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完全理解的成语

形容完全理解的成语


1同病相怜 [ tóng bìng xiāng lián ]

解释 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怜:怜惜。

出处 汉 赵晔《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2了如指掌 [ liǎo rú zhǐ zhǎng ]

解释 了:了解;清楚。指掌:指手掌里的东西。形容对情况清楚得就像指点掌上的东西;给人看一样。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3切肤之痛 [ qiè fū zhī tòng ]

解释 切肤:切身。指与自身关系密切。比喻亲自感觉的痛苦。

出处 明 王守仁《传习录》中卷:“独其切肤之痛,乃有未能然者,辄复云云尔。”

4心心相印 [ xīn xīn xiāng yìn ]

解释 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心:心思;思想感情;印:合;契合。

出处 唐 裴休《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证知光明受用而已。”

5心照不宣 [ xīn zhào bù xuān ]

解释 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照:明白;宣:宣扬;公开说明。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张夫人吩咐尽管照旧开轮,大家也都心照不宣了。”

6设身处地 [ shè shēn chǔ dì ]

解释 设:假设;处: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出处 宋 朱熹《礼记 中庸》注:“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

7通情达理 [ tōng qíng dá lǐ ]

解释 对事理认识得透彻、明了。指说话、做事很讲情理。通、达:明白、通晓。通达人情事理。

出处 清 天花才子《后西游记》:“还是这位师兄通情达理,请坐奉茶。”

8推己及人 [ tuī jǐ jí rén ]

解释 用自己的意志去推想别人的心意。 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出处 宋 朱熹《与范直阁书》:“学者之于忠恕,未免参校彼己,推己及人则宜。”

9感同身受 [ gǎn tóng shēn shòu ]

解释 感:感激;身:亲身。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

出处 《艺风堂友朋书札》:“小方壶主人承招致,俾不至有臣朔之饥,感同身受。”

10善解人意 [ shàn jiě rén yì ]

解释 善:善于;解:理解。善于理解别人的意图。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7回:“他总不离杨妃左右,最能言语,善解人意,聪慧异常,杨妃爱之如宝,呼为雪衣女。”

11一窍不通 [ yī qiào bù tōng ]

解释 窍:洞;这里指心窍。一窍都不是贯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闭塞、愚钝。

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12对症下药 [ duì zhèng xià yào ]

解释 症:病症;下药:用药。医生针对病人的病情开方用药。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有效措施。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41卷:“克己复礼,便是捉得病根,对证下药。”

13胡搅蛮缠 [ hú jiǎo mán chán ]

解释 不讲道理,纠缠不放。

出处 清·邵振华《侠义佳人》第一回:“我说的正经话,你不听;胡搅蛮缠的说了这些闲篇儿,谁来听你!”

14一目了然 [ yī mù liǎo rán ]

解释 目:看。了然:明明白白的样子。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7卷:“见得道理透后,从高视下,一目了然。”

15完美无缺 [ wán měi wú quē ]

解释 完善美好;没有缺点。完美:完整;完善。

出处 清 钱泳《履园丛话》:“小楷,微带行笔,共一百廿八行,前者十数行破裂者,而后幅完好无阙(缺)。”

16一针见血 [ yī zhēn jiàn xiě ]

解释 一针刺下去就见到血。常用来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能抓住本质;切中要害。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郭玉传》:“一针即瘥。”

17强词夺理 [ qiǎng cí duó lǐ ]

解释 指无理强辩;想说成有理的。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18彻头彻尾 [ chè tóu chè wěi ]

解释 彻:通;透。从头到尾;自始至终;完完全全。

出处 宋 朱熹《答程正思书》:“盖圣贤之学,彻头彻尾,只是一个敬字。”

19十全十美 [ shí quán shí měi ]

解释 十分完美;毫无欠缺。

出处 清 陈朗《雪月梅传》:“贤侄出门也得放心,岂不是十全十美。”

20知己知彼 [ zhī jǐ zhī bǐ ]

解释 既了解自己又熟悉对方(彼:他人;对方)。

出处 元 高文秀《渑池会》第三折:“但上阵要知己知彼,若相持千战千赢。”

21同床异梦 [ tóng chuáng yì mèng ]

解释 睡在一张床上;做着不同的梦。原指夫妻感情不和。比喻同作一件事;各有各的打算。

出处 宋 陈亮《与朱元晦秘书书 乙巳春书之一》:“同床各做梦,周公且不能学得,何必一一说到孔明哉!”

22将心比心 [ jiāng xīn bǐ xīn ]

解释 将:把。用自己的心地比照别人的心地。比喻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俗语所谓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

23单刀直入 [ dān dāo zhí rù ]

解释 单刀:短柄长刀;直:径直;入:刺入。用短柄长刀直接刺入。原意是认准目标;勇猛向前。后比喻说话、办事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2卷:“若是作家战将,便须单刀直入,更莫如何若何。”

24格格不入 [ gé gé bù rù ]

解释 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格格:阻碍;隔阂。入:融洽。

出处 清 袁枚《寄房师邓逊斋先生》:“以前辈之典型,合后来之花样,自然格格不入。”

25心领神会 [ xīn lǐng shén huì ]

解释 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领:领会;会:理解。

出处 唐 田颖《游雁荡山记》:“将午,始到古寺,老僧清高延坐禅房,与之辩论心性切实之学,彼已心领神会。”

26情投意合 [ qíng tóu yì hé ]

解释 投:契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7回:“那镇元子与行者结为兄弟,两人情投意合,决不肯放。”

27投其所好 [ tóu qí suǒ hào ]

解释 投合对方的爱好;有巴结讨好的意味。投:投合;迎合;好:爱好;喜好;所好:喜好的事物。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富翁见说是丹术,一发投其所好。”

28明察秋毫 [ míng chá qiū háo ]

解释 明:明晰;察:看;观察;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事物、现象。目光犀利;能敏锐地看清极细小微末的东西。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不受欺蒙。

出处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29融会贯通 [ róng huì guàn tōng ]

解释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透彻理解。指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贯穿在一起;从而取得对事理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 宋 朱熹《朱子全书 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30入木三分 [ rù mù sān fēn ]

解释 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后比喻见解透彻;议论深刻。

出处 唐 张怀瓘《书断 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31一语道破 [ yī yǔ dào pò ]

解释 一句话就说穿(语:话;道:说)。比喻话说到了本质上或击中要害。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但这位姑娘,可不是一句话了事的人,此刻要一语道破,必弄到满盘皆空。”

32一应俱全 [ yī yīng jù quán ]

解释 应该有的都齐备了。(一应:所有一切;俱:都)。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那案子上调和作料,一应俱全。”

33语重心长 [ yǔ zhòng xīn cháng ]

解释 重:郑重。恳切话说得诚恳;有分量;心意深长。

出处 清 洛日生《海国英雄记 回唐》:“叹别离苦况,转忘了母亲的语重心长。”

34不折不扣 [ bù zhé bù kòu ]

解释 折、扣:原为商业用语;商品按原价扣除百分之几出售;叫做打折扣。表示完全的、十足的;一点不差。

出处 茅盾《子夜 一》:“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窥户的生活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坟墓生活!”

35远见卓识 [ yuǎn jiàn zhuó shí ]

解释 卓:高超;识:见识。远大的目标和卓越的见识。

出处 明 焦靖《玉堂丛话 调护》:“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

36不谋而合 [ bù móu ér hé ]

解释 谋:计议;商议;合:相合一致。事先没有商量过而彼此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出处 晋 干宝《搜神记》第二卷:“二人之言,不谋而合。”

37洞若观火 [ dòng ruò guān huǒ ]

解释 如同看火那样看得清楚。比喻对事物观察得十分明白透彻。

出处 明 林潞《江陵救时之相论》:“当以某辞入告,某策善后,勇怯强弱,进退疾徐,洞若观火。”

38炉火纯青 [ lú huǒ chún qīng ]

解释 纯:纯粹;青:蓝色的;纯青:炉火的温度达到最高点。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焰从红色转成纯青色的时候;就算成功了。比喻功夫造诣已达到了精湛、纯熟、完美的地步。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第25回:“到了现在,可已到了炉火纯青的气候,正是弟兄们各显身手的时期。”

39残缺不全 [ cán quē bù quán ]

解释 残缺:缺少一部分;不完整。残余短缺不完全。形容物体经过破坏;变得不完整了。

出处 毛泽东《论持久战》十二:“这些特点是事实上存在的,不是虚造骗人的;是战争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残缺不全的片段。”

40心胸开阔 [ xīn xiōng kāi kuò ]

解释 心胸:思想,气量。思想坦率接受力强,并非小心眼,心智并不狭窄。

出处 宋·朱熹《答吕子约》:“便自胸次开阔,黑白分明。”

41面面俱到 [ miàn miàn jù dào ]

解释 俱:都。各方面都照顾到。也指虽然各方面都照顾到;但重点不突出;很一般化。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7回:“他八股做得精通,自然办起事来亦就面面俱到了。”

42酸甜苦辣 [ suān tián kǔ là ]

解释 指各种滋味。比喻人生的幸福、欢乐、痛苦、磨难等各种境遇。

出处 清 李绿园《歧路灯》:“无非为衣食奔走,图挣几文钱,那酸甜苦辣也就讲说不起。”

43真知灼见 [ zhēn zhī zhuó jiàn ]

解释 真:真实;真知:正确的认识;灼:明白透彻;见:见解。正确透彻的认识和见解。

出处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

44恍然大悟 [ huǎng rán dà wù ]

解释 恍然:猛然醒悟的样子;悟:理解、明白。指忽然一下子明白;觉悟过来。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五卷:“简蒙指教,豁然大悟。”

45一清二楚 [ yī qīng èr chǔ ]

解释 十分明白、清楚。

出处 老舍《四世同堂》:“小顺儿样样事情都要闹个一清二楚,不然怎幺能当好妈妈的保镖呢。”

46自始至终 [ zì shǐ zhì zhōng ]

解释 从开始到末了。也指一贯。

出处 《宋书 谢灵运传》:“以晋氏一代,自始至终,竟无一家之史,令灵运撰《晋书》,粗立条流,书竟不就。”

47宽宏大量 [ kuān hóng dà liàng ]

解释 宽宏:度量大。形容心胸开阔;度量大;能容人、容事。也作“宽洪大量”。

出处 元 无名氏《鱼樵记》第三折:“我则道相公不知打我多少,元来那相公宽宏大量。”

48合情合理 [ hé qíng hé lǐ ]

解释 符合情理。

出处 陈残云《山谷风烟》第11章:“黄为民心情显得轻松,觉得周祺这个人很可爱,既有原则,又能合情合理地帮助他解除思想包袱。”

49冰消瓦解 [ bīng xiāo wǎ jiě ]

解释 冰消:像冰一样融化;瓦解:指事物的崩溃或分裂。像冰融化了;瓦分解一样。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出处 晋 成公绥《云赋》:“于是玄风仰散,归云四旋,冰消瓦解,奕奕翩翩。”

50顾名思义 [ gù míng sī yì ]

解释 顾:看;名:指人或事物的称呼;义:意义;含义。看到名称就可联想到它的含义。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王昶传》:“故以玄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

51一扫而空 [ yī sǎo ér kōng ]

解释 一下子便扫除干净;全部没有了。

出处 宋 苏轼《题王逸少帖》诗:“出林飞鸟一扫空。”

52不上不下 [ bù shàng bù xià ]

解释 上不去,下不来。形容进退两难。

出处 战国 宋 庄周《庄子 达生》:“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

53独到之处 [ dú dào zhī chù ]

解释 指与众不同的特殊的地方或见解。含褒意。

出处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第二卷:“往往独到之处,能以中锋达意,以中声赴节。”

54应有尽有 [ yīng yǒu jìn yǒu ]

解释 应该有的都有。形容十分齐备。

出处 《宋书 江智渊传》:“怀文每称之曰:‘人所应有尽有,人所应无尽无,其江智渊乎!’”

55同心同德 [ tóng xīn tóng dé ]

解释 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心:愿望;思想;德:信念;意志。

出处 《尚书 泰誓》:“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56话不投机 [ huà bù tóu jī ]

解释 投机:意见相合。指意见或观点看法等不一致;说不到一起。

出处 元 张国宾《薛仁贵》第三折:“我则怕言无关典,话不投机。”

57蛮不讲理 [ mán bù jiǎng lǐ ]

解释 蛮:野蛮;粗暴。态度蛮横;不讲道理。

出处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我们社会里,也有少数不顾公共利益,蛮不讲理,行凶犯法的人。”

58百思不解 [ bǎi sī bù jiě ]

解释 解:理解。经过百般反复思索仍不理解。也作“百思不得其解”。

出处 清 无名氏《葛仙翁全传》:“百思不解,五夜踌蹰,故乘隙邀君一面,以决中疑。”

59高高在上 [ gāo gāo zài shàng ]

解释 原指地位高,现在形容领导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出处 《诗经 周颂 敬之》:“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60一语破的 [ yī yǔ pò dì ]

解释 一句话就说中要害。指说话简洁精练;能抓住本质切中要害(破的:射中箭靶)。

出处 唐 李欣《放歌行答从弟墨卿》:“吾家令弟才不羁,五言破的人共推。”

61心有灵犀 [ xīn yǒu líng xī ]

解释 灵犀:灵兽犀牛。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比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出处 唐·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62各种各样 [ gè zhǒng gè yàng ]

解释 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或具有各不相同的种类。

出处 朱自清《莱茵河》:“坐在轮船上两边看,那些古色古香各种各样的堡垒历历的从眼前过去。”

63鞭辟入里 [ biān pì rù lǐ ]

解释 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出处 盛宣怀《上张香帅书》:“侄忝承付托,责无旁贷,必当鞭辟入里,成一完全商办大厂,为天下创。”

64不谋而同 [ bù móu ér tóng ]

解释 谋:商量。事先没有商量,言行都保持一致。

出处 唐 韩愈《请上尊号表》:“考其所陈,中于义理,天人合愿,不谋而同。”

65白璧无瑕 [ bái bì wú xiá ]

解释 璧:古代玉器;扁圆形;中间有孔;瑕:玉表面的斑痕。洁白的玉器上没有一点斑痕。比喻人或事物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3卷:“问:‘不曾博览空王教略,借玄机试道看。’师曰:‘白璧无暇,卞和刖足。’”

66豁然大悟 [ huō rán dà wù ]

解释 形容彻底晓悟。

出处 唐·慧能《坛经·宣诏品》:“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

67一语中的 [ yī yǔ zhōng de ]

解释 见“一语破的”。

出处 马南邨《燕山夜话·交友待客之道》:“这是把虚心看做交友待客的根本态度,真可谓一语中的,抓住了要害。”

68不谋同辞 [ bù móu tóng cí ]

解释 指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

出处 《后汉书 祭祀志上》:“群下百僚,不谋同辞。”

69了若指掌 [ liǎo ruò zhǐ zhǎng ]

解释 比喻对情况十分明白清楚。

出处 《宋史 道学传序》:“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70炳若观火 [ bǐng ruò guān huǒ ]

解释 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出处 梁启超《欧洲地埋大势论》:“人民之职业物产之制造,种种殊异之处,则如网在纲,炳若观火。”

71皓首穷经 [ hào shǒu qióng jīng ]

解释 皓:白;首:头发;穷经:专心研究经书和古籍。一直到年老头白之时还在深入钻研经书和古籍。

出处 唐 韩偓《赠易卜崔江处士》诗:“白首穷经通秘义,青山养老度危时。”

72彻心彻骨 [ chè xīn chè gǔ ]

解释 彻:通透,彻底。通心透骨。形容疼痛到了极点。

出处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那兵士手脚被吊得彻心彻骨的痛,大声哀叫。”

73知情达理 [ zhī qíng dá lǐ ]

解释 懂人情,明事理。

出处 菡子《致江幼农》:“我想这也是你知情达理,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缘故。”

74从头到尾 [ cóng tóu dào wěi ]

解释 见“从头至尾”。

出处 《朱子全书·孟子三》:“是金声底,从头到尾只是金声;是玉声底,从头到尾只是玉声;是丝竹之声,从头到尾只是丝竹之声。”

75彻上彻下 [ chè shàng chè xià ]

解释 彻:贯通。贯通上下。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宋 朱熹集注引宋 程颢曰:“夫彻上彻下语。”

76彻里彻外 [ chè lǐ chè wài ]

解释 从里到外,完完全全。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0回:“又叫裁缝与武松彻里彻外做秋衣。”

77料敌若神 [ liào dí ruò shén ]

解释 形容对敌方活动预料非常准确。

出处 《旧唐书·郭子仪传》:“故太尉、兼中书令、上柱国、汾阳郡王、尚父子仪,天降人杰,生知王佐,训师如子,料敌如神。”

78色色俱全 [ sè sè jù quán ]

解释 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很齐全。

出处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12回:“掌柜的招呼进内,先把那包首饰秤准分两,再拣取应用各件,色色俱全。”

79冰消冻解 [ bīng xiāo dòng jiě ]

解释 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出处 《朱子全书》卷四:“见得大处分明,这许多小小病痛,都是冰消冻解,无有痕迹矣。”

80无一不备 [ wú yī bù bèi ]

解释 谓样样齐全。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一回:“真是:吃的,喝的,穿的,戴的,无一不精,无一不备。”

81百足之虫 [ bǎi zú zhī chóng ]

解释 百足:一种多节多足的爬虫,即马陆。比喻有实力基础的势力,虽一时败落,但不会很快彻底垮台。也指某一恶势力被摧垮后余孽尚存。

出处 明 徐学谟《归有园尘谈》:“吝者自能致富,然一有事则为过街老鼠;侠者或致破家,然一有事则为百足之虫。”

82将胸比肚 [ jiāng xiōng bǐ dù ]

解释 犹将心比心。

出处 清·李渔《比目鱼·偕亡》:“劝你自发良心将胸比肚。”

83洞彻事理 [ dòng chè shì lǐ ]

解释 洞彻:透彻,深远;理:道理,规律。深入透彻了解事物规律。

84样样俱全 [ yàng yàng jù quán ]

解释 俱:全。一切齐全,应有尽有。

出处 曲波《林海雪原》:“有你的活证据,人证物证样样俱全。”

85半间半界 [ bàn gān bàn gà ]

解释 ①不彻底,不深透。②不明确。③犹言不上不下。④谓平庸。

出处 参见“半间不界”。

86半间不界 [ bàn gān bù gà ]

解释 间、界:今作:“尴尬”。比喻肤浅、不深刻,或做事不彻底。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34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泛说若是谦辞。然圣人之为人,自有不可及处,直要做到底,不做个半间不界底人。”

87烂若披掌 [ làn ruò pī zhǎng ]

解释 形容对情况非常熟悉。

出处 清·王晫《今世说·客止》:“与人言古今成败,烂若披掌,听者忘倦。”

88洗垢求瘢 [ xǐ gòu qiú bān ]

解释 垢:污垢;瘢:瘢痕。洗掉污垢来寻找瘢痕。比喻想尽办法挑剔别人的缺点。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文苑传下 赵壹》:“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

89心照神交 [ xīn zhào shén jiāo ]

解释 心照:心里了解;神交:忘形之交。心意投合,相知有素的友谊。

出处 晋·潘岳《夏侯常侍诔》:“心照神交,惟我与子。”

90拔树搜根 [ bá shù sōu gēn ]

解释 比喻追究到底,彻底查问。

出处 见“拔树寻根”。

91完完全全 [ wán wán quán quán ]

解释 指全部、彻底。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兴哥不得已而休之,心中兀自不忍,所以改嫁之夜,把十六只箱笼,完完全全地赠他。”

92冰散瓦解 [ bīng sàn wǎ jiě ]

解释 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出处 《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嘏对曰”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战略》:“比及三年,左提右挈,虏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可坐算而得也。”

93超然绝俗 [ chāo rán jué sú ]

解释 高超得完全不同凡俗。谓远过于寻常之辈。汉·班固《为第五伦荐谢夷吾疏》:“方之古贤,实有伦序,采之于今,超然绝俗,诚社稷之蓍龟,大汉之栋甍。”宋·陆游《与姜特立书》:“《茧庵记》及《初营》、《落成》二诗,大老手笔,超然绝俗。”

出处 汉·班固《为第五伦荐谢夷吾疏》:“方之古贤,实有伦序,采之于今,超然绝俗,诚社稷之蓍龟,大汉之栋甍。”

94五味俱全 [ wǔ wèi jù quán ]

解释 五味:酸甜苦辣咸的合称。形容调味齐全适宜。

出处 《礼记 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

95洞鉴废兴 [ dòng jiàn fèi xīng ]

解释 洞鉴:明察。深入透彻地了解历代兴盛衰败情况。

出处 《魏书·李顺传》:“卿往复积岁,洞鉴废兴。若朕此年行师,不克以不?”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