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人礼仪好的成语

形容人礼仪好的成语


1礼尚往来 [ lǐ shàng wǎng lái ]

解释 尚:注重。在礼节上要注重有来有往。后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对你就怎么样。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2以礼相待 [ yǐ lǐ xiāng dài ]

解释 礼:仪礼;应有的礼节;待:对待;接待。用应有的礼节来对待别人。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宋江以礼相待,用好言抚慰。”

3与人为善 [ yǔ rén wéi shàn ]

解释 与:赞成;为:做;善:好;好事。原指赞成人学好。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4五体投地 [ wǔ tǐ tóu dì ]

解释 五体:头和四肢;投地:着地。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原为古代印度最恭敬的一种致敬仪式。后比喻心悦诚服或敬佩到了极点。

出处 《梁书 中天竺国传》:“今以此国君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

5先礼后兵 [ xiān lǐ hòu bīng ]

解释 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6不切实际 [ bù qiē shí jì ]

解释 不符合实际。

出处 丁寅生《孔子演义》第98回:“若是徒有虚名,不切实际,那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7文质彬彬 [ wén zhì bīn bīn ]

解释 原义为人的文采和本质都很适宜。后形容言谈举止斯文闲雅。彬彬:配合谐调。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8洗耳恭听 [ xǐ ěr gōng tīng ]

解释 洗耳:擦洗耳朵;比喻很重视听对方说话;恭:恭敬地。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

出处 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请大王试说一遍,容小官洗耳恭听。”

9温文尔雅 [ wēn wén ěr yǎ ]

解释 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尔雅:文雅。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陈锡九》:“太守愕然曰:‘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

10彬彬有礼 [ bīn bīn yǒu lǐ ]

解释 彬彬:原为文采与质朴兼备貌。形容文雅而有礼貌。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83回:“唤出他两个儿子,兄先弟后,彬彬有礼。”

11平易近人 [ píng yì jìn rén ]

解释 平易:原指道路平坦宽广;后比喻态度平和;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鲁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12虚怀若谷 [ xū huái ruò gǔ ]

解释 谦虚的胸怀像深广的山谷。形容非常谦虚。谷:山谷。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3落落大方 [ luò luò dà fāng ]

解释 落落:坦率开朗;举止潇洒自然。形容言谈举止自然大方;不拘谨。

出处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9回:“杜雍却不推辞,将通身换了,更觉落落大方。”

14繁文缛节 [ fán wén rù jié ]

解释 文;节:旧时指礼节;缛:繁重。繁琐过多的礼节、仪式。也指繁琐多余的事项或手续。

出处 宋 苏轼《上圆丘合祭卞议》:“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15谦虚谨慎 [ qiān xū jǐn shèn ]

解释 谦虚:虚心;不自满;谨慎:慎重小心。形容人虚心礼让;小心谨慎。

出处 《晋书 张宾载记》:“封濮阳侯,任遇优显,宠冠当时,而谦虚敬慎,开襟下士。”

16戒骄戒躁 [ jiè jiāo jiè zào ]

解释 戒:警惕;防备;躁:性急;警惕骄傲;防备急躁。

出处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精神。”

17风流倜傥 [ fēng liú tì tǎng ]

解释 风流:洒脱不拘、富有才学;倜傥:超逸豪爽;不拘束。有才华、有学识、风度洒脱豪爽;不拘于世俗礼节法度。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五卷:“那卢生生得伟貌长髯,风流倜傥。”

18不骄不躁 [ bù jiāo bù zào ]

解释 骄:骄傲;躁:急躁。不骄傲;不急躁。

出处 毛泽东《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只要同志们对于军事政策(行动和作战)和团结人民的政策,不犯大错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是完全有办法的。”

19衣冠禽兽 [ yī guān qín shòu ]

解释 穿衣服戴帽子的畜牲(衣:穿衣;冠:戴帽)。指品德败坏;行为像禽兽一样卑劣的人。

出处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不但衣冠中禽兽,乃禽兽中豺狼也。”

20必恭必敬 [ bì gōng bì jìng ]

解释 必:一定;十分;恭:有礼貌;敬:尊敬;有礼貌地对待。形容态度神情十分恭敬谦逊;也作“毕恭毕敬”。

出处 《诗经 小雅 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21举案齐眉 [ jǔ àn qí méi ]

解释 案:有脚的托盘。汉代的梁鸿、孟光是一对恩爱夫妻;孟光在给梁鸿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举得与眉毛一样高;以示对梁鸿的尊敬。后用以形容夫妻相互敬爱。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逸民传 梁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22放浪形骸 [ fàng làng xíng hái ]

解释 放浪:放纵;不受拘束;形骸:人的形体、形迹。指行为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旷达豪爽。

出处 《晋书 王羲之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3相敬如宾 [ xiāng jìng rú bīn ]

解释 宾:贵客。互相敬重就像与宾客相处一样。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逸民传 庞公》:“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

24礼贤下士 [ lǐ xián xià shì ]

解释 礼:以礼相待;对待有礼貌;贤:指贤士;有美德、有才能的人;下:谦居于别人之下;以示对人尊敬;士:旧指有知识学问的人。对贤者以礼相待;对学者非常尊敬。旧时形容封建君主或官员尊敬和  重视人才。

出处 《新唐书 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谦介,为宗臣表,礼贤下士有终始,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

25风土人情 [ fēng tú rén qíng ]

解释 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出处 清 钮琇《觚剩 七月天》:“若就服食居处而言,以及风土人情之变,真堪发人一嘘。”

26知书达礼 [ zhī shū dá lǐ ]

解释 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

出处 《群音类选 牧羊记 卫律说降》:“奈何所见不同,更不知书达礼。”

27礼仪之邦 [ lǐ yí zhī bāng ]

解释 礼仪:礼节和仪式;邦:国家。指讲究礼节和仪式的国家。

出处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现在却连同城而居的好朋友都不能见面,还美其名曰文化大革命,一点文化也没有。”

28温柔敦厚 [ wēn róu dūn hòu ]

解释 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温柔:温和柔顺;敦:诚恳。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经解》:“入其国,其教不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29繁文末节 [ fán wén mò jié ]

解释 文:规定、仪式;节:礼节。过分繁琐的仪式和礼节。比喻琐碎多余的事情。

出处 宋·苏轼《上圆丘合祭六仪》:“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30傲慢无礼 [ ào màn wú lǐ ]

解释 指态度傲慢,不讲礼貌。

出处 《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裴松之注引孙皓侍中李仁之言:“视人君相忤,是乃祀所谓傲慢;傲慢则无礼,无礼则不臣,不臣则犯罪,犯罪则陷不测矣。”

31互为表里 [ hù wéi biǎo lǐ ]

解释 甲为乙的外表;乙为甲的内里;乙为甲的外表;甲为乙的内里。比喻互相依存;互相接受。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董允传》:“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为表里。”

32不矜不伐 [ bù jīn bù fá ]

解释 矜:自夸;自大;伐:自我夸耀。不骄傲自大;不夸耀自己。

出处 《尚书 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33放纵不拘 [ fàng zòng bù jū ]

解释 见“放纵不羁”。

出处 《汉书·游侠传·陈遵》:“竦博学通达,以谦俭自守,而遵放纵不拘,操行虽异,然相亲友。”

34放荡形骸 [ fàng dàng xíng hái ]

解释 行为放纵,不拘礼节

出处 元 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尽着他放荡形骸,我可也万千事,不折证。”

35三跪九叩 [ sān guì jiǔ kòu ]

解释 最敬重的礼节。叩:磕头。

出处 清 昭槤《啸亭杂录 内务府定制》:“福晋父率阖族谢恩,行三跪九叩礼。”

36风俗习惯 [ fēng sú xí guàn ]

解释 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出处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不尊重人家的风俗习惯,自以为是,看不起人家。”

37雅人深致 [ yǎ rén shēn zhì ]

解释 雅:高雅,高尚;致:情趣。人品高尚,情趣深远。原是赞赏《诗经·大雅》的作者有深刻的见解。后形容人的言谈举止不俗。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38恭而有礼 [ gōng ér yǒu lǐ ]

解释 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出处 《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39风俗人情 [ fēng sú rén qíng ]

解释 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

出处 唐 杜牧《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因言燕赵间山川夷险,教令风俗人情之所短长。”

40谦恭下士 [ qiān gōng xià shì ]

解释 旧时指达官贵人对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谦虚而有礼貌。

出处 《陈书 始兴王伯茂传》:“伯茂性聪敏,好学,谦恭下士。”

41虚文浮礼 [ xū wén fú lǐ ]

解释 没有意义的,表面应酬的礼数。

42人来客往 [ rén lái kè wǎng ]

解释 指礼节性的应酬往来。也指来往客人很多。同“人来客去”。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偶然在家空闲两日,又得分拨家事,整理行囊。再加上人来客往,道乏辞行,转眼间早已假期将满。”

43竭诚相待 [ jié chéng xiāng dài ]

解释 竭诚:竭尽诚意。待:对待。竭尽诚意地对待别人。

出处 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44傲慢少礼 [ ào màn shǎo lǐ ]

解释 态度傲慢,对人不讲礼节。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3回:“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

45心到神知 [ xīn dào shén zhī ]

解释 旧时指只诚心敬神,就用不到烦琐的礼仪。比喻对人表示钦佩,不必有什么虚文浮礼。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1回:“太太们这么一说,这就叫作心到神知了。”

46屈高就下 [ qū gāo jiù xià ]

解释 地位高的人降低身分,迁就地位低的人。

出处 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猥劳君侯屈高就下,降尊临卑。”

47打拱作揖 [ dǎ gǒng zuò yī ]

解释 见“打恭作揖”。

出处 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大老鸹吓得直不起腰来,打拱作揖的说。”

48寝苫枕土 [ qǐn shān zhěn tǔ ]

解释 同“寝苫枕块”。

出处 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晋书》:“高宗谅暗者,除服而不言,故不云服丧三年,而云谅暗三年,明不复寝苫枕土,以荒大政也。”

49繁文缛礼 [ fán wén rù lǐ ]

解释 繁:杂而多;文:仪式;缛:繁重。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

出处 唐·元稹《王永太常博士制》:“朕明年有事于南郊,谒清宫,朝太庙,繁文缛礼,予心懵然。”

50倜傥风流 [ tì tǎng fēng liú ]

解释 倜傥:超逸豪爽,不拘束;风流:英俊有才学。英俊潇洒,不拘礼法。

出处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南邑某生,少而聪慧,既长,丰神韶秀,倜傥风流。”

51礼先壹饭 [ lǐ xiān yī fàn ]

解释 指在礼节上自己年岁稍长。壹饭,犹言一顿饭,喻指极短的时间。也指在礼节上先有恩惠与人。

出处 《国语·越语上》:“句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矣。’”亦作“礼先一饭”。

52虚文缛礼 [ xū wén rù lǐ ]

解释 虚:虚假;缛:繁复,繁琐。虚伪的仪式,繁琐的礼节

出处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盖英伦尔时,虚伪满于社会,以虚文缛礼为真道德,有秉自由思想而探究者,世辄谓之恶人。”

53虚文缛节 [ xū wén rù jié ]

解释 虚:虚假;缛:繁复,繁琐。虚伪的仪式,繁琐的礼节

出处 梁启超《过渡时代论》:“社会既厌三纲压抑、虚文缛节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是理想风俗之过渡时代也。”

54通文达礼 [ tōng wén dá lǐ ]

解释 谓有学问懂礼仪。

出处 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七回:“况甥女虽系一小小村女,然读书识字,通文达礼,有才有德,不减古之列女,岂有上以白壁之姿,下就青衣之列?”

55识礼知书 [ shí lǐ zhī shū ]

解释 懂得礼仪,熟知诗书。

出处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8回:“此乃罪臣家属,寂没入官,姓木名难儿,温柔贤淑,识礼知书,兼通数学。”

56有来有往 [ yǒu lái yǒu wǎng ]

解释 指对等行动。所指因文而异。

出处 陶行知《怎样做小先生》十一:“你既虚心的请教他,他也会虚心的请教你。最好的教育是有来有往。”

57晨参暮省 [ chén cān mù xǐng ]

解释 按礼节朝暮参拜问安。

出处 《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夫人既去,王乃难留。便使嫔妃,相随至舍。莫不晨参暮省,送药送茶。”

58人来客去 [ rén lái kè qù ]

解释 指礼节性的应酬往来。也指来往客人很多。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零回:“妈妈睡罢,一天到晚人来客去的也乏了,歇歇罢。”

59虚左以待 [ xū zuǒ yǐ dài ]

解释 虚:空着;左:古时以左为尊;待:等待。空着尊位恭候别人。

出处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60谦谦君子 [ qiān qiān jūn zǐ ]

解释 指谦虚而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出处 《周易 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61打恭作揖 [ dǎ gōng zuò yī ]

解释 旧时礼节,弯身抱拳,上下摆动,表示恭敬。

出处 明·李贽《因记往事》:“嗟乎!平居无事,只解打恭作揖,终日匡坐,同于泥塑。”

62虚己以听 [ xū jǐ yǐ tīng ]

解释 形容接受意见的态度诚恳。

出处 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二卷:“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

63门不停宾 [ mén bù tíng bīn ]

解释 宾:宾客。门外不停留客人。形容勤于待客。

出处 《晋书 王浑传》:“浑抚循羁旅,虚怀绥纳,座无空席,门不停宾。”

64寝苫枕块 [ qǐn shān zhěn kuài ]

解释 苫:草荐。睡在草荐上,头枕着土块。古时宗法所规定的居父母丧的礼节。

出处 《仪礼·既夕礼》:“居倚庐,寝苫枕块。”

65礼先一饭 [ lǐ xiān yī fàn ]

解释 见“礼先壹饭”。

出处 清·钱谦益《答王于一秀才论人》:“以仆礼先一饭,为识路之老马。”

66矩步方行 [ jǔ bù fāng xíng ]

解释 行走时步伐端方合度。指行为举止合乎礼仪规范。

出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二回:“这样先生,渐不能矩步方行,不过东家西席,聊存名目而已。”

67烦文缛礼 [ fán wén rù lǐ ]

解释 繁琐而不必要的礼节。

出处 《朱子语类》卷二四:“秦之所谓损益,亦见得周末许多烦文缛礼如此,故直要损其太过,益其欠处,只是损益得太甚。”

68马牛襟裾 [ mǎ niú jīn jū ]

解释 襟、裾:泛指人的衣服。马、牛穿着人衣。比喻人不懂得礼节。也比喻衣冠禽兽。

出处 唐 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69晨昏定省 [ chén hūn dìng xǐng ]

解释 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旧时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

出处 宋 陆游《上殿札子》:“所谓悦亲之道,非荐旨甘,奉轻暖也;非晨昏定省,冬夏温凊也。”

70敬贤礼士 [ jìng xián lǐ shì ]

解释 礼:以礼相待,尊重。士:古时称有学问的人。尊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

出处 《晋书·张轨传》:“实子安逊,学尚明察,敬贤爱士,以秀才为郎中。”

71通书达礼 [ tōng shū dá lǐ ]

解释 谓通诗书,懂礼仪。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卷:“原来田氏是东村田贡元的女儿,倒有十分颜色,又且通书达礼。”

72风流宰相 [ fēng liú zǎi xiàng ]

解释 风流: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的宰相。

出处 《南史·王俭传》:“俭常谓人曰:‘江左风流宰相,惟有谢安。’盖自况也。”

73鹅存礼废 [ é cún lǐ fèi ]

解释 存:保存。指古代礼节形式已经消亡,仅存食物。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7回:“如今却把这奠雁的古制化雅为俗,差个家人送来,叫作通信,这就叫做鹅存礼废。”

74轻薄无礼 [ qīng báo wú lǐ ]

解释 指轻佻浮薄,不知礼仪。

出处 明·叶宪祖《鸾鎞记》:“那温庭筠这等轻薄无礼,小人也为着一事,丞相爷差去见他,倒被他呵叱了一场。”

75赐茅授土 [ cì máo shòu tǔ ]

解释 封建社会帝王分封诸侯的一种礼仪。帝王以五色土为太社,分封诸侯时,各授以他们相应的某方某色土,如东方青土,南方赤土等,并包以白茅,使归以立社。

76繁礼多仪 [ fán lǐ duō yí ]

解释 繁:多而杂。礼节繁复仪式过多。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8回:“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

77寝苫枕草 [ qǐn shān zhěn cǎo ]

解释 睡草荐,以草把为枕。古时居父母丧的礼节。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七年》:“齐晏桓子卒,晏婴……居倚庐,寝苫枕草。”

78礼为情貌 [ lǐ wéi qíng mào ]

解释 意谓一个人的礼仪容止为内心的显现。情,情意;貌,容仪。貌和情互为表里。

出处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解老》:“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

79洒扫应对 [ sǎ sào yìng duì ]

解释 洒水扫地,酬答宾客。封建时代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出处 宋 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80屈尊就卑 [ qū zūn jiù bēi ]

解释 原指降低尊贵的身份以就低下的礼仪。现用来形容委屈自己去屈就比自己低下的职位或人。

81衣冠礼乐 [ yī guān lǐ yuè ]

解释 指各种等级的穿戴服饰及各种礼仪规范。指封建社会中各种典章礼仪。

出处 南朝·梁·任昉《策秀才文》:“百王之敝,齐季斯甚。衣冠礼乐,扫地无余。”

82缛礼烦仪 [ rù lǐ fán yí ]

解释 指烦琐的礼仪。

出处 明 唐顺之《与王尧衢书》:“其于尘俗奔走、缛礼烦仪之事,既以其溷扰而独避之。”

83泣血稽颡 [ qì xuè jī sǎng ]

解释 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仪,屈膝下跪,以额触地。指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向前来致哀的宾客哭拜并致以谢忱。

出处 巴金《家》:“虽然讣闻上说过‘寝苫枕块’,‘泣血稽颡’的话,但是他们整天躲在灵帏里,既不需要哭,又不必出来答礼。”

84昏定晨省 [ hūn dìng chén xǐng ]

解释 昏:天刚黑;省:探望、问候。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旧时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85必也正名 [ bì yě zhèng míng ]

解释 指必须按照正统伦理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

出处 《论语 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