睡乡深处解行装。”

42挤眉弄眼 [ jǐ méi nòng yǎn ]

解释 弄眼:使眼色。挤眉毛和眨眼睛向别人示意。也作“挤眉溜眼”。

出处 元 王实甫《破窑记》第一折:“挤眉弄眼,俐齿伶牙,攀高接贵,顺水推舟。”

43火眼金睛 [ huǒ yǎn jīn jīng ]

解释 睛:眼珠。原指《西游记》中孙悟空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眼睛。后比喻眼光十分犀利;能识别真伪。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0回:“我老孙火眼金睛,认得好歹。”

44齐天大圣 [ qí tiān dà shèng ]

解释 指神通广大的人。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0卷:“一个是通天大圣,一个是弥天大圣,一个是齐天大圣。”

45猿惊鹤怨 [ yuán jīng hè yuàn ]

解释 猿猴惊恐,鹤哀怨。形容凄凉悲哀的气氛。多指因战乱,人死于战场而造成的。亦作“猿悲鹤怨”、“鹤怒猿啼”。

出处 宋·王阮《秋日寄舍弟》诗:“猿惊鹤怨草三尺,楚尾吴头天一方。”

46片鳞只甲 [ piàn lín zhī jiǎ ]

解释 犹片鳞半爪。

出处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昔惟闻海上诸君子传,传诵其诗,有‘入市无屠狗,骄人让沐猴’之句,深以片鳞只甲为憾。”

47池鱼幕燕 [ shi yú mù yàn ]

解释 比喻处境危险极易遭殃的人。

出处 明·刘基《驿传杭台消息石末公有诗见寄次韵奉和并寓悲感》之一:“池鱼幕燕依栖浅,轩鹤冠猴宠渥新。”

48捉影捕风 [ zhuō yǐng bǔ fēng ]

解释 亦作“捉风捕影”。亦作“捉风捕月”。同“捕风捉影”。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五回:“这泼猴枉自也拿他不住;就拿住他,也似抟沙弄汞,捉影捕风。”

49回嗔作喜 [ huí chēn zuò xǐ ]

解释 嗔:生气。由生气转为喜欢。

出处 《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那客人回嗔作喜,收拾了刀杖。”

50五马六猴 [ wǔ mǎ liù hóu ]

解释 形容不守规矩、不受管束的人。

51穷猿投林 [ qióng yuán tóu lín ]

解释 穷猿:被猎人紧追的猿猴。比喻在穷困中急于找一个栖身的地方。

出处 《晋书·李充传》:“穷猿投林,岂睱择木。”

52笼鸟槛猿 [ lóng niǎo jiàn yuán ]

解释 笼中鸟槛中猿。比喻受拘禁没有自由的人。

出处 唐 白居易《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诗:“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53伸头缩颈 [ shēn tóu suō jǐng ]

解释 形容在暗中察看的神态。

出处 清·翟灏《能人编·身体》:“豪门送物鹅伸颈,好客临门鳖缩头。”

54亡猿灾木 [ wáng yuán zāi mù ]

解释 见“亡猿祸木”。

出处 清·王闿运《序》:“覆鹿遗蕉,亡猿灾木,非敌非寇,自倾自覆。”

55狐媚猿攀 [ hú mèi yuán pān ]

解释 像狐狸那样善于迷惑人,像猿猴那样善于攀高。比喻不择手段地追求名利。

出处 明 刘体乾《财用诎乏恳乞圣明节省疏》:“其间狐媚猿攀,途辙不一;蝇营狗窃,窠臼且多,臣不能悉奉。”

56梭天摸地 [ suō tiān mō dì ]

解释 指上窜下跳。比喻到处逃窜。

出处 《醒世姻缘传》第七六回:“素姐忘记了是猴,只道当真成了自己的老公,朝鞭暮扑,打得个猴精梭天摸地的着极。”

57棘刺母猴 [ jí cì mǔ hóu ]

解释 棘:多刺的植物。在棘刺尖端雕刻的猕猴。形容欺骗的勾当或艰难的事业。

出处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宋人有请为燕王以棘刺之端为母猴者,必三月斋然后能观之。”

58猢狲入布袋 [ hú sūn rù bù dài ]

解释 猢狲:猴子。猴子进了口袋。比喻行动失去约束。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僧曰:‘恁么即学人归堂去也。’师曰:‘猢狲入布袋。’”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